高中地理 第1章 自然灾害概述学案 湘教版选修5
- 格式:doc
- 大小:183.52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学考要求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其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方法技巧]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必须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看其是否由自然变异引起,如大气圈变异引起的龙卷风、台风灾害,水圈变异引起的海洋灾害等都属于自然灾害。
如果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不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则不属于自然灾害,如人为纵火、交通事故等,都不属于自然灾害。
二是要看其是否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即看其是否有受到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如果自然变异现象没有对人类构成危害,如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虽然是一种自然变异,若发生在月球等天体上或发生在无人区,就不能称其为灾害。
只有当自然变异现象造成的影响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财产时才能被称为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广泛性和区域性(1)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
(2)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1)频繁性是指发生次数多,近几十年来发生次数呈增加的趋势。
(2)不确定性是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1)“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描述的是自然灾害的周期性。
(2)不重复性是指发生的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1)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2)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
5.严重性:是指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1)不可避免的原因: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人类存在。
(2)可减轻的原因:人类充满智慧,进行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的特点1.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区域性2.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3.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4.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特别提示]在判断哪些灾害能形成灾害链时,关键是分清主灾能诱发出哪些次生灾害。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属性,学会判断自然灾害。
2.知道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灾害(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分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2.自然灾害(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广泛性和区域性(1)分布范围很广。
(2)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3.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灾害过程及损害结果具有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表现为区域之间、灾害之间。
5.危害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探究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岁末年初全球各地骇人听闻事件不断:①2018年3月6日一架俄罗斯安-26运输机在叙利亚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坠毁。
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共32人全部遇难。
②2017年12月18日,孟加拉国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发生踩踏事故,至少10人死亡,50余人受伤。
③新华社东京3月25日电:日本气象台25日发布消息说,新燃岳火山当天再度大规模喷发,还有小规模火山碎屑从火山口流出。
由于半径4公里内没有民居,火山喷发未对当地居民构成影响。
④2018年2月9日,美国大湖区南部的芒加哥和底特律等地遭遇强降雪,众多学校停课,上千架次航班取消。
上述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D解析判断所发生的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应看它是否属于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①②属于人为灾害;③没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不属于灾害;④因降雪导致雪灾事故频发,其属于自然灾害。
如何判断自然灾害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自然属性);二是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社会属性)。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①2016年春季越南旱情②无人荒岛上的火山喷发③山洪暴发冲毁桥梁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使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①越南旱情是由于降水少造成了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等生产受损,符合自然灾害的内涵。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
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毁;东南亚及南亚各国连遭暴雨袭击,造成洪水大泛滥并引起山崩等。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属性,学会判断自然灾害。
2.知道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灾害(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分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2.自然灾害(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广泛性和区域性(1)分布范围很广。
(2)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3.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灾害过程及损害结果具有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表现为区域之间、灾害之间。
5.危害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探究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岁末年初全球各地骇人听闻事件不断:①2018年3月6日一架俄罗斯安-26运输机在叙利亚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坠毁。
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共32人全部遇难。
②2017年12月18日,孟加拉国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发生踩踏事故,至少10人死亡,50余人受伤。
③新华社东京3月25日电:日本气象台25日发布消息说,新燃岳火山当天再度大规模喷发,还有小规模火山碎屑从火山口流出。
由于半径4公里内没有民居,火山喷发未对当地居民构成影响。
④2018年2月9日,美国大湖区南部的芒加哥和底特律等地遭遇强降雪,众多学校停课,上千架次航班取消。
上述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D解析判断所发生的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应看它是否属于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①②属于人为灾害;③没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不属于灾害;④因降雪导致雪灾事故频发,其属于自然灾害。
如何判断自然灾害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自然属性);二是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社会属性)。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①2016年春季越南旱情②无人荒岛上的火山喷发③山洪暴发冲毁桥梁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使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①越南旱情是由于降水少造成了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等生产受损,符合自然灾害的内涵。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学考要求 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如乱垦滥伐、乱牧滥采等。
2.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
后果⎩⎪⎨⎪⎧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土层变薄→旱涝灾害加剧沟谷: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远离侵蚀区的下游:泥沙沉积,抬高河床,淤积湖泊→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3.土地荒漠化(1)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速度→土地荒漠化;干旱和半干旱区: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2)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生态破坏及其危害1.土壤侵蚀的危害[方法技巧]土壤侵蚀成因的分析方法分析土壤侵蚀成因应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土壤侵蚀强度,是主要原因。
分析时可采用框图法: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危害[特别提醒]荒漠化的防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②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③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问题;④规定合理载畜量。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从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中,任选其一简述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2)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答案(1)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
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
(2)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1.全球气候变暖(1)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和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
(2)影响:①海平面上升→危及全球沿海地区。
②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可能破坏海洋环流。
③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一些地区适合耕作←⎩⎪⎨⎪⎧光合作用增强生长季节延长大范围的森林破坏和农业灾害④影响人体健康→增加罹患疾病的危险,增加传染病的防治难度和提高人类死亡率。
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湘教版选修51.2 自然灾祸的类型与散布[导入]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自然灾祸孕育在地球的不同圈层中,而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异常变化区分构成了不同的自然灾祸。
每一种自然灾祸都有各自的构成缘由与地域散布规律。
而气候灾祸是全球各类自然灾祸中最严重的灾祸,那么什么是气候灾祸?气候灾祸又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小节。
一、气候灾祸[引入]:大气圈中,上下压的强弱及其控制范围的大小、继续时间的长短和移动途径的不同,都能够惹起降水、气温等天气要素的频繁动摇,发生突变,这种突变对人类的生命财富和经济树立以及国防树立等形成的直接或直接的损害,称为气候灾祸。
主要的气候灾祸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干旱这种气候灾祸。
〔一〕干旱1.干旱的概念投影[点拨]: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效果。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形成空气枯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干旱的危害[点拨]:干旱的危害形成粮食增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开展和社会安宁。
3.干旱的散布读〝受水灾和缺粮要挟的非洲〞图[点拨]:水灾经常发作在降水不动摇的干旱、半干旱地域。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域是世界发作水灾频率较高的地域,其中非洲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域。
〔二〕洪涝1.洪水患祸[点拨]:洪水患祸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消融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缘由惹起的江河湖泊水量添加,水位急剧下跌,水流冲出自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形成的灾祸。
2.雨涝灾祸[点拨]:指因大雨、暴雨或继续降雨使低洼地域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形成作物增产或绝收,破坏农业消费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开展。
[引申]:洪水患祸和雨涝灾祸的区别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惹起,所以常和洪水患祸有亲密关系。
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患祸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众多所形成的灾祸;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形成的灾祸。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1.了解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的人为因素,常见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及工程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
2.理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
(难点) 3.学会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阅读教材P23~P24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
1.生态破坏(1)概念: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后果(1)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2)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正误判断:(1)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
( )(2)水土流失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地裂缝。
( )(3)荒漠化的危害主要是加剧旱涝灾害。
( )【提示】(1)×我国季风区的山地丘陵区是水土流失高发区。
(2)×水土流失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
(3)×荒漠化的主要危害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和农牧业减产。
教材整理2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阅读教材P24第3段~P28第3行,完成下列问题。
1.危害(1)区域性的损害: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2)全球性的损害: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2.全球气候变化(1)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
(2)气候变暖的影响①造成海平面上升。
②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
③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④影响人类健康。
3.臭氧层耗竭(1)臭氧层功能: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2)破坏臭氧层的元凶:人类大量排入大气的氟利昂等。
(3)危害: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加,会损坏人的免疫力,威胁人类的健康。
4.生物多样性减少(1)主要原因:人类对森林、草地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生物物种的过度利用。
(2)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
正误判断:(1)全球变暖能提高人类的死亡率。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学考要求 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如乱垦滥伐、乱牧滥采等。
2.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
后果⎩⎪⎨⎪⎧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土层变薄→旱涝灾害加剧沟谷: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远离侵蚀区的下游:泥沙沉积,抬高河床,淤积湖泊→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3.土地荒漠化(1)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速度→土地荒漠化;干旱和半干旱区: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2)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生态破坏及其危害1.土壤侵蚀的危害[方法技巧]土壤侵蚀成因的分析方法分析土壤侵蚀成因应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土壤侵蚀强度,是主要原因。
分析时可采用框图法: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危害[特别提醒]荒漠化的防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②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③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问题;④规定合理载畜量。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从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中,任选其一简述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2)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答案(1)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
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
(2)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1.全球气候变暖(1)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和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
(2)影响:①海平面上升→危及全球沿海地区。
②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可能破坏海洋环流。
③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一些地区适合耕作←⎩⎪⎨⎪⎧光合作用增强生长季节延长大范围的森林破坏和农业灾害④影响人体健康→增加罹患疾病的危险,增加传染病的防治难度和提高人类死亡率。
第1章自然灾祸概括建立出请依据下边的系统图迅速回首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框内,清楚的知识网络。
[ 自我校正 ]①洪涝②地震③风暴潮④生物灾祸⑤环境污染⑥生态损坏气象灾祸1.(2015 ·北京高考 ) 下列图表示 2015 年 3 月 9 日~ 22 日气旋“帕姆”的挪动路径。
读图,回答 (1) ~ (2) 题。
(1)“帕姆” ( )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C.挪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限(2)该气旋()A.标记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B.引起滑坡、赤潮等次生灾祸C.造成的灾情能够用GPS监测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分析】第 (1) 题,台风生成于低纬热带、副热带洋面,所以判断图中“帕姆”是从西北往东南挪动,故清除 D 选项。
由图中的经纬度能够判断该气旋生成于太平洋南部海区,为南半球的气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故 A 选项错误、 B 选项正确;气旋挪动路径与西风漂流无直接联系,故 C 选项错误。
第(2) 题,一个气旋的发生,不可以代表该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故 A 选项错误;气旋不会引发赤潮灾祸,赤潮是海水富营养化所形成的灾祸,故B选项错误;用来监测气旋所造成灾情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RS) ,不是 GPS,故 C 选项错误。
因该气旋路过瓦努阿图时变成强热带气旋,风力最大,所以对瓦努阿图的影响最大,故D选项正确。
【答案】(1)B (2)D地质灾祸2.(2015 ·山东高考 )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556 年 1 月 23 日 24 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域发生8.0 级以上地震。
据《明史· 五行志》记录:“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
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
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子堕入地中,或平川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
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多日。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考点精讲】一、地震1. 构造地震概念及成因:当长期作用于地壳中岩层的地应力超出了岩层的承受力而发生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并向四周传播,引起地面震动,称为地震。
2. 构造地震示意图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地震波(纵波:速度快,图中为辐射线,人们会左右摇晃;横波:速度慢,图中为以震源为中心的同心圆,人们会上下颠簸)。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 震级与烈度名称二者区别二者联系概念计量和单位影响因素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尺子”是通过地震仪器记录推算出来的,它的单位是“级”,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烈度 烈度是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程度的指标 是根据人的感觉、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及地面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出来的,同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 思考: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震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
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4. 世界主要地震地区二、滑坡和泥石流 1. 滑坡:①滑坡的形成分析: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地质现象。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考点精讲】1. 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规模大: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强烈爆炸,大量沙土尘埃颗粒弥漫在地球大气中,造成恐龙销声匿迹等。
2. 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变异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类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
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
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
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导致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3. 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
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以上三个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典例精析】例题(新课标全国卷)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
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思路导航:从试题材料和剖面图可以分析出黄土覆盖在基岩上,与基岩的接触面就成为了土坡的滑动面,且在基岩上黄土厚度不均,呈现出坡顶和坡麓黄土层薄、坡中间厚的特点,这就容易出现一旦有人工切坡(如图中所示),加上雨水下渗,基岩与黄土之间会形成滑动面,在重力作用下出现滑坡。
黄土直立性强,垂直节理发育,人工开挖边坡,就会破坏坡面地形的稳定性,容易导致黄土崩塌。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考点精讲】1. 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在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性和强度。
2. 生态破坏: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
3. 环境污染:(1)全球变暖与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如下图所示:(2)臭氧层耗竭与自然灾害【典例精析】例题(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A. 地壳活动加剧B. 日地距离缩短C. 黄赤交角增大D. 全球气候变暖(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A. 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 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 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 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思路导航:本题组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知识点。
第(1)题,由两幅图的对比可知,2003年冰原面积比1992年明显缩小,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原大面积消融。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从海陆相互作用看,海洋作用强于陆地作用,所以海岸侵蚀加剧。
答案:(1)D (2)A【总结提升】用联系的方法理解侵蚀区和沉积区出现的自然灾害土壤侵蚀: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考点精讲】1. 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第二节自然灾祸的种类与分布第 1 课时气象灾祸学考要求世界主要气象灾祸的分布一、干旱与洪涝1.气象灾祸的看法:指因气象异常而以致的灾祸。
2.干旱(1)看法:长久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危害:干旱可以致农作物、林木枯竭死亡,而严重干旱可使河流、水塘甚至湖泊干枯,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以致局部地域的社会混乱。
(3)分布:全世界的干旱、半干旱地域和季风天气区,是干旱屡次发生的地域。
3.洪涝(1)洪水灾祸:指因为暴雨或冰雪消融以及水利工程出事等原由此惹起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添,水位急剧上升,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祸。
(2)雨涝灾祸:是指由大雨、暴雨或连续降雨等使低凹地域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余家产的正常发展。
陆地沿河、沿湖、沿海地域,常常是雨涝灾祸的多发地域。
干旱的成因和种类干旱是指长久降水偏少或无降水,它由较长时间的天气颠簸或天气变异惹起,常与大气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颠簸相关。
依据成因,可以将干旱分为副热带型干旱和温带型干旱两各种类。
干旱种类形成原由地域分布天气种类在广大副热带高压中心有副热带大陆西岸周边,如热带沙漠天气、热带副热带型大范围下沉气流,不易成云北非、南非、北美、南美沙漠景观致雨。
而位于大陆西部的沿的副热带西岸地域岸地域,海洋上有寒流经过,大气稳固,进一步克制了降水的发生位于温带内地地域,距海洋温带大陆性天气、温温带型遥远或位于湿润水汽的背亚洲、美洲的温带内地带草原或温带沙漠景风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观[ 特别提示 ] 旱灾其实不是只出此刻降水罕见的干旱地域。
在湿润、半湿润地域,从天气角度来看其实不干旱,但是因为降水分配不均造成农作物生长的要点期间,降水不足,也会形成旱灾。
最近几年来,沿海地域城市遭到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由。
分析洪涝灾祸产生的自然原由主要从天气、天气系统、地形等方面分析。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考点精讲】1. 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灾害带主要的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受灾体特性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水旱、风暴潮、台风、山地地质灾害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近热带、副热带海洋→台风→风暴潮;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2. 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对防灾减灾的意义:认识自然灾害在时间上的群发规律和空间上的群聚规律,可以在减灾中明确自然灾害的多灾期和多发区,从而更有效地防灾减灾。
3. 世界各大洲自然灾害的特点大洲名称自然灾害特点亚洲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
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灾害频繁欧洲自然灾害类型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非洲自然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
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现象。
旱灾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北美洲自然灾害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
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灾害突出;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南美洲自然灾害类型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大洋洲大陆内部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灾害4. 自然灾害分类及孕灾圈层:分类主要灾害孕灾(环境)圈层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冰雹灾害、雪灾、雾灾、风灾、雷电、低温冷害、霜冻等大气圈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岩石圈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啸、海冰等水圈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赤潮等生物圈【典例精析】例题(福建文综)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了解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
4.了解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示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类型。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常见的生态破坏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草原退化,从而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
2.土壤侵蚀加剧(1)概念:土壤侵蚀加剧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后果: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后,土层变薄,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易加剧旱情,暴雨时易形成山洪。
沟谷侵蚀的发展,容易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在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3.土地荒漠化(1)人为因素:主要是指由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等不合理的耕作而造成的植被破坏与地表裸露,从而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的速度。
从世界范围看,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2)危害: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1.随着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其中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导致的损害还是区域性的,而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损害则是全球性的。
2.全球气候变暖(1)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
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破坏和大气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
(2)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现象一再发生,给各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课时1 气象灾害[学习目标] 1.能判断自然灾害的类型。
2.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的概念、时空分布、成因、危害。
1.气象灾害是指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
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
2.干旱(1)干旱的概念与危害:干旱是指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干旱可导致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干旱还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
(2)干旱的分布:干旱气候出现的区域称为干旱气候区或干旱区。
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
3.洪涝(1)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2)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3)雨涝灾害是指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陆地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往往是雨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4)雨涝灾害等级划分4.热带气旋(1)概念: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
(2)危害:强烈的热带气旋,不但形成狂风、巨浪,而且往往伴随发生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中断交通、通信、输电线路,造成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3)等级划分:热带气旋可以划分为4级,填写下表:(4)分布: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严重的三个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判断1.在农业生产上,只要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水量需要,就算作风调雨顺。
因此,即使全年降水量很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没有降水而造成缺水,仍然会发生干旱。
相反,全年降水量不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有了及时雨,农业生产也不会出现干旱。
( √) 2.干旱区发生的干旱不是干旱,湿润区发生的干旱才是干旱。
第1章自然灾害概述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洪涝②地震③风暴潮④生物灾害⑤环境污染⑥生态破坏
1.(2015
图,回答(1)~(2)题。
(1)“帕姆”( )
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
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
(2)该气旋( )
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
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解析】第(1)题,台风生成于低纬热带、副热带洋面,因此判断图中“帕姆”是从西北往东南移动,故排除D选项。
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气旋生成于太平洋南部海区,为南半球的气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气旋移动路径与西风漂流无直接联系,故C选项错误。
第(2)题,一个气旋的发生,不能代表该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故A选项错误;气旋不会诱发赤潮灾害,赤潮是海水富营养化所形成的灾害,故B选项
错误;用来监测气旋所造成灾情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RS),不是GPS,故C选项错误。
因该气旋途经瓦努阿图时变为强热带气旋,风力最大,所以对瓦努阿图的影响最大,故D选项正确。
【答案】 (1)B (2)D
2.(2015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
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
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
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从材料看,该次地震震级高,余震多,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发生地震时“24时左右”,不利于逃生、自救与互救,又加上“河、渭大泛”,所以造成的损失较大。
【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3.(2015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
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析】 M城地处东南亚湄南河的河口附近,其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需从气候、地形、水系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大;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M城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河口处河水经常受到海潮顶托,洪水下泄不畅。
【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
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
降水量大而且集中。
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