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83套)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
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
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
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
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
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
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
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
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
《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
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
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
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
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
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
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比可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人:班级:姓名:考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
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
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
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
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
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
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
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
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
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
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
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
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词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
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
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
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
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
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B. 窃窃私语C. 骄阳似火D. 碧空如洗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他的努力,才使这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B. 这本书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C. 他在比赛中勇夺冠军,这使他很自豪。
D. 我对他的看法已经改变,但他并没有察觉到。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你怎么这么晚才来?B. 你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C. 你这个做法太过分了。
D. 你这个想法太天真了。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看书,尤其是古典文学。
B. 他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 这本书的作者是鲁迅,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D. 我曾经去过北京,那里有很多名胜古迹。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那个孩子像一只小鸟,欢快地飞出了教室。
B.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D. 他学习很刻苦,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
6.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补写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让我们深受感动。
B. 他的()使我们明白了道理。
C. 他的()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D. 他的()让我们懂得了珍惜。
7.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你看,那个男孩多可爱啊!B. 你看,那个男孩多可爱啊!C. 你看,那个男孩多可爱啊!D. 你看,那个男孩多可爱啊!8. 下列各句中,句子成分残缺的一项是()A. 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B. 他在比赛中勇夺冠军,这使他很自豪。
C. 这本书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D. 我对他的看法已经改变,但他并没有察觉到。
9. 下列各句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B. 她的歌声婉转动人。
C. 他的行为令人敬佩。
D. 他对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第Ⅰ卷阅读题 (共71分)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说“霾”樊良树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
从雨貍声。
《诗》曰,‘终风且霾’”。
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
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
《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
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
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
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
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
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
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
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
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
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
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题共分为四个大题,共10 页。
时量150 分钟,满分150 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入相应位置内。
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试卷请妥善保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近年来,留住乡音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
现代化越来越快,方言的萎缩如暮春时节万花纷谢,难以抗拒。
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十来岁少年学得母语,就具备了终生语言能力的70%;同时学会几种语言,不但不是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智商。
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就是好例子。
如今的孩子却学了普通话、丢了方言。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是正确的,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只看到方言妨碍普通话规范是片面的。
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有益成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
例如,可告诉没有翘舌音的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d”“t”的,就是翘舌音:都屠—者猪储署,迢貂—招召超绍。
有的分不清“f”“h”,可指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b”“p”的,只能是“f”;反饭贩—板扳,非匪痱—排悲;凡是同声旁的字读“g”“k”的只能读“h”;胡湖—古苦,混馄—昆棍。
2019-1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
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
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
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材料二: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
2019 年底,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 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
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
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
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
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
人教版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12×3分=36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迤逦..(yǐlǐ)尴尬..(gāngà)憎恶..(zangwù) 强.词夺理(qiáng)B、拮据..(ji?jū)盘桓.(huán)捧袂.(mai)数见不鲜.(xiǎn) C、舂.粮(chōng)泠.然(líng) 木榫.(sǔn) 偃.旗息鼓(yǎn) D、熨.贴(yù) 赍.发(jī) 蕴藉..(yùnjia) 溘.然长逝(h?)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矫首暇观窈窕淑女乃赡衡宇迷途知反 B、逸兴遄飞涸辙之鲋门衰祚薄得鱼忘筌 C、轻鸢剪掠眉眼颦蹙发人深醒剥琢有声 D、苦口婆心一愁莫展踽踽独行沽名钓誉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它的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笔下的形象。
③此后的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的了。
④敏感而有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A、传诵钟爱偶然修养 B、传诵喜爱偶尔休养 C、传颂钟爱偶尔修养 D、传颂喜爱偶然休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翠翠生活在湘西的“边城”,是一个下里巴人....。
B、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
C、关于杜威租借凯尔特人俱乐部的问题,双方经过长时间磋商之后,终于缔结了城下之...盟.。
D、他得知钱学森去世的消息后,真是如雷贯耳....,半晌说不出话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期末考试考试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选择题按照对应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其余答案在答题纸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清代词流派概述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
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
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
这一派词人标举南唐、北宋词,称他们的创作是“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陈子龙《幽兰草·题词》)。
他们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
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
另外,在明末清初的词坛上还有浙江嘉善地区的“柳州词派”,以及以王世祯为首的广陵词人群体,后者是清代第一次形成的大规模的词人流派。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
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
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达标测试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漫溯(sù)寂寥(liáo)彷徨(páng)挥斥方遒(qiú)B. 青荇(xìng)颓圮(pǐ)忸怩(niǔ ní)百舸争流(gě)C. 斑斓(lán)笙箫(xiāo)长篙(gāo)浪遏飞舟(è)D. 租赁(lìn)纽扣(niǔ)颓记(tuí)惆怅(chàng)答案:B解析:A项中,“漫溯”的“溯”应读“sùo”;C项中,“长篙”的“篙”应读“gāo”;D项中,“颓记”的“记”应改为“圮”,读“p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B.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得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C. 舒伯特的摇篮曲使我想到母亲的慈爱的手,和缓地拍着我,拨弄着炕头结着帐子的杆角。
D. 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我所见过的女人中最可恨的女人也在所不惜。
解析:A项中,“云翳”应为“云翳”;C项中,“杆角”应为“竿角”;D项中,“刨根究底”应为“刨根问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当下,文学经典作品改编成电视剧蔚然成风,但很少改编得得像原著那样严肃、认真、深刻。
相反,喧闹得很。
C. 在巴以边境冲突一触即发的时候,俄罗斯总统普京紧急飞往耶路撒冷,成为纷飞的战火中唯一光临此地的外国首脑,人们对他的一举一动刮目相看。
D. 他在学术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他们是农民。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甚至被一些人误解和轻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农民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中的“丈量”,指用步子量土地,形容农民辛勤劳作,热爱土地。
B.“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甚至被一些人误解和轻视”中的“甚至”,表示农民形象模糊这一情况进一步加剧。
C.“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中的“模糊”,指农民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变得不清晰,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D.“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中的“默默”,形容农民辛勤劳作,不为名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讲述了农民在我国大地上辛勤劳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B.文章通过对比,展现了农民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模糊和被轻视的现象。
C.文章旨在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尊重农民,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D.文章中并未提及农民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3)下列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农民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
B.文章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C.文章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D.文章运用了抒情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和关爱。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农民这一群体的认识。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应该如何关注和尊重农民?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陕西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陕西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3题。
唐宋古文运动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运用。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
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
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
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
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湖南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范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得分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皓腕(wàn)潺湲(yuán)扁舟子(piān)嵌岩窦穴(dòu)B.纤尘(xiān) 欢谑(xuâ) 塞草腓(fãi) 天崩地坼(châ)C.瞋目(chēn) 聒噪(ɡuā) 将进酒(jiānɡ) 垓下之围(ɡāi)D.铜钲(zhēnɡ) 溽暑(rù) 殷岩泉(yǐn) 技经肯綮(qìnɡ)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剽掠寒霄丘峦崩催雨雪霏霏B.危樯污垢春意阑珊石破天惊C.枕藉袅娜革灭怠尽悬梁刺骨D.渌水烽遂钟鼓撰玉踌躇满志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快递行业迅速崛起,但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四五家平分秋色。
B.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殊途同归,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相逢。
C.随着社会进步,“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普遍关注。
D.任何一件事长期困扰你,会让你患得患失而优雅丧尽,那就听从内心的呼唤吧,义无反顾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辽宁舰在舰员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B.涵盖全国26所知名高校的“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公布了2014年自主招生方案。
由于三大联盟的考试时间再次“撞车”,所以考生只能“三选一”。
C.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于11月14日开幕,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纷纷与会,十余天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
D.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最新热播, Kimi、王诗龄、田雨橙、天天等“星二代”的“同款服饰”顿成热销品,有文化品味的童装也可成服饰行业的“新增长点”。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
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A.①④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③⑤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6.古诗文默写。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杜甫《蜀相》)(2)别君去兮何时还?。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 ?小楫轻舟,。
(周邦彦《苏幕遮》)(4)廊腰缦回,;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三、阅读题(共4个语段,共67分)(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7~8题。
(10分)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选自《宋词鉴赏辞典》)7.具体赏析词上阕中的对比手法及作用。
(4分)答:8.根据全词,说说“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一句的好处。
(6分)答:(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
(10分)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9.概说这首悯农诗里“云”的形象。
(4分)答:10.简析诗人对人格化了的“云”的复杂情感。
(6分)答:(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22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欤?(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隐遁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听从D.往往阳狂垢污阳:假装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1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方山子过“隐人”生活的一组是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④⑤⑥1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方山子自幼攻读而颇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归隐山野。
B.与苏轼在歧亭相遇,彼此均感意外,但方山子对苏轼被贬遭遇并不觉奇怪。
C.方山子世有功勋、家有田产,自己文韬武略,却将富贵抛弃,是有所觉悟。
D.苏轼为方山子立传,写他不遇于当时而归于淡泊,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怀。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5分)译文:(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5分)译文:(四)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6~19题。
(25分)汉家寨张承志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
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
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又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三面平坦的铁色砾石滩上,都反射着灼烫的亮光,像热带的海面。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
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
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
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它通到哪里?老人摇摇头。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这条路呢?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
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
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
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
她的眼睛黑亮。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但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
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
《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
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
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独自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前行。
大地倾斜得更急剧了;笔直的斜面上,几百里铺伸的黑砾石齐齐地晃闪着白光。
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峥嵘嶙峋,难以言状。
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
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一股决绝的气概。
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
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女孩的破红棉袄。
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荡,继续着我的长旅。
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
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在异国他乡,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想着每一个细节。
直至南麓天山在阳光照耀下的、伤痕累累的山体都清晰地重现,直至大陆的倾斜面、吐鲁番低地的白色蜃气以及每一块灼烫的砾石都逼真地重现,直至当年走过汉家寨戈壁时有过的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充盈在心底胸间。
(节选自张承志《汉家寨》,有改动)16.文章插入汉家寨的移民历史和《宋史·高昌传》的有关记载,有什么作用?(6分)答:17.描写汉家寨的人物,作者为什么选取“老汉”和“小女孩”?(6分)答:18.文末说,“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它”指代什么?为什么说“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6分)答:19.根据全文,分析并归纳作者笔下汉家寨的特点。
(7分)答:四、写作(60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有人说:最温暖的阳光,不在春天、夏天、秋天,而在冬天,冬阳最暖人。
为什么呢?请以“冬阳最暖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不得抄袭。
湖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参考答案1.C(“聒噪”中“聒”应读“ɡuō”;“将进酒”中“将”应读“qiā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