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
- 格式:docx
- 大小:14.76 KB
- 文档页数:3
读书心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严春忠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其思想精髓,值得认真研究,深刻思考。
一、“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
“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
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
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
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
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
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
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们就必须要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
思想上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虚静自守,包容一切;行为上要物我两忘,卑贱下处,柔弱守中,处于无争、无为、无欲的状态;待人上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只作奉献,不求索取,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所有这些,既反映了“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美德,也揭示了人类养生的要诀。
人们若能真正按“道”的要求修身养性,进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境界,就能海涵自然精气,滋心养身,延年益寿。
浅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一)论文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生态和谐哲学思考论文摘要: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
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诊释了人与社会和谙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
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则,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价值指向。
人与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的身心和谐健康,整个世界才会和谐统一。
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
一、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明确的世界整体生态和谐的深层次思考。
虽然“天人合一”本身并不简单等同于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却具体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
道家的核心—“道”,是兼有万物之源和万象之源的统称。
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25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
道家认为精神世界的普遍规律是与物质世界的基本法则相通的,两者具有一致性。
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及其内在的系统规律性,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至高无上的理想精神境界,老子认为这种精神境界与“自然无为”融为一体。
“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已内含‘与天和’的思想观念。
”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
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
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
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教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
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
道教所描述的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教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
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
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
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
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
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
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教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
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
道教所描述的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教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
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
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
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于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论文摘要]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的。
本文阐析了道家“知常日明”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揭示了道家“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现代意义。
[论文关键词] 道法自然;生态环境;生态伦理思想[论文正文]关于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家思想认为由“道”生出天、地、人等宇宙万物。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同时主张“归真返朴”的人生宗旨.其中具有若干有价值的合理因素。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均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
是人性的异化所导致的结果。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其独特的价值,值得认真研究。
一、问题的缘起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
要想摆脱这种危机走出困境,还要靠人类自身的醒悟和能力去加以解决。
这其中除了靠发展科学技术、调整社会结构以及对自然保护实行立法之外,还必须从价值取向的角度重新审视与检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在20世纪中期,人们为了珍惜和善待自己所生存的外在环境,而创造了生态伦理学这门应用学科。
它试图借助道德手段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取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923年德国人施韦泽在他的《文明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由于现代技术经济实践的破坏性后果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所以应当寻找科学措施、法律措施,同时也寻找道德措施去禁止人们对自然的一些做法。
人类应当从自然的全局出发来认识自己与自然交往行为的正当与否。
至此.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尽管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于20世纪中期,但这并非意味着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人的专利。
实际人类文化的传统中,尤其是在中国老庄道家文化传统中就存在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虽然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是朴素的、直观的,但却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萌动,做了良好的文化铺垫。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高三作文当前,生态文明这一时代主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反思,而在中国古代,老子最早提出了人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问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进行了深入思考,主张道法自然、物我为一。
其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初冬时节,记者自西安出发,沿环山公路西行70公里,远远看到古楼观沐浴着朗朗冬日,静静耸立在终南山下,一条坡道逶迤向南延伸。
穿过高大石坊,沿长长石阶,登上浅浅山岗,眼前一座玄红色山门映衬着金黄琉璃瓦,描金蓝底巨大的匾额上写着“终南山古楼观”。
进入庭院,正中有一株千年古银杏树,枝干虬劲。
两座六角碑亭,对称立在庭院北侧。
左侧碑亭中央,一方石碑镌刻着元代书法家赵孟烦书写的“上善池”,字显古朴,笔力苍劲。
一垄高台挺立于庭院北端,正中第二道山门上方悬挂着石鲁手书的“说经台”匾额,稚拙之中透着浓郁古雅之气,两侧对联“道显终南因文而始肇,德彰楼观缘法能融通”点出了古楼观与《道德经》的历史渊源,也道出道教道法自然的人文内涵:春秋时期尹喜执弟子礼,在楼观之南高冈筑台,请老子讲授《道德经》,由此开创了深远的道家哲学思想流派。
汉代之后,老子被尊为道教开山祖师,终南古楼观由此成为道教仙都。
记者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中途一道矮墙拦出一片台地。
凭栏眺望南方,终南山东西横亘,座座峻拔的山峰犹如万壑来朝。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长髯飘飘,正站在说经台顶的老子祠前。
道法自然:《道德经》的智慧精华记者:您曾提出从生态哲学的视角看,老子在《道德经》中勾画的最理想的生态文明是一种最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请您具体谈谈道家的生态文明思想。
任法融: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以老庄为代表,道家哲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自然就是化生万物、包孕万有、运化不已的终极实在。
道家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导读: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道家思想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道家思想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道家思想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家起源应该是远古的隐士,当然也有人认为老子是清庙之守。
不管道家起源为何,他们也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事,认真思考宇宙的真像,使用高度抽象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去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他们的专长在于:原理性的研究。
其实道家作为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它的起源很早,在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现在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理论的是老子。
但从《道德经》(即《老子》)、庄子等人的文献中透露出的情况看,道的思想并非始于老子。
老子的《道德经》很明显是受了更早时期含有道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等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启发。
但老子第一次在《道德经》中对道作了详细而全面的阐述,所以说老子确立了道家学说也是正确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字:道!道家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一切运动的法则。
在《道德经》第25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关于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道家思想首先彻底摆脱了儒家思想中的社会哲学道路,而是直接从天道运行原理引申出了以自然、中性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道的哲学即在于:在解释清楚这一原理性内涵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这样一个世界运行秩序的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从而发展出一个与儒家的社会哲学迥然不同的观点,即认为:社会只是一个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该有自己独立自在的自由性,而这种自由性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的束缚。
从根本上说,道家思想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又不同于儒家思想,它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是更尊重人的自主性与存在的定位。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小小的一粒沙,还是高高的一座大山,都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在运行的。
就像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人法地"就是说人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我们人类生存在这个土地上,就应该按照地球的环境来生活。
比如说,冬天来了,我们就要穿暖和的衣服;夏天来了,我们就可以穿凉快的衣服。
这样我们才不会着凉或中暑。
其次,"地法天"就是说大地要遵循天象的变化。
你看,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春夏秋冬,循环不息。
大自然就是这样有规律地运行着。
再次,"天法道"就是说天象的变化也要遵循一定的道理。
比如说,日月运行、四季更替,都有它固定的轨道和周期,绝不会乱了章法。
最后,"道法自然"就是说,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
自古以来,日升月落,云卷云舒,大自然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所以,老子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人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过上美好的生活。
小朋友们,你们明白老子的道理了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一切,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这样地球妈妈才会永远年青有力,供给我们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哦!篇2老子是古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道理。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老子的这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吧!老子说,人要跟着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和做事,就像大地一样遵循着天上的规律。
那天上又是按照什么规律运行的呢?老子说,天上运行的规律就是"道"。
道是最高的规律,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
道产生了天地万物,然后天地万物又按照道的规律在运转和发展。
所以,人要遵循地的规律,地要遵循天的规律,天要遵循道的规律,道就是自然的法则。
人与自然的和谐及道教的生态和谐观人类到底如何与大自然相处?一部文明史,反反复复纪录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的多种变化。
在人类文明的初期,敬畏自然,甚至于神化自然,顶礼膜拜,诚恐诚惶,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生产力低下,对于自然现象莫知其所以然,无法抵御自然灾害,人们的一种无奈心理。
但近代科学昌明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变得自高自大起来,所谓“征服自然”,要高山开路,要河水倒流,等等“壮举”,比比皆是。
二十世纪一百年,世界物种的灭绝的数量超过以往几百万年的总数,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甚至于几十亿年地球储存的“太阳能”,地下的煤矿和石油,几乎开发殆尽。
目前国际石油价格疯涨,即其恶果之一。
几百年,甚至于几十年内,人类将面临地下资源枯竭的厄运。
看来我们得认真反思对待自然的态度了。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同生共运,浑然一体,彼此应该友好协调,和睦相处。
只有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即所谓“生态和谐”,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句话,人类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
没有“生态和谐”,就没有人类本身的发展,这已成为当前人类共同认知的普遍真理,尽管这个颠覆不破的真理是花费了惨痛的代价得到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道家,我们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早就提倡一种生态和谐观,只是被我们漠视、轻视,而束之高阁罢了。
发掘道教生态和谐观的丰富内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道教的核心——“道”,就是兼有万物之源和万象之源的统称。
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德经》25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25章)用今天的话来说,道家认为精神世界的普遍规律是与物质世界的基本法则相通的,或者说两者具有一致性。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文
你知道吗,我特别喜欢走在那种古老的小巷子里,阳光斜斜地
撒下来,照得心里暖暖的。
那时候我就会想,道家说的天人合一,
是不是就这样啊?人跟自然,就这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好像一切
都刚刚好。
有时候去公园散步,看到那些大爷大妈在打太极,我就在想,
他们是不是也在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呢?那种跟自然、跟宇宙
合为一体的感觉,让人觉得特别舒服,特别自在。
说实话,现在的生活节奏那么快,有时候真的挺让人喘不过气
来的。
但每次我抬头看看天空,或者去海边吹吹风,就觉得好像没
那么焦虑了。
可能这就是天人合一的魔力吧,它告诉我们,人不能
跟自然对着干,得顺应它,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有时候跟朋友们聊天,大家也会谈到这个话题。
有人说,天人
合一就是要有颗平常心,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泰然处之。
还有人说,天人合一就是要学会放下,不要总是抓着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不放。
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挺有道理的。
所以啊,我觉得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要学会放下、学会宽容。
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024届高考作文备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主题阐说】“天人合一”是古代先人提出的生存法则。
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如今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
自然界和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矛盾关系。
一味地征服自然最终得到的将是大自然疯狂的报复,一场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古老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们应继承祖先的智慧,友好地对待自然,顺应自然,不要给自然增添环境超过其承载能力的负担。
否则,自然必会以悲剧回敬人类。
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
材料二:2018年11月26日,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她们的基因经过人为修饰,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该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时科学发展与人类伦理矛盾的激烈争论。
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很重要的理念。
“天”是万物造化之理,是自然规律;人的生存发展在“天”的范围之内,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但“巧夺天工”却也不悖“天”意。
天地之成,道之所生;有情生命,缘起无常;道法自然,无形生之于有形。
有人说:“盆景功夫在盆外”,这“盆外”就是与盆景艺术相关的,厚实的中国文化和艺术修养,少了它,盆景作品的档次就上不去,自然造化和人的高度艺术水平二者的结合就是这么重要。
盆景创作过程中,要坚持以大自然为范本师法造化,再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二神于一体,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今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已成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所共同崇尚的理念。
人类与自然,只有处于一种能够满足人类永恒生存的和谐之中,才是长久之道。
道教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道教作为华夏民族土生土长之宗教,禀承了道祖老子所立的“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重教化、厚风俗、益人伦。
道教的教义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万物都是由阴阳共同组成的,而又相互和谐相处,道的作用就是和谐地使万事万物以自然生化。
“以和为贵,和光同尘,和衷共济”是道教思想的精髓。
道教具有强烈的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
道教所主张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点,根本日的就是要达到自然与生命、自然与社会、人与自己的整体和谐发展。
一、“小国寡民”中的和谐之道道祖老子的理想社会集中体现在《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乖之。
虽有兵甲,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所主的“小国寡民”中的“小”和“寡”都是谦称,不是指大小、多少之意。
寡人,即自认为德行还不深厚的人。
上古的侯王们都使用“孤、寡、不谷,而下公以为称”。
道祖老子“小国寡民”所遵循的总原则是“无为而治”,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卜章)。
唯有遵循这一总纲,老百姓才会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生活,国家才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兵甲,尤所陈之”;社会风气才会到“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纯朴境界。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道祖老子对民风纯朴的一种向往,一种憧憬,是在老百姓“食甘、服美、居安、俗乐”的前提下,百姓们的生活就像复归到远占结绳记事的时代,人们纯真淳朴,没有你争我斗、尔虞我诈之险恶,我们可以从这一层面去理解,这就是当今社会和谐的一种境界。
也就不难发现,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消极颓废,更不是时代的倒退。
老子所说的理想社会,人们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他们享受着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香甜而味美;他们穿着制作精致保暖而贴身的美丽的服装,孩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他们居住着宽敞舒适的房屋,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闲暇和乐趣;他们热情奔放,享受着要民族特有的各种各样的习俗和快乐。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2)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二摘要: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家生态环境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95-01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生态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互利共生的自然观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道家的自然观是互利共生的自然观。
因为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排放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活动能力的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生。
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没有把人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且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老子要求“为无为”,实现无为则无不治;庄子则进一步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强调不仅要“爱物”,更要“利物”,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能做到永续发展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法自然。
他老人家不会骗我们,他说的话很多都应验了。
最好的医生是自身!锻炼起来,练习无为功法、八段锦、六字呼吸法、太极拳、五禽戏等,任选其一,配合呼吸,做到无私无欲、专气致柔,多读读《道德经》,皈依道法自然、尊道贵德的道德信仰,建立修德以真、证道合道的人生意义,与天地万物同德,鬼神不惊,就怕人类自己执迷不悟,戕害自然却不自知,让我们反省自身、反思制度,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永续发展之道。
同时,放下名、利、色、贪和自以为是的自大,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可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相信道德,相信自然,道生天地,德蓄万物,天下万物,同道同德,和谐善生,自然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之道。
世上根本没有救世主,要相信道德、相信自然、相信自身,善生第一,放下可欲,复归德性素朴,清静无欲,复归道势周行,自然无为!人自身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要尊道贵德。
不要自以为是的虚伪的仁义!不要唯经济论,不要背井离乡!要尊道贵德!不要失去希望。
希望是最好的良药。
道生德蓄,天下万物尊道贵德而常自然。
弘道积德,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无为。
天灾十之八九皆人祸。
道法自然,任重道远;弘道积德,功德无量!不要再沉迷于口舌之欲。
被老子言中,“善有果而已”,“强梁者不得其死”,人类的欲望会和恐龙一样,吃到没东西可吃,那时候强梁无比,唯我独尊,没有天敌,也没敬畏,也就走向了灭亡。
把其他生灵都吃了,自己岂能独活?圣人不会骗我们的。
相信老子《道德经》,人道法道,道法自然,才是根本!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饮食男女,善莫大焉。
饮食,吃饭;男女,繁衍。
饮食,吃饭,性也,本性,自然本性,德性。
食色,繁衍,性也,本性,自然本性,德性。
尊道贵德,尊道而行为德,背道而行是无德。
吃饭,不能撑死,不能乱吃,得不偿失,本末倒置。
食色,不能贪欲,做到适可而止,得不偿失,本末倒置。
无道不久,无德不长,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文
天人合一,听起来有点虚无缥缈,不过却是古人对于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领悟。
道家认为,天地与万物都是由同一个"道"所生,所以天人是一体的,人应当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
我觉得这种思想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
现在的人太过于理性化和工具理性化了,整天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甚至连自己都看不清楚了。
我们对大自然的伤害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种人为的"人"与"天"的分离,最终会伤及人自身。
也许我们应该回到道家的智慧,用一颗平常心去体会天地万物的本来面目。
倾听花草树木的呼吸,感受潺潺流水的温柔,凝视夜空中那片浩瀚的星河......在这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面前,人的心灵就会获得净化,也会发现自己与天地的内在联系。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在于超越自我,与万物合一。
这样的生活状态,才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都放下了分别执著,就能与天地合而为一,达到返朴归真的彼岸吧。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两千多年前,一位鹤发老者,携童子,骑青牛,过函谷关,遇险之际,写下五千言书稿传世。
道家思想由此而成,《道德经》流传后世,绵延千年。
“天人合一”、“ 崇尚自然”这些哲学思想,已然注入了茶道的灵魂。
尊人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
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
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
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
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坐忘坐忘是道家为了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
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
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坐忘,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
无己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出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
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
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的境界。
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佳木。
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忘我的境界。
道家的自然哲学与生命观道家的自然哲学和生命观源于先秦时期,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神秘而又神圣的,自然是人类最伟大的教师和启示者。
自然是道在道家看来,自然是道,道是自然。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转,而这个规律,正是道的表现。
因此,道就是无处不在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道的体现。
在道家的自然哲学中,人类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自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自然界的美是道的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美妙之处,这种美妙与道是不可分割的。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美是一种超越人类的美,是一种真正的美。
这种美妙并不需要人类的干预,它本身就是道的表现。
因此,道家强调现象本身的美,不追求外在的形式,追求内在的气质和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欣赏到自然界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领会到道的精髓。
天地万物皆有灵在道家的生命观中,天地万物皆有灵。
这种灵并不是人类所认同的精神或灵魂,而是一种深层的力量和本质。
这种力量能够使得万物生长茁壮,同时也能够保护着它们不受破坏和伤害。
因此,道家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价值和意义的,无论它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
对于这些生命的存在,人类应该尊重它们,并与之和谐相处。
生命是一个过程道家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生命体都会经历成长、衰老、死亡等不同的阶段。
因此,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在道家的生命观中,人类并不是像现代社会那样追求永生不死的存在。
相反,人类应该接受生命的变化和终结,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深刻含义。
结语道家的自然哲学和生命观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突出生命的过程性和真正的价值。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实践这种思想,塑造出更为美好的未来。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
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
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
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
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教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
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
道教所描述的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教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
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
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
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有三十六天,地有三十六地,天地之间五岳四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等,皆有神仙圣真主理。
道化生宇宙天地万物,神仙也是道气所化。
所以,人对神仙信仰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道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万物之中,人为最灵,能够认识掌握自然之道,所谓“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妄为。
因此,道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表现在神仙信仰中就是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进而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和保护。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体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仙境,实际上就是人们所向往的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
道教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无不遵从一定的自然法则,所谓“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
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
②《庄子》认为,天地、日月、星辰、禽兽、树木都有其内在的本性和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如果没有认识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导致灾难;如果不顺应自然之道,刻意作为,“以人灭天”,则会“乱天之经,逆物之情”,必然会造成“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盖以荒”,以及“灾及草木,祸及昆虫”的灾难性后果和生态危机。
相反,如果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宇宙的运动规律,不仅可以“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而且可以“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从而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道法自然,意为纯任自然,不逆自然而行。
《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以“无为”为法则。
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所以,“道法自然”说就是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
我们认为,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人与自然万物都是“道”的化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即自然之道是贯通天、地、人的,“天地”又遵循自然之道,人也遵循自然之道,天地与人皆合于自然之道,万物都是按照“道”赋予它的秉性,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干扰它,更不应该随意对它进行伤害或杀戮。
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自然生长。
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破坏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呢?老子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地、效法道,遵循道的自然法则,进而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葛洪《抱朴子内篇》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
③这里所说的“任物自然”,就是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顺乎无为之天道,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第二,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黄帝阴符经》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④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自然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太平经》又称:“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
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
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
”⑤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万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长,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道教还认为,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物类。
因此,把人放在“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
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第三,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
《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
”就是告诉人们,人安身立命于天地间,要想得到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然后人类才能长久安宁。
而“安天地”,就是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因此,《阴符经》开篇就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所谓“观天之道”,就是要认识自然规律,“执天之行”就是要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就在于此。
只有懂得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从而不违背自然规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讲“道法自然”就是不要破坏自然界以及自然万物的和谐。
《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
《太平经》称:“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故纯行阳,则地不肯尽成;纯行阴,则天不肯尽生。
当合三统,阴阳相得,乃和在中也。
古者圣人致太平,皆求天地中和之心,一气不通,百事乖错”。
⑥只有阴阳二气的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
《太平经》还说:“三气合并为太和之气,太和即出太平之气。
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
阴阳者,
要在中和。
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
”⑦这里的“太和”,即为“太阴、太阳、中和”三气的和谐,“太平”则指三气和谐而达到平衡,即自然界生态平衡。
《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
又说:“天、地、人民万物,本共治一事,善则俱乐,凶则俱苦,故同尤也。
”⑧也就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由此可见,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非常重视自然界万物的和谐,尤其是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