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6
课序号50501033—03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期末论文题目:评述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姓名张芳菲学号2011484453年级专业11级经济4指导教师王华玲2012年6月1日自1931年9月开始到1945年8月以中华民族胜利为结束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所有同胞共同进行的一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此次抗战有力的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这次战争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结束,全中国各族儿女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军从1931年9月开始,不断对我国东北部地区发动袭击,蒋介石表示“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应予以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1】国民政府先期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国范围内,只有东北地区部分爱国军民参与到了抵抗日军侵略的斗争中,局部抗战就此展开,1937年7月7日中日双方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发生军事冲突,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挑衅,日本就此全面侵略中国,与此同时,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蒋介石称“守士应具绝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
至谈判,尤需防其奸狡之惯技,务期不丧丝毫主权为原则”“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2】国民党在开始显示出对日本强硬立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因为国内形势的特殊性,在全面抗战时期,我国土地上有两大战场并存,一是由国民党正规军组成的正面抗日战场,二是由共产党方面组织的敌后抗日战场,两大战场虽性质不同,但都为抵抗外来侵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两大战场虽同时存在,但在对日作战中起到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态度不同。
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抵御外来侵略,走的是全面抗战路线,日军某高级参谋称对于中共,“只有排除任何妥协,必须从各方面都采取彻底的对抗政策。
关于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的论述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从此变成了水深火热的地方。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滔天大罪。
四海之内,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
这时,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已经伤亡惨重,被迫走上了战略转移的道路。
但在国土沦丧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奋勇抵抗。
一边抗战,一边力求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做出来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民族存亡之际,共同投入到战场之中。
国民党投入到抗日的正面战场,而共产党则是在敌后战场活动。
他们一同努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中,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阶段与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为主要作战对象。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了日军1万余人。
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出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先后阵亡。
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
究其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上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因而没有强有力的力量。
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八年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次反抗斗争中失败的屈辱,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这次胜利,无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一、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西安事变”,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被逼无奈,联共抗日,中华民族开始了团结一致,一致对外的御侮战争,正面战场功不可没。
战争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狂妄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正面战场的英勇抗击,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也间接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正面战场的英勇抗击,“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次会战,虽然均以失败而告终,但迟滞了日军前进的步伐和节奏,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在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了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全军共4.6万余人。
12月25日,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万余人。
1938年以后,共产党又先后在广东东江地区、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后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规定了我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我军的作战任务是:在敌手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游击战争原则。
这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抗日作战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立即开赴抗日战场。
最初,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山西作战。
9月25日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近千人。
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
至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
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八路军各部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初,第一一五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二。
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开创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山东由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南、鲁南等多处抗日游击区。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曾景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大陆正面战场研究起步较晚,真正从学术上取得进展,大致可以说是近20年间的事。
回顾和总结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的发展情况对今后抗战史研究的深入不无助益。
本文就此所作论述,因为篇幅限制,不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学界指正。
一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概况1949年以后的30年内,大陆抗日战争史研究进展缓慢。
比较而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还有一些进展,而对正面战场的研究极端漠视。
只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一些省市委员会的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文史资料选辑》发表了一些原国民政府官员撰写的抗日战争回忆录,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史料整理处选编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公布了部分档案资料,为正面战场研究提供了参考史料。
中共党史革命史论著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和战绩基本不提,连现代史通史性著作也概予贬斥。
如有的著作论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时,其基调为:国民党实施“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战场上不断大溃退。
就学术研究而言,直至70年代末,大陆抗日战《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3期争正面战场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针后,学术界才逐步恢复生机。
随着逐步摆脱以往“左”的指导思想的束缚,一方面史学界开始敢于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作研讨,另一方面,中华民国史学科的建立,也要求对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举措进行比较公允的评断。
80年代以来,在中华民国史、中国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的学术领域中,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有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史料陆续有所刊布,研究领域广为开拓,论著大量涌现,新的论点提出后引起争鸣,学界现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较20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正面战场研究比较活跃,进展比较突出。
在史料方面,主要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纂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资料选编,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印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局编《卢沟桥事变和平津抗战资料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八一三抗日史料选编》,武汉市档案馆等编《武汉抗战史料选编》,云南省档案馆编《滇军抗战密电集》,南京市政协编《蓝天碧血扬国威:中国空军抗战史料》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回忆资料,出版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原抗战》、《晋绥抗战》、《湖南四大会战》、《闽淅赣抗战》、《粤桂黔滇抗战》、《远征印缅抗战》等;还有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编《川军抗战亲历记》、政协广西区委编《广西儿女抗日亲历记》、民革武汉市委编《热血报中华——武汉民革成员抗战回忆录选编》等;一些原国民政府将领的回忆录中,都有不少关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内容。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上述特殊历史原因,它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本文仅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情况作一概括分析。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这个时期日寇凭借武器装备及兵力上的优势实行连续不断的进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抵抗。
这时期中日双方军队先后进行了平津南口作战、淞沪会战、太原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及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在优势装备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其中尤以淞沪、忻口、台儿庄等会战更为突出,是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淞沪会战激战三个月,敌軍以死伤四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上海。
1938年初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精锐的板垣和矶谷师团两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有力的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有着重要义。
但是纵观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上受中国军队打得是败仗。
分析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从客观上讲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
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军事上占优势,而且在经济力量上也占据优势;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军事装备与部队的训练、编制都过于陈旧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作战之需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付出一定的血的代价,才能逐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形势,才能最后战而胜之。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
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不尽人意。
根据“求实存真”的治史原则,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八年全过程予以客观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
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
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肯定地指出:“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二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宣称,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日本陆海军制定的作战目标是“覆灭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政府”,“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
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胜利的战争,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这场捍卫中华民族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与所处的地位,每个人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关于两个战场的分界线,一般认为由北而南而东的大致走向是:包头—黄河—风陵渡—黄河—开封—合肥—安庆—信阳—武汉—岳州—九江—芜湖—杭州。
在此线以南以西的地区为正面战场,以北以东的地区为敌后战场。
此外,日军还占有珠江三角洲、厦门等地区。
1939年到1940年,日军又将其占领线由九江延伸到南昌,由武汉延伸到宜昌;在华南又占领了海南岛和广西沿海部分地区。
粗略计算,两个战场的分界线达4000多公里,敌后战场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两个战场之间被日军的占领线所阻隔,敌后战场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敌人的深远后方,和正面战场只能作远距离的战略上的配合;第二,日军占领线与正面战场相对峙,这条对峙线也就是正面战场的作战线,正面部队的作战都在这条线附近进行,因而在靠近正面战场作战线地区担任游击的敌后部队也可以和正面战场作一些近距离的战役上的配合。
下面先就正面战场谈谈我的看法。
正面战场担负着较大规模的正规战任务,抗击敌人的较大规模进攻。
在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共进行22次会战,一部分为反击战。
正面作战线虽然从华北、华东一直撤退到华南和西南,后撤几千公里,失地100多万平方公里,但这是制定“以空间换取时间”战略方针时所估计到了的,达到了分散敌之兵力、消耗与迟滞敌人、掩护大后方等战略目的。
同时在部队伤亡方面,在8年的浴血奋战中,正面战场部队伤亡320多万人,其中高级将领也有一大批,他们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肯定与赞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正面战场,国民党空军与海军以及美国、苏联两国的空军支持,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不管在战略防御阶段,还是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都不断抗击日本侵略军直至战争结束,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评价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初期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历经了忻口会战、凇沪会战、徐州会战以及武汉会战等大规模战役,广大国军官兵浴血奋战,在很大程度上延缓阻碍了日军侵略的步伐,打破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然而,由于在战略上出现的重大失误以及初期统帅部抵抗意志的不坚决,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协同性极差,在武器装备,弹药补给上相对于日军处于绝对劣势,因此以上战役均告失败。
因此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基本上是失败的。
但是有效的牵制住了日军灭亡中国的步伐,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其贡献也是不该被忽视的。
在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方面虽决心抗战到底,但仍存有些一不切实际的幻想。
它一方面抗日,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和谈,与日本达成妥协;国民党方面对英、美帝国主义还抱有依赖之心,幻想通过英、美的干涉,制止日本的侵略;另外,国民党还企图借机削弱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力量,最终达到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武装的目的。
因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民党方面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不敢真正发动全国民众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从具体的军事指挥来说,一些国民党军队将领指挥无能、临阵脱逃,内部派系分裂,军政命令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这些也都是国民党军队连续败退的重要原因,对此,连蒋介石本人也是承认的。
在南岳军事议上,蒋在总结初期抗战时,就曾提出“整理军队建立军队”的任务,力图扭转这一不利的局面。
仅仅以上面的几点来归纳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败退原因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对此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
而我们则是一个弱国、穷国,在军事装备、指挥训练方面都远远不及日本,军队数量也少于日本。
日军是有备而来,中国方面虽不能说毫无准备,但可以说是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
日军在战争开始又“采取了拿破仑的‘急进歼灭’、‘轻骑直入’的故伎,企图于最短时间歼灭中国的主力,结束对华的‘小战’”我们在分析和评价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时,必须把握这样二点:第一,既要看到面在战场上广大国民党军队官兵的浴血奋战及其对日军的沉重打击,又要看到在正面战场上出现的一些不应有的失败、溃退;第二,既要看到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一些将领借口保存实力,实则避战退却、贪生怕死,又要充分注意到国民党军的一些退却实属战略性的撤退,其目的在于真正地保存实力以与日寇作持久战,而不是去无谓的硬拚。
抗战文学对正面战场问题的表现——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研究(一) 【内容提要】抗战文学在正面表现正面战场的同时,对正面战场存在的军纪废弛、军阀作风作祟、军事指挥失误与政略失当等严重问题,也有犀利的揭露与深刻的剖析,其中虽然不无激愤的情绪,但归根结底缘自对军队的期望与对抗战的必胜信念。
【关键词】抗战文学/正面战场/抗日战争在近代以来中国反抗侵略的历史上,抗日战争绵延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是战线最长、时间最久、抵抗最为顽强、战绩最为辉煌的战场。
但是,由于政治、军事、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复杂原因,正面战场也暴露出一些令人痛心的弊端与问题。
抗战文学在正面表现正面战场的同时,对其阴暗面亦有犀利的揭露与深刻的剖析。
一、军纪废弛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正式名称为“国民革命军”。
其名始于1925年8月18日,7月在广州成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所辖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与南北统一,国民革命军编制不断扩大。
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编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而正面战场的作战则由国民党所属部队承担。
正面战场部队构成复杂,有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所统辖的中央军,也有战时从各地紧急调遣的杂牌军,还有临时编入战斗部队的警察、保安部队等。
各种部队军事素质与军纪情况差别较大。
一般情况下,中央军军纪较好,但战时减员严重,补充兵员训练滞后,军纪难免出现瑕疵;有的部队虽非黄埔嫡系,但将领治军严格,军纪良好。
有些地方部队,虽然已经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但并未完成向现代军队的转型,仍然保留着不少旧军队习气。
史筠报告文学《护士的一日》里就透露,有的部队赌博成风,曾有两个军人在赌博时为了几分钱,拔出手枪,对射双亡。
琅珰《我们在宝山抗战中》描述说,由军阀时代的老○军改编的○○师数百人,是一群夜郎自大的枪杆万能者,以为仅凭着点“剿匪经验”就可以战无不胜。
评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
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要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清楚“正面战场”的概念。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是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但另一方面,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贡献?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呢?所谓“正面战场”,是指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这个战场上日军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国民党正规军,因此也叫国民党正面战场。
在伟大的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时,一大批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肩当民族大义、背负国耻家仇,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毅然奔赴抗日前线,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作为战略防御阶段抗战的主要力量,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会战、晋北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常德会战,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拉开了淞沪会战的序幕。
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兵力总数在75万以上,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20万人。
历时3个月,国民党军阵亡将士30余万人,中央海军全部阵亡,空军损失约70余架飞机。
日军阵亡将士2万人,受伤约4万人。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败了,而且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沦陷。
但是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并且为中国民族工业和战略物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持久战打下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
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面战场,是指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会战和正面交锋。
在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承担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这场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虽然最终上海沦陷,但展现出了中国军人坚决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南京保卫战,是一场悲壮的战役。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南京最终沦陷,但中国军队的抵抗依然可歌可泣。
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军队密切配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歼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将士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在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由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后期实行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导致正面战场在一些战役中失利。
敌后战场,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场。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的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
论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所进行的抗战是正面战场,也是主要战场,并且,正面战场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共产党所进行的游击战是敌后战场,也就是次要战场,它的作用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同时也发挥了自身极大的作用。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作战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原因是,当时日军将国民党军队作为唯一有对抗力的军队进行打击,这一点由日军兵力布置就可看出。
这里有一点我要反驳,有人片面地批评国民党军队在初期的抗战中失败是其消极抗战的原因,我只想向大家呈现以下事实:第一、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无论从军事装备、士兵军事作战素养、以及物质给予等方面都远远的优于我们。
尽管这样国民党军队仍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并且,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例如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
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第二、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请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
1938年6月,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虽不是真正的民意机关,而是受国民党控制的最高咨询机关,它的成立还是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
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也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整,只是机构膨胀的情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第三、在组织积极抗战的同时,国民政府还尽最大的力量帮助北方的高校实施南迁,对沿海、长江流域等地的民间工业实施优惠、便利政策,并帮助其内迁。
宋美龄还积极筹款,对难民(尤其是儿童)实行转移、救助,其中,就河南省便转移、救助难民四百多万。
二战的形成以及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其空前的广度、深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其直接原因应归于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就这样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战过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感到不快;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
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随着德国于1939年突袭波兰,二战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爆发。
但在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早在1931年已经开始了。
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占领了中国的东北。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而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夺取其在远东的利益。
在亚洲战场上,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在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该作用可分为一下几点:国民党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抗战正面战场研究八上历史正面战场的抗战今年是抗日战争全面迸发 75 周年。
固然大部分个世纪已经逝去,但当年中国人民奋起抗击侵华日军的画面仍旧时时地闪此刻我们的脑海之中。
发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前不久参加南京的念书节活动,得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5 年前和 7 年前分别两次、和补充增编第一版《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两套书。
笔者专门采访了当年参加编写这两套书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和利用部主任杨斌两位研究馆员。
马振犊告诉笔者,上世纪的 1987 年从前,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特意的研究成就不多。
1987 年,为了纪念“七·七”全面抗战迸发五十周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部、研究室和《民国档案》杂志部合作了一套《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专题档案资料。
这套档案资料主要内容包含公民政府的对日作战目标与计划部署;战略防守阶段的主要战斗,如卢沟桥事变、淞沪抗战、南京捍卫战、太原会战等战斗的战况;战略对持阶段的主要战斗,如南昌会战、随枣会战、桂南会战等会战,还有由中国军队所构成的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等战斗的战况。
杨斌告诉笔者,对于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打击日军这段史实,在此从前大家都不怎么清楚,特别年青人多数不知道。
中国军队在国内打击侵华日军的同时,还派出自己的远征军赴缅救助美、英等国军队,共同抗击日军,谱写了中国军队在二战中配合外国友军在世界反__战场上共同抗击侵略者的荣耀历史。
杨斌说,在抗击日军的中国军队中,从前大家都不知道中国军队的编号和各公司军司令长官、各公司军司令以及军团长、各军军长等长官姓名,以及何时委任等状况。
为此,他们利用馆藏丰富的民国史资料,一一查出,并简洁简要地列出了中国军队序列表。
十八年两套书培育了两代人上个世纪八十年月电脑还没有普及,马振犊、杨斌等参编者是一个字一个字将所需要的资料抄录下来,而后抄在便于计算字数的方格稿纸上,这即是当年所俗称的“爬格子”。
可是大家苦在此中,也乐在此中。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作者:曾景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大陆正面战场研究起步较晚,真正从学术上取得进展,大致可以说是近20年间的事。
回顾和总结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的发展情况对今后抗战史研究的深入不无助益。
本文就此所作论述,因为篇幅限制,不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学界指正。
一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概况1949年以后的30年内,大陆抗日战争史研究进展缓慢。
比较而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还有一些进展,而对正面战场的研究极端漠视。
只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一些省市委员会的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文史资料选辑》发表了一些原国民政府官员撰写的抗日战争回忆录,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史料整理处选编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公布了部分档案资料,为正面战场研究提供了参考史料。
中共党史革命史论著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和战绩基本不提,连现代史通史性著作也概于贬斥。
如有的著作论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时,其基调为:国民党实施“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战场上不断大溃退。
就学术研究而言,直至70年代末,大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针后,学术界才逐步恢复生机。
随着逐步摆脱以往“左”的指导思想的束缚,一方面史学界开始敢于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作研讨,另一方面,中华民国史学科的建立,也要求对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举措进行比较公允的评断。
80年代以来,在中华民国史、中国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的学术领域中,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有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史料陆续有所刊布,研究领域广为开拓,论著大量涌现,新的论点提出后引起争鸣,学界现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较20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正面战场研究比较活跃,进展比较突出。
在史料方面,主要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纂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资料选编,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印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局编《卢沟桥事变和平津抗战资料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八一三抗日史料选编》,武汉市档案馆等编《武汉抗战史料选编》,云南省档案馆编《滇军抗战密电集》,南京市政协编《蓝天碧血扬国威:中国空军抗战史料》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回忆资料,出版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原抗战》、《晋绥抗战》、《湖南四大会战》、《闽浙赣抗战》、《粤桂黔滇抗战》、《远征印缅抗战》等;还有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编《川军抗战亲历记》、政协广西区委编《广西儿女抗日亲历记》、民革武汉市委编《热血报中华――武汉民革成员抗战回忆录选编》等;一些原国民政府将领的回忆录中,都有不少关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内容。
《历史档案》、《民国档案》、重庆市档案馆编《档案史料与研究》陆续刊布有关的档案资料。
80年代起,除发表大量论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论文外,抗战史著作以何理著《抗日战争史》为代表,开始对正面战场作研讨。
其后,罗焕章、支绍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胡德坤《中日战争史》,王辅《日军侵华战争》,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编《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王秀鑫、郭德宏主编),刘大年、白介夫主编《中国复兴枢纽》,李新、陈铁健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中《全民抗战气壮山河》(李良志等主编)、《坚持抗战苦撑待变》(李隆基等主编)、《同盟抗战赢得胜利》(李良志等主编),罗焕章、高培主编《中国抗战军事史》,张宏志《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和杨克林、曹红编《中国抗日战争图志》等,都分别花了不同比重的篇幅论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对国民政府军队正面战场抗战作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同时批评其反共和“消极抗日”之一面。
专门记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著作,开始有郭雄等编著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陈小功的《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等小册子,其后出版了张宪文主编的《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马振犊著《惨胜――抗战正面战场大写意》(后改名为《血染辉煌――抗战正面战场写实》)等专著。
其他还有一些记述正面战场个别战役的专著。
此处不一一述及。
在80年代、90年代举办的研究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特别是研究抗日战争的学术讨论会中,对正面战场抗战的研讨和评价往往是学者们最注目的热点之一。
围绕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举办过多次,如对九一八事变、卢沟桥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武汉抗战、台儿庄大捷、滇缅战场等,都举办过专题学术研讨会。
不少学术研讨会有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参加,进行学术交流,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由于台湾保存了不少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史料,台湾刊印的史料和发表的论著是大陆学者研究正面战场的参考资料重要来源之一。
国民党中央党史会编印的《中华民国史料初编――抗日战争时期》(秦孝仪主编)和吴相湘著《第二次中日战争史》、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台国防部史政局编《抗日战史》等,都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著述经常参考。
80―90年代大陆翻译了日本刊印发表的太平洋战争史资料和著作。
日本一些战史资料著作和日本侵华战犯的回忆录,对研究正面战场敌方日军的战略战役部署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美英有关太平洋战争的资料著作和回忆录等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篇幅关系,这里不加论述。
二局部抗战诸役之研究作为中日两国间之一场战争,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
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就开始以武力侵占中国领土。
从“九一八”到1937年“七七”,日本发动过多次对中国军队的进攻,中国军队也断续进行过正面抵抗。
由于这些战事就中日两国间来说尚只具有局部性,并且不是连续发生的,故这一时期中抗日战事被称为“局部抗日”。
局部抗日阶段先后发生过九一八事变、“江桥抗日”、“一二八”淞沪抗日、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日和绥远抗战诸役。
局部抗战诸役理应包含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范围之内。
过去,对于局部抗战是忽略不提的,而集中力量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80年代以来,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由“安内攘外”妥协退让向坚决抗日的转变过程进行研究,现在对国民政府军队局部抗战和国民政府的抗日准备已作出肯定。
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一方的不抵抗方针,过去简单的认为是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
尽管现在有的学者仍持此说法,但一些学者提出:现在没有确实的史料证明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时给张学良下过不抵抗命令。
有些回忆也难以凭信。
有的学者指出:过去用以阐述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证据,均为蒋处理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的方针,而不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下的命令,张学良蒋介石在不抵抗问题上基本态度大体相同,张学良自觉自主奉行不抵抗政策。
从蒋张关系看,如张不同意蒋的方针,张可以不听蒋的命令奋起抵抗。
后来防守锦州时,蒋与南京数次令他抵抗,他却悄悄撤兵就是一个证明。
蒋张不抵抗的认识根源是,事变之初他们以为是日军挑衅行为,未能判断出是日本侵吞整个东北的开始,还图谋以外交交涉解决。
(京中:《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俞辛?:《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张学良和蒋介石》,《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1期)对于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江桥抗战,李杜、丁超在哈尔滨和东北义勇军在东北各地的抗战活动,学者们均给予了积极评价。
对于1932年淞沪抗战,过去简单说成是十九路军孤军抗日作战,因国民党政府加以破坏使十九路军撤退而告终,现在学者们分析说:国民党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不同。
认为十九路军的抗战是蔡廷锴等违抗南京政府命令的结果那种说法不完全符合事实。
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抽调第五军增援淞沪,但仍以抵抗求妥协。
(金再及:《南京政府对“一二八”事变的方针》,《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余子道:《“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与淞沪抗战》,《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对于长城抗战中各参战部队官兵英勇牺牲守土抗战的精神,史学界是一致肯定的,但对国民党政府的指导方针,观点有所差异,有的著作认为:“蒋介石国民党的总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剿共’重于抗战。
他们把长城抗战不过只是当作应付舆论,争取和谈妥协的权宜之计。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第26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有的著作则认为,何应钦代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后,“秉承蒋介石‘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既定政策,沿长城线布防,期望阻止日军前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第58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有关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日活动,一些论著论述冯玉祥不顾国民党政府中央的阻拦,与共产党联合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进行察东战役的情况,强调中共组织成立“前线工作委员会”在其中进行领导,而国民党政府中央施以压迫,导致冯玉祥辞离,同盟军瓦解的结局。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第280―296页)1936年11月中旬―12月上旬,绥远抗战取得红格尔图击敌和收复百灵庙的大捷。
有的论著突出此役系傅作义指挥取得的胜利。
有的论著分析认为,绥远抗战格局的显著特点是,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三位一体的抗战局面,晋绥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和晋绥军(傅作义)是这一格局的基础,蒋介石支持这一抗战,中央军是这次抗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史》第389―391页;余子道:《绥远抗战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4期三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研究从卢沟桥抗战到武汉会战结束,为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军举行多次战役抵御日军进攻,不过每次战役最终均以撤守退却而告结束。
过去大率以军事溃败丧师失土一言以蔽之。
近二十年研究中对这一阶段正面战场的抗战开始作出比较积极的评价,同时亦进行严厉的批评。
一本权威的中共党史著作写道:“正面战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晋北、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
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也未能改变整个战争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