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汇总(总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44.79 KB
- 文档页数:12
空气组成的测定数字化实验探究题1、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图1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图2中,CD 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3)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 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 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用V、V1、V 2表示)。
【答案】解:(1)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填:4P+5O2 2P2O5;(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氧气被消耗,图象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减小。
故填:温度降低至室温、瓶中氧气被消耗;(3)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即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体积,为:V1-V 2,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所以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故填:2、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三套实验装置,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测定氧气含量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图一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 2)由图一实验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
(3)对图一实验进行了如图二所示的改进。
图二装置的试管中空气体积为 25mL ,反应前注射器活塞位于 15mL 刻度处,反应完毕后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位于 11mL 刻度处,则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分数为 。
小明分析,该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有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任答 1 点)。
( 4)与图一实验相比,图三实验的优点是 (答一点)。
图三实验中,为了使氧气反应更充分,实验中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填序号)。
A .铜粉平铺在玻璃管中 B .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C .增加铜粉的质量(5)为了帮助同学们的理解图一实验的原理,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图一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压强、 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四所示。
初三化学·实验题专练一、结论型(知识运用型)1.碳酸钙在高温下煅烧一段时间后,得到白色固体。
两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确定白色固体的成分,对其可能的组成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Ⅰ组:[作出猜想] 白色固体的成分可能是CaCO3和CaO的混合物。
[实验验证](请你写出实验的步骤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白色固体的成分是 CaCO3和CaO的混合物。
Ⅱ组:[作出猜想] 白色固体可能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方案] 取试样于试管中,加入水,再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Ⅱ组的方案正确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组为了进一步研究碳酸钙分解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称取一定量白色固体,用足量盐酸溶解,产生的气体经除杂、_____后,被已称量好的足量的“吸收剂”吸收……“吸收剂”宜选用________________,该方案中还需补充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
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
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①;②;③。
( 3 ) 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
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初三化学实验题汇总
以下是一些初三化学实验题:
1.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中,如何证明产物是氧化镁而不是氧化铁?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3. 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 如何分离水和食盐?
5. 如何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6. 如何鉴别碳酸盐和硫酸盐?
7.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8. 如何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9. 如何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10. 如何分离水和酒精?
以上题目仅作参考,建议查阅初三化学教辅获取更多相关题目。
题型复习(四) 实验与探究题题型之一 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1.(2018·昆明)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咸水湖,其中最大的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
某盐湖附近的农民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获得大量湖盐。
小伟同学取该湖盐样品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湖盐样品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冬天捞碱的“碱”指Na 2CO 3,夏天晒盐的“盐”指NaCl 。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 2CO 3 猜想二:NaCl猜想三:Na 2CO 3和NaCl 【实验探究】【拓展延伸】为进一步确定该湖盐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小伟同学再取该湖盐样品10.00 g 做了如图所示的补充实验。
(1)反应结束之后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将装置B 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入装置D 中__。
(2)装置A 中浓NaOH 溶液的作用是__2NaOH +CO 2===Na 2CO 3+H 2O__(用方程式表示)。
(3)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D 增重0.44 g ,则湖盐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__10.6__%(结果精确到0.1%)。
2.(2018·大理祥城一中三模)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装有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和瓶塞周围有一些白色粉末。
为了弄清楚白色粉末的成分及形成原因,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的成分猜想和成因分析。
【作出假设】猜想一:白色粉末可能是CaCO 3,原因是石灰水与空气中的CO 2反应。
猜想二:白色粉末可能是(1)__Ca(OH)2__,原因是溶剂蒸发,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猜想三:白色粉末可能是(2)__CaCO 3、Ca(OH)2__,原因是溶液部分变质,以上两种成分都有。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发现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
为了得出较严谨的结论,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由上述实验可知,猜想(5)__三__正确。
【扩展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同学们提出了保存、使用易变质溶液的几点建议,其中不合理的是(6)__C__。
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A.为了加快过滤速度,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B.蒸发食盐水时,等蒸发皿中水分蒸干后停止加热C.洗净的胶头滴管倒放在试管架上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旋紧胶塞后,先将导管一端浸人水中,再用双手捂住试管外壁2.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
有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前必须检査装置的气密性B.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C.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9.6%D.不用等温度计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就可以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3.某环保监测站取刚降下的雨水,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pH,数据如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雨水酸性逐渐减弱B.雨水的酸性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C.酸雨会腐蚀机械设备和建筑物D.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4.下列实验操作和目的有错误的是( )A.A B.B C.C D.D5.小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A.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B.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D.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6.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用磁铁吸引来区分铜和铁,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方案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7.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下列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一致的是A.A B.B C.C D.D8.小玉在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A.反复实验,查找原因 B.查阅相关资料 C.置之不理 D.请教老师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合理的推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二氧化碳是酸B.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D.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能促进可燃物燃烧,所以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10.现有Fe2(SO4)3和CuSO4的混合溶液400.0g,向其中加入铁粉,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已知铁粉先与Fe2(SO4)3溶液发生反应,反应为:Fe2(SO4)3+Fe=3FeSO4,如图为加入铁粉的质量与烧杯中剩余固体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rrayA.a~b段溶液中有2种溶质B.m=6.4C.取c点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D.原溶液中的Fe2(SO4)3质量分数为10.0%11.某同学在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了试管破裂的情况,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外壁有水珠③试管口没有略微向下倾斜④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⑤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撤去酒精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12.下图是探究铁锈蚀条件的装置,调节L 端与R 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木塞,一周后观察现象。
科学探究能力《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测试题一、选择题:1、用下列装置进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2、甲、乙两同学分别按图中的图(a)、图(b)装置做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他们俩的做法是:①将反应前的装置放在各自天平的左盘上,往右盘上加砝码使天平平衡.②取下装置,甲挤压胶头,乙将气球内一定量的镁粉倒入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胀大,最终如图(c)所示.③把装置放回各自的天平上.待天平指针平稳后,两同学天平的指针指向分别是()A.甲、乙都偏向右边,但偏差值不同B.甲、乙都偏向左边,但偏差值不同C.甲、乙都指向正中D.甲指向右边,乙指向正中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右图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结果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他们更换药品后重新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他们选用的试剂是()A.稀盐酸和镁条C.稀盐酸和铜粉B.碳酸钠和稀硫酸D.碳酸钠和氯化钙4、某同学将蜡烛燃烧后的蜡油收集起来,发现质量变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蜡烛减少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B.要分析此现象,必须考虑所有的反应物和生成物C.燃烧后各生成物的质量一定等于燃烧前蜡烛的质量D.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蜡烛燃烧时质量不再守恒5、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一定不变B.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C.转化观:氧气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D.结构观:氯原子和氯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6、实验室使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各物理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7、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x=2.6gB.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C.反应中生成乙和丁的质量比为5:11D.甲为该反应的生成物8、将A,B,C三种物质各8g混合,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混合物中有6g A,13.5g C和一定质量的D,B完全反应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8:16:22:9,则该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A.A+2B=C+2D B.2A+B=2C+D C.A+2B=2C+D D.A+B=C+2D9、下列情况中,能实现“1+1=2”这一结果的是()A.1毫升酒精加1毫升水得到2毫升酒精的水溶液B.1克硫粉加1克氧气完全反应得到2克二氧化硫C.1克氢氧化钙加1克水充分溶解后得到2克氢氧化钙溶液D.1克氯化钡溶液加1克硫酸溶液充分反应后得到2克混合溶液10、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A2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 A2B,某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所用A和B的质量a和b各不相同,但总质量相等,都是10.0g。
初三化学复习实验题荟萃1、(04常州)下图装置是用燃烧法来确定有机物组成的常用装置,这种方法是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已知:C中的氧化铜是确保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 A中的反应为2H 2022H2O2+O2↑)。
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b中盛放的物质是。
(2)若去掉B装置会对什么元素的测量结果有影响? 。
(3)E装置中所盛放物质最好选用(选填:①氢氧化钙溶液②氢氧化钠溶液③水)。
(4)若准确称取1.12g样品(样品只含C、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
经充分燃烧后,D装置增重1.44g,E装置增重3.52g,则该有机物样品中所含的元素为。
2、(04常州)现有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稀盐酸和氯化钠。
某兴趣小组设计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区分它们。
请回答有关问题:(1)化学方法在不选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情况下,按表中方法一(示例)填写。
所选试剂须属不同物质类别(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
(2)物理方法同学小王仅使用了酒精灯和玻璃棒两种仪器,就把这两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了。
请你猜测一下他的做法(简要叙述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
3、(04无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A是底面积为50cm2、高20 cm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m为单位的刻度,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
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 cm处;c.将过量的铜粉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d.通电加热铜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
(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物质不能代替铜粉的是(填字母)。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1、(7分)以下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按要求回答:(1)盛有由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应,这是为了防止,在试管口处放一块棉花,是为了防止。
(2)停止实验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停止加热,这是为了防止。
(3)收集满的集气瓶应放在桌面上,这是为了。
2、(11分)马强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③④⑴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
⑵马强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他选择上述装置中的A和______或______(填装置序号)进行组装。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⑶陈超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作用是_____________。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收集某气体,采用装置D或E,则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5分)某实验小组用如下装置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
(1)写出有编号的仪器的名称:①②③④(2)装置A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3)装置B收集氧气的方法是集气法,这种方法收集的氧气中含有的杂质气体主要是;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的目的是。
(4)装置C收集氧气的方法是集气法,装置D收集氧气的原理与装置C相似,同时装置D、E 组合还可以测量收集到的氧气的,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液体凹液面的保持水平。
4、(5分)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氧气和水。
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滴加速度。
回答下列问题:⑴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⑵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图2–4中的装置(填字母)⑶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C 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断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汇总(总复习)实验探究题┃题型特点┃探究性试题已成为各地中考必考的一种题型,考查的形式主要以科学探究中的某几个环节为主。
探究性试题具有如下特点:(1)探究要素多少不一;(2)命题材料丰富多样;(3)命题信息新旧皆可;(4)考查方式多种多样。
解答实验探究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实验内容(目的) 、思维要严密、猜想和假设要有理有据、依据题给信息或上下文进行分析推理和验证,并能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有意义的猜想,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实验探究;(2)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3)语言表述要有逻辑性,要体现出因果关系,回答要环环相扣。
类型一气体制备、仪器的应用类型二物质组成的探究例 2 [2019•龙东]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氧化钙和固体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没有变质,只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猜想二:部分变质;猜想三:完全变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氢氧化钠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进行实验] 实验如图ZT7-4所示:[解释与结论]由操作②的现象判断:猜想三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____________,由此判断猜想一不成立,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实验室中碱石灰应该______________保存。
[答案] [猜想与假设] CaCO3(或碳酸钙) Na2CO3(或碳酸钠) 2NaOH +CO2===Na2CO3+H2O [解释与结论] 不成立 Na2CO3[反思与评价] 密封[解析] [猜想与假设]首先要明确碱石灰变质的生成物。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成的氢氧化钙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而完全变质;氢氧化钠直接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变质。
因此完全变质后固体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钠。
[解释与结论]要充分思考操作流程提供的信息。
根据“样品加水,试管外壁发热”推知,样品中一定含有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 ,进而推出猜想三不成立;过滤后向滤液中加稀盐酸冒出气泡,说明滤液中含有可溶性碳酸盐,进而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从而推知猜想一不成立,可见碱石灰样品是部分变质。
[反思评价]要注意从药品保存角度分析解答,凡是具有挥发性、易潮解或能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的物质都要密封保存。
类型三设计探究方案例3 [2019•绥化]2019•绥化牙膏摩擦剂的类型很多,如CaCO3、SiO2或它们的混合物。
某兴趣小组对牙膏摩擦剂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1] 某品牌牙膏中是否含有CaCO3?[查阅资料] 二氧化硅不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方案](1)取少量牙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出现气泡,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摩擦剂中含有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
(2)取实验(1)中的溶液,加入碳酸钾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2] 该牙膏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按图ZT7-5连接好装置后,发现一处明显的错误,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新连接好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B 装置中加入牙膏样品8 g。
(4)____________K1,____________K2(以上均填“打开”或“关闭”) ,向牙膏样品中滴入10%的盐酸,至B 中无气泡产生时,停止滴加盐酸。
(5)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至C 中不再产生沉淀。
(6)将C 装置中的固液混合物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量其质量。
实验数据如图ZT7-6(已知此品牌牙膏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装置内试剂均足量) 所示:[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1)若没有A 装置,则测定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2)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面数据,计算该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
[答案] [实验方案] (1)CO2-3 (2)CaCl2+K2CO3===CaCO3↓+2KCl[实验步骤] (1)C装置中,气体应该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 (2)检查装置气密性 (4)关闭打开 (5)关闭K2,打开K1,缓缓鼓入空气[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偏大(2)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 装置(或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3)25%[解析] [实验方案](1)要充分考虑到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根据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判断摩擦剂中必有CO2-3。
(2)碳酸钙与适量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是CaCl2,它能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
[实验步骤](1)分析题给实验装置,进行除杂和反应是为了保证反应物充分接触及便于气体导出,气体进入广口瓶的顺序应遵循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故C 装置有明显错误,改正方法是气体应该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
(2)凡是做有气体生成或气体参加的实验,实验前都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4)为了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左侧装置逸出,滴加稀盐酸前应关闭K1,打开K2。
[实验方案] (5)反应结束后为保证B 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完全被吸收,应关闭K2,打开K1,并缓缓鼓入空气,将B 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排进C 装置中,直到C 中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的CO2,避免实验结果测定不准,如果没有A 装置,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 装置,使测定结果偏大。
同理,D 装置的作用与A 装置相同,是防止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 装置。
由“白色沉淀3.94 g”结合C 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推知,白色沉淀是CO2和Ba(OH)2反应生成的BaCO3沉淀,进而求出参加反应的CO2的质量为0.88 g ,最后根据CaCO3+2HCl===CaCl2+H2O +CO2↑,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2 g,故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 g/8 g×100%=25%。
┃自主训练┃[解析] 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前不燃烧,通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2.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操作步骤为:①向试剂1中加入试剂2,搅拌、测温;②静置、测温;③再加入试剂3,搅拌、测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Na2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B .NaH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C .其他条件相同时,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混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更多D .实验中,若同一列试剂的温度及所取的量不同,则实验结论的可信度降低3.[2019•鄂州]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
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小组内小明同学认为有两种可能:猜想1:该溶液没有变质。
猜想2:该溶液全部变质。
(1)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还有一种可能,请你补充出猜想3: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3,小红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
(3)探究启示:氢氧化钠必须__________保存。
[答案](1)该溶液部分变质 (2)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或BaCl2) 溶液(3)密封4.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创新实验是“火龙生字”。
在成果展示现场,某同学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先在白纸上书写“火”字,晾干后白纸上出现硝酸钾晶体。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硝酸钾晶体,就会观察到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燃烧并迅速蔓延,留下“火”字的黑色痕迹。
在场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如下研究:[提出问题] 为什么附有硝酸钾的白纸更容易燃烧?[查阅资料] 硝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亚硝酸钾(KNO2)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
[猜想与假设] 对于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四位同学有如下猜测:甲同学认为是二氧化氮;乙同学认为是氮气;丙同学认为是氧气;丁同学认为是氢气。
丙同学指出不可能是二氧化氮、氢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四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对同学丙的猜想进行了验证,他们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正确。
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与结论] 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更容易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为什么要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书写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氧化氮不是单质硝酸钾中不含氢元素将少量硝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硝酸钾晶体受热生成氧气,使得写过字的白纸附近氧气浓度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用热饱和溶液能使白纸附着较多的硝酸钾5.小敏和小玉在实验室用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分别用图ZT7-7所示甲、乙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但均未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针对此现象,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敏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 小玉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呢?[作出猜想] 猜想一:澄清石灰水变质了。
猜想二:反应产生的气体除了有二氧化碳外,还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