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河南农业2018年第2期(上)
蔬菜行业农资、农机企业对河南省主产菜区进行全覆盖、多层次、不间断培训,以办培训班、开展示会、分发资料、地头指导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现代农机装备及先进实用技术,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并针对蔬菜园区及企业详细讲解当前蔬菜生产形势及企业经营之道,狠抓技术生产的同时重视科学管理和市场营销,全方位打造一批技术骨干力量和管理经营人才,为现代化蔬菜产业发展夯实牢固的根基。
(二)重点扶持蔬菜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阶段为蔬菜生产企业及农民
灌、水肥一体化、农机具等生态、节本的设施设备,增强其病虫害防控、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高质量安全和保障供应水平。
三是技术指导方面。
组织专家技术力量对蔬菜合作社及企业进行定期指导,从筛选优良品种、推广集约化育苗、应用生物防治、合理安排施肥、控制农药用量、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管理档案等多方面帮助合作社与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和长效管理机制。
(三)逐步完善产后销售链条从蔬菜产后到销售至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是连接生产和市场,最终实现生产效益和生产目的的重要
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存在人员少、经费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我国普遍存在农业生产中监管较弱,蔬菜生产中质量安全问题、卖难买贵现象时有发生。
加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水平是下一步政府农业工作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具体办法为:一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懂管理的正规军;二要规范种植习 惯,严查农药化肥使用情况;三要建立准出、准入制度,禁止有问题蔬菜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四要建立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信息,促进生产流通;五要建立供给保障制度,确保菜篮子供应及社会稳定。
农业局党组书记述职述廉报告第一篇:农业局党组书记述职述廉报告一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安排和指导下,我认真履行农业局带头人的职责,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以强农富民为目标,努力投身于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在工作中,我坚持发展为主题,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扎扎实实地给农民当好公仆,努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切实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我局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学习,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治纪律我十分注重学习。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把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摆在重要位置。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使自己的世界观得到了更新,政治素质得到了加强,使自己在政治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认真学习农业推广、区划、执法等业务知识和相关政策,做到不懂就问,既当干部职工的领导,又当他们的学生;坚持学中干,干中学,熟悉了农技、植保、种子、农业执法等方面的政策业务知识,为搞好农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本人能自觉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二、发挥农业职能,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实现我县农业增产、增效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业稳县”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使全县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1、稳定面积,强化措施,确保粮油产量今年我们克服干旱天气、虫害迁入的不利影响,确保在大灾之年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去年水平。
132021年4月总第311期封面专题COVER TOPIC文/封亮 王淑彬 胡启良 王兰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间套作是一种充分利用光、温、水和土壤资源,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的集约化农业栽培技术,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玉米-大豆间套作是在我国应用较早、在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大豆间套作种植模式,以玉米为主的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在现代农业生产占据重要位置。
经过多年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表明,合理的间套作种植模式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并且可以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南方红壤具有酸、瘦、黏等特点,分布区域、降水时空不均匀,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导致红壤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红壤资源潜在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使整个地区农业及经济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而间套作种植可以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
通过种植不同冬季作物以玉米-大豆套作,表明不同冬种模式下均会对土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筛选出马铃薯/春玉米/春大豆模式(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紫云英-春玉米/夏大豆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两种适宜于南方红壤旱地种植的多熟制套作模式,可为红壤旱地土壤质地改良提供参考。
两种优化的红壤旱地种植的碱解氮是土壤氮素有效性指标,它可以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反映了土壤短期内的氮素供应状况,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试验表明,紫云英-春玉米/夏大豆模式处理下玉米带、大豆带、玉米-大豆带碱解氮含量较冬闲-单作玉米和冬闲-单作大豆分别增加10.48%、4%,10.48%、4%,11.33%、4.81%,有利于土壤肥力的增加。
土壤pH。
玉米带与玉米-大豆带土壤pH无显著性差异,大豆带中处理E模式下土壤pH 较高,为4.92,较大豆单作增加1.2%,与其他处理呈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
套作模式中,处理E玉米带土壤pH较好,为4.98,玉米-大豆带中处理C与处理F土壤pH相等,均为4.96。
旱地高效栽培三种模式1.“玉米-玉米-蔬菜”一年三熟栽培模式。
关键技术:①选用适应性广、抗性强、丰产性高的中熟品种。
②适时早播。
根据各地气候特征,一般于3月10-20日播种,采用营养球(块)覆膜保温育苗,二叶一心时移栽大田。
③规范移栽。
株行距规格为27×66厘米,密度为56250株/公顷。
④适时接茬。
第一季玉米灌浆结束后。
将其功能叶下部的叶片全部割掉,并及时进行第二季玉米播种育苗,将玉米苗移栽到第一季玉米行间,保持两季玉米的共生期在10天左右,第一季玉米成熟后及时收获并砍掉秸秆,对第二季玉米进行一次追肥,并中耕除草,15天后,及时追肥并中耕培土壅根,进入腊熟期后,及时收获,整地种植冬季蔬菜。
该技术与常年“玉米-蔬菜”-年两熟栽培模式相比,增收一季玉米,纯增收3928.8元/公顷。
2.“烟-玉米-麦”一年三熟栽培模式。
主要技术:①茬口安排:1月上旬播种烤烟,4月下旬移栽完毕,6月上旬开始采收;杂交玉米7月上旬播种育苗,7月中旬移栽,10月下旬收获;小麦11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中旬收获。
②品种选择。
烤烟以K326为主推品种,小麦以绵阳系列为主,杂交玉米以中熟品种为主,搭配种植蔬菜和糯玉米。
③适时接茬。
根据烤烟成熟状况,制作营养球(块),播玉米种育苗,在烤烟采收结束前将玉米苗移栽在烟垄上,密度控制在52500株/公顷左右,使玉米与烤烟的共生期在20天左右,玉米出苗后及时用清粪水追施提苗肥。
烤烟采收完毕,及时砍掉烟秆,进行一次追施,并结合中耕除草。
④推行分带轮作栽培技术。
玉米成熟后及时收割、整地,11月上旬播种小麦,为了翌年能适时移栽烤烟,小麦种植要推行分带轮作,以2米开厢,0.8米带种植小麦4行,1.2米带种绿肥,第二年烤烟移栽在绿肥带内,栽2行,行距1米。
为不影响烤烟生长,小麦90%成熟时,及时收割。
3.旱地宽厢宽带栽培模式。
主要技术:①以2.67米的规格标准开厢,在标准厢面中再划分为0.84米和1.83米两个标准带幅(即窄带和宽带),窄带种植杂交玉米,宽带种植其他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
10 中国农村科技CHINA RURAL SCIENCE & TECHNOLOGY在多熟种植体系中,对于冬季作物的筛选尤为重要。
不同冬季作物的配置下多熟种植体系的土壤酸碱性和养分状况变化规律不同,对于后茬作物的生长以及土壤养分的积累都有一定影响。
相较于冬闲,冬季种植作物不仅能提高经济产量和生物量,还能改善土壤肥力,冬种作物田间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冬闲田。
相较于粮食作物,冬季种植紫云英等豆科作物能提高土壤氮素积累量。
通过对配置不同冬季作物以玉米、大豆间作为主的多熟种植体系试验,进行土壤养分和pH值的变化规律分析,“马铃薯-玉米间作大豆”种植体系在改良红壤酸性及肥力方面更有潜力。
气候条件优越,光、热、水资源丰富,生长季节长,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木、作物及名贵药材等名特优创汇产品的重要基地。
虽然光热水资源丰富,但季节分配不均。
此外,我国南方红壤旱地普遍存在土壤养分失衡、地力下降、土壤酸化的问题,影响红壤旱地生产力的发挥。
多熟复种轮作这一种植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光热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可以影响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对于解决我国人地矛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农田微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壤旱地普遍存在酸、瘦特征,而多熟复112021年4月总第311期封面专题COVER TOPIC土壤酸碱度。
相较于粮食作物,冬季种植牧草作物,土壤pH值有所下降,与冬季牧草作物根系大量分泌有机酸相关。
“紫云英-玉米||大豆”“油菜-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三种冬季作物下多熟种植体系的pH值有一定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冬季种植紫云英的小区土壤pH值也有所下降,冬季种植马铃薯的处理pH值有所上升,但是油菜处理的pH值也有下降趋势,但幅度低于紫云英。
两次测定结果均是紫云英处理的土壤pH值最高,冬季作物成熟期高达4.80,春季作物成熟期有所下降,pH值为4.72。
适用旱地麦—豆轮作模式下的高效种养技术探析在我国北方地区,旱地麦—豆轮作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其特点是将麦、豆两种植物轮作种植在同一片土地上。
这种轮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但如果缺乏科学的种养技术,也会出现产量低下、病虫害严重等问题。
一个高效的种养技术对于旱地麦—豆轮作模式的实施和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一、土壤肥力管理1.合理施肥在旱地麦—豆轮作模式下,土壤肥力管理非常重要。
在播种前,应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进行施肥。
对于麦作,可以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而对于豆作,则需增施氮肥和钾肥。
在施肥的过程中,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量,合理调配施肥种类和数量。
2.有机肥的利用旱地麦—豆轮作模式下,合理利用有机肥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土壤侵蚀。
在播种前应适量施用有机肥,或者将有机肥与化肥结合使用,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改善土壤环境。
二、适时灌溉旱地麦—豆轮作模式下,适时灌溉对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在播种后,及时进行适量的灌溉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干旱季节,需要增加灌溉的频率和量,以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但同时也要注意控制灌溉的量,避免发生水浸和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三、合理秸秆处理在旱地麦—豆轮作模式下,合理处理作物秸秆对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保水保肥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在收割后,应将作物秸秆留在田间,经过自然腐烂后可以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一部分,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秸秆也可以作为覆盖物覆盖在土壤表面,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四、及时防治病虫害在旱地麦—豆轮作模式下,病虫害的防治对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在种植过程中,应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可以利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同时注意适当轮作种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安龙县旱地分带轮作技术及其注意事项新桥镇位于安龙县城西北部,距县城20 km,全镇共有耕地1 104 hm2,其中田491 hm2,地613 hm2,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5.53%,且中下等肥力的地块占地面积的65%以上,属水资源缺乏的乡镇之一,大部分农户是广种薄收,在原本就较瘠薄的土壤上展开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更加降低了土壤肥力。
2011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通过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全镇推广分带轮作233.33 hm2,效果明显。
因此,必须大力挖掘旱地潜力,推广旱地分带轮作,一方面培肥地力,另一方面使农户增产增收。
为了总结经验,便于翌年大面积推广,现将旱地分带轮作技术总结如下。
1旱地分带轮作技术及其成效旱地分带轮作是指将同一地块、一定年限内种植的农作物实行分带种植,同时根据农作物的顺序合理安排轮换倒茬,使农作物形成一个完善的、理想的复合群体,并具有科学性、连续性的一种作物栽培制度[1]。
其具体技术包括:一是及时翻犁土壤,合理分带。
收完玉米,及时翻犁板地3~5 d,然后进行整地耙细,根据不同肥力的地块,采用合理规范化的方法,用绳子按183 cm开厢,其中83 cm种小麦,100 cm种油菜或绿肥,小麦采用丰优2号、兴麦17、兴农五号等优良品种,播种量为60 kg/hm2左右,播种方法为窄幅条播,播幅17~23 cm,空行10 cm。
整带播满后,移动绳子为100 cm油菜或绿肥带,播满后又移动绳子83 cm为小麦带,依此类推,播种前施用尿素75~1 208 kg/hm2、腐熟的农家肥6 t/hm2以上,撒施入沟,播种后覆土。
在分带时一定要注意,第1带和最后一带必须是油菜和绿肥带,如果不是,需调整带幅。
一般在种完1/2时,大体测量余下的1/2,看最后一带是不是油菜或绿肥带。
如果不是,则调整一带带幅,每带适当扩大或缩小3~7 cm,使最后一带是油菜或绿肥带。
二是适时春播。
春播前把绿肥带翻犁入土,15 d后种植2行玉米,规格按50 cm×50 cm,双株留苗,底肥施用农家肥11.25 t/hm2以上(含清水)、磷肥375 kg/hm2,施入玉米窝内。
一种新型的旱地多熟分带轮作制—“三,一双二五”
何运复
【期刊名称】《耕作与栽培》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本文讨论的“三、一双二五”分带轮作制就是针对生产发展需要,结合内江的实际,在总结群众改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较大面积应用推广取得显著效益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
一、种植模式和方法旱地多熟分带轮作制“三、一双二五”是将3米的种植带划分为三个1米。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何运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44
【相关文献】
1.旱地分带轮作制中发展绿肥探讨 [J], 黄全能
2.红壤旱地分带轮作制中地表覆盖对作物防旱效果的研究 [J], 水建国;陈喜靖
3.黔南州旱地多熟分带轮作技术总结 [J], 蒋永贵
4.旱地分带轮作制中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探讨 [J], 朱星陶;汪卫红
5.旱地六熟分带轮作技术 [J], 李如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田轮作休耕技术
农田轮作休耕技术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管理方式,通过合理的耕作轮换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耕地的产出。
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合理布局:根据作物的特性和生长周期,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将作物分区域种植,不断轮作,避免长期单一种植,导致土壤养分枯竭。
2. 间作休耕:在作物连续种植2-3年后,将耕地休耕1-2年,给土地恢复生息的时间。
在休耕期间,可以种植绿肥作物,如豆类、甘蓝等,来提高土壤的肥力。
3. 种类搭配:在种植不同作物时,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影响。
例如,豆类和杂粮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而甘蓝和洋葱可以防治害虫和病害。
4. 施肥管理:在轮作休耕中,施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选择适宜的肥料和施肥时间,避免浪费和污染。
农田轮作休耕技术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农业管理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率、降低农药使用量,同时提高农田的产出和经济效益。
- 1 -。
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技术
[日期:2006-03-09] 来源:贵州科技成果网作者:阅读:427 次
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是将旱地按一定宽度划分为若干带,在同一带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下季再在带中轮换种植不同作物,从而实现一年多熟(两熟或两熟以上)的一种栽培制度。
既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作物年产出量,又达到充分合理利用土地,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以种植小麦、玉米、绿肥为例,第一年秋季(第一季)将地块按5尺(即带幅)宽分成若干带,每一带又分主带和副带,在主带上种植小麦,副带上种植绿肥,这就是分带。
第二年春季,绿肥收割后,在此带上种植玉米,小麦收获后,在此带上种植绿肥,这就是轮作。
一年可实现小麦、玉米、绿肥三熟,即为多熟。
(一)规范分带
带的宽度(带幅)主要根据土壤肥力的高低具体确定,一般而言,土壤肥力高的地块带幅为5.5—6尺,中下等肥力地块为4.5—5尺。
带形要直,以利于通风透光。
带向(即作物的行向)一般以东西向最为理想,可以减少作物互相荫蔽,有利于高、矮秆作物同时受光。
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地块形状、坡度等因素,不能千篇一律,要从操作方便、保水保肥等角度出发,因地制宜,综合确定带向。
同时,在同一带中划分主、副带时,要按照“主带增粮、副带增钱”的目标,主带宜窄,通过实行窄行密株种植保证合理的种植密度,为副带作物预留足够的宽度,多种植蔬菜、绿肥、豆类、饲料作物等,增加经济收入和培肥地力。
(二)选用良种,科学搭配作物
种子是增产的内因,良好的种植制度,必须有良好的品种作依托。
在品种选择上,要通盘考虑,应有利于主带作物和副带作物都能增产。
粮食作物宜选用杂交玉米、脱毒马铃薯等高产、优质良种。
合理主、副带作物搭配,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基础。
要按照茬口和高矮兼顾的原则,选择适宜作物进行搭配。
在茬口衔接上,宜选择中、早熟,丰产型品种,尽量减少共生期。
对同一季节间作的作物,要注意高矮搭配,主带(高秆)作物要高矮适中,株型紧凑,叶形稀疏上冲,截光率低,抗逆力强。
副带(下位)作物要选用株型矮小,叶色浓绿,叶面平展,枝繁叶茂,耐荫性强,截光率高,光合效率高的品种。
(三)合理种植密度
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叶面积系数,是多熟制增产的中心环节。
窄行种植能有效发挥高秆作物的密度效益,宽行内副带(下位)作物的种植为高秆作
物创造了良好的通透条件,能充分发挥高秆作物的边际效应。
以玉米为主,兼顾马铃薯、小麦、绿肥的分带轮作,小麦—玉米—绿肥分带模式,小麦种植2—3行,或1.5—2尺宽幅撒播,亩播种量4—7.5公斤,亩基本苗8—1 5万。
玉米种植2行,以窄行密株种植,做到“挤中间,空两边”,一般窄行距1.2—1.5尺,窝距7—9寸,亩播3200—3600株,紧凑型玉米亩密度可达4000株。
绿肥种植2行,或宽幅条播,亩用种量2公斤。
马铃薯—玉米—绿肥分带模式,马铃薯种植2行,行距1—1.2尺,窝距7—8寸,亩栽3000—3200窝。
玉米、绿肥密度与小麦—玉米—绿肥分带模式相同。
(四)适期播种
播种期的确定,要以间套作的农作物都能赢得农时为依据,特别要注意合理确定套作时后作的播种期,尽量减少与前作的共生期,最大限度地缓解互相荫蔽、争水争肥的矛盾。
一般玉米与油菜的共生期15—25天为宜,玉米与小麦的共生期为25—45天。
对玉米来说,采取选用中、早熟品种适当推迟播期,实行玉米育苗移栽等措施,可以使其与前作的共生期不致过长。
(五)加强田间管理
在分带轮作种植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在同一空间共同生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互相竞争和互相影响,有时这种竞争和影响还表现得比较突出。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田间管理,促进作物前期早生快发,中后期稳健生长。
对套播作物(后作)应加强管理,做到“四早”,即早追苗肥、早定苗补苗、早中耕和早防治病虫害,以实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必要时,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还要根据苗情,补施根外追肥(叶面喷施)。
在小麦—玉米—红苕种植模式中,小麦后期促熟早收,为玉米让路,玉米要穿林早管,红苕在移栽后15—20天便进行管理,以促进藤蔓迅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