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四年级语文下册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24.50 KB
- 文档页数:4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学习重点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学法提示:亲爱的同学们,想完成以上学习目标,我们要多读几遍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黄色泡泡、课后习题,思考:伽利略为什么会那么想、那么做?为什么能那么想那么做?学习准备:你想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吗?还想知道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吗?快去查找这些资料。
相信你最能干。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把你知道的关于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听一听好吗?课前做一下准备啊!☆加油站☆我在家里给家人做了练习了,课堂上我要敢于表现2、请你多读几遍课文,相信你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①书写并会听写下列字词,争取写正确,写美观。
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住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解释②在写“释”这个字时应注意左边共()笔;“执”是(zhí)、还是(zh ǐ)③、请注意本课的多音字并标注拼音: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④、你打算怎样区分这三个字:辨辩辫3、你一定能理顺一下文章脉络:本篇课文讲述了哪位科学家的一件什么事?作者赞扬了他什么精神?。
课文的、两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从到自然段讲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由怀疑——反复验证——公开试验的过程,并说明了道理是:4、初读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想与同学交流:(二)深入感知,学习探究1、课文为什么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题,作者想表现伽利略的品质为什么还写亚里士多德和“人们”呢?学法提示:读全文思考,事情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在“人们”的眼中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有什么不一样。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追求执著的精神。
2、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1、2、3自然段,能正确书写“辩、妄”等生字,学会读“伽利略、意大利、亚里士多德”等一些外国的人名和地名,积累“不容更改、胆大妄为”等词语。
2、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通过补充资料了解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感受亚里士多德的伟大。
3、学会填上反义词,理解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
4、通过实验演示,探索伽利略产生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怀疑权威、否定权威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教学难点:理解伽利略产生的疑问,懂得从亚里士多德的真理中得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尊重起点,检查预习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伟人,他就是伽利略【课件出示:伽利略头像】为什么人们说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课件出示:伽利略介绍文字】他读书的时候同学们都称他为什么?(辩论家)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辩论家”呢?(能说会道,口才很好的人,我们可以称他为“辩论家”,所以,辩字的中间是个言字旁)。
2、【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谁想来介绍一下伽利略?(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伽利略年轻时的一个故事。
【课件出示:课题】二、初读课文,积累字词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语。
2、同学们,看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吗?【课件出示:伽利略意大利亚里士多德希腊比萨城辩论家信奉违背 10磅拴住拖住解释宣布固执不容更改胆大妄为】3、“不容更改胆大妄为”这是两个值得我们积累的四字词语,“更改”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容”在这里是“允许”的意思,所以“不容更改”就是不允许更改;“妄”是一个生字,比较难写,来,拿出手指,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研究伽利略不迷,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研究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
它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个原因是在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读后交流: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当作、胆大妄为不容更改的确、违背发现了什么?(多音字)2)出示第二组词语:辨辩辫()、论家不寻常解答你觉得应该填哪个?怎么区别这三个字?(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根丝线扎成辫)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三、聚焦“胆大妄为”1、当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时,人们有什么反应?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2、自由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看出?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吗?4、过渡: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胆大妄为”、“固执”,请你再细细地品读全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极其固执,用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1.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地故事,体会伽利略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方法。
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习方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自主探究。
通过重点语段的赏析,感受人物的品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
1、今天想跟老师去做一次旅游吗?(想)好!让我们乘上飞机一起来到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看一看被称作世界奇迹的比萨斜塔。
出示图画(比萨斜塔)说它是奇迹,是因为它“斜而不倒”。
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但是比萨斜塔仍巍然屹立。
所以这一奇特景观,吸引着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
2、大家知道吗?比萨斜塔的闻名还跟一个人有密切关系。
他叫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传说1590年,他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
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板书。
3、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到公元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去经历一次精神的旅行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课文读完了,词语都掌握了吗?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塔胆大妄为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三言两语概括。
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你了解到文章都是写到哪些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人们、学生)2、让我们一起来首先认识一下这个人(出示投影:亚里士多德),谁对他有了解,说说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篇科学故事短文,老师们要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店铺在此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1、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课件逐渐出示字幕,学生随读)这句话是谁说的? (板书:亚里士多德学生简介:亚里士多德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2、千百年来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可有一个人却对他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他就是伽利略。
(板书:伽利略。
学生介绍: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3、面对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却认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流传至今的伟人故事。
放声朗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究竟谁对谁错呢?2、整体感知。
别着急,我们先来研究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
三、研读课文,品读交流(一)细读亚里士多德的话及伽利略的疑问。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理解:落下的速度与重量有关。
随时板书2、教师引导:伽利略就是对大哲学家说的这句话产生了疑问,板书:疑问。
课文的哪个地方写的是伽利略的疑问?他想——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自由读。
3、多媒体出示重点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背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
本组承接了四上教材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这一专题,学生通过继续学习名人、伟人、普通人成长过程中的事件,学习其优秀的品质,从而使自己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本单元教材又承接了五下教材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作为本组的第一篇文章,要围绕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第 1 页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在第 2 自然段和第5 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1. 课前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人教新课标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背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
本组承接了四上教材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这一专题,学生通过继续学习名人、伟人、普通人成长过程中的事件,学习其优秀的品质,从而使自己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本单元教材又承接了五下教材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作为本组的第一篇文章,要围绕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互联网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教师补充)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课方案三篇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能依据上下文理解“信仰、执拗、胆大嚣张”等要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初步学习经过典型案例表现谷物质量的写法。
4、认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威望,执著务实地研究科学真谛的精神。
课前准备1、部署学生采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平生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应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 17 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联合课前采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 学生展现课前采集的资料、相互增补,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 出示课文插图 ) 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有名的比萨斜塔, 1590 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有名的实验 ( 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下边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觉此次意义重要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 着地、伽利略、信仰、亚里士多德、解说、改正、确实、比萨城、胆大嚣张、执拗、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迪的句子,频频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3、小组内初步沟通。
4、自主读书,引诱感悟同学们,我们已经充足朗诵了课文,并初步沟通了自己的读书感觉。
下边,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诵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
( 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以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的新词。
同桌相互检查。
2、联合要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 联合上节课的内容沟通填空,并说明原由。
( 二) 伽利略是一个 ( ) 的科学家。
( 三) 集体主,指引联合要点语段领会人物的精神质量,并指导有感情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