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8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模拟卷(一)语文命题人:傅晓原谢朝春李钊谷辰晔彭君辉刘芳审题人:刘芳谢朝春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基于全球化信息化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利益不可分割、生死相关、患难与共这一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个关于国与国、人与人关系认识及其意义建构的价值理念。
这一既根源于现实世界关系状况又着眼于未来世界理想关系建构的价值理念远远地超越了一般共同体的层次和视域,主张发展起一种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和责任共担的共同体伦理意识和精神,建构一种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范式或类型。
在中国,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追溯到《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世界”的描写。
中华先贤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儒家孟子主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道家庄子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命题,佛教有“大船愿载千万人”的神谕,这都在某种意义上彰显了命运共同体的意蕴。
在当代,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内涵的伦理精神是一种将利己与利他、利国与利群有机结合起来的己他两利主义和己群诸重主义。
命运共同体在价值观上反对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反对损人利己的利己主义,也反对那种不顾及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所谓绝对整体主义。
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是指共同体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共损共荣,亦即任何成员的价值、功绩和名誉,同时也是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群体的财富;前者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后者的同时增加或减少。
正是通过这一点,命运共同体将自己与其他共同生活形式,尤其是与现代的自由主义社会区分开来。
因为在后者这里,人们所拥有的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相同的利益——即他们都同样地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满足。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七)语文命题人:黄瑶李显亮刘婧田芳刘新民谢兰萍审题人:李显亮谢朝春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5月)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
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
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
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
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
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
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C(C项中所谓“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言下之意先秦两汉文化就是纯粹的中国文化,这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诚然,原文确实说过“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这样的话,但原文并没有说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就是纯粹的、没有受到他种文化影响的中国人。
事实上,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2.B(原文指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
由此可见,这种“新的话语”也是两种文化交流中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B项“唯一”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3.B(作者认为“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作者并没有一概反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
从这个观点也推不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众所周知,“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应该是重要而有意义的。
)4.D(籴:购买。
)5.B6.A(经略使韩缜赏识他。
)7.(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要点:“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要点:“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出省略的兼语“之”和整句句意。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得2分,简要分析3分)9.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分析3分)10.(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1.(1)答E给3分,C给2分,A给1分,答B、D不给分。
哈师大附中2017届四模语文答案1.D(D项只是针对“南京大屠杀”来说)2.C(强加因果,“惨痛记忆”“只有7项”的原因并非“甄别”“筛选”,且筛选过程“公正”说法不妥。
)3.B(A“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是日本外务省。
且不是在申报过程中,而是正式列入后。
C“历史真相的蒙蔽和原貌的模糊使日本在二战中有了受害者的形象”因果倒置。
D只是“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4.B。
(原文未提及受家庭影响,且转向中国政治不仅是内心的责任感,还有时代原因,他看到了“政治对中国的决定性作用”。
)5.A C (A项在成为首批政治学博士前就已内心涌动着责任感C“将全部精力用于学术研究”言过其实)6.第一问:俞可平认为的责任包括两种,一种是知识的责任,就是通过研究推动学术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1分)第二问:①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术进步。
求学时将目光转向政治,专注政治学的研究;在编译局时并没有停止学术研究的脚步;重返北大,投身于中国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原创性思想的生产。
②为官时,致力于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在中央编译局,参与重大决策调研和理论研究及建设工程;发起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和中国社会创新奖,为推动社会进步做贡献。
(共4分,每点2分,包括概括和分析,概括1分,分析时只需联系一个事实即可得1分)7、A(A“对周小五的深深理解”不对)8、同:都含有平时对父母冷落的悔恨和愧疚(1分)不同:“想哭”是因为自己请过无数人吃了数不清的饭,却唯独没有请父母吃过一顿饭。
(2分)“泪流满面”是因本是让父母帮忙不想浪费,而父母却逢人便讲,并视之为骄傲,这加重了小五心里的悔恨和愧疚之情。
(2分)9、(1)是贯穿小说的线索(1分),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请上司、朋友吃饭”——“被请者爽约”——“请父母吃饭”来展开(1分)。
(2)通过叙述周小五特别重视与领导、朋友吃饭却不重视父母感受的故事,突出了以“周小五”为代表的一类人对外人热情,对家人冷漠的现实,揭示出小说提醒人们亲情不容忽视的主题。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春季高二期末考试暨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得分:____________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
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却曾以六艺教弟子。
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
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
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
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
吴王寿梦第四子季礼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
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
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
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
《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语文试题(附中版)-(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
“五四”以后,西风狂飙。
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
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
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
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
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干涸(hé)窥伺(sì)扪心自问(mén)B.霰雪(xiàn)雉堞(dié)同仇敌忾(kài)C.盛器(chéng)日晷(jiù)图穷匕见(xiàn)D.罢黜(chù)漏勺(sháo)方兴未艾(à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编辑烽火连天规矩搬门弄斧B.凋敝坚苦卓绝复制穷兵黩武C.秩序万事亨通窠臼有口皆碑D.缴纳断章取义筹聚枯木逢春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比如,对待革命的进步的期刊,可以公开传抄复印,汇集出版,__________宣传。
②白广育在1898年以村委会的_________向银行贷款8万元,开办了一个彩印。
③要认真查清国有企业现存财产状况,以防个别企业。
个别人借改革之机_________国家财产。
A.大肆名义鲸吞B.大事名义侵吞C.大肆名誉侵吞D.大事名誉鲸吞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126名新生,但这对8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不足挂齿。
B.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C.文理科不仅应该知识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自然与社会决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D.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得不佩服蔡振华在用人上的眼光和胆量。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被称为“海归派”的归国学子们,正通过自己的创业激活新领域,也在激活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
B.一位好老师就是一面旗帜,他在学生身上延续的绝不是知识,而是理想。
意志和做人的准则。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数学(文科)得分:______________本试题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部分,共8页.时量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设全集U=错误!,M=错误!,N=错误!,则错误!∪N=A。
错误! B.错误! C.错误!D。
错误!2.若复数z满足z+2-3i=-1+5i,则错误!=A.3-8i B.-3-8i C.3+8i D.-3+8i3.4张卡片上分别写有数字1,2,3,4,从这4张卡片中随机抽取2张,则取出的2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奇数的概率为A。
错误! B.错误!C。
错误! D.错误!4.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 =3,b=错误!,A=错误!,则角B等于A。
错误! B.错误!C.错误!或错误!D.以上都不对5.己知直线l的斜率为k,它与抛物线y2=4x相交于A,B两点,F为抛物线的焦点,若错误!=2错误!,则|k|=A.2错误! B.错误!C。
错误! D.错误!6.要得到函数y=cos错误!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sin错误!的图象A.向左平移错误!个单位B.向右平移错误!个单位C.向左平移错误!个单位D.向右平移错误!个单位7.若某圆柱体的上部挖掉一个半球,下部挖掉一个圆锥后所得的几何体的三视图中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的表面积是A.24πB.24π+8错误!πC.24π+4错误!π D.32π8.设a=7-错误!,b=错误!错误!,c=log7错误!,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c<b<a B.c<a<b C.a〈c<b D.b<c<a9.函数y=x sin x+cos x的图象大致为10.运行下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结果为错误!,则判断框中应该填的条件是A.k>5 B.k>6 C.k>7 D.k〉811.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条棱长都相等,则异面直线AB1和A1C所成的角的余弦值大小为A.错误!B.-错误! C.错误!D.-错误!12.已知a,b∈R,直线y=ax+b+π2与函数f错误!=tan x的图象在x=-错误!处相切,设g错误!=e x+bx2+a,若在区间错误!上,不等式m≤g错误!≤m2-2恒成立,则实数mA.有最大值e B.有最大值e+1C.有最小值-e D.有最小值e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的横线上.13.已知向量a=(-1,1),向量b=(3,t),若b∥(a+b),则t=________.14.若sin错误!=错误!,则cos错误!=________.15.已知直线l经过点P错误!,且被圆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5截得的弦长为8,则直线l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16.若不等式组错误!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存在点(x0,y0),使x0+ay0+2≤0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2分)数列错误!的前n项和记为S n,a1=1,a n+1=2S n+1错误!。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量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始于六朝志怪。
放眼二十四史,其叙述者无不扮演无所不在的第三人称目击者的角色,历史人物的一切言行(除了心中所想与“密语”),史家都了如指掌。
史家的这一叙事方略,可以说是职能使然。
盖史家需要完整地把握全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视野之内,全知是他的权力,也是他的责任。
与史家相比,志怪小说家不需要宏大叙事,他对仙、鬼、怪的世界也不可能全部了解。
特定人物的见闻既是志怪小说家了解仙、鬼、怪世界的必要渠道,也是他取信于读者的必要条件。
第三人称限知叙事遂应运而生.《搜神记》《幽明录》《搜神后记》随处可见这样的实例。
比如《搜神记》卷一九《张福》:鄱阳人张福船行,还野水边。
夜有一女子,容色甚美,自乘小船来投宿,云:“日暮畏虎,不敢夜行.”福曰:“汝何姓?作此轻行,无笠雨驶,可入船避雨。
”因共相调,遂入就福船寝。
以所乘小舟,系福船边。
三更许,雨晴月照,福视妇人,乃是一大鼍,枕臂而卧。
福惊起,欲执之,遽走入水.向小舟,是一枯槎段,长丈余。
所谓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是说作者不能自由地发布信息,而只能借助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发布信息,作者不能告诉读者“这个人物”所不知道的任何内容。
在《张福》中,“这个人物”是张福.读者随着张福乘船来到“野水边”,读者借助张福的目光见到鼍怪的前后表演;作者仍然是故事的叙述者,但没法对故事做“全知”的描述——张福所看见的“容色甚美”的“女子"其实是鼍怪,作者也只能照张福所看到的假象来叙述;张福最终知道了“女子”是鼍怪,真相浮出水面,作者也跟着他恍然大悟。
作者没有讲述任何一点张福所不清楚的情况.张福的见闻限制了作者知晓的范围,相关的信息,无论真假,都只能由他提供和确认.《张福》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方式来讲故事,其效果是多方面的:一是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讲故事的过程也是一个提供证明人的过程;二是故事讲得更为曲折,有悬念意味。
湖南师大附中20XX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湖南师大附中20XX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 裨益(b ì)袅娜(nuó)着衣(zhuó)流觞曲水(shānɡ)B. 禊事(xì)须臾(yú)蜷缩(quán)冯虚御风(pínɡ)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稿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 裨益(b )袅娜(nu )着衣(zhu )流觞曲水(shānɡ)B. 禊事(x )须臾(y )蜷缩(qu n)冯虚御风(p nɡ)C. 樊笼(f n)赎罪(sh )愀然(qiǎo)义愤填膺(yīnɡ)D. 横槊霎时(sh )蓊郁(ěnɡ)青青子衿(jīnɡ)1.D /横槊青青子衿(jī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落寞陨落目不暇接一筹莫展B. 杂糅篷蒿鸿鹄之志另辟溪径C. 驰骋澎胀白头谐老放浪形骸D. 锋烟弥望自行其事慨当以慷2.A/B蓬蒿独辟蹊径 C膨胀白头偕老 D烽烟自行其是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2016索契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进行双人滑短节目表演,中国选手彭程、张吴两人的表演犹如冰上芭蕾,真,可谓天作之合。
B.自20XX年乌克兰民众抗议加入欧盟以来,国家局势持续紧张,现在乌克兰正当多事之秋,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新一轮动荡。
C.笨手笨脚的我怎么能和活龙活现的他相比,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D.20XX年亚冠小组赛中,北京国安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拼尽全力,反戈一击,以2比1战胜对手中央海岸水手,取得小组赛第一轮的胜利。
3.B一、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
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
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D.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C.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B.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退缩,收缩C.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D.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籴:运送5.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B.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C.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D.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嫉妒他,担心他将取代自己。
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
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也望风溃败;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文:(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刘重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
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
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
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
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
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
”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
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
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
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
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
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
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居,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
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