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第十二单元第24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9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
该思想属于()A. 墨家B. 儒家C. 法家D. 道家【答案】A【解析】材料中学派观点出自墨子,体现强调身体力行与尚贤观,属于墨家观点,故A项正确;儒家无此思想,故B项错误;法家无此思想,故C项错误;道家亦无此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A。
2.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
”这说明当时()A. 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 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社会阶层出现了自由流动,导致财富转移和原有的等级关系的破裂,故C项正确。
历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选C。
3.黄宗羲在他所著的《学校》里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这说明他()①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②主张推翻君主专制③主张学校拥有对执政者的监督权④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黄宗羲虽然批评君主专制,但没有主张推翻;他主张学校有对君权的监督功能,这一思想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意味,故②错误;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①③④正确。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全方位外交新思路的影响B. 对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C. 与美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D. 美国对华经济封锁政策破产【答案】B【解析】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增加。
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选B。
2.学者沈志华指出:及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调整外交战略,使国际“冷战”格局出现了继中苏签订同盟条约后的第二次转型。
该时期“调整外交战略”的表现有()A. 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B. 中日建交C. 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D. 中美建交【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时期的调整外交战略的表现是中日建立外交关系,B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A项的“提出”说法错误,排除A。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与材料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3.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某些问题”是指()A. 国家统一B. 所有制问题C. 民族关系D. 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需抓住关键信息“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联系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发展的史实,可知这里的和平共处指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即一国两制。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 光武中兴B. 文景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答案】A【解析】2.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税务会议,次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收的决定》和《全国税收实施要则》等,规定全国税收立法权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统一行使,任何地区或部门都不得变更、自定。
这些举措A. 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B. 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需求C. 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D. 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召开税务会议、出台统一税收的办法等举措,这对于保障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故选A;材料中统一税收方面的举措,不会对人民基本生活需求造成影响,故排除B;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D.3.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
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A. 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 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 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 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答案】C【解析】“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主要服务于国家的需要,不是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故A项错误。
“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有利于特权阶层兼并土地,故B项错误。
“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主要是方便征收赋税,故C项正确。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例如: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新法引起了人民大众的普遍不满B. 免役法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C. 话本作为文学作品史料价值不大D. 变法中存在着一定的扰民现象【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老妪的话“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可以看出,变法中存在着一定的扰民现象,故D正确。
材料中只提到了一个老妪,不能说明“人民大众的普遍不满”,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免役法强调地主和百姓都要交免役钱,其初衷是对百姓有益的,故B说法错误。
宋人话本虽是文学作品,但也是当代人写当代事,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
2.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兴建学校,讲求三代(夏、商、周)教育选举之法。
同时,置经义局,主持修撰《三经新义》颁行于学校,作为科举经义的标准和学校的教材。
王安石的这些做法旨在()A. 确立八股取士的科举选拔标准B. 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撑C. 营造经世致用的社会文化氛围D. 瓦解守旧势力的阵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兴建学校,讲求三代(夏、商、周)教育选举之法”“同时,置经义局,主持修撰《三经新义》颁行于学校,作为科举经义的标准和学校的教材”等,可知王安石的这些做法旨在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撑,故B项正确。
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材料未体现瓦解守旧势力阵营的相关内容,排除D。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的西方“长技”,指的是()A. 外国先进科学技术B. 西方的政治制度C. 西方的思想文化D. 外国历史地理知识【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的西方“长技”主要是指学习西方的器物,即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所以正确的是A。
BCD错误。
故选A。
2.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不被认同,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矛盾B.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C. 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答案】C【解析】抓住材料中心信息“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不被认同,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从儒家主张的经济思想来看,桑弘羊在道德上是被批判的,但政府仍在一些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强化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C项即是这种矛盾现象背后的实质,故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故选C。
3.“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蛋糕屑。
”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A. 环境污染严重B. 恐怖主义C. 毒品走私D. 贫富差距悬殊【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环境污染的问题,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到恐怖主义,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出毒品的走私问题,排除C。
依据“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蛋糕屑”判断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形成“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经济格局,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中兴埃及的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将包税地一半分配给王公贵族、政府官吏和地方豪绅,其最重要的影响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消除了割据势力C.扩大了统治基础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析:选C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将政府控制的一半土地分配给王公贵族、政府官吏和地方豪绅,他们成为新的封建地主,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把军事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其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方国家的侵略B.镇压马木鲁克的叛乱C.平息广大人民的反抗D.防备奥斯曼帝国的进攻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当时的形势分析,阿里把军事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抵御西方国家的侵略。
3.穆罕默德·阿里在工业方面,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
这些技术和设备应是()A.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和设备B.工业革命的成果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19世纪初,此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
4.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改革中,规定各部部长及各省省长由自己亲自任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A.咨议局没有实权B.维护专制集权C.仿效欧美民主制度D.改革了政治机构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A、C、D三项属于采取的措施,只有B项属于本质目的。
5.马克思赞誉穆罕默德·阿里为“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的人”。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
体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历史意义的有()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②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③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④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C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意义应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
2024年天津市历史高考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叙述正确的是:A、秦始皇在位期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B、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C、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郡县制,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都城从咸阳迁至洛阳答案:C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实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这样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选项A中的国家顺序错误,选项B中的汉朝建立时间错误,选项D中的都城迁移方向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是C。
2、下列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描述不正确的是:A、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孙权巩固江东,刘备占据益州B、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战役,奠定了三国的基础C、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进一步巩固了三国鼎立局面答案:D解析:选项D中的描述不正确。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这一事件发生在221年,确实是三国鼎立局面的一部分,但并不能说是进一步巩固了三国鼎立局面,因为此时魏、蜀、吴三国已经各自建立了政权,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
选项A、B、C都是关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正确描述。
因此,正确答案是D。
3、题干: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五四运动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三大改造完成D、改革开放答案:C解析:三大改造(即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国民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
A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项改革开放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因此,正确答案是C。
2024年河北省廊坊市历史高考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朝代被誉为“文治武功”的盛世?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C解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秦朝虽然统一六国,但因其暴政而迅速衰落;汉朝虽然出现了“文景之治”,但整体上不如唐朝辉煌;宋朝则以其文化和科技成就著称,但政治相对保守。
2、以下哪位人物被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庄子答案:A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同时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印度的甘地和古阿拉伯的穆罕默德。
老子、墨子和庄子也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但在“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并不包括。
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3、题干: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指南针B、造纸术C、火药D、计算机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因此,正确答案是D。
4、题干:下列关于《史记》的描述,错误的是:A、《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史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C、《史记》共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D、《史记》中的纪传体是指以纪传为主要叙述方式答案:D解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著。
《史记》共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史记》的纪传体是指以纪传为主要叙述方式,其中纪主要记载帝王的生平事迹,传主要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因此,错误描述是D选项。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E、水车答案:E解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时作业19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2023·沈阳市高三三模]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暂时扼制了自“五四”以来盛行的反思“国民性”和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势头。
这体现了( ) A.国民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B.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C.凝聚民族精神团结全民抗战D.激进民主思想回归理性主义2.[2023·山东省高三联考]下表是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主要抗日文献。
这说明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 )A.一直把日本帝国主义作为主要敌人B.始终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C.为民族大义与国民党既斗争又团结D.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积极开辟敌后战场3.[2023·常州市5月高三模拟,8]1935年年初,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倭寇态度似可渐缓和,或有交还东北主权之可能。
”6月1日写道:“倭寇强横,非可理喻,未到最后关头,当忍耐之。
”6月8日写道:“倭寇进逼益急而此心泰然,乃决心至最后时与之一战,非此不能图存,战则尚有一线之希望,但万一之转机与万分之忍耐则仍需慎重也。
”三段日记说明蒋介石( )A.已经下定抗日决心B.坚持攘外必先安内C.在战与退之间摇摆D.对日态度日趋强硬4.[2023·兰州市一模]如图是1936年创作的一幅漫画《再会罢!北平!(为北平著名学校设分校于川湘而作)》。
该漫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民族战争面临新的形势B.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高C.国共斗争仍呈激烈态势D.办学的重心向农村转移5.[2023·包头市一模]1935~1936年,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略从“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又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联蒋抗日”。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促进战略转移的顺利进行D.聚焦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6.[2023·华大新高考联盟名校高三押题卷]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成立于1937年11月,学校下设普通队和高级队。
2023-2024学年河南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下列近代世界经济交流示意图紧扣研究性学习主题。
据此推断,该研究主题应是()A: 资本输出的历程B: 黑奴贸易的兴衰C: 世界工厂的出现D: 世界物产的传播【答案】D【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都有往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地的物产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流通,D项正确;黑奴贸易主要是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进行,B项排除;A、C两项在图中无法体现。
故选D。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统治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D选项排除。
第3题.古人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农民赋税徭役沉重B: 土地兼并严重C: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 手工业的发展【答案】B【解答】依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故选B。
如图是元代郑思肖的传世作品《墨兰图》,画面仅有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构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变化。
这类国画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是()A: 追求写意和抒情B: 以工笔为主要技法C: 讲究布局和构图D: 摹写客观自然景物【答案】A【解答】第5题.1913年,赵玉森在《共和国本国史》中写道,约既公布,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
考点学案一理解并掌握文言断句课时跟踪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事忠告》二则(节选)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
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标志词,如“若、何、矣”等。
答案:A【参考译文】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
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
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
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
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
如果(有人)说他们自己不去整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
前辈说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初为桓伟辅国主簿。
滚动综合测评(一) (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1.(2024·潍坊高一检测)在河南淮阳曾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 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推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
如推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原始农业的发展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D.早期国家的形成A [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距今约4 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觉了粮仓的遗迹,如推断无误,这一发觉可以实证原始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
]2.(2024·赣榆智贤中学高一开学考试)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日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
”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禹建都阳城B.盘庚迁都安阳C.发生“国人暴动” D.平王迁都洛邑B [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殷朝即商朝,因而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商王盘庚迁都安阳,故B项正确;禹建都阳城是夏朝的史实, A项错误;发生“国人暴动”的是西周,C项与题意不符;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D项错误。
] 3.“商鞅变法是一个长期实践法家路途的过程。
”下列思想中体现商鞅变法精神的是( )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B.“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C.“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 [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为要因时而动,进行社会变革,这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墨家主见,A项错误;“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体现爱民与否干脆关系国力的强弱,B项与材料无关;“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意思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天数,而一个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法,C项错误。
] 4.春秋战国时期,主见“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思想流派是 ( )A.墨家 B.儒家C.法家D.道家A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故选A项。
2023-2024学年四川广安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士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情况。
促成当时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 分封制的瓦解B: 私人讲学兴起C: 生产力的发展D: 诸侯割据称雄【答案】B【解答】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教育学术领域中的贵族垄断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出现了,这样平民也能接受教育,因此社会上不论出身的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了,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是引起士的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因素,故排除。
故选B。
第2题.秦汉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另一方面却容易造成暴政与压迫。
这说明了()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绝不可取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必须大力提倡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很多事物一样,都具有自身的进步性与局限性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答案】C【解答】A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影响,选项只说明了一个方面,而且太绝对。
B材料也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容易造成暴政与压迫,所以并不是强调要大力提倡。
C材料反映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有好的表现,也有不好的局限性。
D材料并没有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
故选C。
第3题.隋唐两代,洛阳与长安同为东西二京,但是洛阳日益成为水上粮食运输的中转地和国内外商品集散地,是保障唐朝都城物资供应的重要城市,成为全国漕运的中枢。
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是因为()A: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B: 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C: 长安地区经济的衰落D: 地处丝绸之路的起点【答案】A【解答】材料中反映了洛阳的商业地位日益重要,主要是因为其便利的交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是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故A项正确;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洛阳商业地位的变化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长安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故C项错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洛阳,故D项错误。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时跟踪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先沙陀部族。
重赞少从军,有武勇。
汉初,自散员都虞候三迁护圣都指挥使。
宋初,加检校太师,改镇泾州。
有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燕人,凶狡,与重赞有隙.。
遂与部下阎承恕谋害重赞,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
乃自持伪制并马缨,以告都校陈延正曰:“使者致.而去矣。
”延正具白.重赞,重赞封其书以闻。
太祖大骇,令验视之,率皆诞谬,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
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太祖诏诸州,凡受制书,则详验印文笔迹。
俄.改泰宁军节度。
乾德四年,又为定国军节度。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
(1)与重赞有隙.隙:________(2)使者致.而去矣致:________(3)延正具白.重赞白:________(4)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擢:________(5)俄.改泰宁军节度俄:________答案:(1)隔阂(2)送达(3)禀告、告诉(4)提拔(5)不久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
(2)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
答案:(1)(李玉)暗中派人购买马缨,伪造制书说白重赞谋反,(希望)下令诛杀他的家族。
(关键点:“市”“构逆”“夷”)(2)(太祖)于是命令六宅使陈思诲快马赶往泾州,擒获李玉及阎承恕进行审问,李玉及阎承恕认罪后被处死。
(关键点:“驰”“禽”“鞫问”“弃市”)【参考译文】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祖先为沙陀部族。
重赞年少即从军,武艺高强,作战勇猛。
后汉初年,由散员都虞候多次升迁,官至护圣都指挥使。
宋初,白重赞被加授检校太师,改任泾州节度使。
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是燕州人,性情凶悍狡诈,与重赞有些小矛盾。
便与他的部下阎承恕陷害白重赞。
李玉暗中派人购买马缨,伪造制书说白重赞谋反,(希望)下令诛杀他的家族。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5.(4分)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如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6.(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7.(4分)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
材料说明了()A. 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B. 城邦鼓励派别竞争C. 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D. 民主限制个人自由【答案】D【解析】材料“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说明民主限制了公民个人自由,故D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D。
2.公元前5世纪,雅典军队统帅尼斯阿斯曾言:“男人就是城邦。
”这里“城邦”的含义是指()A. 公民构成的政治联合体B. 少数贵族的寡头政治C. 城墙、军队等物质因素D. 拥有公民权的雅典男子【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进入繁荣时期。
材料中的“男人”指的是享有公民权的成年男性公民;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即“城邦”,故A;BCD不符合“城邦”的含义。
故选A。
3.梭伦改革规定:“元老会议检查每一个人的谋生之道,惩罚没有行业的人。
”在当时这一规定()A. 有利于工商业发展B. 确立了财产等级制C. 扩大了公民的权利D. 旨在发展农耕经济【答案】A【解析】“惩罚没有行业的人”就迫使没有行业的人谋求行业去从事,就社会状况来说大部分投身于工商业,从而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故选A;主要目的,排除D。
故选A。
4.下面是梭伦和克里斯提尼的部分改革措施对比表。
据此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A. 扩大了五百人议事会的权力B. 推动了贵族政治转向民主政治C. 使城邦机构日益庞大而低效D. 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跟踪训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敌后战场的战役有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百团大战D.武汉会战2.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
此战役应是A.平型关大捷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3.图反映了A.抗战以来首次大捷B.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D.全民族抗战开始4.中国人民历经十四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以下属于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国际力量的支持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5.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各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彼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
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
”该电文表明A.正面战场有力抗击侵华日军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C.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D.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6.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
这些“土八路”的出现是毛泽东关于什么思想的实践体现A.人民战争思想B.土地革命思想C.统一战线思想D.根据地建设思想7.抗日战争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B.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C.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D.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8.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战役是A.台儿庄战役B.桂南战役C.枣宜战役D.中条山战役9.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初中历史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9小题,每题3分,共计27分)1.《资治通鉴》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下列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的是()A. 秦始皇B. 张骞C. 毕昇D. 唐太宗【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将近三百卷。
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而毕昇是北宋人,不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因此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都可能出现在《资治通鉴》中,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中国古代很多伟大的工程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创造力。
老师的课件中出现这样一段话: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是中华民族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这段话描述的是()A. 赵州桥B. 避暑山庄C. 故宫D. 长城【答案】D【解析】3.毛泽东提出,《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
如果“当做历史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A. 民族关系的紧张B. 封建社会的衰落C. 科举制度的结束D. 君主专制的崩溃【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的反映了古代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如果把《红楼梦》“当做历史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封建社会的衰落。
选项B符合题意。
4.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A. 人民文化素质很高B.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C. 内容反映现实生活D. 题材高雅不落俗套【答案】C【解析】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课时跟踪练(三)Learning about Language & UsingLanguage一、全练语言点,基稳才能楼高[本课语言点针对练习]Ⅰ.单词拼写1.These are the people that have contributed (贡献) mo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2.(2016·江苏高考)Moreover, wider and better social benefits can be reached with the positive (积极的) social images built.3.Be cautious (小心的) when climbing the mountain.4.He was rejected (拒绝) by all the employers and he felt quite upset.5.His grandmother used to make a living by spinning (纺) thread.6.He walked backward (向后) before turning and ran away.7.Constructing (建造) the new building cost him great money and energy.8.The audience was enthusiastic (热情的) on the opening night of the play.9.(2017·全国卷Ⅰ)Both the hand movements (运动) and the very idea of communicating without speaking attracted me.10.As can be seen from the chart (图表), more and more people own mobile phones in China now.Ⅱ.单句改错1.Getting up early will contribute to improve your health.improve→improving 2.Read this and tell me if it makes a sense.去掉a3.I expected to see Lang Lang at the concert but he did not turn up.I后加had4.With all the work finish, they hurried back home for lunch.finish→finished 5.The bridge under the construction will be open to public next year.去掉the6.He was very strict in himself when he was young.in→with7.Apart his nose, he is goodlooking.Apart后加from8.He said that he had rejected by his ideal university.had后加beenⅢ.选词填空.Apart_fromon medicine.2.If you are a teacher, you should be_strict_with every student.3.Most of the factories under_construction have been designed by Chinese engineers.4.Though too old to work much, the retired worker is_enthusiastic_about neighborhood affairs.5.He thought he would be_rejected from the factory because of poor health.6.My father contributed a lot of books to the Hope Project.7.Only_if I get a job will I have enough money to go to school.8.We live in a house with many flowers around it.9.It makes_sense to take care of your health, for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10.The old man stepped down the stairs with_caution.[本单元语言点温故练习]Ⅰ.单句语法填空1.To her, money spent (spend) is more than money earned (earn).2.Once the fall comes, there will be many fallen (fall) leaves in the wood.3.Absorbed (absorb) in his study, Tom simply forgot food and sleep.4.He is a pleasant fellow to_work (work) with.5.Everyone present was amused (amuse) at the story told (tell) by the young man.6.They looked disappointed (disappoint) on hearing the result of the game.7.We all became inspired by his inspiring life story.(inspire)8.Regular air traffic links the city to the rest of the country.Ⅱ.补全句子1.He concluded_his_speech_with a famous saying: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他以一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结束他的演讲。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丘吉尔在二战后初期提出对英国有着深刻影响的“三环外交”,即按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英联邦环、英美环、英欧环。
英国曾经“三顾茅庐”最终于1973年如愿加入欧共体,后又多次公投脱欧。
英国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揭示了()A. 多极化趋势在加强B. 美国霸权主义影响C. 英国恪守孤立主义D. 英国奉行大国思维【答案】D【解析】由材料“对英国有着深刻影响的三环外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的外交策略而非多极化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而非美国,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英联邦环、英美环、英欧环”可知英国并不奉行孤立主义,故C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三环外交企图通过英国在与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结合材料中“按重要性由高到低……英欧环”、“1973年如愿加入欧共体,后又多次公投脱欧”可知英国奉行大国思维,故D项正确。
2.下图体现了汉代推行的“推恩令”,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
下列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A. “七国之乱”的教训是汉代“推恩令”出台的根源B. “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C. “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D. “推恩令”的推行体现出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的教训是汉代“推恩令”出台的直接原因,“推恩令”出台的根源在于地方王国势力威胁到中央集权,故A 项排除;“推恩令”的根本宗旨是解决地方王国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中央不可能向地方妥协,故B项排除;汉代初年的政治改革与思想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C项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出,“推恩令”的推行实际上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这既迎合了汉代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了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故D项正确。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8·绵阳模拟)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
”这说明()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B2.(2017·郑州模拟)“夏礼吾能言之,杞(杞国是夏朝的后裔)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说明孔子()A.熟悉夏商礼制B.感叹杞宋衰落C.重视文献记载D.重建礼法规范解析:文献充足就可了解夏商的礼,反映出孔子因礼法缺失,希望重建礼法规范,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 两项在材料中无涉及,排除。
答案:D3.(2017·汕头模拟)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
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儒学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故A项正确;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结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家并没有提倡思想自由,而是让人要有独立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7·皖南八校联考)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
这说明荀子()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解析:材料中“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表明人从天命的控制下解放,说明以人为中心,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涉及,排除。
答案:B5.(2018·黄冈模拟)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解析:依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A、B两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答案:D6.(2017·衡水模拟)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
这反映出法家()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法家的“霸道”政策采取多种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7.(2017·蚌埠质检)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
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
这种现象反映了()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解析:根据材料“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表明各家都主张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B8.(2017·江西调研)自汉高祖初年至汉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
这主要反映出汉初()A.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C.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D.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解析:根据“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可知汉初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并不严厉,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D9.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法护法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解析:根据材料“有善质而未能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主张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B项是荀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C项是法家思想。
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10.(2017·咸阳模拟)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
这种变化()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解析:依据材料“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可以得出这种变化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A11.(2017·湛江模拟)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
材料反映了() A.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B.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C.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D.“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解析:“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表明当时的学术氛围比较宽松,故B项正确;A项与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答案:B12.(2017·石家庄模拟)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
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
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解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这一行为从道义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于国法不容,所以采取了这种政策,而“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可见国家对伦理的重视,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 (2017·永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
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
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
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
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
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
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
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
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
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
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
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外儒内法》(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15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得出人性本恶,依据材料“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得出严刑峻法,依据材料“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赖于势”得出法、术、势相结合,依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依据材料中“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结合所学,分析回答即可。
第(2)问,结合所学得出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依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得出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依据材料“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依据材料“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
严刑峻法。
法、术、势相结合。
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
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
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14.(12分)(2017·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
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
“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
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