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论文 - 儒家是宗教吗?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儒家是否属于宗教
谢桃坊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 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儒家,包括现代新儒学,并不具备宗教的性质.然而二十余年来,西方神学家们都认定儒家是宗教,其影响及于汉学界和国内学术界.于是儒家是否宗教,就成为甚受关注的学术问题.在我们中国传统观念中,儒家与宗教是无关系的,但现在既然成了学术问题,探讨起来便非常复杂而困难了.
【总页数】5页(P4-8)
【作者】谢桃坊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佛教搭台,儒家唱戏——试论儒家在佛教语境中的"被动宗教化" [J], 陈坚
2.境内企业付给境外企业的劳务费是否属于“其他所得”,是否代扣所得税 [J], 侯振文;
3.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思想特质及其现代反思——兼论现代新儒家的"人文宗教"观 [J], 赖功欧
4.从儒家文化思考我们是否需要宗教 [J], 童宛村
5.传统儒家伦理是否为国民劣根性的渊薮——试论邓晓芒先生对传统儒家伦理的误读 [J], 姚才刚;王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什么说儒家是教育不是宗教?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宗教的基本特点,宗教的三大基本特质大概可以表述为:宗教崇拜超自然的东西,这些东西形成信奉者不以现实为相互印证的信仰;宗教关注的是人的终极价值的追求,认为神灵主宰宇宙并以因果报应为价值规律;每一种宗教都相应的有其严格的宗教祭拜仪式。
以儒家学术方法对比儒家与宗教,则可以辨析儒家与宗教的本质性差别。
首先考虑对超自然力量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见儒家对其是敬而远之的。
实际上,儒家对鬼神之说的态度向来较为含糊,但儒家认为自然万物皆有其规律,所谓“天道”自有其不以神力而改变的自己的规律。
在这里,儒家所谓的“天道”,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理性范畴,它是没有人格与形象,也没有神秘色彩的。
儒家实质上是一个严谨的学术体系,它是教育而非宗教。
儒学的核心是一个注解与阐释的系统,它将儒家经典学术的含义与现实联系起来,以经典与现实现象互相解释,同时也相互印证。
而在用儒家经典解释现实的同时,经典的含义被定义成与现实更为符合的意思,可见儒家学术的认识的基础是现实世界的事实,而非超现实力量。
从受众面及阐释者来说,宗教教义传播的基本方式是教法家的讲解,他们被认为是神在世间的代言人。
而对于绝大多数信徒来说,他们能做的只能是无条件相信宗教的内容,而不能对宗教的内容进行新的阐释。
对于宗教世界来说,解释宗教教义是少部分教士的工作,大多数信徒只能是盲目地信奉。
世界的未来掌握在少数宗教的“上层人士”手中。
而儒家与此情况则极为不同,在儒家世界里,读书人钻研儒家经典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对经典的注解和重新阐释,从这一方面来说,阐释儒学经典是整个受教育阶层文化生活的主体。
儒家要做的似乎是通过教育世人而让他们去重新思考与认识,去与现实相印证并找到自然世界的真理。
而宗教生活的主体永远是信仰,与现实联系甚少甚至是毫无干系。
再说对终极价值的认识,宗教普遍崇拜鬼神而认定人的灵魂的存在与不灭,并以生命行为判定灵魂的归属。
从学理层面浅析“儒教是宗教”摘要儒教创立于东汉时期,它是儒家学派的发展,所以儒教崇拜孔子。
儒教正式创立之后,经过与王权的结合,以及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的发展,渐成体系并成熟,成为我国2000多年来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近代以来,儒教逐渐丧失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渐趋衰落,只在民间存在。
在中国本土封建历史中一直就有儒、释、道三教并流的局面,只是到了16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来华传教提出了儒家不是宗教的观点,特别随着近代西方列强利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仁人志士们为了革新图强,以接受西方文明科技,而对儒教甚至是儒学产生了怀疑乃至否定。
但笔者认为近代到现代关于“儒教是否宗教”的争论并不能改变历史上儒教增经作为国教的地位,儒教在中国本土文化领域内仍然是一种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宗教。
关键词:宗教、儒学、天命、终极关怀、宗教意识儒教的历史起源儒教学说创立之初的确只是一种学说,并非宗教。
但它对终极关怀的关注,为它日后的宗教化提供了内在根据。
它的政治主张,又为它日后的国教化准备了条件。
到汉代,经过董仲舒的努力,入学完成了初步的神学化。
同时,儒学也被官府定为治理国家的意识形态,确立了统治中国思想达2000年之久的国教地位。
隋唐时期,儒学经历了佛教和道教的不断交融,及至宋明,以儒家伦理为中心,吸取了佛教﹑道教的一些宗教修行方法的宋明理学终于出现。
宋明理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儒教的完成。
从两汉时期的经学和谶纬之学,到魏晋时期的玄学,从唐代的“道统”说,到宋明的理学和心血,儒学的宗教特征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发展,其神学理论也愈发系统而完整。
清朝初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期之一,儒教也随着国家的强大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反过来说,儒教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及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强大也有促进作哟个。
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没有西方文明的冲击,可能没有人怀疑儒学的儒教性质。
在中国传统中,自唐代起就有儒释道三教并称得说法,外国人一般也认为儒学就是儒教。
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导读:儒学是不是宗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存在重大争论的问题。
要回答儒学是不是宗教儒学是不是宗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存在重大争论的问题。
要回答儒学是不是宗教、儒学宗教化是否可能和儒学宗教化对儒学是复兴还是解构等问题,必须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前提。
毋庸置疑,儒学和儒教都属于历史文化概念。
儒学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体系。
就其本意而言,儒教并非宗教,是指以六经为主的儒学的人文教化意义。
儒学与儒教有亲缘关系,但儒学不同于儒教,有儒学而后才有儒教。
儒学之为教,本来就是儒学教化功能的表现,彰显出儒学在社会生活中多层次、多向度的样相。
儒学之为儒教,主要表现为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学术与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学说,以修身为本而追求成为圣人的宗教。
然而,宗教却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这是导致儒学是否是宗教问题见仁见智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于宗教的理解早已多元化,迄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实际上,世界历史中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主流宗教形态,例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等早已提供了宗教之样相的经典样本。
相对于这些宗教的经典样本来说,儒学和儒教并不是宗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学没有宗教性,也不意味着儒学在其历史的发展中不能成为宗教。
从各大宗教之经典样相中,不难获得某种学理上的宗教观念,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的宗教词条指出:宗教的宗旨在于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慰籍。
根据宗教理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受到超自然力的掌握和控制。
宗教包括信仰、教义以及慰籍、礼拜、宗教仪式等活动。
这一界说将宗教的本质定义为对掌握和控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超自然力的信仰。
这与流行的宗教观比较接近,但不一定能表达作为宗教的儒学的精神特质。
因为儒学诉诸的不是外在的超自然力,其信仰恰恰是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和自我修养的实践,所谓尊德性和道问学。
然而,无论宗教如何变化,信仰、教义以及慰籍、礼拜、宗教仪式依然是宗教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儒家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儒家不是一种宗教。
为了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宗教是什么?它来源于什么?它关心什么问题?它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有一种简单化的对宗教的叙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实体,使人对这个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和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这一神秘的超自然的实体是诸多宗教的共性特点,如基督教中的上帝耶和华,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
实际上,宗教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已经产生,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低下,人类在自然面前处于弱势,对一些自然现象也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需要一个或多个神灵的帮助。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有了新的含义,它为人们充满苦难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心灵的寄托,以来世的幸福来给人们带来生活下去的动力。
不可否认,好的宗教对于规范人类的道德准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像基督教中的《摩西十诫》就促进了西方社会的道德体系形成。
从这几方面看来,我们有理由说,儒家不是一种宗教。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战火连绵,民不聊生。
他想寻找一个方法一个准则,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探讨一个人如何能约束自己的欲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成为一个君子;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来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即重建社会秩序,让人民能安居乐业。
所以从一开始,儒家学说包含的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是对人身处世间的行事准则的理性思考,它并不需要一个全能的上帝来对人世间的苦难进行解脱,而这是与宗教的区别。
而且,儒家学说关心的是人在现世的幸福,是人如何通过克己复礼达到仁的境界,达到与天地和谐的境界,这与基督教的关心人死后能否被宽恕,以及佛教的只关心涅槃或是超越轮回是截然不同的。
曾经有人总结过,中国的文化是早熟的,中国的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的绘画艺术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
这种文化上的早熟体现在儒家学说上就是它超越了人类在它那个阶段本该具有的懵懂无知,超越了那种需要依赖于神灵的弱小无力。
儒教是否为宗教摘要:中国历史上的儒教是否为宗教有过三次争论。
然而争论并未达成盖棺之论。
本文阐述我对儒教是否为宗教的看法,通过分析之过程,对我们更深地理解儒家文化、明辨问题之是非、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并以之致用,实有莫大的益处。
关键词:儒教宗教儒学何谓宗教?宗教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对它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是很难的。
这不仅由于宗教现象、宗教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流变性,还由于对宗教下定义者主观立场、感情态度并不一样,对宗教观察和思考的角度、方式各有不同。
一般认为,承认并信仰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一种主宰自然和社会的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这就是宗教。
我认为,宗教本身有许多特点,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承认并且信仰神,认为世上万物由他创造和主宰,人类对此莫可奈何。
人们对神只能虔诚崇拜,一切依赖、听命于他,不能有任何不敬和违逆,如此方能消罪避祸,积德获福。
由此而言,“三教”中的佛、道可以归入宗教,而儒教则不属于宗教。
宗教的基本特性是出世性,构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认为它能拯救人间的苦难,使人得到解脱。
儒家的基本倾向是入世的,以修身为出发点,以平治天下为最后归宿.同时,宗教教徒都有比较严格的入教方式,宗教都有准确的教徒数字,宗教都有一定的神职人员管理教务。
而"儒教"则根本没有什么"入教手续"或"仪式",上下几千年读儒家著作的人无法统计,儒家学派更无什么组织形式,那也就谈不上豢养着一批什么"神职人员"。
自南北朝隋唐以来,有儒道释三教之说。
其所谓教,泛指学说教训而言。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儒教之教,即"修道之谓教"之教。
这里的"教"乃是教化之义,非宗教之称。
儒教即是儒学,并非一种宗教。
同时,儒学从本质理念来说是一门主张追求个人及其族群兴旺发达的学问,所以在当时和墨家一起被称为“显学”。
“儒学是不是宗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存在重大争论的问题。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前提。
毋庸置疑,儒学和儒教都属于历史文化概念。
儒学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体系。
就其本意而言,儒教并非宗教,是指以“六经”为主的儒学的人文教化意义。
儒学与儒教有亲缘关系,但儒学不同于儒教,有儒学而后才有儒教。
儒学之为“教”,本来就是儒学教化功能的表现,彰显出儒学在社会生活中多层次、多向度的“样相”。
儒学之为儒教,主要表现为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学术与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学说,以修身为本而追求成为圣人的宗教。
然而,宗教却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这是导致儒学是否是宗教问题见仁见智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于宗教的理解早已多元化,迄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实际上,世界历史中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主流宗教形态,例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等早已提供了宗教之“样相”的经典样本。
相对于这些宗教的经典样本来说,儒学和儒教并不是宗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学没有宗教性,也不意味着儒学在其历史的发展中不能成为宗教。
从各大宗教之经典“样相”中,不难获得某种学理上的宗教观念,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将宗教的本质定义为对掌握和控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超自然力的信仰。
这与流行的宗教观比较接近,但不一定能表达作为宗教的儒学的精神特质。
因为儒学诉诸的不是外在的超自然力,其信仰恰恰是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和自我修养的实践,所谓“尊德性”和“道问学”。
然而,无论宗教如何变化,信仰、教义以及慰籍、礼拜、宗教仪式依然是宗教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若以此来看,在特定的历史与地域中,儒学曾经作为宗教存在过,即便是认定“儒学不是宗教”的人,也不能否定儒学有宗教性。
说到底,儒学的宗教性根源于其内在超越性。
不像一般宗教的超越性那么直观,儒学不以世俗社会生活的幸福为满足,而是在成圣的修行道路中,追求圣人之德与天德合一的境界,但是圣人既不否定也不脱离人世间的世俗生活。
儒教是宗教吗所谓宗教,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一种意识形态。
是一种对宇宙神秘力量的崇拜,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生命解脱的追求。
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等。
这些宗教,其教义,神明各异。
但其共同之处,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达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
对于儒教,一直以来被国家尊为宗教,在民众的意识中,儒教也一直被人们被视为宗教。
但是有很多的学者,对此一直有质疑,认为儒教不能算一种宗教,只能算一种思想,一种学说。
儒教到底是不是一种宗教呢?历史记载,儒教自从创立之初,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开始,就把儒家学说当作宗教来信仰,并且把封建王朝的宗法制度与神秘的宗教观念融为一体,称之为儒教。
儒家学派,儒家学说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教供奉的神灵是“天地君亲师”。
天地是生命的源头。
君给君王,是统治者,也指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制度。
师是老师,指孔子,也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亲,是祖先,双亲。
天地君亲师,这五个根本既是儒教文化的核心。
儒教的教义,三纲五常,宋明理学。
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天为妻纲。
这样一种制度,要求为臣者,为子者,为妻者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家经典,即使《周易》。
儒教教徒既是广大民众百姓。
儒教圣地,山东曲阜孔庙。
孔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
祭祀孔子的仪式同样的也是异常的隆重庄严。
除了祭祀孔子,还举行祭祀天地的各种仪式。
儒教做为一种宗教,本质上讲也是一种世俗宗教。
不同于其他宗教的认识生命,认识真理,修行修练。
自从汉朝武帝开始的独尊儒术开始,统治者将儒家学说与宗教的某些特质进行融合,创立了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了佛道两家的多种修行修练的方法,如内心反省,天人合一,圣人之道,偶像崇拜等等,标志着儒家思想由最初的学说派系向宗教的演变成功。
《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儒家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
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儒家的思想和主张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
”。
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自我介绍《《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
儒教是否为宗教摘要: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最灿烂组成部分的儒家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生活在儒家文化之中,同时我们也践行着儒家文化。
儒家铸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我们也在不同程度上将儒家作为生活的某种指引与向导,我们时常会说到“儒教”一次,那么儒教道德是否为宗教呢?关键词:儒教宗教一、宗教的界定宗教自诞生以来就带有某种感性的特质,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用直观的文字去定义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从宗教行为宗教现象已经大众的宗教心理中,我们可以发现宗教共有的一些特征,从而对宗教进行一个综合的界定。
宗教是以对超自然的力童或神灵的信仰、或以对超验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为基础的人类制度,是人类赖以面对和处理各种终极性的问题、建沟神圣的秩序和意义系统的组织与行为系统。
在这个定义里,我们试图凸显宗教的本质属性,即对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灵的信仰。
其次,这个定义还凸显了宗教的根本功能,即强调宗教是人们用来面对和处理终极性问题,建构神圣的秩序与意义系统的资源当我们说宗教是一种人类制度时,我们是在强调宗教的社会性,强调宗教是一种人类历史文化的现实,一些宗教徒可能会认为这是对宗教的神圣来源的否定,因而会表出他们的厌恶和反对,对此,我们可能不会过多地予以考虑,因为宗教社会学的宗教定义显然不能过多地迁就信徒的感受:而当我们说宗教是一种组织、一种行为系统时,我们是在凸显宗教构成因素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说这一定义有什么特点的话,首先在于它试图综合实质性定义与功能性定义艺所得,其次,它没有包含过于鲜明的价值判断,努力遵循宗教社会学关于研究者个人要尽量隐忍其对宗教的主观感受和态度的“诫命”。
二、儒教问题的起源“儒教”一词首见于《史记》,《游侠列传》中有言:“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
但这里的“儒教”显然是由“儒”、“教”两个词组成,是“以儒为教”的意思。
其实最早用宗教的眼光打量儒家的首先是西方人。
明末清初由西方传教士(最早是利玛窦)发起的“礼仪之争”,第一次把儒家是不是宗教的问题明确提了出来。
儒家是不是宗教?
一、儒(释道)教之本质:
从自己的心性上,根据修养工夫,以求个人人格之完成,即自我圆满的实现,从此得解脱,或得安身立命。
(耶教为依他之信)
二、儒家之宗教性: 可以从「宗教形式」与「宗教真理」二个层面加以说明:
1.「宗教形式」:,因为没有教会的组织、僧侣的制度、特殊的仪式(如入教受
洗儒家确不像宗教、出家受戒等) 、教条及对独一真神之义务、权威性的教义(如明确的来生观念、特定的救赎观念等) 、神话和神怪之成份,但宗教之形式本就是多样性的,并没有理由一定要采取某种形式,所以唐君毅先生谓「儒家非一般宗教」。
2.「宗教真理」之表现及践行:
能启发无限向上的超越精神,突破生命的有限性而取得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的下学上达、知天命、敬畏天命;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即事天,都显示超越精神。
能决定生命的方向和文化理想: 肯定人皆可以为圣贤,可以自觉自主地决定「生命的方向」(希贤、希圣、希天) ,以成就生命的不朽。
从纵横两方面显发「文化理想」,在横的方面,本于仁心之感通及扩充而「亲亲、仁民、爱物」,极于民胞物与之精神(横的方面); 在纵的方面,慎终追远,上承祖宗之心与往圣之志,而下则求启迪后人,以万世之太平为念。
能开出日常生活的轨道和精神生活的途径: 以礼乐(尤其是祭礼) 与伦常生活之「五伦」,作为日常生活的轨道。
儒家之不只是伦理的、道德的,也是宗教的。
儒家学说不是宗教胜于宗教2012.5.21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中国人的精神》。
身为中国人,对国人的民族特性、性格特点、宗教信仰等说实在的真的还说不上来。
辜鸿铭先生做了一些提炼和概括,看完之后似懂非懂,不过,还是有许多的启发,主要是自己修炼不够、悟性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力和理解能力。
书中对国人的评价: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
在真正的中国式的人性中,可以说,有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感情生活,过着一种情感或者人性有爱的生活,一种灵魂的生活。
这个论断,似乎解释了国人对周围的生活环境、物质的需求和举止文雅的缺乏为什么如此漠不关心了,大家更重视、关心精神上的需求。
书中说,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孩童般的精神和成熟头脑的人,因此,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特性,真正的中国人人性中具有无法言表的温驯特性。
在欧洲,人们有一种宗教能满足大家的精神而不是头脑,有一种哲学能满足他们的头脑而不是精神,来看看我们的中国,有些人说中国没有宗教,最起码是多数老百姓不重视宗教,当然指的是欧洲语言字面意义上的宗教。
为什么是这样?书中说,事情的真相是:中国人没有感到需要宗教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儒家学说这一哲学和道德规范的体系,一个能够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
人们说儒家不是宗教,但我要说儒家是伟大之处在于不是宗教但能取代宗教,它能使人不再不要宗教。
我们来说说,为什么会长生宗教:因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有灵魂他才不仅观察现在,也探索过去和未来,并感受到需要了解他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神秘。
正如一个英国诗人所说:世界的神秘是重压在人们身上的负担。
因此,人类需要科学、艺术、哲学,与他们需要宗教都出于同样的原因,是为了减轻他们神秘的负担,来自这个未知世界的一切,沉重、令人厌烦的负担。
浅谈儒学不是宗教以及如何复兴儒学的相关问题内容摘要:目前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无法得出统一结论。
本人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经过深思熟虑,得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本文将针对支持儒学是宗教的观点,从争论的热点出发,在儒学的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儒学不具备一般宗教的特征等方面予以论证儒学不是宗教的问题。
同时针对这场儒学是不是宗教之争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来说明宗教性不能复兴儒学。
关键词:儒学、宗教、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一般宗教的特征、儒学复兴一、儒学不是宗教本文将在儒学的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儒学不具备一般宗教的特征等方面予以论证儒学不是宗教的问题。
(一)儒学的思想渊源我们知道儒学以先秦儒学为开端,又以孔子为开创者。
那么想要探究儒学的思想渊源,就要知道孔子思想的来源。
最明确的是孔子对周礼的继承,那么对夏商时期具有巫术色彩的思想有无继承呢?商王朝可以说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王朝,强调“君权神授”。
而孔子是明确反对鬼神说的,也就是说孔子没有继承夏商时期的宗教思想。
但是孔子却又提出了“神道设教”的著名命题①,这正是让人迷惑的地方。
有些人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儒学是宗教的,其实不然。
孔子既然反对鬼神,又为何提出这种命题呢?这和孔子继承周礼的原因是一样的。
孔子生活在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他一生渴望和平,因此他希望通过周礼可以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祭祀等宗教活动来稳定社会。
儒家对宗教的观点影响了几千年,最重要的是,既然是“神道设教”,就没有唯一的神。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宗教战争,儒学给任何宗教都留出了空间,社会才得以稳定。
这才是孔子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
同时周朝时期提出了民的概念,也就是民本思想。
这样中国自周朝以后,宗教就退出了社会主流。
而孔子全盘继承了周的民本思想,也接受了周对鬼神的观点。
这样儒学从思想渊源开始就没有宗教思想,又怎能说儒学是宗教。
儒家学说不是宗教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近日到北京进行为期两天的演讲,20日下午,傅先生与北京各界媒体举行了一场见面会。
媒体总喜欢给人制造些头衔,明星们冠之以“天王”、“天后”,学者则被冠以“大师”之类。
傅先生今后会不会也来一个“辞去大师头衔”的举动,不得而知。
见面会上,傅先生先做了一个简短的演讲,内容是他驾轻就熟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些问题。
演讲之后,画家安迪先生向傅先生赠送了一幅头像,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礼物。
媒体提问的时候,自然有人会提到于丹现象,提到当前中国的国学热。
傅先生说,让几百万人都能够自愿去买书读《论语》,读《庄子》,总比让人们脑子里只有娱乐明星要好。
这个观点我同意。
见面会结束后,几位朋友同傅先生一起吃了一顿便饭。
饭桌上,我与傅先生简单探讨了一个话题,我说,傅先生总是把自己的观念解释为儒学,但是有一些研究者以及群众则把儒家学说视为儒教,儒学与儒教这两种态度是否会导致对儒家学说的不同理解?傅佩荣先生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
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它会导致人们放弃自己的思考,以狂热代替理性。
傅先生特地举例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不是儒学,而是一种宗教情绪。
最早把儒家学说称之为儒教的是进入中国的早期西方传教士,因为,儒家学说在中国深入人心,严重影响了这些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因此,他们把儒家学说视为他们传教事业的最大对手,儒家学说因而也被他们称为儒教。
由此产生了后来的“中国礼仪之争”。
传教士当年翻译了大量中国古代经典,传到欧洲后,儒教的观念在部分欧洲学者那里也被接受。
以后,欧洲的这些思想又出口转内销地回到中国,在全盘西化的思潮下,被一些中国人接受,儒家学说好像真的就成了儒教。
傅佩荣先生从宗教的五大特征,简单论述了儒学不是宗教的结论。
但是,我必须指出,不管在以前的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确存在将儒学宗教化的倾向。
这种倾向来自两个方向,一是某些尊儒的人士,二是某些批儒的人士。
傅先生举例说,全世界只有在印尼的华人中,把儒学变成了儒教。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摘要】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既具有哲学思想,又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宗教色彩。
在儒学的哲学思想方面,强调仁、义、礼、智为核心,强调人伦关系和个人修养。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儒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和孝道。
儒学还具有宗教特征,尊崇祖先、祭祀礼仪等为其表现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在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影响深远。
当代,儒学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也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哲学与道德宗教的结合体现。
【关键词】关键词:儒学、哲学、道德宗教、起源、发展、思想、价值观、宗教特征、地位、影响、当代意义、中国文化、贡献、世界哲学史、结合。
1. 引言1.1 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传统认为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们应该以礼义廉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追求仁爱和道德完善。
儒学逐渐发展壮大,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先贤陆续涌现,如颜氏、孟子、程颢、程颐等人,他们对儒学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儒学复兴,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宋明清时期的复兴与变革。
儒学从起初的治国安邦的学术思想,逐渐演变成了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思想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家庭伦理、礼仪习惯等方面。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被奉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表征,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2. 正文2.1 儒学的哲学思想儒学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关于人性、伦理道德、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论。
儒学认为人性本善,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
利玛窦否认儒家为宗教论文利玛窦否认儒家为宗教论文利玛窦否认儒家为宗教论文利玛窦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自然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在对利玛窦的研究中,必然涉及到他的儒学观,而在其儒学观中,有一个尚在讨论中的问题,即儒家是否是宗教。
或者说,通常所谓的儒教之“教”,是教育之“教”,还是宗教之“教”。
在利玛窦儒学观的讨论中,近来有一种观点似乎占了上风,即认为,利玛窦肯定儒家是宗教。
也就是说,在利玛窦看来,儒教之“教”是宗教之“教”。
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妥。
本文正是为此而作。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想有一点需要提请诸位注意,本文所说的宗教这一概念,是西方人的概念,当然也是今日大多数中国学者认可的概念。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想引用两处支持利玛窦儒家为宗教的论述。
第一处在孙尚扬与钟鸣旦合作的《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一书中,本书第138页说:“对此问题,利氏(引者按:即利玛窦)的回答有二:儒学是一种宗教;儒学不是正式的宗教。
”另外,第139页还说:“也就是说,他(引者按:指利玛窦)认为后儒尤其是宋明理学不是宗教。
”第二处出自“中评网”“儒学问题争论”的综述,其中有这样的话,“利玛窦以其基督教背景和立场而认为春秋以前的儒学是宗教,两汉以后的儒学不是宗教,并褒扬前者贬抑后者。
”上述引文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权威,但足以说明这一类观点。
从根本上说,我认为这一类观点误解了利玛窦的儒学观。
那么,利玛窦到底如何看待儒学呢?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个方面,从教理的角度加以说明,第二个方面,引用利玛窦本人的话来说明。
先讨论第一个方面,即教理方面。
利玛窦来到中国的根本目的是传教,亦即推广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有不少缺憾,其中最大的缺憾就是极端的排它性,它把基督教以外的一切宗教都视为异教,必须加以反对、消灭。
利玛窦来到中国后,采纳了其上司范礼安制定的适应性传教策略,力求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
从这层意义上讲,他只能与中国文化相适应,而不能与中国宗教相适应。
冷知识|能把儒学称为“儒教”吗儒家学说是宗教吗中国的儒家学说究竟是一个学术流派,还是一种宗教,学术界历来争论不一。
认为儒家是“儒教”的人认为,儒家学说本来只是一门学问,但自从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力定儒教于一尊,孔子学说便宗教化了。
孔子的言论因为政治的强制而成了不容置疑的类似于戒律的东西。
中国的儒家学说究竟是一个学术流派,还是一种宗教,学术界历来争论不一。
认为儒家是“儒教”的人认为,儒家学说本来只是一门学问,但自从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力定儒教于一尊,孔子学说便宗教化了。
孔子的言论因为政治的强制而成了不容置疑的类似于戒律的东西。
隋唐时期,“儒”开始与“释”、“道”并称为三教。
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儒教体系最终完成于宋代。
它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信奉“天地君亲师”。
有当代学者专门撰文《儒教就是宗教》,从崇拜对象、戒律、因果规律、天命观、修炼方法5个方面找出儒家与基督教的类同之处,以此证明儒学就是“儒教”。
还有学者则从“儒教”与基督教的修道者在具体行为方面的相似之处,证明儒学是宗教。
比如,他们指出:基督徒是指跟随耶稣或其传人(彼得、保罗等)修道的人,他们吃斋、持戒、祷告修行,爱人如己、敬畏上帝、向往天国,并且有着同样理想、信念,并遍布全世界。
而中国古代儒教所称的君子也同样是这样的人,他们不在意物质生活,爱人,严格管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重视“省吾身”,信奉天命。
并且,他们还有与众不同的“儒生”打扮。
这些行为与基督徒非常类似,而一般的学术派别只是一种思想,而很少有如此完备的行为规范以及终极信念。
但又有许多学者认为儒家并非“儒教”,而只是一个学术派别。
他们提出:“儒”这个字,原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它的字义是“优”及“和”的意思,说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社会,说服别人。
所以它只能称为“儒家”。
宗教的特质是要完全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追求彼岸的解脱,而儒家是典型的此岸哲学,强调人而非神明,注重现世现实。
儒家是宗教吗?
摘要:
本文从宗教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宗教的组成要素、宗教的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触及儒家是否为宗教的论题,探讨积极入世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与超越出世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儒家与部分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
仅对儒家思想与学说中宗教性和非宗教性小范围内讨论辨析,并和一些典型宗教相关方面作些比较,至于儒家是否为宗教不做定论。
关键词:儒家儒学宗教哲学思想
正文: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儒教,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1]其本身在传统汉文化中并不被当作宗教,但在西方学术界中看来则被普遍认同为是宗教,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学术讨论。
我在这里仅就所查阅的一些资料以及有限的相关知识,简单讨论一下相关问题,发表一些拙见,作为上完《国学概论》这门课的相关思考和收获。
关于儒家是否为宗教,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何为宗教。
其实“宗教”这个概念并无准确定义,因为相对于每个文明其内涵与存在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儒家是不是宗教”难以准确断定。
汉语中本无“宗教”这一有现代含义的联缀词,而是站在西方文化立场描述延伸得来的,那么我们先得搞明白西方文化中说的宗教(拉丁语Religio)是何种概念以及其描述对象的变化。
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
[2]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人则不会这么称呼伊斯兰教等所谓异教,因此在他们接触更多文明、民族后其词义开始改变、扩大,发生了变化。
对于儒家,他们也纳入了考虑范围内,自然而然地站在西方文化立场上称呼为Religio。
而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以自己的理解译为“宗教”,仍是从西方角度来说的,具有广义性。
《宗教百科全书》书中给的定义是:“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
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
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显然是包含“儒家为宗教”这一概念在内的西方学术解释。
我们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自然不能仅以此观点来认识研究有关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用西方化的视角描述问题,而需要参考和对比来判断儒家与一般宗教是否有共同之处,达到何种程度上才可以确实地称之为宗教。
“对神的信仰”乃是一切宗教的根本。
[3]这才是宗教的本质特征,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另外,关于其宗教性通过对比社会功能也可窥见一斑。
宗教的社会功能至少具有以下三点:首先,宗教必须具有满足人追寻生命终极关怀需求的功能;其次,宗教应具有道德规范功能;
第三,宗教具有能使社会的不同个人、群体或各种势力集团凝成为—个统一的、一致的整体之作用,并能促进其内部的团结。
[4]对照这些我们仅选择几点分析一下儒家思想中是否具备其中要素并且在社会功能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同时哪些又是典型宗教呢?基督教等显然是,我们就以之为例进行对比。
首先是神灵信仰方面的观念。
不论是一神教还是多神教,都有明确的对神的信仰,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日本神道教中的八百万神明。
反观儒家,是否有神灵信仰呢?《礼记•祭义》中有“气也者,神之盛也。
魄也者,鬼之盛也。
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说明是有神灵信仰的,而且在孔子看来是可以通过灌输这些概念达到教化目的的,这就有点像是宗教的味道了。
但是,仔细辨别可以发现,这里的鬼神好像只是早期儒家世界观中的一部分概念,并非像大多数宗教一样是教义内容的主体对象。
宣扬鬼神只是礼仪教化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凝聚人心的学说根本。
儒家的鬼神有原始宗教的影子,但还是强调人的内在,告诫人们要学会敬畏,理想状态是天人合一;而一些宗教的神是超越人的产物,通过宣传自身力量来让人信服,处在人无法达到的领域。
日本思想史家津田左右吉就说:“对神的宗教信仰,和人心有神的思想,被认为是两回事。
即使说‘神人合一’,也是和宗教信仰没有关系的东西,因为这些不是从宗教体验的内省产生的,只是一些书本给与的知识而已。
”
[5]可以看出,早期儒家从本质上就同一般宗教有了差别,至于后来儒家的发展,更是没有把这些鬼神偶像化来让人膜拜,反而人的重要性愈加明显了(尤其是在理学和心学中)。
这是儒家最重要的非宗教性之处,但并不能凭此武断地说儒家就不含宗教成分。
再来看儒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是否与宗教相同。
显然,宗教所要求的基本三项社会功能儒家都具有,这也是西方学者为何视儒家为儒教的重要原因。
儒学本身就包含了一类治世哲学,注重人在现世的成果,强调以道德伦理约束实现内在超越,因而在道德规范和社会维系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稳定了血亲联系的伦理关系,保证了社会等级制度划分,长期以来成为封建统治者便捷的管理工具,与一些宗教有类似之处,如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教权与王权的关系,阿拉伯统一时期伊斯兰教发挥的政治作用。
由此可见儒家在一定程度上与宗教相似,可视为其宗教性的表现。
但有一点不同需要指出,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只是一种被利用改造的手段和工具,与前面列举的政教合一的例子不一样,其自身地位或影响从未高过政治,因而在社会整合方面影响力不大。
实例即有蒙古、满人入主中原,在团结社会力量方面显然儒家没有达到宗教的高度。
我们再来辨析一下儒家一些思想中是否具有宗教性。
众所周知,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并不太注重来世如何。
道教的成仙,佛教的轮回和成佛,基督教的天国地狱和末日审判,大多都是来世观。
在这方面儒家具有包容性,和其他宗教学说并不起冲突,因而其它宗教能够较为顺利地介入汉文化圈,不被排斥。
同时由于宗教思想的引入和同化,一部分儒学思想被影响,带上宗教色彩。
比如道家和道教中的“道”的概念被儒家吸收借鉴。
再例如,程朱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这一类新儒学即受佛教影响较大,二者传到日本后被引入其本土宗教思
想中。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佛教原本并不提倡“孝道”,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毫不犹豫将儒家的“孝道”引入其思想体系,“孝道”从此就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教义,使得儒家的“孝道”被动宗教化。
[6]可以说,儒家在长期的文化杂糅中,因社会文化或政治利益需要,已经不知不觉染上了一些宗教色彩。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儒家起源并非宗教,而现在则只能说是一系列围绕儒学的、混有宗教思想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
其由于自身内在以及文化熏陶,兼具宗教性和非宗教性,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我们需要认清的,不能断言其是否为宗教。
【参考文献】
1.2.3.维基百科“宗教”词条。
4.叶青春,谢金森:《儒家非宗教论纲》,《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日]津田左右吉:《日本的神道》,第84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
6.陈坚:《佛教搭台,儒家唱戏——论儒家在佛教语境中的“被动宗教化”》,《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卷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