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不再是“警察”和“判官”。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的引导,注意孩子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培养,注意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回答的让学生回答,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总结归纳的让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启发、点拨的作用。
学生的思维启动时,教师才进行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断裂时,教师才进行必要衔接,学生的思维堵塞时,教师才进行适时疏通,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才进行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散乱时,教师才帮助梳理。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倡导算法多样化,通过比较,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善于学习他人比较先进的方法,做到算法优化。
教师要给学生以解释与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权利,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允许学生的答案与众不同。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体性就能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和提升,不同的人其数学学习能力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善于提问,有的善于操作,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总结,我们老师可以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时机、途径和场合,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展示,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作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如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人,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让写作能力棒的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学习数学的感受,用数学数字编故事、童话;让有编缉能力的出一期数学报等等……这些成功的展示,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讨,一旦获得学习的成功或反复的成功,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让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品质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形成小学生学习的自主自律机制。
实施自我管理,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建立起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已在某段时间内应该做些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产生积极持久的学习动力。
例如:我班实行的管理方式是小组式班级管理模式。
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组,并分别命名为苹果组、桃子组、草莓组和香蕉组,每组10~12人。
自选组长,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定组规,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
每组组长是全组学习、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监督者,其主要任务是:每天负责本组作业的收发、检查;课堂表现的督察及组织小组打扫卫生、做操等常规工作。
定期召开组会,完善本组各项制度,总结小组成员近期学习和纪律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结果。
由教师对每天每个小组的各方面表现进行量化积分,分数最高的小组可以得到老师的一张笑脸,所有笑脸统一贴在班级的“笑脸屋”里,每月根据笑脸的个数评出“最佳合作组”给予嘉奖;一学期中表现突出的小组长及小组成员可获得特别奖励,并颁发“合作之星”的证书。
从而在班级里形成竞争合作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小组里的主人,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
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要求,又不限制学生的发展,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能尽自已最大的努力,从中获得最大进步和成功的体验,学习更有动力和信心,自觉性也会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