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讲座2016.05.12 -VAP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2
规培小讲课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授课对象为规培生(研究生或实习生),具备基础学科知识,但对于本节课内容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理解尚浅。
三、授课时间授课时间为每节45分钟,共1课时。
四、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为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理论知识;(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专业素养,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3)通过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本节课的核心理论知识;(2)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节课的核心理论知识;(2)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3)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授课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或相关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知识的衔接打下基础。
2、新知讲授(20分钟)授课教师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案例,对本节课的核心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3、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练习(10分钟)授课教师布置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摘要]以规培医生为主讲的小讲课的教学模式,以规培医生为主题,围绕临床知识进行小讲课。
该模式既能积极提高规培医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责任心,又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改进,提高规培质量,在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中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规培医生;主讲;小讲课;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27-0202-02规培医生为主讲的小讲课在规培教育中的应用李娜,方芳,顾丽萍,丁晓颖,王育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上海200080)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作为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阶段,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1,2],让医学毕业生经过规范化培训再上岗,掌握一定的临床经验后再投入医疗卫生事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规培的质量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临床教学效果进而提升规培质量是各大教学医院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内分泌科作为一个小科室,存在严重的下沉不足的问题,一线城市三级甲等医院设有内分泌专科,而到了二三线城市,多数医院没有内分泌专科,这就格外凸显出规培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规培,让规培医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内分泌相关疾病的诊疗知识,就能让治疗方案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的医疗质量,推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分泌代谢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增加。
2010年,中国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6%,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3,4]。
此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还包含了甲状腺、下丘脑、肾上腺、垂体等疾病,以及一些与内分泌系统相关的单基因遗传病等少见疾病。
如何通过短时间的规培,让规培医生认识、了解这些疾病,使其在今后的诊疗工作中对相应的疾病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治疗是规培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记录表
一、概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简称V AP)属于院内获得性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简称NP)的一个特殊类型。
根据V AP发生时间的早晚,可将V AP划分为两类,即早发V AP 和晚发V AP。
早发V AP——机械通气开始后5天内发生的V AP。
晚发V AP——机械通气5天后发生的V AP。
二、流行病学
V AP的发病率为8~28%。
V AP的粗死亡率(crude mortality)为24~76%,远远高于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死亡率(1~4%)。
三、V AP的病原学
导致V AP的致病菌谱和若干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住院/ICU时间长短、先前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及所应用的诊断方法等。
革兰氏阴性杆菌(Gram-negative bacilli,GNB)是导致V AP最主要的致病菌。
多种病原菌导致的混合感染在V AP中占相当比例。
厌氧菌感染在V AP发病中的地位并不明确。
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军团菌、真菌、卡氏肺囊虫(Pneumocystis carinii)、病毒等是V AP的少见病原体。
四、影响V AP病原菌分布的因素
1、基础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易合并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汉菌和肺炎双球菌所导致的V AP;
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易合并由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VAP;
创伤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易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V AP。
2、早发/晚发VAP
小环境的病原分布情况:V AP的致病菌和近期本医院/ICU致病菌的流行和分布趋势有很强的相关性。
所以应动态监测医院内或ICU内细菌流行病学和药敏资料,这样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获得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之前预测VAP的致病菌,从而指导我们及时准确地应用抗菌药物。
五、V AP发病机制
V AP发病涉及两个环节,即病原菌的定植和误吸。
1、气管插管破坏了上下呼吸道之间的自然屏障,使在口咽部、副鼻窦、声门下区、牙菌斑、气管插管气
囊周围的定植菌通过误吸进入远端气道和肺。
如果肺的防御机制不能抵抗细菌的侵袭力,终将发生肺炎。
2、胃内的定植菌转移可能是另一个气道内GNB的来源。
无论病原菌从肠道上行至胃还是从口咽部下行至
胃,在特定条件下胃可作为病原微生物繁殖和储备的场所。
而胃内环境酸性的碱化是细菌繁殖的先决条件。
因此抗酸治疗已被证实是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
六、V AP发生的危险因素
V AP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宿主因素和干预因素。
手术、抗菌治疗、预防应激性溃疡、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体位、气管插管、重复插管和气管切开、呼吸机装置(污染的呼吸机管路是V AP致病菌来源之一)、鼻窦炎
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表现
1、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和脓性的呼吸道分泌物。
2、体征:主要为听诊音的变化。
3、检查:X线胸片对于V AP的诊断是必需的。
4、其他实验室检查
八、V AP诊断标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
1、V AP的临床诊断依据
①胸片上出现新的浸润影或原有浸润影持续进展;
②发热>38.3℃;
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10~12×109/mL;
④脓性呼吸道分泌物。
其中①为必须条件,结合②③④中的两到三条,可建立临床诊断。
该标准的敏感性为69%,特异性为75%。
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鉴别诊断
九、V AP抗菌治疗
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单用或联合利福平;替代: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克林霉素、氟喹诺酮类。
MRSA首选:(去甲)万古霉素单用或联合利福平或奈替米星;替代:(须经替外药敏试验):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或壁霉素。
肠杆菌科(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属等):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甙类(参考药敏试验可以单用)。
替代:氟喹诺酮类、氨曲南、亚胺培南、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流感嗜血杆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新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
替代: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钠)。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甙类、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美洛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等)及氟喹诺酮类。
替代:氨基糖甙类联合氨曲南、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
不动杆菌:亚胺培南或氟喹诺酮类联合阿米卡星或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厌氧菌:首选青霉素联合甲硝唑、克林霉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替代:替硝唑、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西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