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
- 格式:doc
- 大小:332.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认知心理学的含义、认知心理学的隐喻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概述
一、认知心理学的概述
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认知指的是感觉输入的转换、简化、储存、恢复和运用的所有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模式识别、注意、语言、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等。
认知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由于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因此,其它心理学的研究更多地表现为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研究,而认知心理学却力图以一种解译性的研究来揭示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特点。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简史
心理学的独立与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一、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学派致力于发现能够解释我们的直接意识经验的定律和原理。
结构主义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是找到心灵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结合起来产生复杂的心理现象的。
解释“为什么”
认知心理学前身
●二、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与詹姆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心理学学派。
这个学派认为,心理学的基本目标是理解心灵的机能,是探索心理机能如何使个体适应他的环境。
解释“是什么”
认知生态学的前身
●三、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的中心目标是对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而行为专指心理过程的可观察到的结果。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应该将观察不到的、主观的心理状态(例如意识)与心理过程(例如期望、理解、决策)驱逐出心理学。
斯金纳与操作条件反射
✓鸽子与迷信
新行为主义对认知研究的贡献
✓Tolman与认知地图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中心理论是,心理现象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而只能在整体上加以分析和研究。
●五、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工作阐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儿童的成长,他的认知过程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发生着变化。
●认知心理学的蓬勃兴起
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认知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67年Neisser出版的专著《认
知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隐喻
●一、信息加工学说
采用“计算机类比”,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过程是以串行加工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的。
串行加工指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依一定的顺序起作用,前一个阶段的输出成为后一个阶段的输入。
人与计算机的类似之处
✓1、都有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信息储存和提取
✓2、都依照一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
●二、联结主义学说
采用“大脑神经网络类比”,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过程是以并行和分布式的加工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的。
联结主义范式将认知加工描述成为各个基本的加工单位之间的联结网络的兴奋和抑制模式,而这些加工单位是并行作用的。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反应时测量法
第一节计算机模拟方法
一、含义
是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主要用来揭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
把人的认知操作过程编制成计算机程序,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
二、对于计算机模拟的争论
1、适用范围问题:是不是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全部的信息加工?
2、相似性问题:计算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条件判断,它与人类高效的推理、直觉和具有创新特点的思维活动有多大的差异?
第二节口语报告法
一、含义
是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此研究方法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Duncker)于1945年使用,后经Newell 和Simon发展,形成一种以问题行为图为分析特色的研究方法。
二、基本过程
在进行研究前,必须对被试进行一定的训练。
给被试问题,要求他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出声思考来完成,同时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全部口述
研究者对录音进行整理。
形成问题解决行为图,由两个部分组成:
●被试所具有的知识状态
●被试的内部操作过程
第三节反应时测量法
◆含义
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
间间隔。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该实验方法最初由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提出。实验设计为: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有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
某一信息加工过程。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自所使用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该信息加工过程所耗费的时间。
三种作业如下:
1、简单反应时测验:呈现的刺激只有一个,要求被试所作的反应也是一个。
2、辨别反应时测验: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但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一个刺激作出反应。
3、选择反应时测验: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于每一个刺激都要求被试作出不同反应。唐德斯反应时ABC
经典实验
Posner等(1969)用实验证明了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等不单单是以听觉形式表征的,还可以有视觉编码。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
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实验结果发现,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 这意味着AA对的匹配是在视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而Aa对必须在听觉编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匹配,需要从视觉编码过渡到听觉编码,因此用时也较多。
二、因素相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9)在心理学中首先加以应用的。
因素相加法实验的基本思路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这样可能把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区分开来。
Sternberg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
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
识记项目的数量
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
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由此得出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
测试项目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
三、开窗实验
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
经典实验(Hockey等,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