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77.48 KB
- 文档页数:2
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摘要:西安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市政府已出台多项举措,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及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文章介绍了西安文理学院作为西安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践中的经验,提出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近年来,以知识密集型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业正在成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经济增长模式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世界制造中心”即将过渡为“世界办公室”,服务外包产业带来的新变革,新机遇正在向我们大踏步走来。
西安有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共计17个,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是其中之一,要做大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出软件服务外包的人才。
1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背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是调整出口产业结构、扩大吸收外资新的增长点,也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西安经过几年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IT企业重要的研发基地,美国的Oracle,日本的NEC、富士通,中国的华为、神州数码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公司纷纷在西安建立了分支机构。
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于2006年10月共同认定西安等城市为第一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9年1月,西安等20个城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标志着西安市服务外包产业将进入率先发展的新阶段。
2官学结合组建专业培训机构据统计,西安现有服务外包企业800家,从业人员7.6万人,西安市政府决定2009—2011年,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问题”成为制约企业规模发展的关键。
为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进一步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2007年8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的意见》,确定西安文理学院为西安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并于2007年9月3日由市长亲自为我院授牌。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浅析[摘要]当前服务贸易增速已经超过货物贸易,成为中国国际贸易新兴增长点。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国,人才短缺成为服务外包业迅猛发展的突出瓶颈,既存在绝对数量上的人才缺口,更存在结构性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短缺。
如何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大批量培养适用人才,培育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已经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服务外包;人才短缺;应对策略;创新人才培养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
2011年我国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2383亿美元,同比增长65%,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国[1],服务外包增速惊人,保持两位数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服务业在经济总量的占比超过或接近70%,而中国现在仅为43%。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提升服务业的技术与服务水平,推动服务业的国际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1人才短缺成为服务外包业迅猛发展的瓶颈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服务外包的技术基础,企业把一般技术的生产和服务外包出去,聚焦开发核心技术,这成为企业全球竞争的有效模式。
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就短期效益而言,服务外包公司可节省20%~40%的运营成本。
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服务外包需求带动了外贸服务业迅猛发展,具体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
据麦肯锡发布的数据,到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产值达到6000亿美元。
教育部、商务部的文件中提的目标是到2013年我国争取全球300亿美元外包的份额,为此要求培养120万服务外包的从业人员。
[2]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人才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属于低碳、环保产业,可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大国的优势。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对于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探索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结合、社会需求导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探索中,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应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定位,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改革课程设置。
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应用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
加强和企业的合作。
应拓宽与企业的合作渠道,加强教学与企业需求的结合。
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性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开设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适应职场的能力。
也可以通过合作开发项目、技术转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四,要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
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能力评价为重点,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探索中,还需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目前,高校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教学法落后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
高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还应加强教育改革,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支持力度,推动学校管理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探索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通过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可以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也需要高校加大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和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国际化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针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根据软件外包产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提出课程体系设置应坚持发展和开放、层次性和个性化的两个原则;处理好基本理论与新技术、外语应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两个关系,阐述“两个平台,两个结合”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软件人才;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服务外包作为以现代网络技术和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承载国际服务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软件服务外包是指企业选择外部软件专业技术和服务资源,承担企业IT系统或系统之上软件应用系统的技术支持,实现其服务业流程的运营、维护和支持。
近几年,中国软件服务外包日益受到世界关注。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还不能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要,中国IT服务外包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麦肯锡2008年对中国14个城市的75家软件和IT服务公司及政府部门的调查显示,在影响中国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障碍中,缺乏适用的人才因素占到48%(数据来源:《麦肯锡2008年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调查》)。
从国际主要的IT服务外包转移方的需求来看,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对于IT服务外包产业的适用性水平很低,致使企业无法获取大量合格的IT服务外包人才,制约中国IT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针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我院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进行研究和改革,构建了适应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
1 目前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成因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素质和工程实践技能、外语应用能力较低。
企业普遍反映当前的大学生沟通能力弱、动手能力弱、合作意识差,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引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重点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与成功案例。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行业需求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3.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需要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变化相结合。
通过引入实践项目、案例教学、校外实习等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环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保障。
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
此外,学校还应设立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3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角色。
他们应具备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项目实施。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需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专业发展和培训机会。
3.4 质量评价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实践项目、综合评价、技能测评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客观评估。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高。
4.成功案例分析4.1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赞誉。
该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双元制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长达数月的企业实习,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该模式的建设与探索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建设与探索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1. 课程设置创新。
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和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注重通识教育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改革。
不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引入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教学环节的丰富。
通过实习、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增加实际操作经验和实际问题解决经验。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4.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开展实习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了解企业需求,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5.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
二、建设与探索的路径:1.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根据实践成果给予奖励和荣誉。
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提供实践岗位和实习机会,增加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和动力。
2. 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升。
教师是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的认识。
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学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辅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4.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无锡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在我国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面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差距,高职院校要从外包知识普及、学科融合、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师资培养等多个层面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更好实现高职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对接、共同发展。
关键词:服务外包产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并将之作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
经过多年的建设,这一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据商务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00%。
2010年,全国承接服务外包协议金额达274.1亿美元,执行金额198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协议金额198.3亿美元,执行金额144.5亿美元;全国共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756家,新增从业人员78.1万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外包目的地国家,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
无锡市从2006年起更是将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化解要素制约和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经过努力,逾千家服务外包企业在无锡落户,无锡顺利跻身“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列,全市打响了服务外包“无锡创造”的城市品牌,逐步形成了“环太湖服务外包产业带”的空间布局。
2010年,无锡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列入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服务外包重点布局的城市,被国际著名咨询机构——数据监测集团评为“全球离岸外包最安全城市”,在中国大陆城市中名列首位。
依托发展传感信息产业,无锡立志建设成为“中国服务外包高地和世界服务外包基地”。
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高技能人才的支撑,无锡提出了“高端人才靠引进、中端人才靠专培、普通人才靠职训”的服务外包人才解决方案,为弥补人才缺口,全市计划每年为服务外包行业培训6万人,计划2013年培养出20万人才队伍,以满足服务外包产业迅速扩张的人才需求。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探索摘要:针对目前亟待解决的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问题,分析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提出“211”总体培养模式和需求驱动的课程体系,设计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探讨“双向互动,反馈调整”的校企合作机制,从而形成一套面向软件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服务外包;培养体系;实践教学0 引言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软件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
为了有效支撑我国软件与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必须培养出大量既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又掌握服务工程知识的符合国际产业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与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国高校的多数计算机或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完全体现应用性强这一特点。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方式中,企业只是在毕业实习阶段发挥作用,参与度较低。
因此,适应行业的发展形势,认真分析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需求,研究和设计面向软件报务外包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规格根据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的多年深入研究,基本明确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规格。
其培养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基本技能,拥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和服务工程领域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能力,掌握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综合学科知识的方法;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全面的素养和持续的发展潜力;具有良好的科技和人文素质,熟练的外语运用能力,具备跨多个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富有国际化视野、市场与服务意识,符合现代服务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软件工程技术应用型与服务型人才。
应用型大学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分析当前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一系列改革方案,结合社会需求,提出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培养模式,为高素质的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IT服务外包人才;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当今世界,在以服务业转移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服务外包成为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服务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它分为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它们都是基于IT技术的服务外包。
ITO强调技术,更多涉及成本和服务;BPO更强调业务流程,解决的是有关业务的效果和运营的效益问题。
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财富1 000强中95%以上的企业已经制定了服务外包战略,到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6 000亿美元以上。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欧美四成以上的IT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加大了对业务的外包力度,那些从危机中生存下来的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因此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未来继续大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1]。
与率先进入国际服务外包领域的印度、以色列等国相比,我国进入外包市场起步稍晚,但随着对外包概念和模式认识的日益加深,我国稳定的政局、巨大的市场、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承接服务外包创造了极大的潜力和优势。
但目前,国内市场依然不成熟,大多数接包企业依然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位置,缺乏既懂技术和业务,又掌握外语能力的中高级人才。
北京是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服务外包业务以ITO为主(约占80%)BPO为辅,虽然计算机专业人才资源丰富,但满足服务外包需求的人才依然存在不足。
面对通过服务外包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国际经济地位,作为位于首都的应用型高校,我们更应该抓住契机,快速培养出大批量高素质、高技能、精通行业用语的外包人才。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摘要:探索适合软件服务外包发展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文章通过对软件服务外包各层次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与描述,明确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特性,提出了多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培养模式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和经济发展潜力也使得众多跨国公司选择中国作为其离岸外包的战略地点,计划在将来服务于新兴市场。
然而中国的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呈现出一种“橄榄型”:严重缺乏软件高端人才(如系统分析师、项目管理、外包项目接单、软件测试人才等);软件低端人才(如软件编码工人)也较为短缺。
从整体上看,“数量供不应求”与“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是软件人才体系的突出特点。
在2008年2月2日召开的全国服务外包工作座谈会上,苏州、北京、上海等20个城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这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意义重大。
因此,探索适合软件服务外包发展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状况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在“硬技能”(学术背景、语言、服务交付能力)和“软技能”(实践能力、项目管理、国际经验)上,与印度等领先服务外包国家均存在差距。
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09年1月发布的白皮书指出:“尽管每年都有大批it 专业毕业生,但中国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依然感到缺乏具备相关经验的管理者和市场开拓者”。
软件人才供求结构的矛盾表现为软件人才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缺口,破解人才瓶颈难题成为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软件人在北京,在“软件改变中国——中关村软件外包”峰会上,一句“未来几年将有200亿美元的订单花落中关村,北京急需100万软件外包人才”,令在场的人非常震惊。
这个数字也许有点夸张,但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我国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以及对软件外包人才的大量需求。
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摘要: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知识体系落后,产、学、研脱节等问题。
经过几年实践,成都大学形成了“平台+模块+插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划分“2+1+1”教学时段,实施校内、校外及创新三维实践教学,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培养模式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国家符合软件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非常巨大,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亟待培养[1]。
现有的软人才培养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知识体系落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需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更缺乏开放视野和国际竞争实力;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人才培养常常是产、学、研脱节[1-2]。
成都大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自然人文科学素质较好,外语应用水平较高,视野开放,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成都大学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时段、实践教学”等方面作出了探索[2-3]。
1“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引。
针对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需求,成都大学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扩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向。
课程体系设置要具有国际视野。
成都大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
在引进微软ATA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进美国卡耐基·梅隆课程体系(简称CMU),吸收卡耐基·梅隆大学在软件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积极探索和实践。
课程体系设置的先决条件是多元化、工程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成都大学坚持多元化、工程型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聘请国内外企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到校兼职任教,派遣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开发现场,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Vol.31No.3Mar.2015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n )第31卷第3期(上)2015年3月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各类人才培养中规模最大的一类[1].为了提高这一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各个相关学校都在进行着不同的探索,我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针对每个专业均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为专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不断打造专业特色.下面就以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介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做法,以供学习交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并有IT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IT 服务外包示范实习实训中心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支持,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1改变专业定位,形成自身特色借助安徽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合肥市作为全国服务外包试验区和科技城之一的优势,对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定位多数趋同所面临的问题,在省内较早改变人才培养定位,并在安徽省率先建立省级“IT 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IT 服务外包示范实习实训中心”,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为:面向IT 服务外包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业操守,具备较强英语和日语应用能力,达到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嵌入式、软件服务外包领域专业技术与技能,能从事网络设计及实施、软件开发与测试、嵌入式开发等岗位的国际化软件服务外包领域的中高级应用型IT 人才.2坚持校企合作,做好专业建设坚持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将毕业生推向就业市场[3].先后邀请了省内外等同类高校以及科大讯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8所、达内科技等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确定本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增加服务外包相关课,加强学生英语、日语听读写说能力,开设IT 职业英语、IT 职业日语等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用英文教材.培养过程坚持“3个不断线,1个强化”:即(1)四年外语学习不断线,(2)四年专业实践不断线,(3)四年素质与思政理论教育不断线.(4)强化应用技术实训,开展IT 服务外包教育.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企业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是最后一学年的教学完全在企业或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企业课程和学校课程互换学分,且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也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是到大中型IT 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工作,学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还就共同完成产学研究项目、共同开发应用型教材、共建实验室、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面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合作成效已经显现,为应用型IT 人才培养奠定了很好基础.具体产学研合作成果统计如表1所示.应用型IT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探讨万家华,程家兴,史先桂(安徽新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88)摘要:本文以本校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对专业定位、校企合作、内部潜力挖掘等方面工作的介绍,分享应用型IT 人才培养的一些做法,旨在探讨如何提升应用型IT 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IT 服务外包;应用型;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5)03-0229-02基金项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皖教高〔2009〕9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01139)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产学研项目开发应用型教材共建实验室教师下企业锻炼共建课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成果数3项(到账经费14万)2本2间48人次7门1套表1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果统计表3内挖潜力,助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3.1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探索IT 服务外包人才成长路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集知识传授、现场观摩、实际操作与技能培训229--. All Rights Reserved.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协作为一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群建设为载体,整合相关知识点,合并相近课程.此举既适当减少了教学学时,又达到知识合理衔接,起到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专业课与岗位职业需求相衔接的作用.同时在考核模式上也进行了相关改进,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适当弱化纯理论的考核,使考核更加合理.为此我们构建了服务外包人才能力成熟度模型(教学质量动态评估体系),将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与监控专家戴明循环管理法———PDCA方法应用到教学管理中,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在管理素养、专业技术素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研究其不足,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建议与改进方法.经过与企业的调研、合作、座谈、校企专家建议、反复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班实践,包括对日、对欧美外包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从学生的能力素养、管理素养、能力标准三个维度考核IT服务外包人才,总结出IT服务外包人才成长路径,如图1所示.3.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从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专业与课程质量标准,形成与企业应用能力体系相一致的课程模块标准体系,如图2所示.建立健全计算机应用、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课程群,通过不断建设,每个课程群力争建设1~2门精品课程,3~4门特色课程,同时与企业合作编写课程配套自编教材和讲义.同时,加强学生英语、日语听读写说能力,开设IT职业英语、IT职业日语等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用英文教材.培养过程坚持“3个不断线,1个强化”:即(1)四年外语学习不断线,(2)四年专业实践不断线,(3)四年素质与思政理论教育不断线,(4)强化应用技术实训,开展IT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教育.3.3构建了“三级”管理与运行机制,确保管理运行顺畅为保证管理运行顺畅,我们构建了“三级”管理与运行机制,具体如图3所示.3.4设立安徽新华学院IT服务外包培训中心,提升学生围绕IT服务外包就业的综合素质为做好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在安徽省商务厅、合肥市商务局支持下,成立了安徽新华学院IT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制定了中心管理办法并开展相关活动,就IT服务外包人才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多次参与全国服务外包中心来合肥开展的研讨活动,获批安徽省振兴计划“基于IT服务外包人才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重大教研项目1项.4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建设成效通过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群较非实验班级平均分数提高4.1%,计科专业课程群较非实验班级平均分数提高5.3%,服务外包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等考核效果都较好.学生英语、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合格率显著提高,四级合格率达到71.2%.2012年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批10多项;特别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全国、省级创新大赛(全国软件设计大赛、省级机器人大赛、单片机大赛)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奖学金等,比例上升20%.教师在教科研立项工作质量、数量稳步提升;教科研成果丰富多样,论文、出版书本、全国课件比赛、青年讲课比赛、教案讲稿比赛等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在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达到和保持了98%以上的就业率.在专业符合度与服务地方上有明显的提升,以2013届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跟踪调以查显示,有80%上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有75%以上的学生服务于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符合度较高.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以上市企业科大讯飞为例,2014年一次性从实验班招聘14名同学,这在很多一本类院校等很难实现.———————————————————参考文献:〔1〕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24-26.〔2〕余立新.合肥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3〕杨晓芳.“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视野2013(6):13-14.〔4〕韩宝平.践行科学发展观,走特色发展之路[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7.图1IT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成长路径图2课程体系图3管理与运行机制230--. All Rights Reserved.。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软件服务外包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它是将企业企业之间众多的软件服务流转
起来,由软件服务提供者提供有偿服务,服务提供者通过沟通和协定形成一个共同的协议,以达到双方满意的效果。
现在,软件服务外包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软件服务外包的应用
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一个繁荣的产业空间。
软件服务外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具体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人才培养要重视培养对象的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使他们更好地满
足客户的需求,完成任务。
(2)培养技能,包括软件服务外包的核心技能、市场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等。
(3)培养学习能力,包括外包任务的搜索、合作伙伴及客户管理能力、技术风险把
握能力和结项管理能力等。
(4)培养者应增强财务与管理能力,使培养者更好地把握机会,维护双方的权益。
(5)设置职业培训,使培养者了解有关软件服务外包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等。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训需要重视实践性和实战性,重视培养
对象本人的素质,注重他们技能的提高,以及把握外包任务的细节和管理能力等。
此外,
还要注重软件服务外包相关行业发展的动态,避免法规变化对培养活动的影响。
“服务外包”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作者:林冰赵雨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9期摘要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速。
据调查,到2013年,我国将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
“服务外包”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暴露了该行业人才的大量匮乏,尤其是管理人才的严重紧缺。
企业有怎样的人才需求,如何通过学校、企业、政府的力量,培养高素质、适应性强的外包人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订单班1 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经济政策支持我国服务外包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速。
预计到2013年,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国务院2009年2月9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批复,国家将在这些示范城市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支持、实用人才培训、特殊劳动工时、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和改善投资环境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
目前,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对当前保增长、促进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诉求分析呼叫行业人才瓶颈抑制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前期发展较快的全国各大城市都正在面临严重的呼叫中心人才短缺,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缺乏。
因此如何培养呼叫中心方向的人才问题日益受到各大企业的关注。
根据调查,服务外包企业对学生诉求主要有如下几点:(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学校确定呼叫中心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应培养面向呼叫中心行业企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呼叫中心服务人员也应遵守服务至上、追求完美的职业道德,应具备不断创新、热忱敬业、主动负责、诚实可信的职业素养。
(2)具有全面的综合技能:今后呼叫中心的员工不再仅仅是接线员,尤其是国外大企业外包服务进入中国后,全面掌握各种基本技能尤为重要。
试析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概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我校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考核量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今后,将继续探索向应用型转变,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我校以“应用转型”为契机,结合应用型高校定位和大连地区服务面向定位,开展了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考核量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优秀的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分析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要求具有软件专业技能,遵守外包行业流程规范,具有国际开放视野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重要环节[1],近几年,省内外很多应用型高校根据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需求,积极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2-4]。
这些探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大多借助校企联合实训方式,这种方式理论上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但由于企业吸纳能力、教学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实际教学效果将受到影响;二是没有改善不科学的教学内容设置,课程设计围绕单独课程进行,忽略了相关课程中知识的重复性和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虽然占用了大量学时,但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把握整个知识体系;三是没有改变缺乏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考核标准笼统含糊,教师给分宽松,忽视对学习过程、团队精神、协作能力、态度纪律等方面的评价,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不爱做实验;四是没有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考核成绩体现形式,学生只能看到一个最终得分,却不知道这个得分是怎么来的,不了解自己哪方面有待加强,因而不能为后续的学习过程指明方向。
二、我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一)设定培养目标及方案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设计与开发、软件测试和项目管理等专业技能;掌握软件服务外包工作常用外语的读写技能以及基本的口语表达和交流技能;掌握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国际准则和流程规范;具有国际开放视野和大型软件项目团队协作能力;熟知和尊重國际客户的文化传统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