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管理中的价值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土地的公共利益标准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利益关系着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未来发展。
因此,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必须遵循公共利益标准,以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
土地的公共利益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土地公共利益的重要标准。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却是持续增长的。
因此,必须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这就要求在土地利用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保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其次,土地的公平分配和利用是土地公共利益的重要内容。
土地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利用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
因此,必须制定和实施公平的土地政策,保障每个人的土地权益,防止土地资源过度集中和滥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再次,土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土地公共利益的重要体现。
土地的利用应当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导向,促进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利用中,应当注重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效益,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土地的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最后,土地的法律保护和监管是土地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保障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因此,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的立法保护,规范土地利用行为,加强土地资源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合法使用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土地的公共利益标准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根本要求,关系着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未来发展。
只有遵循土地的公共利益标准,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共同福祉。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为土地的公共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呵护好这片神奇的土地资源。
目录一、关于划拨土地的价值评估分析 (1)二、工业划拨土地价格评估 (3)三、关于完善划拨土地使用权委托评估、拍卖法规的探讨 (4)四、划拨土地能否用于抵押贷款 (6)五、土地出让协议重现是开倒车 (6)六、如何把工业用地转成商业用地 (8)七、商业用地,为何难出高溢价? (9)八、商业用地都会有什么问题? (10)九、土地补偿费标准及计算方法 (11)十、土地补偿费分配代理词 (12)十一、划拨土地的价格评估 (15)一、关于划拨土地的价值评估分析来源:作者:佚名日期:10-06-19对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按照企业改革的不同形式和具体情况,可分别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土地租赁、国家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和保留划拨用地方式予以措置。
不论哪种方式,划拨土地的价值属性已经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中有所体现,明晰这些价值属性及其布局,对于提高土地集约化效益,合理进行土地收益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划拨土地使用权取得与出让土地使用权取得在成本构成上的差别在于有没有交出让金。
按照《中华人平易近民主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区别于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不同方式,是按标定地价的一定比例收取,最低不低于标定地价的40%。
标定地价由所在地市、县人平易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基准地价,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期限和地块条件核定。
出让金的高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使用划拨土地因没缴纳出让金,所以没有明确受那些因素的限定,这样在评估划拨土地使用权时如何参照出让土地使用权作因素调整就显得无所适从了。
是以,需要估价师按照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估价方法和合理的调整系数。
本文在对划拨用地的价值构成及其基本估价方法阐发的基础上,联合具体案件的例子进一步会商。
1划拨用地的基本估价方法新的《城镇土地估价规程》明确提出了"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的概念,在对划拨土地使用权评估时最常用的是基准地价法。
目前土地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土地评估是对土地价值的评定,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但是,在进行土地评估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建议。
问题一:评估标准不统一土地评估涉及到很多因素,例如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等。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同要求和标准,土地评估标准的制定存在差异,导致土地评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建议:政府应该建立统一的土地评估标准,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同时,政府部门应与地产开发商和评估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
问题二:评估数据不全面土地评估需要获取大量数据,例如土地的法律用途、物理特征、市场需求等等。
但是,由于评估时机、评估目的等的不同,评估数据可能存在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导致评估结果偏离实际情况。
建议:政府应该建立更完整、更科学的土地信息库,以便评估机构提取和分析数据。
同时,政府在监管和管理土地市场时,也应该更加注重数据的收集和整合。
问题三:评估价值偏高或偏低土地评估价值偏高或偏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评估师可能出于个人主观偏见和利益考虑,将评估价值夸大或低估。
另一方面,评估中存在较大误差,导致评估价值与实际情况不符。
建议:政府应该公开土地评估结果,并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对评估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
此外,政府应鼓励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引入更多独立的评估机构,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问题四:评估程序不透明土地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众多环节,包括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模型构建、方案对比和结果反馈等等。
但是,评估程序通常缺乏透明性,评估报告不够清晰和详细。
这给土地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建议:政府要加强对土地评估流程的监督,确保评估程序的透明和公开,让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评估所使用的数据和方法,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总之,土地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政府、评估机构、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使评估结果更为准确、公正和可靠,为土地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建设的标准高标准农田是指以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科技管理、高效节水、生态安全、富有商品价值和良好社会效益为目标,通过土壤改良、水利工程建设、路网建设、设施农业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田的产出和质量。
土地平整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此,制定一份关于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建设的标准,对规范农田平整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土地平整选址标准1.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条件良好、土壤肥沃的区域作为高标准农田平整建设的重点区域。
2. 考虑农作物生长的特点,选择适宜种植作物的土地进行平整建设。
3. 注意土地的区域特点,避免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二、土地平整前期工作标准1. 进行土壤测试和评估,了解土壤的质地、肥力、酸碱度等基本信息。
2.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制定土地改良方案,包括添加有机肥料、矿物质肥料等,改善土壤质量。
3. 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水位、土层结构等情况,为土地平整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4. 制定土地平整施工方案,包括土地整平、排水设施建设、路网改善等。
三、土地平整施工标准1. 土地整平:- 根据实地勘察结果,采用适当的土地整平方式,如平整土地、填平沟渠等。
- 遵循土地整平原则,保持土地的自然起伏,避免土地表面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明显变化。
- 平整土地时,注意保护农作物根系,避免破坏植株生长。
2. 排水设施建设:- 根据地势情况和土地特点,合理规划和建设排水设施,确保农田排水通畅。
- 选择合适的排水管材料和设备,保证排水系统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3. 路网改善:- 在土地平整过程中,合理规划和改善农田的路网,方便农机作业和流通。
- 路网改善时,注意保护农田周围的自然环境,避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四、土地平整后期管理标准1. 建立良好的土地管理制度,包括土地保护、肥料施用、灌溉管理等。
2. 定期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质量和植物的营养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土壤养分。
高标准农田估算标准高标准农田估算标准是指根据农田的土地质量、产出潜力、灌溉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来评价农田的实际价值和潜在产出。
高标准农田估算标准的制定对于优化农田资源配置、提高农田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相关的标准要素、评价指标、估算方法和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高标准农田估算标准的制定要素包括土地质量、产出潜力、灌溉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
土地质量是指土壤肥力、土地利用方式和病虫害情况等,产出潜力是指农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水平,灌溉条件是指水资源利用和土壤水分状况,管理水平是指农田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综合评价决定了整个农田的高标准程度。
其次,高标准农田估算标准的评价指标包括农田产量、水资源利用率、农田面积利用率、耕地保护和环境友好等。
农田产量指的是农作物的实际产量和稳定性,水资源利用率是指农田用水的经济效益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农田面积利用率是指对农田面积的合理利用程度,耕地保护是指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友好是指农田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程度。
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农田的高标准程度和发展潜力。
再次,高标准农田估算标准的估算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
定量评价是指对农田要素和评价指标进行精确的计算和测量,通过数值化的方法得出农田高标准的估算结果。
定性评价是指基于经验和专家判断对农田的高标准程度进行主观评价和等级划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灵活性。
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得到更准确和全面的高标准农田估算结果。
最后,高标准农田估算标准的实施措施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和经济奖励等。
政策支持可以包括对高标准农田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的投入,技术培训可以包括对农民的农田管理技术和农业科学知识的培训,经济奖励可以包括对高标准农田的经济补贴和产出保障等。
这些实施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标准农田的发展和推广,并提高农田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高标准农田估算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多个要素和评价指标,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同时实施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和经济奖励等措施。
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原则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方式,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合理利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因此,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必须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科学合理利用原则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土地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
这意味着规划应基于全面准确的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在制定规划时,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确保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水平,并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二、适应可持续发展原则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避免短视和盲目追求一时经济利益。
规划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个方面,平衡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确保资源的长期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地区,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和价值。
三、分类管理原则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应根据土地资源的不同特点和用途,分区域和分层次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土地的适用性、生产功能和生态价值等因素,合理划分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不同类别的土地,并确定相应的利用方式和标准。
这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四、综合利用原则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应鼓励和推行综合利用的方法,通过不同土地用途的结合和协调,发挥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和综合效益。
例如,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可以结合,在农田中保护湿地和森林资源。
工业用地可以与居住用地有效衔接,实现生产和生活空间的有机结合。
综合利用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五、公众参与原则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应充分考虑公众的合法权益和需求,促进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民意表达。
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开展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组织公众参观、听证和意见征集等活动,充分倾听和吸纳公众的建议和意见。
土地评估标准土地评估是指对土地进行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其适宜用途和价值的过程。
土地评估标准是指在土地评估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和科学性。
下面将介绍土地评估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土地评估标准应当包括土地的基本情况调查和分析。
这包括土地的位置、面积、地形、土壤、水资源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以全面了解土地的自然特征和资源状况。
其次,土地评估标准应当包括土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和分析。
这包括土地所处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交通条件、用地政策等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全面了解土地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
另外,土地评估标准应当包括土地的环境条件的调查和分析。
这包括土地所处的区域的气候、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政策等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全面了解土地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此外,土地评估标准还应当包括土地用途和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这包括根据土地的基本情况、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价值,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和科学性。
最后,土地评估标准还应当包括评估报告的编制要求和审核程序。
这包括编制评估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以及评估报告的审核程序和程序,以确保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总之,土地评估标准是土地评估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它涵盖了土地的基本情况调查和分析、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和分析、环境条件的调查和分析、土地用途和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以及评估报告的编制要求和审核程序。
只有严格遵循土地评估标准,才能确保土地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和科学性,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我国⽬前的⼟地权利 弄清⼟地权利对正确进⾏⼟地的估价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地权利是⼀束权利,拥有其中全部权利或部分权利都是可能的。
⼟地权利可以通过⽴法来加以确定。
有的国家规定有完全所有权、终⾝所有权、租借权、抵押权、地役权、开发权、典权、地上权、永佃权、耕作权等各种权利。
⼟地权利可以由⼀个⾃然⼈或法⼈占有,也可以由⼆⼈或⼆⼈以上共有。
我国⽬前的⼟地权利体系尚不够完善,但权利的限制和分离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地使⽤权和⼟地所有权分离,⼟地抵押权、出租权和以买卖⽅式的转让,以及城市规划、房地产税、⼟地增值税等已经通过⽴法形式确定下来。
⼟地权利的管理是政府管理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进⾏的,主要是查清产权来源,确认产权归属,依法进⾏⼟地权利登记,发给产权证明从⽽达到保护合法权益,避免纠纷的⽬的(⼀)⼟地的所有权和使⽤权 1、⼟地所有权和使⽤权的概念 ⼟地所有权。
指⼟地所有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的占有、使⽤、收益、处分的权利。
占有权指⼟地的实际占领、控制的权利;使⽤权是指对⼟地实际利⽤的权利;收益权是指在⼟地上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但通过处分⽅式获取收益的除外);处分权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地进⾏处置的权利。
我国⽬前实⾏社会主义的⼟地公有制。
不存在私⼈所有的⼟地。
⼟地使⽤权。
指⼟地使⽤⼈根据法律、法规或者⾏政命令以及合同规定⽽取得的国有⼟地、集体所有⼟地的占有和使⽤的权利,以⾄包括以买卖⽅式转让、出租和抵押的权利。
⼟地使⽤权的取得,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实⾏⾏政划拨和国有⼟地使⽤权出让双轨制,农村集体⼟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实⾏⽆偿使⽤制度。
不同⽅式取得的⼟地使⽤权具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2、集体所有⼟地的征⽤和国有⼟地使⽤权的转让。
农村集体所有的⼟地除了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依法使⽤外,在国家进⾏经济、⽂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时可以依法由国家征⽤。
集体所有⼟地⽬前除国家依法征⽤外暂⽆其他转让所有权的法律规定。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与价值评估探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也日益增加,尤其是在经济效益上。
这种情况下,农民的权益也受到了有效的保护。
根据研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过程中,经济价值的贡献最为显著,占比高达11%,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福祉。
本文旨在通过综合考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等因素,确定一个更具体、可行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总价值,从而为未来的土地资产评估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价值评估当前,中国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土地是一种珍贵的资源,通过合理的分配可以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三农”规定的实施也在不断加强,使得集体建设用地变得更加受到重视。
通过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可以有效推动土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提高乡镇挖潜低效存量宅基地和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植入创造条件。
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使得我国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评估出现了一些棘手的挑战。
1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与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1.1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表明,当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第一,由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不规范流转,使得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建设用地的供应,从而导致土地利用的混乱,破坏了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行。
第二,随着隐形市场的迅速发展,占用耕地的建设活动越来越普遍,这给耕地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受到流转利益的驱使,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耕地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他们未能履行应尽的义务,反而肆意将耕地无偿转让、出租给非农建设,这种情况严重破坏了土地的使用,甚至有些人还会以合作的方式出售工业用地。
第三,由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权利受到法律上的严格限制,交易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且缺乏明确的执行规范,使得土地登记变得极其困难,从而导致了土地权属管理的混乱[1]。
土地评估标准土地评估是指对土地进行价值评估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的市场价值,为土地的交易、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土地评估标准是土地评估的基础,是评估师进行评估工作时所遵循的规范和标准。
下面将就土地评估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首先,土地评估标准应当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土地进行评估时,评估师应当严格遵循国家土地管理法、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使用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评估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其次,评估师在进行土地评估时,应当综合考虑土地的位置、土地用途、土地质量、土地市场需求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师应当根据土地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行情等情况,对土地的市场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另外,土地评估标准还应当注重土地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评估师在进行土地评估时,应当严格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工作,确保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评估师应当对土地进行实地勘察和资料调查,获取真实、准确的土地信息,避免因主观臆断或不实信息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此外,土地评估标准还应当注重评估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评估师在进行土地评估时,应当具备扎实的土地评估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严格遵守评估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确保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最后,土地评估标准还应当注重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评估师在进行土地评估时,应当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编制评估报告,确保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评估报告应当清晰、准确地反映土地的市场价值和评估过程,为土地的交易、开发、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土地评估标准是土地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规范,评估师在进行土地评估时,应当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考虑土地的各项因素,确保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为土地的交易、开发、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土地评估的基准地价法的适用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土地评估是指对土地价值进行估计和确定的过程,它在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土地征收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基准地价法是土地评估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以一定的基准标准确定土地的价格和价值。
在基准地价法中,基准地价被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充分市场调查与研究,按照法定程序确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土地价格。
基准地价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各种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进行综合权衡和分析,确定土地的合理价格。
基准地价法适用于各类土地的评估,包括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等。
不同类型的土地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估方法,基准地价法能够通过对土地的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区位优势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准确反映出土地的真实价值。
然而,基准地价法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局限性。
首先,基准地价法在确定基准地价时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研究,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可能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其次,基准地价法仅仅是一种评估方法,其结果可能会受到评估师的主观因素和个人经验的影响。
最后,基准地价法无法完全考虑到土地的特殊性和个别差异,有时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总之,基准地价法在土地评估中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优势。
它可以作为评估师评估土地价值的参考依据,并能够为土地交易、城市规划等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而,基准地价法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并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土地的评估需求。
未来,可以通过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等,进一步提升基准地价法在土地评估中的应用效果。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按以下结构展开对基准地价法的适用范围进行详细探讨:首先,将在引言部分对基准地价法进行简要概述,介绍其主要定义和原理。
其次,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详细探讨基准地价法的适用条件,包括其应用于不同土地类型和地区的具体要求。
同时,还将对基准地价法的限制和局限性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摘要:一、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的背景与意义二、公共设施用地价值评估的方法与原则三、我国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的现状与问题四、提高公共设施用地利用效率的策略与建议五、结论与展望正文:公共设施用地是城市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利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公共设施用地,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进行探讨:一、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的背景与意义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是指根据公共设施的性质、功能、区位等因素,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合理评估和定价的标准。
制定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有利于政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设施用地利用效率。
二、公共设施用地价值评估的方法与原则公共设施用地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市场比较法、成本法、剩余法等。
在评估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性原则:确保公共设施用地定价公平、合理,兼顾政府、社会资本和市民的利益。
2.公益性原则: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公益性质,保障民生需求。
3.可持续性原则:兼顾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确保公共设施用地价值的可持续性。
三、我国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的现状与问题近年来,我国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逐步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公共设施用地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导致部分地区用地价格偏低。
2.公共设施用地政策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地区用地资源闲置浪费。
3.公共设施用地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四、提高公共设施用地利用效率的策略与建议1.完善公共设施用地政策法规,提高用地政策的执行力度。
2.优化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土地资源。
3.创新公共设施用地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建设。
4.建立健全公共设施用地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各方利益。
五、结论与展望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是城市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
面对当前公共设施用地价值标准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公共设施用地利用效率。
全国土地评估收费标准土地评估是指对土地进行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价值评估,是土地利用、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为了规范土地评估市场秩序,制定全国土地评估收费标准,对于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评估收费标准的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评估管理办法》,结合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全国土地评估收费标准。
评估收费标准应当综合考虑土地评估的复杂性、专业性和服务成本,充分体现公平、合理和可操作性。
二、土地评估收费标准的内容。
1. 土地评估收费标准应包括评估报告费、勘查费、资料费、办公费、人工费等项目。
其中,评估报告费是土地评估服务的主要收费项目,其收费标准应根据土地评估的复杂程度、所涉及的土地面积和价值、评估目的等因素确定。
2. 土地评估收费标准还应明确不同类型土地的评估收费标准,例如农用地评估、工矿用地评估、建设用地评估等,以及不同地区的评估收费标准,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
三、土地评估收费标准的执行。
1. 土地评估收费标准的执行应当由国家土地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地方土地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土地评估收费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但不得低于国家统一标准。
2. 土地评估机构在执行土地评估收费标准时,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收费,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确保评估收费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四、土地评估收费标准的监督和检查。
国家土地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土地评估收费标准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加强对土地评估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评估收费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对于违规收费的行为,将依法给予严厉处罚。
五、土地评估收费标准的意义。
制定全国土地评估收费标准,有利于规范土地评估市场秩序,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土地评估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推动土地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结语。
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27GUANLIYUANDI管理园地国土立体空间使用权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具有巨大的资源资产价值。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对城市地下、地上空间的立体开发正由粗放外延式扩张向集约纵深式利用转变,并已成为解决城市问题、构建舒适宜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上世纪 60 年代末,中国便开始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但涉及有偿出让的案例较少。
随着国土立体空间开发范围的不断扩大,利用形式的不断丰富,在国土立体空间开发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逐渐突显。
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估国土立体空间使用权价格,已经成为空间开发利用和出让管理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面向国土立体空间使用权出让应用需求,在界定空间使用权的权利范围前提下,探讨分层出让建设用地背景下的空间使用权价格评估方法,为解决国土立体空间产权冲突,编制立体空间基准地价,推进国土立体空间使用权分层交易提供依据。
一、国土立体空间使用权价值的研究初衷土地的分层开发利用在近年开始大规模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
除人防工程、地下轨道交通等形式外,地下商业街、地下综合广场、上盖物业等形式均在实践探索中,国土立体空间使用权价值正在被逐步挖掘。
中国《物权法》第135条和第136条分别指出:“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家所有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
以上虽然指出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分层设立,但未直接将其称作立体空间使用权,也未对地上、地下空间权的概念和性质等进行法律规范化表述,立法观念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
城市发展与土地立体利用的趋势,使土地使用权由“平面化”向“垂向化”的分层空间使用权延伸,仅以地表为基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利于发挥地上与地下空间的价值。
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为例,逐步形成了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扩大城市生存空间、建立集约型城市、构建舒适宜居城市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并以建设绿色、智慧的立体化城市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城市土地价值评估方法探究与改革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资产,在城市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对城市土地价值的评估方法进行探究和改革,不仅对于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制定城市规划,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土地价值评估的概念和意义城市土地价值评估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市场价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的一种方法。
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反映出城市土地的真实价值和发展潜力,而且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土地价值评估对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制定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价值评估,可以确定城市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制定土地政策,推动城市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土地价值评估的方法和存在问题城市土地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其中,比较法是通过市场交易和交易价格来确定土地价值;收益法是通过土地利用方式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确定土地价值;成本法则是按照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建设成本来确定土地价值。
尽管城市土地价值评估有多种方法,但现实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难点。
比如,土地流转市场不够规范,交易价格也容易受到地区、行业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着虚高和虚低价格的情况;收益法则需要考虑到土地使用的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现实中,如何量化这些效益是一个难题;成本法在评价土地价值时,也存在着定价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三、城市土地价值评估的改革方向和建议为了解决城市土地价值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建设土地交易市场。
要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规范交易行为、增加透明度、提高交易效率,从而真正反映出土地的市场价值。
2. 推动绿色评估。
采用绿色评估体系,将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因素纳入到评估范畴中,从而综合考虑土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完善土地评估机制和标准。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土地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体系,提高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土地资源价值的名词解释介绍:土地是自然界赋予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承载着人类的居住、生产和发展。
土地资源价值是指土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潜在和实际的经济效益以及其他价值的总和。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解释土地资源的价值,并探讨土地资源价值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经济价值: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是指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首先,土地是农业和林业生产的基础,提供了粮食和木材等重要的生活物质。
其次,土地作为房地产的基础,对住房供给和城市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土地还可以用于工业、商业和旅游等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价值往往随着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波动,土地地位的升降也会导致土地价值的变化。
社会价值:土地资源的社会价值体现在社会公共服务和文化遗产方面。
首先,土地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气候调节等。
这些生态系统服务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地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提供了居住、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此外,土地还承载着人类文化和历史的记忆,许多土地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对于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环境价值:土地资源的环境价值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方面。
土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保护和恢复土地生态系统有助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对于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生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环境挑战日益加剧的今天,土地资源的环境价值正逐渐受到重视。
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土地资源价值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下,土地资源所具有的不同属性和用途。
例如,城市的土地价值主要体现在商业和住宅用途上,而农村地区的土地价值则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服务上。
土地资源的多样性为地区发展提供了机遇和选择。
土地资源价值的可持续性则强调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
土地估价收费标准
土地估价是指对土地进行评估和估价,以确定其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过程。
土地估价的收费标准是指对土地估价服务所收取的费用标准。
土地估价收费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土地估价市场,保障土地估价服务质量,维护土地估价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估价收费标准应当合理适当。
土地估价收费标准的制定应当考虑到土地估价服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既能保障土地估价机构的合法权益,又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避免因收费不合理而影响土地估价市场的正常运作。
其次,土地估价收费标准应当公开透明。
土地估价机构应当将收费标准公示于客户,明确收费项目和标准,避免因收费不透明而引发纠纷,保障客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再次,土地估价收费标准应当与服务质量挂钩。
土地估价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提供的服务质量确定收费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收费水平,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推动土地估价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土地估价收费标准应当依法合规。
土地估价机构在制定
收费标准时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法合规收取费用,避免因收费违规而引发法律纠纷,维护土地估价市场的良好秩序。
总之,土地估价收费标准的制定应当合理适当、公开透明、与服务质量挂钩、依法合规,为土地估价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希望相关部门和土地估价机构能够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土地估价市场的良好秩序,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土地估价服务。
自然资源估价通则自然资源估价通则是指对各类自然资源进行估价的一套规范和标准,旨在为资源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下面将就自然资源估价通则的目的、原则、方法与实际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自然资源估价通则的目的是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与测算,以便于更好地认识和量化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而为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在自然资源估价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综合性原则:自然资源估价不仅仅局限于资源的价值,还应综合考虑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2.公正性原则:估价结果应该公平客观,不偏向任何特定利益方,确保资源估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可比性原则:估价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使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资源估价结果可比较,从而更好地进行资源管理和决策。
4.可持续性原则:估价应考虑资源的长期利用和保护,确保资源利用不破坏资源环境、不损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估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意愿支付法和生态效益评估法等。
市场价值法是一种基于市场交易的估价方法,通过市场设定的价格来确定资源的价值。
例如,通过比较相同或类似资源在市场上的买卖价位,来评估资源的价值。
替代成本法是衡量资源价值的方法之一,它是基于资源的替代选项来确定资源价值的。
例如,在计算水资源的价值时,可以考虑到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不同替代选项的成本差异。
意愿支付法是通过调查社会大众对资源价值的意愿来确定资源的价值。
例如,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公众愿意支付多少成本或费用来保护某一资源。
生态效益评估法主要是针对资源对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分析资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评估资源的生态效益。
自然资源估价通则的实际应用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土地资源估价、水资源估价、森林资源估价等。
在土地资源估价中,可以通过估价来确定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价值,以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在水资源估价中,可以通过估价来确定水资源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从而进行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
土地使用租赁费用的估价依据有哪些?在我们国家,土地租赁费用是在我们使用土地的使用必须要缴纳的飞费用,不管是土地也好还是房屋,其所属的所有权不是属于自己的,但是自己有需要进行使用的话,缴纳租赁费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那么关于价格方面,收取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土地使用租赁费用的估价依据有哪些吧。
土地使用权租赁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在一定时期内租给承租人使用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我国土地租赁有两种方式:一是土地所有者即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给土地使用者,这种方式习惯上称之为国有土地租赁或土地年租制;二是土地使用者将土地出租给另一土地使用者,这种方式习惯上称之为土地使用权出租。
1.估价依据租赁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除应依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外,还应执行地方关于土地租赁的管理规定。
2、价值标准:租赁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实质是土地使用权在租赁期限内年租金的贴现之和,但要考虑地方对租赁期限内土地使用权的限制。
3、估价方法:(1)市场比较法。
若租赁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权利与出让土地使用权相同,则可以正常情况下的出让或市场交易实例为比较案例,采用市场比较法评估,但要进行年期修正。
(2)收益还原法。
以年租金为土地纯收益,按照租赁年限还原出地价。
应注意使用期限内有无其它费用。
4、注意事项:(1)租金评估与租赁权评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加以区分。
租赁权指承租人所享有的权利的价值,即所谓租金溢利现象。
(2)以营利为目的出租划拨土地上的房屋,其租赁价格评估应另外给出租金中所含的土地收益值,并应注意国家对土地收益的处理规定,同时在估价报告中予以说明。
综上所述,关于土地使用租赁费用的估价依据的相关资料,以上就是大概内容,土地使用租赁费总的来说其实就是使用费,但是其所有权的归属是不可能通过支付了租赁费而有所改变的,不管租赁时间是多久,都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改变,因为在本质上这些东西就是不可能通过这种渠道来改变,所以说一定不能弄混淆了。
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入帐价值标准问题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1996.02.05
•【文号】财工字[1996]3号
•【施行日期】1996.02.0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土地资源,国有资产监管
正文
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土
地估价入帐价值标准问题的通知
(财工字〔199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清产核资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局、各直属机构及计划单列企业集团:
最近,一些地方来电询问,财工字〔1995〕108号《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与财清字〔1995〕14号《关于认真抓紧做好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工作的紧急通知》在土地估价入帐的处理上不尽一致,要求予以解答。
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企业土地估价结果的确认批复按财清字〔1995〕14号文件规定执行,即按基准价格的50%确认批复;企业土地估价批复确认后如何入帐及其财务处理,按财工字〔1995〕108号文件执行。
对于过去已作为固定资产单独入帐的土地,如按基准价格50%确认批复价值低于原帐面价值的,企业土地原帐面价值不
作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一九九六年二月五日。
论土地管理中的价值标准
摘要:在法律制度设计中,公平是土地用益物权配置追求的目标,效率是实现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功能的内在动力。
公平的价值准则和效率的价值判断共同适用于对土地用益物权配置的评判,缺失了公平,土地法律制度就会迷失方向;缺少了效率,土地法律制度就失去了活力和动力。
公平与效率之间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存在矛盾,为此,应"-3实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关键词:公平;效率;土地用益物权;权利配置
土地用益物权,是指在土地所有权人所有的土地上设立的、旨在对土地进行使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土地用益物权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
土地权利配置分为土地所有权配置与土地用益物权配置两个层面。
其中,土地用益物权配置是指在一定的所有制条件下,土地用益物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初始分配和再分配。
土地立法是土地初始配置的重要形式,是确立土地制度的法律手段。
在我国物权制度建立过程中,科学地评价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对于完善土地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权利配置的关系
土地的利用可以通过两种形式的土地配置表现出来:一种是从技术的角度,考察土地资源如何在不同的用途上实现最优配置,即土地资源配置;另一种是从权利的角度,考察土地权利如何在不同的权利主体之间实现最优分配,即土地权利配置。
土地的配置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土地资源配置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土地权利配置的过程。
实现土地合理配置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考察。
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种竞争性用途之间合理地分配土地资源;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各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客观上要求土地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不同用途之间合理配置,这是土地资源配置宏观目标。
土
地的合理配置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衡量土地在各种用途之间通过不同的土地权利主体(包括土地所有权主体和土地使用权主体)之间表
现出来的土地状态,是否符合社会公平、机会均等、利益平衡的目标,即土地资源配置的公平价值标准;二是衡量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投入与土地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土地利用效率,包括新古典主义意义上的土地效率(我们称之为土地生产效率)和新制度主义意义上的土
地效率(我们称之为土地制度效率)。
新古典主义意义上的土地效率,是指假定制度是外生变量即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衡量单位土地面积投入所引起的产出量的增加;新制度主义意义上的土地效率,是指假定制度是内生变量即制度是可变的前提下,比较和衡量制度变动的条件下,单位土地投入引起的产量变动量。
上述两个标准的实质就是如何将公平与效率标准结合起来,完成对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评价。
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权利配置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首先,土地权利配置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土地权利配置的效果对土地资源配置有重要的影响。
因为土地权利配置能够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促进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
其次,土地资源配置的过程伴随着土地权利配置,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必然会引起土地所有权或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从而弥补权利初次配置之不足,促使土地资源配置由效率较低的地方向效率较高的地方流动。
再次,土地资源配置决定土地权利配置的方向。
土地资源配置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决定土地资源向效率最大化的方向配置。
最后,土地权利配置对土地资源配置具有反作用,土地权利配置的目的是确保土地资源配置利益和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权利配置是为土地资源配置服务的。
二、公平是土地用益物权配置追求的目标
无论哪种配置方式,均存在着土地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的考量。
就我国土地制度而言,公平是土地用益物权制度追求的目标。
第一,在宏观上,必须考虑土地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公平。
衡量宏观上分配公平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人与地之间的比例。
依据《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分类,土地可分为三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使用地。
土地的配置首先在农用地与建设地之间的合理、公平
的配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决定了土地制度的特点必须将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保护耕地放在首位。
对此,宪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均做出了规定。
土地在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合理配置的标准,就是人均耕地、人均农地指标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对土地的要求,建设用地的规模是否与经济发展规模相协调,如果满足了这些要求,土地的宏观配置就实现了公平。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土地的宏观配置还包括土地在不同的地区之间的配置,实际上就是不同地区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配置。
第二,在农用地内部,如何实现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之间的合理、公平配置,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对土地的要求。
如果符合农村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要求,土地资源的配置就实现了农村社会土地资源配置的公平,同时也实现了土地利用的效率。
在建设用地方面,依据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的需要,土地在城乡住宅、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和平衡。
只要土地的分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土地在不同用途上的边际收益相等时,就可认为土地实现了有效的配置。
第三,在每种用途的土地上,存在着土地权利分配和土地利用效率的问题。
如我国农地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赋予农民利用土地的权利,这就存在着农地资源和农地权利如何在不同的农户或农民之间合理配置的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不患寡,只患不均” 的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因此,自古以来的农地制度的分配遵循“绝对公平” 的原则,效率原则往往被忽视。
农地的配置遵循公平原则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承担着两种特殊功能,即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土地的社会稳定器的功能。
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定的大问题,土地配置不遵循公平分配的原则,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的配置始终遵循着“绝对公平” 的原则。
总之,无论是农用地还是建设用地,不管是土地资源配置还是土地权利配置公平是土地用益物权配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