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7课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420180127199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明朝、清朝以及民国时期。
2. 北京城墙的建筑特点:城墙结构、城门建筑、城墙文化等。
3. 北京城墙的存废之争: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京城墙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北京城墙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3. 讨论:分组讨论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总结: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程度。
3. 学生在讨论中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北京城墙的历史图片和建筑图纸。
2. 与北京城墙相关的文献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关于北京城墙的新闻报道和专家访谈。
六、教学活动:1. 小组研究: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北京城墙存废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 汇报展示: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展示他们的发现和见解。
3. 辩论赛:组织一场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北京城墙存废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立场。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政府官员、建筑师、居民等,从不同角度发表对北京城墙存废的意见。
3.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北京城墙的价值和保护的意义。
八、教学实践: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北京城墙的遗迹,亲身体验和感受城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项目研究:让学生参与到有关北京城墙保护或再利用的实际项目中,如设计保护方案、提出开发建议等。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一、语言表达专练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4月1日,中国足球协会主席办公会经过________研究,决定正式聘请高洪波作为中国男足国家队主教练。
②俄罗斯当地时间4月3日,位于俄罗斯市中心的国防部大楼突然产生火情,火势迅速________,不久整个国防部大楼笼罩着层层浓烟。
③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面对________的井冈山主峰,四周青松翠柏,庄严肃穆。
A.庄重 曼延 宏伟B.慎重蔓延雄伟C.慎重蔓延宏伟D.庄重曼延雄伟解析:选B “慎重”指谨慎认真,小心仔细,形容言行态度。
常与“处理、决定、选择、准备、态度”等词语搭配。
“庄重”指(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常跟“举止、情调、神情、装束”等词语搭配。
(1)句意是选聘主教练,该用“慎重”。
“蔓延”指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曼延”指连绵不断。
(2)句意是火势扩展,该用“蔓延”。
“宏伟”指(规模、计划等)宏大雄伟。
一般用于理想、目标、远景、计划等较抽象的事物。
“雄伟”指雄壮而伟大。
一般用于建筑物或山川等具体事物,也指身材魁梧,魁伟。
(3)句意是井冈山主峰的气势,该用“雄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带有传奇色彩的英国滚石乐队25日在哈瓦那体育城举行了历史性的演唱会,数万名观众在现场观看了这场独一无二的免费演唱会。
B.在北海、香山等公园,以“雨水利用”为重点的节水改造工程,充分利用园内古建的雨水蓄渗系统,汇集“天上水”,蓄水、防洪一举两得。
C.华春莹回应日方称南海问题引发国际社会关切时指出,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希望有关国家客观、公正和理性地看待有关问题。
D.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
金秋时节,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解析:选D D项,“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备课资料1950年11月,北京市决定拆除明清北京皇城的西城门——西安门,以改善交通,准备会都开了,就要动手了,西安门却意外地于当年的12月1日凌晨被大火烧毁。
孔庆普回忆道:我记得是在1950年初冬,那时我还是北京市建设局道路科的工务员,头一天我们都开会准备拆西安门了,第二天一早,科长对我们说,不用拆了,夜里给烧了!科里的一位同志上班时路过西安门,看见了。
火是从西安门的南头烧起的,那里面住着清洁队,他们夜里取暖,不慎失火,就跑到附近居民家借水来灭火。
那时候,普遍还没有自来水,居民们都是打井里的水,存在自家的水罐里,这点水哪救得过来?他们那儿也没有电话,报火警也难。
对西安门,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处意见很大,认为影响交通,即使不拆,周围也得修路。
后来,市里决定拆除。
西安门被一把火烧没了,这把火帮了拆除工人的忙。
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
牌楼昔日曾是北京城里街道上的重要建筑物,它装点并衬托着市容的美。
清末,跨于街道上的木牌楼,计有前门外五牌楼、东交民巷牌楼、西交民巷牌楼、东公安街牌楼、司法部街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4座)、西四牌楼(4座)、帝王庙牌楼(2座)、大高玄殿牌楼(2座)、北海桥牌楼(2座)、成贤街牌楼(2座)、国子监牌楼(2座)。
临街的牌楼有两座,一是大高玄殿对面的牌楼,二是鼓楼前火神庙牌楼。
民国时期拆除了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并将部分牌楼改建为混凝土结构。
1950年9月初,在天安门道路展宽工程中,北京市建设局拆除了东公安街和司法部街牌楼,石匾由文化部文物局收存。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拆牌楼。
也就在这个月,为配合国庆活动,北京市建设局养路工程事务所对东、西长安街牌楼进行了油饰。
政务院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精神,发文给北京市人民政府,要求保护古代建筑等历史文物。
市政府随即要求建设局对城楼、牌楼等古代建筑的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修缮计划。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
2
〖作者/会员名〗jsgylr〖Email〗jsgylr@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学目标:①了解辩论的特
点和要求。
②理清本文清晰的层次结构。
③增强对祖国
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驳论的特点教学
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嘈杂滋长蔷薇
嵯峨甃三、作者介绍: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学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专家。
广东新会县人,
梁启超长子。
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
年赴美留学,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系主任,直至去世。
四、分组讨论正
反两方面的主要观点:五、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六、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观点鲜明,语言得体。
反驳有
逻辑性,论证充分。
七、教学总结:辩论是集道德涵养、文化积累、知识结构、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整体幽默、仪表仪态为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
际活动,极富魅力和欣赏价值。
辩论的两大要素是“辩”和“论”。
论就是立,正确阐明己方观点的正确;辩就
是破,辩驳对方的错误。
如本文先概括主张拆墙者的四
个理由,由此明确作者批驳的靶子,然后加以驳斥。
八、
作业布置:在现实生活中选一论题进行辩论,批驳错误
观点,树立正确的观点,如:世界前途是光明还是黑暗?大学生卖肉值不值得?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在线投稿。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内容第二章:北京城墙的历史与文化价值2.1 北京城墙的建造背景2.2 北京城墙的建筑特点与艺术价值2.3 北京城墙的历史变迁2.4 引导学生思考北京城墙的文化价值第三章:北京城墙的存废争议3.1 北京城墙的存废背景3.2 支持保存北京城墙的观点3.3 支持拆除北京城墙的观点3.4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四章:北京城墙保护与利用的实践案例4.1 北京城墙的保护措施4.2 北京城墙的利用方式4.3 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4.4 引导学生探讨北京城墙的保护与利用方式5.1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5.3 对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展望5.4 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六章:北京城墙保护的国际视角6.1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6.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6.3 国际上的城墙保护案例分析6.4 引导学生从国际视角看待北京城墙的保护第七章:北京城墙与城市发展的关系7.1 北京城墙与城市规划的历史关联7.2 现代城市发展对北京城墙的影响7.3 北京城墙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7.4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第八章:北京城墙存废的社会影响8.1 北京城墙存废对旅游业的影响8.2 北京城墙存废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8.3 北京城墙存废对城市形象的影响8.4 学生展示小组研究结果,进行讨论第九章:课堂延伸活动9.1 实地考察北京城墙遗址9.2 采访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北京城墙的看法9.3 编写保护北京城墙的倡议书9.4 学生分享实地考察和采访经历10.1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10.2 学生对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整体看法10.3 课程教学效果反思10.4 布置长期研究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北京城墙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详细介绍北京城墙的建造背景、建筑特点与艺术价值,以及其历史变迁。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历史建筑价值的认识。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3.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北京城墙的历史价值。
2. 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北京城墙的相关历史资料。
2. 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知识。
3. 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相关方法。
学生准备:1. 预习北京城墙的相关历史知识。
2. 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京城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
2. 讲授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北京城墙的价值。
3. 分析北京城墙的存废之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讲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北京城墙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解决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四、作业布置2. 调查身边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提出保护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作业和调查活动中的表现,对他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认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延伸活动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北京城墙的遗迹,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北京城墙的历史价值。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城墙的保护现状,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理解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要点指导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基础字词。
2.了解关于北京城墙历史争论的相关背景,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培养爱护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3.学习并掌握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狭隘.(ài) 蔷薇..(qiánɡ wēi) 远眺.(tiào) 嵯峨..(cuó é) 什刹.海(chà) 甃.(zhòu) 颐.和园(yí) 鸟瞰.(kàn) (2)多音字 蔓⎩⎨⎧蔓延藤蔓 拓⎩⎨⎧拓展拓片颈⎩⎨⎧瓶颈ɡ脖颈ɡěnɡ2.字形辨认⎩⎨⎧鳖鱼鳖蹩蹩脚憋憋闷弊弊病⎩⎨⎧滋滋长兹今兹嗞嗞嗞响⎩⎨⎧梗梗概埂田埂哽哽咽⎩⎨⎧滥泛滥槛门槛⎩⎨⎧慎慎重嗔嗔笑缜缜密3.词语释义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
一举两得: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
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见树不见林:比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或目光短浅。
俯视:表示从高处往下看,用于书面语。
对象可以是“山河、草原、城市、某一处所的全鸟瞰:是从高处往下看,用于书面语,有像空中飞鸟那样往下看的形象色彩,对象往往是大范围4.抚养受业坚忍化妆权力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和指挥权。
权利:专指公民依法所享有的权宏伟两个词都指“雄壮而伟大”。
“宏伟”侧重于“规模巨大”,一般修饰理想、目标、远景、计划等较抽象的事物。
“雄伟”侧重于“有气魄”,一般修饰建筑或山川等具体事物,也指身慎重都指态度严肃谨慎、不轻举妄动。
“慎重”着重指谨慎认真,小心仔细,跟“轻率”“冒失”相对,着重形容言行的态度,常与“处理、决定、选择、准备、态度”等词语搭配。
“庄重”着重指庄严、端正、持重,跟“轻飘”“随便”相对,着重形容言语、举止等不随便、不。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梁思成※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有理、有据、有节、有情的辩驳艺术。
2、体会作者在辩驳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见识、智慧和气度风范。
【学法建议】设计活动方案,指导学生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辩驳。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
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2、背景知识: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
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1(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语言技能的获得应从语言现场的实践中得来,而语言实践得按一定的规范、有目的地进行,且受一定的语言榜样引导。
2、理论依据: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设计特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教材分析】苏教版中这篇课文是“走进语言现场”模块中“交锋板块”的重要内容。
编者旨在让教师用这个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语言形式,明确口语较高层面(辩论)的要求。
编者为教师提供了两种活动方案,希望教师创建一定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明确要求,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关于辩论,初中语文中语教学中也有涉及,只是初中的要求跟高中不一样:初中侧重言语规范,高中更侧重言语风度和风格,更侧重于言语的素养。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阅读或表达时,注重表层的认识体验,忽视或轻视深层的理性思考。
因此他们在读这篇文章时往往会因为难以捕捉阅读的情趣而感受不到作者言语背后那一份对城墙的独特情感,更体验不出作者温和言辞背后学养、智慧和情怀。
于是,很可能出现:读了大半天,文章的结构还弄不明白。
因此,设计几个问题,恰到好处地突出四次言语交锋的场景,让学生短时间内感受这种言语氛围,就成为深入学习的前提。
【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回顾辩论过程。
2、感受作者在辩驳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素养。
3、培育听、说、辩的意识,训练听、辩、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1)、大致梳理文章结构,回顾辩论的斗争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辩驳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素养,让学生明白辩论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堂模拟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就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命题进行初步的辩论,再将学生不成熟的辩论与大学生训练有成的辩论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到差距,从而增强辩论的意识,明确奋斗的方向。
【重点难点】重点:感受优秀的言语素养、培育言语意识、训练言语能力难点:梳理文章结构,再现辩论过程。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北京城墙保护与利用的认识和关注。
3.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北京城墙保护与利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
2. 如何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网络或图书馆资源关于北京城墙的图片、资料等。
3. 讨论话题: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京城墙的雄伟景象,引发学生对北京城墙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京城墙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了解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如历史价值、城市发展、文物保护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文化遗产,提高保护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应该如何解决?2. 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北京城墙的保护与利用。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北京城墙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如修复、改造、文化旅游等。
2. 分析北京城墙保护与利用的意义,如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展示北京城墙保护与利用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和效果。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文化遗产,提高保护意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调查身边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其保护与利用现状。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历史与社会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北京城墙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认识。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及其背后的利益冲突。
3. 保护北京城墙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2. 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关注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京城墙的兴衰历程,分析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背后的利益冲突。
3. 课堂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从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等角度分析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其他城市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北京城墙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提出课后思考题。
三、课后作业2. 调查了解其他城市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方面的做法,总结经验与教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的让学生了解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和存废问题的争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能力。
1.2 教学时长45分钟1.3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讨论卡片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展示北京城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京城墙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对北京城墙的兴趣。
1.4.2 介绍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简述北京城墙的建造过程和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北京城墙的历史价值。
1.4.3 提出存废问题介绍北京城墙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困境,引出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1.4.4 学生讨论分发讨论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1.4.5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各方观点的优缺点。
1.4.6 总结引申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多个角度思考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二章:北京城墙的历史价值2.1 教学时长45分钟2.2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讨论卡片2.3 教学过程2.3.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关于北京城墙历史价值的学习。
2.3.2 介绍北京城墙的历史价值通过多媒体资料,详细介绍北京城墙在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的价值,让学生了解北京城墙的重要性。
2.3.3 学生讨论分发讨论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北京城墙的历史价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2.3.4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各方观点的优缺点。
2.3.5 总结引申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建筑等多个角度思考北京城墙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三章:北京城墙的存废之争3.1 教学时长45分钟3.2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讨论卡片3.3 教学过程3.3.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关于北京城墙存废之争的学习。
3.3.2 介绍北京城墙的存废之争通过多媒体资料,介绍北京城墙在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存废之争,让学生了解争论的背景和原因。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一、语言表达专练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4月1日,中国足球协会主席办公会经过________研究,决定正式聘请高洪波作为中国男足国家队主教练。
②俄罗斯当地时间4月3日,位于俄罗斯市中心的国防部大楼突然产生火情,火势迅速________,不久整个国防部大楼笼罩着层层浓烟。
③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面对________的井冈山主峰,四周青松翠柏,庄严肃穆。
A.庄重曼延宏伟B.慎重蔓延雄伟C.慎重蔓延宏伟D.庄重曼延雄伟解析:选B “慎重”指谨慎认真,小心仔细,形容言行态度。
常与“处理、决定、选择、准备、态度”等词语搭配。
“庄重”指(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常跟“举止、情调、神情、装束”等词语搭配。
(1)句意是选聘主教练,该用“慎重”。
“蔓延”指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曼延”指连绵不断。
(2)句意是火势扩展,该用“蔓延”。
“宏伟”指(规模、计划等)宏大雄伟。
一般用于理想、目标、远景、计划等较抽象的事物。
“雄伟”指雄壮而伟大。
一般用于建筑物或山川等具体事物,也指身材魁梧,魁伟。
(3)句意是井冈山主峰的气势,该用“雄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带有传奇色彩的英国滚石乐队25日在哈瓦那体育城举行了历史性的演唱会,数万名观众在现场观看了这场独一无二....的免费演唱会。
B.在北海、香山等公园,以“雨水利用”为重点的节水改造工程,充分利用园内古建的雨水蓄渗系统,汇集“天上水”,蓄水、防洪一举两得....。
C.华春莹回应日方称南海问题引发国际社会关切时指出,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希望有关国家客观、公正和理性地看待有关问题。
D.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
金秋时节,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解析:选D D项,“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
此处使用对象错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关部门这几年连续出台不少改革举措,特别是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法律层面保障了教师的利益、权力、责任。
B.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变化,采取积极行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始终沿着增速合理、结构优化的轨道。
C.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目前的成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D.一些政府部门急功近利,在推动科普创作时只注重成果的短期效果,而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
解析:选C A项,搭配不当。
“保障……责任”不搭配。
B项,成分残缺。
可在句末加“前行”。
D项,结构混乱。
把“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改为“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或“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
4.不改变原意,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句话,且每句均要以“静”字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独特的韵律。
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静”;“静”;“静”。
参考答案:“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都具有的独特的韵律“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静”一旦失去,园林内在的整体风致就不可寻找5.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思想的价值。
②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向他展示了行将消失的暗淡前景,自己却无能为力。
③但是,用来体现他的思想价值的对象——历史文化建筑,却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④对于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整理、总结和保护的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他所珍爱的文化被消解更让他痛苦呢。
⑤他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
⑥就如同眼看着一个患病的亲人,在庸医的手中一天天走向绝境,自己的有效施治方案却无人理睬。
A.①③②⑥⑤④B.①③⑤④②⑥C.②⑥①③⑤④D.②⑥⑤④①③解析:选A ①③总说,③是承接①的转折;②领起下文,⑥是对前面②所说现象的比喻;⑤④总结,④是深层议论。
6.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
据学者的最新统计,①,如我们所知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
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的脚步;仿古,则是②。
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①②参考答案:全国有不少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该不该复建圆明园?(专访)(一)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廷芳记者:您一直反对复建圆明园。
针对圆明园最近将修复部分建筑一事,您向《人民日报》投书,表示“感到很愤怒!”为什么?叶廷芳: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国耻纪念地,是烙在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脊梁上的痛苦标记。
我们留住她,就是留住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让她成为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永远的无声控诉!文物是什么?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或文明遗产,它的意义在于历史见证价值。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圆明园废墟不啻是一口永久的警钟;对于全人类,包括肇事国的子孙们也是不可或缺的教科书,可以使他们懂得:毁坏别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记者:您总说“废墟也是一种美”,尽管有人不以为然,但我发现您始终坚持这个观点。
叶廷芳:这牵涉到对文物的体认。
文物的贵重品格在于它的历史的原初性和真实性,任何凭主观愿望的增添或改动都意味着破坏。
圆明园遗址残存的东西固然不多,但这是历史,是她被劫后的真实状况。
再说,遗址的文物性质和价值,不是依据她残留物质的多寡而决定的,而主要看她的历史见证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像圆明园这样的遗址,拥有的残留物越少,无声的控诉效应越悲怆、越强烈!废墟之美,其美的奥蕴就在这里。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如今,被当年国际侵略势力毁掉的“万园之园”留下的这片废墟就是一种巨大的、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有人说:那么大片的地皮荒在那里,岂不可惜?非也!正是因为她“大”并且“荒”,才这样震撼人心。
记者:有人认为部分复建并不影响圆明园的遗址性质。
您的看法如何?叶廷芳:2000年北京市出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正确地确定了公园的“遗址”性质。
但同时又不无矛盾地规定在遗址上复建十分之一的规划。
十分之一在比例上固然是小数,但绝对数将是大量的,这样一来,岂不使苍凉静穆的圆明园遗址变得不伦不类!至于在原址上复建的问题,鉴于目前争论还很大,“不妨先冷一冷,放一放”。
(二)访建筑学家汪之力记者:学界有人提出,应直面圆明园废墟,您对此怎么看?汪之力:关于要保留废墟的说法,我听到了许多言论,比如“废墟对人民有更大的教育意义”,“对废墟的触动就是对历史的亵渎和背叛”,“让废墟静静地躺在那里”,“废墟也是一种美”……单纯看这些观点,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但这都脱离了圆明园遗址的实际。
圆明园遗址的实际情况是,清朝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在被毁坏当中,根本没有静静地躺在那里的机会。
建筑界早年间之所以发出倡议,成立中国圆明园学会,就是因为当时有关部门在讨论是否要在圆明园遗址修建一座旅馆的方案。
一些农民为了发展生产挖山填湖。
一些学者多次提出国外原样保存遗址的实例,但国外有许多复杂的情况,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外国也多有修复遗址的先例,比如波兰古城就在二战后得到恢复。
当然也存在一些保存废墟的情况,比如古罗马大斗兽场,但圆明园是一座占地350多公顷的大型园林,有它的特点。
而且,我们提出的是修复圆明园,重建一部分建筑,恢复它的山水,而非再造一座圆明园。
记者:为什么要恢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一部分建筑物?怎样看待修复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汪之力:恢复山形水系有两大意义。
其一,圆明园原有的山水风景太经典了。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遗址,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天人合一”的根本思想。
圆明园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于方寸之间,在世界园林艺术上有突出地位。
其二,山水是圆明园比较容易修复的部分。
侵略者只能烧毁建筑而无法破坏山水布局,圆明园虽然曾被挖山填湖,但比较容易复原。
按规划,经过园林专家的研究设计,进一步调整树种,扩大水面,整修山形,可以使遗址的生态更丰富,更提高,不会破坏生态。
记者:能否设想一下,如果按照规划修复圆明园,它将具备哪些功能?反之,会怎样?汪之力:如果按照科学规划、专家参与的原则,本着保护、整修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修复圆明园,圆明园可以成为“保护世界文化纪念馆”、故宫第二个展览中心等。
这样,圆明园遗址将成为有丰富内容的保护世界文化特殊的纪念地。
反之,坚持保持废墟面目(即在园内不修建任何建筑物,不整理原有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我担心圆明园将沦为又一个娱乐休闲场所。
(节选自《光明日报》)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廷芳认为,圆明园废墟是无价的文物,重修无异于破坏圆明园的文物价值。
B.叶廷芳认为,北京市出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规定复建的比例太大,因此暂时不能考虑圆明园复建问题。
C.汪之力认为,恢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部分复建圆明园建筑物,更加有利于圆明园的保护和利用。
D.汪之力认为,圆明园有不同于国外废墟的地方,一味坚持保留圆明园的废墟,其实无异于对圆明园的破坏。
解析:选B B项,叶廷芳认为暂时不能考虑圆明园复建问题,理由是目前各方争议还很大,应先“冷一冷,放一放”。
8.叶廷芳反对修复圆明园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概述。
答:参考答案:①圆明园废墟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是警世之钟。
②圆明园废墟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保留了历史的原初性和真实性。
③圆明园废墟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给人以强烈的苍凉美和悲怆美。
9.在是否修复圆明园的问题上,汪之力的观点和叶廷芳针锋相对,但其实也包含着一些共同的理由,请简述其共同之处。
答:参考答案:汪、叶的观点针锋相对,但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更好地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圆明园遗址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