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中的孤寂 陌生人中的狂欢——以微信为例谈移动媒体时代的情感寄托
- 格式:pdf
- 大小:310.24 KB
- 文档页数:3
微信中的陌生人“V.6.3.5?又更新啦!这次又有什么新的功能?”激动的我——一个名副其实的手机党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微信升级界面。
在如今这个网络铺天盖地,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微信的出现成为了一个革命性转折,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快速,但同时微信为代表的聊天软件也引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最近我身边就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刚刚结束5天的学习,一放学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清理完卫生,再以火箭般的速度冲回了家。
是什么让我如此着急?没错,就是我心爱的手机!一回到家,我就拿起宝贝,点开微信的图标,进入了我所熟悉的界面。
正当我玩得入了神时,妈妈突然的一句“吃饭啦”打搅了我的兴致:现在聊得正嗨呢,哪有闲情吃饭?我依然沉浸在微信里,家人们也不理睬我了。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平时严肃的爸爸今天也不来呵斥我了?大概是工作忙累了吧,最近手机都打坏了呢。
“噔噔噔”一阵短促的消息提示音忽的传来。
“诶?‘落日的思念’这是谁?怎么加我了?”面对微信上的一个陌生人的好友请求,我随手一按就同意了。
正当我准备继续和朋友聊天时,又一声‘噔噔噔’响起了——是刚才那个陌生人。
“Hi~你好。
”对方很有礼貌地问候。
“嗯,你好,你是?”“我们互相认识的,你吃饭了吗?”“认识?嗯嗯吃了。
”我正寻思着是哪个人我还没有加的,同学、朋友、家人、亲戚……我都加了呀……“放下手机吧,我们出来见个面。
”突如其来的要求让我迷惑不解。
“嗯嗯,好,你在哪里?”我怀着好奇心准备去找他。
“你查找我的位置就行了。
”聊完,我马上走出房门,穿好鞋子,披上外套,和家人说要去还书就匆忙出去了。
一边走我一边看微信,查找到了他的位置。
“XX市XX区……XX花园……402号?”望着上面的位置显示,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正正是我家!没等我缓过神,又发来了一条信息:“我是你老豆,快点回来吃饭!”家门又重新打开,只见我呆呆地走进客厅,拿起筷子端起碗,面容尴尬地开始吃饭了……手机呢?早已不知去哪了罢……这个“陌生人”可一点也不陌生,可却告诫着我不要忘记本质,不要忘记人与人之间原本真挚的情感!。
【六年级】微信作文800字微信替代不了的真情微信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几乎所有的人都使用微信来交流信息,从朋友的问候到商业事务的洽谈。
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微信来交友、分享生活点滴。
不可否认的是,微信带来的便利和彩虹,也让很多人产生了对微信的依赖和痴迷。
但是,微信可以替代的东西很多,但是,微信却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我们闲话家常、传递信息、分享线上的喜怒哀乐,都离不开微信这个平台。
但微信无法替代我们面对面的交流。
现在,许多人在微信上与他人交流,却越来越缺乏真情。
很多追求快餐式交往的人,只是简单的问候,只是随便聊几句,不愿意用心倾听、沟通思想。
与面对面交流相比,微信上的交流没有了眼神的交流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无法传达最纯真的感觉和情感。
网络炸出来的各种表情包淹没了真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苍白无力,没有充分的表达和传达各自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面对重要的人和重要的事情,还是应该选择直接面对。
微信还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当我们需要真挚的友情、亲情或爱情时,微信是无法给我们情感的温暖。
真正的情感需要用心去经营,需要时间去累积,需要面对面的交流。
即使是在微信上交流,也需要有真诚的心、用心的倾听和理解。
这样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对方的情感,也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更好的传达和表达。
此外,微信还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意。
有的时候,无论我们怎样表达自己的爱意或表达自己的理解,可能结果仍然并不理想。
这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面对面交流,较为真实和直接的沟通会比直接在微信上表达更容易达成目的。
总之,微信虽然是一个优秀的通讯工具,但它永远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想要得到更多的情感和信息,让我们不要满足于微信上的皮毛交流,多去触碰周围的人,多与他们交流,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情感和关爱。
从传播心理学角度看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一、概述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社交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机制,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平台。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一种新型的心理现象逐渐浮现——群体性孤独。
这种现象表现为人们在社交媒体的虚拟世界中过度沉浸,却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疏离。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展现自我的空间。
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往往缺乏真实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导致人们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失去了真实的人际联系和情感寄托。
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过载和碎片化也加剧了群体性孤独的现象。
人们在浏览大量的信息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同时,碎片化的信息也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削弱了人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和理解基础。
社交媒体中的比较心理和社交焦虑也是导致群体性孤独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都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这往往引发了他人的比较心理和焦虑情绪。
当人们过于关注他人的生活状态和评价时,就会忽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加剧孤独感。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交媒体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平衡社交媒体的使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缓解群体性孤独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1. 社交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社交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覆盖范围,迅速崛起并深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的形态和功能不断演进,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和社交渴望。
社交媒体的普及得益于其便捷性和互动性。
人们只需轻轻一点,就能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观点看法,同时也能轻松获取他人的动态和信息。
【六年级】微信作文800字微信替代不了的真情作文题目:微信替代不了的真情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和手机,微信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微信并不能代替或替换掉真正的情感和交流。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仍然需要真正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
首先,微信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
当我们与朋友或亲人见面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表情、姿态和语气,从而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意图。
微信上的对话没有面对面交流的这些细节和语气上的变化。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情绪和感受,也无法获得与真正交流相同的感受和体验。
其次,微信不能取代真正的情感外显。
人类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能够传达人类的情感和意思,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
然而,在微信上我们不能看到这些表情和肢体语言,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误解对方的意思,或漏掉一些情感上的注视。
最后,微信是一种非常表面的连接方式,它不能代替真正的友谊和情感。
微信可以让我们与其他人保持联系,但它不能代替真正的友谊和情感。
当我们需要帮助,慰问或支持时,微信不会是一个好的途径,而面对面的交流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情感和情感连续性。
微信也不能代替人类之间的真正友谊和互动。
因此,虽然微信是一种便捷的交流方式,但它不应成为我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真正的人际沟通需要面对面的交流、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真正的友谊。
微信可以提供一个便利的交流和联系方式,但它不能代表我们的全部情感和交流需求。
我们要寻找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真正理解对方的情感和意图。
浅析《镜中我》理论—以微信朋友圈为例作者:美合日巴努姆·阿卜杜米吉提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2期【摘要】线上人际互动、线上角色扮演等社交事宜,基本发生于各类网络社区平台内,演化出多样形式。
此类“网民-网民”的传播过程,在人与人间打造出新的影响纽带,我们称之为网络人际关系,借助各类传播路径构筑了线上社区。
依托传播路径进行互动的过程中,特别是由用户个体间关联所产生的网络结构,最终令线上环境中的虚拟色彩淡化,现实成分增多。
另外,它还为虚拟社区的建立提供了发展空间,原有的网络空间能够作为社会空间类型存在,“镜中我”主导下的自我认知从中催生而出,得以持续扩充。
【关键词】自我认识;社会群体;“镜中我”理论1. 前言由于社会已然迈入互联网时代,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大众愈发青睐新媒体所呈现的服务体验。
新媒体广泛收录贴近性材料,并推广应用先进移动通讯、互联网技术,互动功能得以升级,加之运营理念富含趣味元素,因此新媒体平台中的用语往往转化为社会流行语。
不过,新媒体扩充群众文化体验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定的负面作用,导致人际互动频次减少,互动质量下降,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人们不再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消费文化观甚嚣尘上,人群中出现了显著的“媒体依赖”弊病。
查尔斯·霍顿·库利专注钻研社会心理学,开创该学科先河,也将社会学发展成一门真正的学问,对社会学领域贡献突出。
而他早在上世纪便注意到媒体依赖现象,给出了深度分析。
本人通过拜读其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认识到“镜中我”理论的现代意义,人的社会人格发展规律、价值理念建构规律、社会秩序形成规律,均可透过“镜中我”理论加以解读。
如今,自媒体的社会辐射作用日益凸显,近几年中已得到各界认可和广泛应用,像微信、微博等,便是典型的自媒体产物。
自媒体的通俗释义为个体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乃是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衍生物。
它没有局限于传统媒介输送规律,并非自上而下推广,也摒弃了严苛批复流程,所有用户均能够扮演“记者”角色,也均能够及时公布周遭令人感兴趣的“轶事”。
微时代的移动互联:轻熟人社交、交往快感与新陌生人社会的伦理焦虑--以微信为例农郁【期刊名称】《文学与文化》【年(卷),期】2014(0)3【摘要】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cause a phenomena that most people are indulging in mobile social software. They use these kinds of software to obtain micro-news, conduct micro-expression, and enjoy micro-association. Mobile internet in this Micro-erais shaping a brand new way of social contact which could be called“Social Contact between Light Acquaintance”. This was born with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micro-era, in which the bound between strangers and acquaintances is becoming blended. Some new features of the space of mobile social contact, such as conformability, virtuality, and convenience, stimulate the pleasure of association, representing a ethical anxiety in a new stranger society.%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人们埋首于手机社交软件之中,获取微信息、进行微表达、享受微交往。
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媒介化趋势——以微信为例摘要:摘要: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传播方式,又称作人人传播、人际交流。
人际传播可以说是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基础,与其他传播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人际传播又与其他传播方式不同,人际传播运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方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际传播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从最初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口口相传向媒介化演变。
微信的出现为人际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平台,加快了人际传播的媒介化趋势,将普通的人际传播向社会化的人际传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新媒体;人际传播;媒介化;微信人际传播,从狭义上理解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基本形式;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性媒介(面对面传播时所使用的自身感知器官与非面对面时使用的个人通信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以实现良好的信息传递和彼此相互理解或共鸣的目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际传播是指广义上的人际传播,包含着两人之间的传播、小群体传播和公众传播。
越来越成熟的技术让媒介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从单一变得多样和复杂。
社会、文化、艺术、生活都在向媒介化发展。
通过媒介,人们可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有文字、音频、视频等很多种方式让受众选择。
尤其是移动智能技术的出现,将受众更快的带入到信息的浪潮中,人际传播通过网络向媒介化加速发展。
2011年1月21日,腾讯正式推出微信。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可以实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
在eb2.0技术的发展下,微信很快被受众所认可,最初人们对于微信的印象只是一个即时的聊天软件,但后来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更新,人们发现微信更像是一个社交网络。
通过多个平台的交友方式以及大量的信息推送渠道,人际传播在微信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交媒体与大众情感表达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心情,与朋友、家人、同事保持联系,以及参与到社交媒体上的各种话题讨论中。
社交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对大众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情感表达平台。
在过去,人们表达情感主要依靠面对面的交流或书信的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限制。
而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愤怒、悲伤还是惊喜,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传达给他人。
这种便捷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其次,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大众情感表达变得更加公开和透明。
在过去,人们的情感表达主要是在私下进行的,只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才能了解到。
而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公开地展示给所有关注自己的人,甚至是所有使用社交媒体的人。
这种公开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人们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关注和支持,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和直接。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给大众情感表达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情感表达往往是片面和表面的。
由于社交媒体的特性,人们往往只会将自己的积极情感展示出来,而对于负面情感则往往选择隐瞒或掩饰。
这种片面和表面的情感表达可能会给他人造成一种虚假的印象,也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自己的情感产生误解。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情感表达往往缺乏真实性和深度。
由于社交媒体的限制,人们往往只能通过简短的文字或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种表达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情感表达的表面化和肤浅化。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社交媒体上的情感表达质量。
首先,我们可以鼓励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情感。
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人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起真实的连接,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微信交际的艺术在你的心灵最需要慰贴的时候,在你最思念亲人、友人和爱神时,想想看,有什么能比发微信更能激荡起自己情感的涟漪呢?发微信,是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慰,也是一种传递感情的最直接的方式。
写信可以把自己的思想的闸门自由地打开,让思想的潮水滚滚涌出。
发微信具有一股率真、随便的美。
一条微信,可以是一首小诗,一个温暖的问候,也可以是一个善意的祝福。
在你的微信里,你可以用自己切身的情感体验,去和你的亲朋好友谈论自己最新的思想、情绪、人生观、理想、爱情……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责备某一个人,也可以大谈自己心灵最隐秘的角落里那些丰富的思考。
微信,宛如一叶在长河中摆渡的小舟,将两颗真诚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
写给不同人的微信,应该运用不同的语调。
给自己的妈妈写信,要尽量流露出些孩子气,那样,会使妈妈感到年轻和快乐。
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写微信,语气要平缓、亲切,处处充满爱心,以显示出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
给自己的朋友写微信,千万要记住真诚,真诚乃交友之本,只有自己先赋予别人以诚心,才会从别人那里得到真诚的回报。
所以与朋友发微信切忌故弄玄虚,打拱作揖。
有什么就应该说什么,字里行间一定要洋溢着一片热诚。
至于给爱人发微信,语言华美,有时带有一些诗的风采,这是无可责难的。
因为在恋爱的时候,人们都喜欢诗意的追求,在恋人的眼睛里,大自然里的风、花、雪、月,无一不充满浪漫的情调。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通篇尽是些使人肉麻的情话,过于缠绵,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要记住的是,发微信要注意小节。
如排版要工整,不要有错别字,这样会给人以一种美感,也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另外,收到别人的微信要尽快回,只有自己先尊重别人,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长久的尊重。
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找到心灵寄托一、绪论1.1 社交媒体对社交圈的改变1.2 社交媒体如何成为心灵寄托的平台二、社交媒体的心理学意义2.1 社交媒体对人们情感上的影响2.2 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三、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1 社交媒体成瘾的定义和表现3.2 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四、如何应对社交媒体成瘾4.1 对社交媒体成瘾的预防4.2 如何摆脱社交媒体成瘾五、如何寻找真正的心灵寄托5.1 社交媒体心灵寄托的优缺点5.2 寻找真正的心灵寄托的方法和技巧六、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建立心灵寄托6.1 如何建立真正的社交媒体朋友关系6.2 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真实的情感7. 如何处理社交媒体朋友关系7.1 如何处理社交媒体朋友之间的矛盾7.2 如何处理虚假的社交媒体朋友关系八、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治愈心灵的创伤8.1 社交媒体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8.2 如何用社交媒体来分享自己的心灵经历九、如何在社交媒体上维护心灵平衡9.1 如何避免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压力9.2 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心灵平衡十、结论10.1 社交媒体对心灵寄托的意义和价值10.2 社交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十一、参考文献四、如何应对社交媒体成瘾4.1 对社交媒体成瘾的预防预防社交媒体成瘾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设定限制条件:在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候,可以设定一些限制条件,例如设定每日使用时间或每周使用频率等。
- 多元化兴趣爱好:拥有一些多元化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减少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
- 建立实际社交关系:社交媒体只是一种工具,不能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因此建立实际社交关系是克服社交媒体成瘾的最好方法之一。
4.2 如何摆脱社交媒体成瘾当我们发现已经对社交媒体产生过度依赖的时候,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摆脱社交媒体成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慢慢戒除:逐渐减少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和时间,慢慢戒除成瘾的习惯。
陌生人社交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以微:信使用为例钱伟浩(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冬文微信网I *摘要:大学生感到孤独是高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来探究微信使用中的陌生人社交 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微信使用开拓了大学 生与陌生人交流的渠道,与陌生人社交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排 解具有一定作用。
大学生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通过自我表露来 排解孤独感,但是大学生的自我表露水平不高,所以对于自我 表露不强的大学生来说,此方式对其孤独感的排解没有太大作 用。
大学生孤独感的排解主要是通过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而网 络上的人际关系对于孤独感排解只起到了辅助作用。
关键词:微信使用 孤独感 陌生人社交 自我表露―、问题的提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可忽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 的减少。
在大学里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形:_个班的学生在课 前独自玩手机而不与同学交流;走在路上的时候也与手机为 伴;甚至在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吃饭的时候也相对无言,彼 此都在玩着自己的手机。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虚拟网络以及 社交软件的发展,许多人会在网络中去寻找"现实”,更有 甚者将网络外化为现实世界,透过网络来构建自己的生活圈 子。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这一年龄 阶段的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
这一时期人格特质的发展 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和融入社 会,建立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 归属感。
m 最近几年许多学者都关注到了大学生的孤独感问 题,并制作出了孤独感量表对大学生的孤独感进行测量,结 果发现孤独感在大学生当中属于普遍现象。
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 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 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 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孤独感是个体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一种主 观的体验,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孤独 感〇|2丨根据对以往研究的概括,孤独感主要有四个重要特征: 第一,孤独感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源自于人际关系缺陷; 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者心理感受,并非客观的社 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在漫长的孤独中毫无孤独感,也可在 众人环绕中深感孤独;第三,孤独感体验是消极的体验,不 愉快的、令人痛苦的;第四,孤独会促使个体努力去减轻痛 苦 〇131从孤独感的定义和特征发现,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孤独感在人际关系当中得以产生,当个人的人 际关系令人不满意时,就会产生孤独感以及不适感。
微信中的陌生人范文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压力变大了,整日便心烦气躁,在书海中沉浮。
回到家中也郁郁寡欢。
这时的父母,总是小心翼翼的,甚是有些唯唯诺诺,问我在学习上的一些情况。
我真的,真的是竭力克制自己了,却是很不耐烦地冲他们说句:“不知道。
”留下他们面面相觑。
心情着实不大乐观。
便打开微信,闪出一条好友验证。
皱着眉头看了看,似乎不认识,是位陌生人,不过,我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对方似乎一直在线,我刚同意,他便回复了我:你好啊,这么晚了,怎么还不休息。
他的问候顿时让我对他产生了好意,。
于是便和他聊了起来。
他对我似乎很熟悉,我也对他没什么戒心,毕竟,陌生人而已。
于是,便将自己近期的烦心事一股脑地全告诉了他,他一直在劝导我,叫我放轻松,不必有太大压力,学习,只要尽力了,结果如何都不重要。
我苦笑着告诉他,爸妈可不这样认为的,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佼佼者呢。
他告诉我,每位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但是,如果孩子尽力了,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父母终究是会理解的。
他还一个劲心地劝我,多和父母交流,多向父母倾诉,父母总归是“过来人”,会给我们好的建议的。
我佯装生气地问他:“说,你是不是我爸妈派来的奸细?”那天,我们聊了好久,直到晚上十一点,在他一遍又一遍地催促下,我关上了手机。
近来却是有许多事,但和许多人一样,不愿对父母说,宁肯将自己所有的心事倾倒给所不熟识的人。
这个陌生人,在正确的时间来到了我的世界。
此后,我常与他聊天,诉说我的心事,也听从他的建议,渐渐地开始和父母交流。
于是,我的初三,渐渐明朗。
很感谢他,那个等我做完作业,又陪我聊天,直到午夜时分,那个微信中的陌生人才催促我去睡觉。
我变了,乌云散去,我的天空依旧晴朗,连同父母,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不过,他们最近休息地早了,却似乎是更加疲倦了……那天,刚做完作业,想要与我的陌生人共同分享学校发生的趣事,手机却没电了,便去父母的房间取充电宝,推门而入,他们正盯着手机屏幕聚精会神地看,我笑道:“你们也不学好啊,竟也玩手机到这么晚,呵呵……”可看到手机屏幕时,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他们在玩微信,上面有两个我十分熟悉的`头像和昵称,一个是我的,还有一个,是那个“陌生人”。
生活随笔微信轻轻告知你微信像密友,微信像挚交,或许小小的微信并非能引发你的注意,抑或更遭的浪荡在风里。
可是我告知你,咱们此刻已离不开你,所有的一切都化为清风安抚在你的脸庞。
轻轻地我告知你,隐藏在时隐时现的浅风中,不时刻刻都有你—微信。
微信轻轻的告知你,网络虚幻却有情默默的告知你,看见你的微信,也不能发给你。
进你的人人,偷偷下了一张你的照片。
说了不想你,只是换了一种你不明白的方式去念你。
天天1+1+1+?不明白会加到何时,我会尽力不去爱你。
爱哪有那么容易有太多的众叛亲离不是自己想要的漂亮,又何必逼自己相信是说给傻子的情话谁情愿,微信就证明你很潇洒你以为你编的谎话我就会笨的相信一切,只是是虚假诺言谎话连篇。
网络虚幻下午,与友人谈了很多,电话挂着无线网,开着微信。
不明白何时开始,微信那个应用,已经渗入咱们的生活。
有很多人再也不跟我发短信,取代而之的是大伙儿各自挂着...微信轻轻的告知你,朋友圈中多无心挣开眼,无事间,闲聊时或许大伙儿都会拿着电话,轻轻触摸朋友圈,时下最流行的问候确实是在微信中传自己的生活照片,等朋友圈的朋友来踩。
看到很多朋友秀自家年夜饭,感到亲切,靠近,时尚。
想一想微信此刻已处处可观看到你的行动轨迹,看到你的心情好坏,转篇好文章,畅谈自己的观点。
在那个地址说感激,在那个地址说抱怨,在那个地址说心情,每每的一篇文章,每每的一段小话,每每的几个字,关切你的人都会发觉你,给句问候,给些安慰,这确实是朋友圈中的无心真多情。
微信轻轻的告知你,微信群中寻轨迹在迄今发生过的所有电子关系中,微信群关系是最不能抗拒的一种。
以前上网多数为工作和娱乐,离开电脑便耳根清净。
此刻的微信那么占据你的掌心,使你24小时无所遁形。
与QQ群不同,微群生活和现实的人脉关系惊人一致。
微信群的野蛮的地方在于,只要你还在人世,只要你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有通信联系,你必然会被组织找到。
那些萍水重逢的邂逅,常常会让你哭笑不得。
人人都有理由成立一个群,认证人际交往中的各类刹时关系。
移动互联时代的“轻熟人社交关系”——以微信为例
郭琦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7(0)32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人际关系突破原有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礼俗社会,进入跨越时间、空间的全球互联互通社会。
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应用平台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以微信为例,这种“线上线下共勾连、线上维系”的新型人际交往模式,引发人际关系的新类型——“轻熟人社交关系”。
人们的交往方式出现了“泛社交化”和“浅社交化”等表征,带来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焦虑心理。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郭琦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微时代的移动互联:轻熟人社交、交往快感与新陌生人社会的伦理焦虑--以微信为例 [J], 农郁
2.移动互联时代政务微信发展策略研究——以南京区级政务微信为例 [J], 顾孟青
3.移动互联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r——以\"儒风大家\"微信公众号为例[J], 叶艳宁
4.移动互联时代的移动阅读行为研究——以微信读书APP为例 [J], 韩旭; 张祺
5.微生活轻办公新科技——移动互联时代的轻办公生活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网情深随笔散文一网情深随笔散文两个在现实中不可能相识的人,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相遇了,然后彼此了解,彼此欣赏,彼此安慰……其实谁也不是谁的什么,但却真真切切的在牵挂,并改变着你的生活和思想,让你时时刻刻感受着一种浓浓的思念的温暖。
它既可以为你锦上添花,也可以照亮你幽暗的旅程。
就像一个磁场,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紧紧地吸引了你!随着岁月的流失,很多美好的东西都变成了回忆,比如爱情,“爱恨纠缠,无法清醒,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原型。
”激情澎湃的波涛化作柴米油盐的交响,潮起潮落之后是寂寞而又空白的沙滩。
而友情呢?当初亲密的朋友各为生计奔忙,偶尔相遇,也不再有从前的那种畅所欲言。
岁月的’递增逐渐剥去你情感的外衣,甚至改变着人的本性。
有许许多多的日子是在麻木无聊中度过。
而进入网络之后,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又展现在眼前!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人说,在网上不能投入真情,我却总是无法改变。
其实真情不一定非是缠绵的爱情,不一定像现实中的情人那样,朋友间的友谊也是真情,能成为知己更需要真情。
难道两个虚伪的人会成为异性间的亲密朋友吗?不过,“金曲谱成后,付与知音赏。
”真情也只能献给有真情的人,对虚情假意之人又何必浪费感情?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我真的遇到了很多知心的朋友,虽有感情,但却没有过高的奢求。
我们所渴望的是深入心灵的对话。
在宁静的夜晚,悄悄地坐在屏前,任思念的小河欢快地流淌。
尽管山高水远,我依然嗅到了你的清香。
在这一刻,浮躁的心灵淡化出一种安谧和幸福,心向着远方的你春暖花开。
时间的流动是情感的堆积,小溪汇入了融化的雪水之后,获得的是流向大海的力量和勇气。
而你就藏在我的心里,我和你一起去观海。
就这样驾一叶小舟,游弋在网海,渴望着与你的相遇。
如果你是我的红颜,我会让你相信,我的爱不是浮光掠影。
如果我是你的蓝颜,我会和你延续这网上的情缘。
在每一个闲暇的时刻,怀着一网情深的心,等着你的在线,直到永远,永远!。
微信里的陌生人作文导读:微信里的陌生人【1】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智慧更多信息和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带来了更多的考验作文素材。
我们早已体会不到古时长相思不相见的痛苦,现在可以通过手机微信进行每时每刻的沟通,还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打发寂寞的时光,排解内心的惆怅和分享快乐的时光。
前些日子,一个很久不曾联系的好友感情遇到了一些问题,她在自己微信朋友圈里发表了一条文采极好的感情宣言,远隔千里,我也只能通过微信和她聊了几句,说了一些简单安慰她的话语。
后来看到她的微信圈收到了很多条的关心和问候,可是她却失落的告诉我说,再多的人看了这些文字也不能减少她的忧伤,还不及身边有个知心的朋友听她哭一场。
在那一时刻我突然明白了,网络可以让我们越过千山万水和友人整夜键盘长聊,但是你却感受不到对方的温度,那一种温度,是网络世界永远无法替代的心心相印。
微信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微信大军,在文字间展现悲欢离合。
朋友圈里时髦“秀一秀”,“晒一晒”让我们像生活在一个大玻璃房子里,只要你想,你就可以让很多人看到你的目前生活状态。
但是我们很少有人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很多时候是细微敏感的,是需要小心呵护的,也许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分享给所有的人。
所谓朋友,是你和他 (她)可以毫无顾虑地分享所有的喜怒哀乐。
微信时代,我们身边有一些这样的朋友是值得我们好好珍惜的。
有的可能远隔千里,一年半载也不曾见她一回,也不曾有过她的任何讯息,但是有一天你在微信的朋友圈上发了一条很隐秘地表过自己不开心的小情绪,她会在私信轻轻的问候“你怎么啦?”,她一直都在,不言不语,默默地关注着你,只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有的朋友就是你的同窗或是你的同事,经常和你面对面聊天,一起逛街、吃饭、看电影就像你生活中的一个影子,你很忙碌的时候她会不来打扰,你很闲的时候第一个想到要她陪伴着你,你们分享一切,共同承担一切,她是你的一个人生伙伴,就像你的影子在某些时刻出现在你的身边。
【生活感悟】越微信越孤单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在微信中挤地铁,在微信中工作,在微信中吃饭,在微信中旅行。
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每一个社会话题或者明星八卦······为朋友圈而活越微信,越孤独01本韦努托·切利尼曾说,一个人若打算描述自己的生活,至少应该年满40岁,而且还要在某方面取得斐然成就。
不过,如今任何一个拥有手机的人,都根本不会搭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古怪规矩。
是微信,而不是facebook,使中国人得以大规模呈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窥探他人的日常生活。
这些日常生活却又常带着表演的气息,就像一位国家首脑的新年讲话,或者一个过分友好的推销员的笑容。
在微信朋友圈中,人们用各种状态推销他们理想中的现实生活,得到的货币则是“赞”。
今天看了一个ted演讲视频,演讲者是mit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sherry turkle。
主题就是社交网络沟通看似越来越简单,我们是否因此摆脱孤独了?很显然,我没有。
我就像她演讲中所提及的那位50岁商人。
我也不想让别人打扰,但又是想被打扰,实际上我更愿意用手机的社交软件去联系别人。
很纠结对吧!?因为这样可以将彼此保持在一种可控制的距离范围内,不远不近,恰到好处。
好像只有这样做无论饭前饭后都必须照相的,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的,看到名牌就要合影的……02微信里所谓的朋友圈,也有三俗:有孩子的晒孩子,没孩子的晒宠物,没宠物的干脆晒自己。
我们的原创本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凡是自己发的就这老三样。
孩子和宠物。
不多加评价,因为这在很多人心里是生活的重心,但你深爱的,我未必一定也爱。
所以,我一般都会对那些不分时间段出现的狗脸直接选择“屏蔽此人微信”,一条狗的生活起居真耽误我微信阅读时间。
微信这样的联系方式虽好,但似乎忘记了一点,或者没有人在乎这一点。
我们在简便交谈的同时,缺少了面对面。
就是因为每个人依赖于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进行小片段方式的交流。
【六年级】微信作文800字微信替代不了的真情微信替代不了的真情在这个信息高速时代,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地和朋友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还可以通过朋友圈了解朋友的动态。
虽然微信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它真的能代替掉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吗?我认为,微信无法代替掉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微信不能代替掉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通过微信聊天,我们只能看到对方的文字,听到对方的声音,而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眼神和身体语言。
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容易导致信息的误解和误会。
而面对面的交流则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和意思,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方的表情、眼神和身体语言,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微信无法代替掉人与人之间的真实际行动。
通过微信我们可以随时和朋友聊天,询问对方的情况,但如果只停留在文字上,那么朋友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变得虚浮。
真正的情感需要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表达。
朋友生病了,我们可以亲自去看望,带上一束鲜花;朋友过生日了,我们可以亲自送上一份礼物。
这些实际的行动才能真正地表达我们对朋友的关心和爱。
微信也无法代替掉人与人之间真正的陪伴。
在微信上,我们可以随时和朋友聊天,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但无法真正地陪伴对方。
陪伴是一种持久的行为,需要我们亲自在对方身边才能实现。
所谓的陪伴,并不是简单地在微信上聊天,而是在生活中真实地陪在对方身边,和对方一起经历风雨,共同度过人生的喜悦和苦难。
虽然微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它无法代替掉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面对面的交流、真实的实际行动和真正的陪伴才是真情的表达和传递。
希望大家在使用微信的也能够保持对真情的珍惜和维护,让我们的社交更加真实、温暖和美好。
对朋友圈点赞的看法篇一:对微信朋友圈的分析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南京师范大学孙国文摘要:微信朋友圈的是以熟识的好友建构起来,群居动物个体在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变得安全可靠。
个体的自我无意识呈现是通过朋友圈的基本功能发布信息和互动的,在该过程中,群居动物的情绪化体验方式所展现的“自我”形象与当时标准规范的情景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研究个体自我呈现时需要就个体内在世界的“本我”和外在世界的“自我”乃至超情绪世界的“超我”进行甄别分析。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人格解构一、问题的提出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和应用平台如雨后春笋涌现。
自202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应用平台以来,历经短短三年时间,微信用户量剧增。
截至2021年第二季末,微信总用户数是6亿,国内用户5亿,海外1亿。
微信4.0版推出了“朋友圈”这一主打功能更是受到欢迎。
有数据显示,分享劳作的点点滴滴,27.5%的人选择微信朋友圈,17.5%的人因选择电话和短信,16.3%的人选择QQ空①间。
这表明朋友圈在分享和发布信息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已成为人们塑造必选自我的首选。
随着微信用数量的增加,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力越来越来,这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在CNKI中用关键词查询“微信朋友圈”,仅显示3条结果;用篇名查找,2021年有1条,2021年有3条,2021年有29条;用主题查找,2021年有2条结果,2021年有13条,2021年有55条。
笔者通过浏览这些文章的摘要和关键词,发现对于微信朋友圈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微信朋友圈的概况研究,如汤娜、魏宝涛在《传播学视角下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中其中曾指出了微信朋友圈的理念、内容及界面设置等②;二是从网络视角来研究微信朋友圈,如转贴李冠华从社会网络理论阐述了朋友圈的特色和其人际关系网建构意义③;二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微信朋友圈,如杨柳、李思维在《微信朋友圈现象之微营销》中会详细的阐述了微信朋友圈的经济价值和功能④;四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信信息①② 数据来源于新浪调查[EB/BO] 汤娜,魏宝涛.传播学视角下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J].新闻传播,2021(04):214.③ 刘冠华.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J].新闻采编,2021(04):47.④ 杨柳,李思维.微信朋友圈现象之微营销[J].中国传媒科技,2021(03):8.传播对生活的外界影响,如李冰洁从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对情感的影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