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DOC)
- 格式:doc
- 大小:962.00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2.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4.《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5.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6.《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7.“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C D D D A B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D A B C A C B
题号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B B D A B C C D
题号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A C A B B A C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题,共20分。
41.参考答案:
(1)实行察举制。
(1分)标准:孝、廉(品行和才能)。
(1分)
(2)由地方官员负责;根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
(2分,照抄材料不得分)原因:地方骚乱,交通不便。
(2分)
(3)特点: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按考试成绩录取)。
(4分)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稳定。
(6分,任答三点即可)
(4)特点:选官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选官标准与方式相对公平公正。
(4分)。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60。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下图是甲骨文的“高”和“宫”字。
“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
“宫”字反映的是在一个大屋顶下罩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室内空间。
从这两个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最准确的是A.当时社会分化和特权观念明显B.当时社会各阶层比较平等均衡C.当时已进入到奴隶制国家阶段D.当时已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2.观察右图,根据所列年代与数据推测图表中曲线表示的是A.英国输华鸦片总量B.英国全国煤炭产量C.英国掠夺白银总量D.英国输华棉纱总量3.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4.据考证,从唐代遗存下来的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
这实际上反映了( )A.唐代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B.唐代官方印刷手工业部门发达C.唐代私营印刷业开始兴起 D.唐代不再抑制民营手工业发展5.乾隆时期,南洋一带经常发生涉及华人的事端,如荷兰殖民者在南洋的爪哇制造的“红溪惨案”,引起了清朝政府的反感;外国人聚集的地方如(澳门)也经常有洋人犯案,使一向厌恶司法纠纷的清政府不胜其烦。
于是,1757年乾隆南巡回京后,实行“一口通商”政策。
这表明乾隆实行“一口通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C.对西人制造事端恐惧 D.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6.下表汇总了新中国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A.突出了中共在抗战的地位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7.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据甲骨文记载,商朝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朝()。
A.王权借助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2.有学者说:“(某一制度)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这一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禅让制D.世袭制3.“师尚父(姜尚)谋居多。
于是武工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该材料反映出()。
A.王族身份,守土封疆B.大兴礼乐,尊卑有序C.镇守疆土,藩屏王室D.尊王攘夷,称霸诸侯4.《吕氏春秋》中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B.兄终弟及C.大宗与小宗对立D.神权与王权结合5.先秦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
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统治较为稳定B.工权与神权相结合C.政权更迭频繁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
为此,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中央集权制B.实行郡县制C.实行三公九卿制D.统一文字7.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8.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
郡县制()。
A.始于秦朝的建立B.终于汉初分封王国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便于扩大秦国版图9.“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您,只能站在台阶下和您说话。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其中每小题1.5分,共60分)1.“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2.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5.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左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
这说明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官职6.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7.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45题,每小题2分,共90分)1.古代中国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农民的宗法观念B.血缘亲族的团结C.“三纲五常”观念的流行D.散漫自私的意识2.《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
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A.满足皇帝的私欲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强化君主的权力D.彰显皇帝的权威4.“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应的是A.西周的分封制B.西汉的郡国制C.唐朝的藩镇D.元代的行省制5.“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
”这种现象是指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6.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7.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
印数:1100(全年级)时间:20140926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2006年10月19日,2000余名海内外彭氏宗亲汇聚江苏徐州彭祖园,举行“祭拜彭祖大典”仪式。
中华民族这种尊祖敬宗的习俗源自()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2.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是()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3.下列几位同学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后对兵马俑的评论中,客观准确的是A.“这么多瓷器,真壮观” ()B.“秦国的皇帝权力真大”C.“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统治力量”D.“浪费社会人力、物力,是暴政,没什么价值”4.秦始皇构建强大封建王朝时,曾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其做法的主要目的是()1页A.皇帝通过控制郡守和县令任免权,加强中央集权B.皇帝可以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优秀军事人才可以担此重任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5.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6.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7.唐朝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正确的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2页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8.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
如“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其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A.民主政治B.以民为主C.为民做主D.天为民主2.《荀子》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其中位于今山东境内的主要诸候国是()A.燕国、齐国B.宋国、鲁国C.齐国、鲁国D.晋国、楚国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
这一传统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有直接关系?A.分封制B.皇帝制C.郡县制D.宗法制4.“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①皇帝制度②郡县制度③三公九卿制度④行省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C.设参加知政事、分割相权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6.秦汉时期丞相由一人担当,隋唐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朝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到明朝时丞相制度被废除。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主专制的强化B.丞相制度的不断完善C.君主专制的削弱D.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7.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来(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参与决策B.上传下达C.伴读陪写D.谋划战事8.(原创)某历史学家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A.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君主集中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D.丞相的权力被分割9.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他说的制度是()A.荐举制B.封邦建国制C.科学制D.三省六部制10.“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本卷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60。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2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3.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4.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
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5.乾隆时期,南洋一带经常发生涉及华人的事端,如荷兰殖民者在南洋的爪哇制造的“红溪惨案”,引起了清朝政府的反感;外国人聚集的地方如(澳门)也经常有洋人犯案,使一向厌恶司法纠纷的清政府不胜其烦。
于是,1757年乾隆南巡回京后,实行“一口通商”政策。
这表明乾隆实行“一口通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C.对西人制造事端恐惧D.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6.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
高三历史练习题命题人:李军素印数:400(文+复)时间:20150324 1.《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C.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2.“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3.弗朗西斯·福山曾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C.三省六部制的实施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4. 《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5.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
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
”他的意思是A.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护统治B.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6.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满分100,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50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
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3.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大哥,时年30岁,为周王妾一(侧室)所生B.二哥,时年28岁,为周王正妻所生C.三哥,时年25岁,为周王妾二(侧室)所生D.四哥,时年23岁,为周王正妻所生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5.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
由此可见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6.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C.西周的冶炼业十分落后D.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7.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8.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命题人:王飞校对人:王飞印数:420(文+复文)时间:2013.9.25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
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B.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D.古代中国的历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2.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
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最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3.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
这表明()A.土地是唯一的财富象征B.宗族在古代有存在的必要性C.租佃经营开始成为主要经营方式D.清代土地公有制缓慢发展4.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
这反映出()1A.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D.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王夫之所说的“罢侯置守”指的是()A.废除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B.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废除世袭制实行三公九卿制D.商人已经能与政府分庭抗礼6.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7.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②③④8.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2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C.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9.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B.都彻底解决了社会矛盾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D.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10.“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
定州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试题高三历史注意事项:试卷分为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材料分析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共48分)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
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
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最终经孔子编订而成。
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诗经》中出现的是()A.《唐风》B.《陈风》C.《郑风》D.《赵风》3.《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圉古代科技()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4.《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8.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证银”9.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铅州数量,这表明当时()A.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10.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1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题2分,共90分)1. “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目的在于实现对各级官员的监察B.该制度防止各级政府决策失误C.该制度能从法律的角度约束王权D.目的是实现对天子和王侯的谏议2.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3.有人在诗中写道:“一片销烟弥廿载,两次战争为黄白。
清风无力驱鹰犬,反助冥火浴江淮。
”请问这股“清风助冥火”的景象意在形容哪一历史事件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联合镇压C.新疆伊犁地区被沙俄侵占D.义和团运动被中外联合镇压4.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开始于A.1840年B.1843年C.1858年D.1860年5.下列所示两幅形势图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变化趋势是A.从侧重反帝到侧重反封建B.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C.从农民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D.从局部抵抗到全民族抗争6.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8.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河北正定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1.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2.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D.宗法制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4.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6. 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7.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某某正定中学三轮模拟练习试卷(一)文科综合考试X围:高考全部内容;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大联考命题中心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某某、班级、考号等信息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24.“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引自北宋苏轼所著《石炭并引》),这说明了A. 当时的民间手工业参与市场 B.当时的手工业发展并不平衡C.当时冶铁的技术已摒弃木材 D.当时的煤炭已作为冶铁燃料25.下面是高三某同学研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时标注的文字,分析下面史料的出处为()A.《论语》 B.《墨子》 C.《孟子》 D.《焚书》26.恩格斯曾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这实际上说明了雅典某某政治的特点是A.实行直接某某制B.主权在民原则C.轮番为治原则D.权力交叉的制约机制27.“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
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上述思想主X的代表是A.孟德斯鸠B.伏尔泰C.普罗塔戈拉D.卢梭28.阅读下表,英国人均糖消费量远高于欧洲其它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的生产力B.圈地运动为英国经济提供了国内市场C.英国在此期间占据了海上霸权的优势D.新航路开辟初期英国积极殖民掠夺29.在英国,战争极大扩大了劳合·乔治和丘吉尔的权力,丘吉尔为保证战争的胜利,很多重大的决定都是绕过议会而由战时内阁直接做出。
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
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最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2.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
这表明()A.土地是唯一的财富象征 B.宗族在古代有存在的必要性C.租佃经营开始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D.清代土地公有制缓慢发展3.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
这反映出()A.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D.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王夫之所说的“罢侯置守”指的是()A.废除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B.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废除世袭制实行三公九卿制D.商人已经能与政府分庭抗礼5.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6.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7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C.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8.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B.都彻底解决了社会矛盾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D.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9.“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
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2.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4.《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5.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6.《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7.“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刚刚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逐渐失去其作用8.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9.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此现象表明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10.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11.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12.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1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14.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15.《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16.《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A B C D17.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18.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9.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20.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该记载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21.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22.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23.《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24.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A .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B .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2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 .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 .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26.右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分工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A .“城郭之民,类多工商”B .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C .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D .“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27.(201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 《汉书·食货志》记载:“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这段史料所反映的情况不准确的是A .商人操纵市场B .商人生活奢侈C .商人干预政治D .人们弃农经商28.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A .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 .废除了海禁政策C .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 .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29.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
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 .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D .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30.《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①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④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③④31.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