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9.41 KB
- 文档页数:3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6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
借用昨天教研活动庞老师发言提到的那位名师的话引出我的发言,记得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不会站在你前面,因为我不想带领你;我也不会站在你后面,因为我不想跟随你;还是让我站在你左右,让我们携手同行。”带领与跟随,我理解就是传统教育下的师本教育,“带领者”就是让学生不偏不离地跟随老师,“跟随者”就是在老师的严格监护之下完成学习任务,二者都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这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教学模式下截流式教学的弊端,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了。“携手同行”的方式我理解就是现在我们进行的生本教育,让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学习地位,把课堂教学当成师生建构快乐和谐课堂共同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课前当编导,将文本与学生结合起来,做精心的设计,课中扮演员,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与他们共同参与课堂交流,而不是将自己显摆在师道尊严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意志之上。
读了本书前面部分章节,我有一些不够深刻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体会1:
“懒人有懒福”之说。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有他的道理,这里的懒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懒人心不懒,懒人善于思想。他们事前会想好更有效的解决办法,预设达到的最佳效果。教师应该做这样的懒人,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先学先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找老师帮助,这既是给我们减轻负担,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得到充分的展示,顺应儿童的天性,促使其发展,自然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体会2:
“悠闲的抛秧比密植的插秧收获好”,这就是有心栽树树难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们应该大胆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发展自由的空间,这样才能让他们如秧苗一样欢快的生长。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优秀15篇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篇一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
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
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
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一)
翻开郭思乐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第一个印入我眼帘的是生本教育体系的若干理念:A、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B、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C、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所有观念都是将学生摆在第一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要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书中还读到一个“当鞋合脚时”的小故事: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
当今的教育就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让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种“忘我”教育,让孩子们能完全将学习当成生活的一种乐趣,而不是充满压力的学习。结合我的音乐教学,生本教育尤为适合。音乐教育不但要让孩子们会唱会跳,更要让孩子们从音乐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生本教育更能提升孩子们对音乐的悟性,让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空间,轻松自在的学习。
此书,我才初略的翻阅,今后这段时间要仔细认真的学习,深刻把握郭思乐老师的“生本”思想,并很好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际中来,理论运用与实践嘛!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二)
8月14日---16日,我有幸在神头中心小学参加了我乡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研讨会,在这3天的时间里,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观摩了几位数学教师的精彩讲课,并听了我乡名师的相关报告,及有关县教研室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
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十一。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师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它致命的问题—压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而且,这一问题由于对升学率的非科学的理解而愈演愈烈,同现代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产生了碰撞。现代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是,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了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极其丰富的信息,教师作为惟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经改变了;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
人们把师本教育类比为针剂教育,它类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制作为针剂,进行注射的营养制式。在这种制式下,吃蔬菜的乐趣,器官获得的锻炼以及蔬菜的不可提取的、更为重要的营养,都被抛弃了,它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师本教育模式中,虚体设计的语文课往往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学习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实体设计则是这样的考虑: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为此他们就必须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在实体的个人需要中提出来的,当教师抓住了实体需要的源,就会使流变成有源之水,并会把这样的教学转为学生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去作各种各样的概括,积极地对比、归纳、判断。这时,概括的过程也许比概括的结果更为重要。教育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而又难题多多的学科。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来说,实现人的完满发展,特别具有研究价值,这里只能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一: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假期中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精选3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第1篇】
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
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好的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的教育走向生本学习(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16篇)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篇1
这个月翻阅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感受较多。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需一切为了同学,高度敬重同学,全面依靠同学”的新理念,观点新奇,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具有突破性的奉献,依据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缺乏以解决今日的问题了”。由于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同学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同学为主体,而且要彻底解决落实同学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确实是这样,假如不从体系上解决教育改革问题,事实上课程,方法,管理评价,总是互相制约,我们还是要长期被师本教育体系紧紧地捆绑着。例如如今很多老师在会议上、文章中观点往往特别正确,而在现实工作中总跳不出原来的阴影。缘由之一就是新理念对于有的老师还仅仅是显性学问,而他的行为仍旧被师本教育体系的隐性〔缄默〕学问所左右。
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化的讨论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同学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分;接流式和
源流式教学的区分;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分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究。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分详细表达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同学”。分析了很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查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同学”的价值观并不简单。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比而细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老师关怀的是如何展现自己的风采,让同学“出彩”也是为老师设计的教案服务。外表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打算进行,同学也在参加,也有收获,高兴奋兴,热喧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老师事实上事前不向同学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怀同学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同学得到主动进展?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师,我才感觉到自己该改变角色了。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精选教育走向心得体会三篇
教育走向心得体会篇1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几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样算的'?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来算的:19、20、21、22、23、24、25答案是25。生2:18+7=10+15=25。生3:18+7=18+2+5=25。生4:18+7=18+4+3=22+3=25等等多种方法。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1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
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一: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一年级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教育类书籍读书篇1
《教育走向生本》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
教育走向生本的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走向生本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为大家的教育走向生本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六篇读书心得
(一)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让教育激扬生命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这一切都强调,人的生命具有无限潜能,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我们的教育应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这也正是郭思乐教授所倡导的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适合学生的教育。
在教研室郎主任的推荐下,最近一个多月,断断续续地选读了郭思乐教授著作《教育走向生本》的部分章节,虽然没有细读,也没有读完,但受益匪浅,现将自己读这本书的零星心得体会整理下来,以便更深入地领悟“生本教育”的真谛。
一、教师要注重教学的交付,给儿童适合的教育。
郭教授认为,教师要注重教学的交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快地让学生自己
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只有当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他们的天性才能得到张扬,他们的获得才会像鲜花一样怒放。教师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