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化学总复习--化学《燃料及其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10
一、选择题1.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B.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内焰上加热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D.适当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B解析:BA.燃料本身也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而含有水分子,正确;B.酒精灯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充分温度高,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外焰上加热,选项错误;C.氧气浓度越大,燃料燃烧越充分,故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使燃烧更充分,所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
故选:B。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能燃烧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B解析:BA、铜片上的红磷因未达到着火点,开始不燃烧。
错误。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会燃烧。
正确。
C、热水的作用有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错误。
D、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且与空气接触才可燃烧。
错误。
故选B。
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解析:B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但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与水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正确;故选项正确;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错误,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故选项错误;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电灯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是九年级化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是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一、什么是燃料燃料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产生热能或动力的物质。
燃料主要为化学物质,它们能够在适当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产生热能。
常见的燃料有化石燃料、木炭、天然气等。
二、常见的燃料种类2.木炭:木炭是由木材等植物有机物经过热分解得到的固体燃料。
木炭燃烧时释放的热量高,但燃烧产物中会有很多固体颗粒物。
3.液体燃料:液体燃料主要指石油和汽油,它们被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等领域,但燃烧产生的尾气对环境有污染。
4.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主要由甲烷组成的气态燃料,它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因此被认为是较为清洁的燃料。
三、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焓变为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一般包括燃料和氧气的反应,产物主要有二氧化碳、水和能量(热能和光能)。
燃烧反应具有自燃性、连续性、放热性和产物不稳定性等特点。
四、燃料的效能燃料的效能指用于产生能量的燃料利用效果的好坏。
常用的衡量燃料效能的指标包括燃烧的热效率和排放的污染物。
炉具和发动机等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其热损失的多少,减少热损失可以提高燃料的效能。
五、燃料和环境的关系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燃料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应该选择清洁和高效的燃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六、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突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节约能源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等。
绿色能源是指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
总的来说,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包括了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涉及燃料及其利用,以下是该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燃料的定义:燃料是用来产生热能或者做功的物质。
2.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光、声等现象的化学变化。
3. 燃烧所需的条件:燃料、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4.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着火温度。
5. 燃料的分类:- 有机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是从化石中提取的,主要成分为碳和氢。
- 无机燃料:如氢气、氧气、臭氧等。
6. 燃料的利用途径:- 燃烧发电:利用燃料的热能产生蒸汽,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
- 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
- 工业生产:生产钢铁、化肥等。
- 生活用途:取暖、烹饪等。
7. 燃烧产物:燃料燃烧后会产生水蒸汽、二氧化碳、氮气、一氧化碳、硫化物等。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 燃料的利与害:- 利:燃料可以提供能量和动力,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 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变暖;同时,燃料的燃烧排放的污染物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9. 节约能源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节约能源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
- 方法:科学使用能源,开展节能宣传,推广节能技术,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10.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外散发的热量,形成类似温室的作用,使地球温度上升。
- 全球变暖:由于温室效应加剧,地球的气候变得越来越热,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等问题。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总结。
除了了解这些知识点,还需要通过实践经验、实验观察等方式来加深对燃料及其利用的理解。
第1页(共8页)
2023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
1.为落实“绿色冬奥”理念,冬奥会使用的汽车燃料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 )
A .氢气
B .天然气
C .酒精
D .汽油
2.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 .H 2,O 2
B .CO 2,O 2
C .CH 4,空气
D .CO ,空气
3.下列不是由石油加工得到的产品的是( )
A .溶剂油
B .柴油
C .煤焦油
D .汽油
4.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爆炸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面粉厂要禁止烟火,以防发生爆炸事故
B .空气使蜡烛剧烈燃烧导致爆炸
C .发生爆炸后容器内温度升高、氧气不充分蜡烛熄灭
D .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5.下列有关爆炸和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 .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 .不加塑料盖不会发生爆炸
D .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6.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可随身携带的物品是( )
A .浓硫酸
B .矿泉水
C .烟花爆竹
D .管制刀具。
【九年级】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燃料及其利用第一轮主题:燃料及其利用一、目标解读:1.了解可燃物的燃烧情况及灭火原理和方法2、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了解新燃料的使用和开发,以及能源和化学反应中的能源变化二、要点回顾:(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气体(2)氧气(或空气)(3)的温度达到燃点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消除可燃物(2)隔离氧气(或空气)(3)将温度降至燃点以下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充足的空气(2)燃料和空气之间有足够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二)、燃料和能源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炭:“工业食品”(主要是碳);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和氢);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一种气体化石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低于空气,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俗称乙醇,化学式:C2H5OH)化学性质:可燃性c2h5oh+3o2点燃2co2+3h2o工业酒精通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因此工业酒精不能用于制备葡萄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燃烧(2)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4.新能源:氢能、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
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⑴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⑵要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方法:⑴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⑵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⑶清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三、燃烧的现象1.可燃物的性质不同,燃烧的现象也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四、爆炸易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爆炸的条件:易燃物、有限的空间、明火、达到爆炸极限。
五、缓慢氧化与自燃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难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2.自燃:易燃物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叫做自燃。
六、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热。
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向下不同。
七、常用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2.干粉灭火器: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课题2 燃料和热量一、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是由古老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它们都是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工业的“粮食”指煤,工业的“血液”指石油。
1.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煤:主要含有C,也含有S、N、O、H等。
石油:主要含有C、H,也含有S、O、N等。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2.煤和石油是混合物。
3.煤干馏后的产物有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
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4.将石油加热炼制,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可得到的产品有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
《常考题》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复习(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水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有()①反应Ⅰ为分解反应,反应Ⅱ为化合反应②只有反应Ⅰ能说明水由氢和氧元素组成③整个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④反应Ⅰ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反应Ⅱ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A.1B.2C.3D.42.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关于实验操作中的快慢,错误..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将红热的木炭从瓶口缓慢伸入瓶底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将点燃的红磷快速伸入瓶中并立即塞紧瓶塞C.阶梯蜡烛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快速将二氧化碳倒入装有上下两根燃着蜡烛的烧杯中D.验证甲烷燃烧产物的实验: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然后将烧杯迅速倒转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3.下面是对某一主题内容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错误的是A.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B.微观粒子与物质的关系:金属铜一一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C.物质使用与安全知识:汽车在加油站加油——严禁烟火,使用燃煤取暖——注意室内通风D.试剂(或仪器)与其使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防炸裂,过滤时用的玻璃棒——引流4.住宅着火,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作用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隔绝空气或氧气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水分解出不助燃的气体5.据报道,天津8.12 爆炸事故现场有剧毒物氰化钠库存,则氰化钠的外包装应有下列哪种标志A.B.C.D.6.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A.区别硬水和软水B.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D.探究二氧化锰能否增加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7.走绿色发展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下列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正确的是()A.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等污染物B.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合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C.农业上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D.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和毒气污染8.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化学初三教材梳理:燃料及其利用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化学学习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化学初三教材梳理:燃料及其利用燃烧及燃烧的条件⒈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⒈可燃物;⒈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⒈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
⒈着火点:到达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探究点1:燃烧的条件:⒈可燃物;⒈与氧气(或空气);⒈温度。
探究点2:燃烧的剧烈程度:⒈氧气的浓度;⒈接触面积(团块粉末气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⒈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⒈去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⒈隔绝氧气(或空气)⒈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⒈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⒈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⒈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⒈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学问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燃烧空间越小,越危险。
⒈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氢气、自然气、煤气等)或粉尘,在空气中到达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
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如开灯、抽风、拨打电话、手机等),以免发生。
⒈认识一些与燃烧和有关的图标(参看课本P129)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自然气)⒈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⒈煤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⒈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是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放出的。
⒈煤的综合利用: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化学转变,可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有:焦炭:冶金、炼铁等煤气:气体燃料。
它的有效成分有H2、CO等。
⒈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⒈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概述在古代,人们就知道利用火。
火推动了人类的文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从最早使用的柴草,到煤、石油和天然气,发展到了今天的许多新型燃料。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亲自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课题1 燃烧和灭火自主梳理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_______反应。
2.燃烧的条件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1.答案:可燃物氧气发光发热氧化2.答案:可燃物氧气(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常用灭火器名称和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中考化学总复习--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一、选择题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福尔马林浸泡鱿鱼B.用明矾净水C.品红在水中扩散D.一次性餐盒降解【答案】C【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福尔马林浸泡鱿鱼,福尔马林有毒与鱿鱼成分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正确;B、用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与悬浮杂质形成胶体,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C、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一次性餐盒降解是分解生成了易挥发性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C。
2.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探究作如下性改进,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有是()A.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B.图2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胶塞弹出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答案】A【解析】【详解】A、图1中热水不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还能升高白磷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选项错误;B、图2中a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塞子不会弹出;b管内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
但由于管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塞子可能被弹出,选项正确;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低于管外大气压,大气压会把气球压得更瘪,选项正确;D、由图1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知,置于空气中的白磷其温度达到了自身的着火点(40℃),而红磷的着火点高于60℃,所以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物质燃烧时,燃烧的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的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降低了灯芯的着火点【答案】B【解析】【详解】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正确;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错误;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灯芯的着火点,故错误。
故选B。
【点睛】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可以作燃料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能用于人工降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是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具有可燃性;C. CO2和CO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经过压缩的固体CO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5.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6.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D.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味剂【答案】B【解析】【详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故符合题意;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故不符合题意;D、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不符合题意7.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A.300g B.50g C.100g D.150g【答案】A【解析】【详解】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色沉淀的质量是100g×36%÷(12100×100%)=300g。
故选A。
8.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实验设计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详解】A、热水中溶液变红色的速率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故A正确;B、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故B正确;C、实验过程中,右边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说明只有水不能使铁钉生锈,左边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不能说明需要氧气参加,故C不正确;D、食用油在汽油中溶解的远比溶解在水中的多,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燃烧条件:物质是可燃物、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金属生锈的条件是有水、氧气参与。
9.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答案】C【解析】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常表现出热量的变化,正确;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煤的充分燃烧,正确;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利用水气化吸热使纸箱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的原理,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正确。
故选C。
点睛: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
10.对下图所示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B.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C.②③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打开止水夹,水倒流进广口瓶且约占广口瓶容积的五分之一,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A正确;B.铁丝能在氧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产一种黑色固体,说明铁能在氧气中燃烧,故B正确;C.铜片上的红磷和氧气接触,不燃烧,水中白磷不和氧气接触,不燃烧,因此②③对比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C 错误;D.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后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故选C。
1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答案】D【解析】【详解】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是正确的表述;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热空气或有毒气体吸入鼻孔;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故答案选择D12.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 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1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法正确的一组是()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②二氧化碳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③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成反比.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灯火实验.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A.①②③B.②⑤⑥C.④⑤⑥D.③④⑤【答案】C【解析】【详解】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分子构成不同,性质不相同,故不正确;②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故不正确;③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成正比,所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跟压强成正比,故不正确;④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洞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故要做灯火实验,故正确;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故正确;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故正确。
故选C。
14.下列灭火方法中,与“熄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完全相同的是()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答案】B【解析】【分析】“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盖灭,即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详解】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是利用的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方法,不符合题意;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是隔绝空气和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符合题意;D、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