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精编)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课前参与查找的资料,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解诗题。
1.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
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从诗题中你哪些字你知道的?军:从军征:征战。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
2.文学常识: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什么是乐府?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
二、新课学习读通诗。
1.作者想通过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
2.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向同桌请教。
3.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指名读。
看着大屏上红色的字,这些字都容易读错,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个字读一遍。
解决了字音的问题,相信同学们能把古诗读得更通顺更流利,我们一起来读读。
明诗意。
1.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义,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很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词义批注到了书上。
)2.交流汇报,师可以点名解释重点字。
3.哪位同学来说说这首诗在大意?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充。
古诗二首凉州词学习目标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
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学习重、难点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学习过程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几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
板书:王之涣《凉州词》。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
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敦煌附近,今甘肃武威。
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
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二、初读古诗提出读的具体要求:1.自由读(至少两遍).2.指名读,听后评读。
(老师或学生评)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3.指名读。
(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
《古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学法,即:读通-读懂-读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知识与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自主探究,合作释疑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课中生字、词,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人的生平,查阅边塞与描写黄河诗的基本资料,使用“手机”拍照,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的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黄河,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我就记得在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大家还学过一首写黄河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吗?(提示:登鹳雀楼)2.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王之涣写的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凉州词》(板书课题),诗中写了哪些内容?你读了课题有想到了什么?让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吧。
3.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4.解释题目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5.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二、读通诗歌1.学生齐读课文2.出示生字,学生分析字形、组词并书写。
《古诗二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意思。
2.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2、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这首诗是一幅怎样的画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四、参考资料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
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又名《出塞》。
古代所指的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教具: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学具:工具书教法:读中感悟,感悟中读学法:读中感悟,感悟中读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理解“怨”字、“孤”字的含义。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四、作业:背诵诗歌。
出塞【教学目标】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王昌龄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会古诗描写的雄浑辽远,大浪淘沙的景象。
2.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二.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1.伴随着黄河涛声这首儿歌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听着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有关黄河的动人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有学习过有关黄河的古诗,谁来给大家朗诵一下通过黄河入海流,我们知道诗人的观察角度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故事,看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黄河,要借黄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二)初读古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两首古诗是七言绝句,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两首古诗,注意:字音要读准确,注意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1.在读之前,我们来看看哪个字的字音,字形需要注意。
指导书写2.诗应该怎样停顿呢?在书上用斜线画出停顿。
3.自由练习读一读4.指名朗读三.学习古诗1.那我们学习古诗需要哪些内容?2.老师把我们学习古诗的内容概括为三步3.我们看下大屏幕,请同学们读一下自学提示4.全班交流汇报第一首古诗:读一下前2句话王之涣在吟出这首诗前,眼前肯定出现过很多景物,经过筛选最终选的什么?所以前两句写得是景。
范仲淹的《渔家傲》也有一句诗写出来这种意境,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孤城的意思指的什么?王昌龄写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当时的作用指的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这里指什么意思?还有哪里有双关的修辞?师:但是诗人以何须怨的委婉语气宽慰吹笛的人思乡情重,乡愁难尽,但自己戍边卫国,责任重大,要继续坚守在这片孤城中,这样就使全诗的悲凉蕴含了慷慨悲壮之情,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凉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如果你是边疆将士,你有什么心里话对家人说的吗?关于这首古诗还有一个故事,旗亭画壁。
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第二首古诗:哪句是想象,哪句是现实?四.拓展黄河的诗句五.拓展边塞诗看图片,猜古诗六.课后作业。
《凉州词》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古诗的多种感情色彩。
3.提高学生诗文理解的能力,能借助注释理解这首古诗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读诗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启示法、讨论法、诵读法课前准备了解作者的基本资料,使用“手机”拍照,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课1.谈话导入古时候的诗人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优秀文章和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
2.找同学背古诗,老师背诵一首,引出边塞诗。
3.介绍诗人和“凉州词”这个曲调名。
讲解:“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因为很多诗人都喜欢这种曲调,为它填写新词,所以唐代的很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新授1.初步读诗,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坐读、站读)2.指名读。
然后指导“仞”的写法和“羌”的读音。
3.试读《凉州词》。
4.师生共读。
5.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还要读出诗中的感情。
(引导学生自己边读边悟,读出情绪)。
6.引导学生借注释理解:为什么称“一片孤城”,指的是哪座城?为什么用“片”?想像黄河自上而下奔腾的场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种感觉说出来。
7.感悟“杨柳”。
8.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双关,就是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条件,使语句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彼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重点想一想:杨柳为什么不发芽?“春风”的含义:表面指自然界的风,实际指朝廷的关心。
边关上的将士们盼着朝廷能早点让他们回家和亲人团聚,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好像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及这些将士们,很多将士已经葬在了这里。
9.齐读古诗。
想像意境: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词的意思2.理解诗歌的意境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课前准备教学准备:课及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2、新课学习(一)自主学习1.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而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三)推荐阅读1.王翰的《凉州词》2.王之涣的诗歌3、结论总结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1古 诗 二 首凉 州 词(唐)王之涣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①你能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吗?]释义:黄河远远流淌,直飞上白云端,孤零零一座边城屹立在崇山峻岭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②这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的目的是什么?]释义: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哀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浪 淘 沙(唐)刘禹锡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③这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九曲” “自天涯”对描写黄河起了什么作用?]释义: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边。
5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④你从中读懂了什么?]释义: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1☜ 2 ①首句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次句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3②告诉我们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俗,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之情。
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4 ③这两句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
5④这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汉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想象丰富,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理解古诗,体会情感。
3.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提升审美情趣。
解词的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古诗二首教学目的: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过程:导入: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一、交流资料1.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2.诗歌大意:《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
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四、学生小结五、推荐阅读王昌龄——从军行(一、二)王翰——凉州词六、作业背诵默写板书:兵役的残酷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不尽的悲哀第二课时:导入: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
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词的意思
2.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课及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
课”系统中展示。
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新课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而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推荐阅读
1.王翰的《凉州词》
2.王之涣的诗歌
三、结论总结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四、课堂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离愁有关的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六、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之涣
远眺黄河、孤城环境
豁达、开阔的胸怀
近听羌笛声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