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生产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现代生产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研究现代生产关系需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制结构,但不能忽视其它经济主体之间、以及其它经济主体与自然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不能把所有制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关系,把国有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全民所有制经济。
关键词:生产关系所有制国有经济
研究现代生产关系必须研究其它经济主体之间、经济主体与自然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一)企业“法人”是经济生活中重要主体
在公司制企业尚未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的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的情况下,我们考察生产关系仅仅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恰当的,因为此时经济活动的主体就是自然人,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关系基本上就是自然人与自然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尽管从数量上看,现实社会中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数量庞大、占绝对的比重,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制企业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它集中了整个社会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对经济活动的贡献远超过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现代社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人与人之间不通过“法人”这个中介,是难以形成经济利益关系的。就直接生产关系而言,人们为了从事生产活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首先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创立独立的利益主体——法人。一般来说,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是把劳动力出卖给某个具体的资本家,而是出卖给某个资本家“集团” ,这个“集团”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法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之所以要组成“法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但“法人”的利益决不是投资入股的所有资本家利益的简单相加,更不是行使经营权的企业高管的利益,从自然人中“异化”出来的法人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现实社会中,生产资料的主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不是自然人,而是企业“法人”。我们作为消费者需要不断地购买商品和服务,这些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在通常情况不是“自然人”,我们作为消费者在交换过程中不是与自然人,而是与“法人”形成经济利益关系。
(二)经济利益主体的变迁使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1.资本家、特别是中小资本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发生重大的变化。现代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不仅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还依赖于有效的经营管理,对此,单个的中小资本往往无能为力。中小资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通过资本集中形成股份公司才能进行生产活动。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中小资本的所有者一般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他们仅仅凭借股票的所有权取得股息。现实社会中这
些人,特别是小资本所有者不是除了拥有公司的股票之外,不再从事其它任何经济活动,他们在许多情况下与普通的雇佣工人类似,也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某一企业,这个企业可能是自己持有股份的企业,也可能是其它企业。
2.雇佣工人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地位发生严重分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初,“自由”得一无所有的工人为了谋生、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受雇于某个资本家。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而雇佣工人沒有任何生产资料,决定了他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也决定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的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中,企业的规模一般不大,管理相对简单,资本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雇佣工人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被管理者,必须听从资本家的管理与监督。“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现代公司制企业特别是股份制企业,一方面投资者人数众多,这些投资者无法都直接参与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巨大,管理复杂,需要精通管理的专业人士才能胜任。因此,现代社会中资本家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持有股票的资本家们组成股东大会,再由股东大会产生董事会,而后者负责雇佣高级管理人员。从形式上看,这些高级管理人员与普通的雇佣工人类似,也出卖劳动力,受雇于某个资本家“集团”,或者准确地说受雇于某个公司制企业,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不等同于普通的雇佣工人:他们是事实上的“人格化的资本”,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关乎资本的增值程度,关乎企业的效益,关乎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他们是管理者,负责和监督资本的运转。
传统的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而劳动力商品价值由满足劳动力延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目前大企业高管的实际工资已经远超过高管本人及其养家糊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费用。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发生巨大变化,导致了他们的工资水平和性质必然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自由”得一无所有的高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积累大量的货币财富,成为资本的所有者,成为资本家。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考察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制结构,但决不能把所有制等同于生产关系
(一)相同的所有制结构会产生本质不同的社会制度,从而导致了本质不同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质上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并凭借所有权而取得剩余产品的关系。所有制结构是指一个社会各种所有制的比例和相互关系。研究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必须要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进行的,但所有制决不是生产关系的全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实际上都归私人所有,但它们是本质不同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但它们具有本质不同的生产关系。
(二)所有制结构沒变或者基本沒变,但生产关系可以发生巨大的变化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到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尽管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但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文已经分析了资本家,特别是中小资本家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一些中小资本家也“沦为”雇佣工人,同时雇佣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分化,一些具有管理才能的雇佣工人“异化”为资本的化身。
我国改革开放前基本是单一的公有制社会,现在已经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对此,不少教科书认为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不能实行单一公有制,是因为我国生产力总体来看,水平低、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先进的生产力应与公有制相对应,落后的生产力应以私人经济或者个体经济与之相对应。
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原因是它把所有制等同于生产关系。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经济领域的改革一定会很容易,我们只需要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事实上,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企业,还是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它们有些拥有的生产力并不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重要的不是调整所有制结构,而是一方面我们完善了与生产力发展基本相适应分配关系,把事实上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完善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交换关系,打破了地区和条块分割的局面,逐步把产品转化为商品,使商品的价格要么反映价值,要么反映供求关系。这些调动了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经济领域的改革,但是改革决不是要把公有制为主的社会转变为非公有制为主的社会,我们需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的交换关系,使商品的价格更好地反映价值与供求关系,同时需要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确保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能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