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新闻深度报道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3.28 KB
- 文档页数:2
浅论灾难性新闻报道
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媒体关注的重大灾害和危情突发事件的报道,包括天灾、公共卫
生灾难、军事战争等内容,从影响范围、损失程度、应对方式、抗毁能力等角度出发,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受灾地区、受灾群众所受灾难形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强
盛表示关注。
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台风、地震、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伴
随而来的巨大损害和痛苦受害者,因而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伤痛。
而由于客观条件所限,
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工作总是在第一时间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内容
也得以完善且深入地展示给外界。
就灾难性新闻报道而言,无疑可以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它通过报道受灾地区的抗恶
势力来引发关注,从而引导社会各界及组织,加强灾害预防工作,提高大家对一些重大灾
难或危害的认知,以及鼓励灾后恢复复原,减少人们受到的痛苦。
此外,报道灾难性新闻还可以触发人们的情绪,从而通过他们的感受而形成一种共鸣,促使灾害抗抢救救援行动加快落实,推动赈灾捐款及社会各界的慰问慰劳活动,并不断强
化民众的的防护意识和发挥实际作用,共同抗击灾害。
总之,对灾难性新闻报道极为重要。
这种报道既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生
动的关于民众安全以及灾害预防和抗抢救救援有关信息,又能够加强全社会各界的责任和
社会责任感,以此帮助改善个别灾难的影响,并进一步减少受到灾难冲击的损失。
最新整理灾难性事件中的科技新闻报道分析灾难性事件中的科技新闻报道分析地震、洪涝、矿难等灾难性事件在我国近几年来频频发生,而这些事件的突发性、危害性、紧急性都给受灾受害地区的人民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对于当地环境产生严重破坏。
在处理灾害性实践的过程中,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开始逐渐成为人们xx的部分,在这样的状态下,科技新闻在灾难性事件上的重要地位就日益显现出来。
1 灾难性事件中科技新闻报道角度选取1.1 灾难性事件发生原因一旦有灾难性事件发生,例如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是事故灾难等,由于人们对于事件真相的诉求,同时也是对于自身生活环境担忧以及对于自身利益的xx,都对灾害性事件的频发原因产生xx。
人们对灾难发生的各种因素都希望有相关部门进行解读,所以这时各大媒体在科技新闻报道中采访有关专家的意见是有必要的,是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的行为。
1.2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的相关处理办法人员伤亡情况是灾难性事件中最为牵动人心的部分,所以在灾难事件发生之后对于受灾人员的处理办法就是各大媒体中科技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危机处理方法所覆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受灾者、政府、医护人员、志愿者等都属于应对措施的范围,但是可以成为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一般都要涉及科技的元素,其中包括在救援过程中采用的先进设备的操作技术、科学的救援方式等等。
1.3 灾区次生灾害的预防工作在自然灾害中等级高、强度大的灾害发生之后,一般会伴有其他各种灾害发生,通常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灾害链”。
在灾害链中发生时间最早发生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后面由于原生灾害所导致的其他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当原生灾害发生之时,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前预测出次生灾害的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控制灾害范围扩大,减少当地人民的损失。
次生灾害的报道在为当地有关政府以及救援队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的同时,也对于人们自身防范灾害的意识以及行动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是科技新闻报道中一个重要的选题角度。
灾难性新闻深度报道研究作者:李林珏来源:《新闻传播》2017年第04期[摘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的格局之下,以及现代人们对于新闻报道要具有更加深刻性和思考性的要求下,深度报道不仅仅成为了传统媒体——报纸体现其格调和品质的有力武器,也逐渐成为新兴媒体发展的阶梯之一。
然而,在这个娱乐化、大众化的新闻报道背景之下,灾难性报道以其最大特点“突发性”,一旦发生,必然会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
因此,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前提下,如何做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准确有效工作,成为了新闻媒体不能逃避的话题。
本文首先是对国内灾难性报道的现状进行粗略研究,力图能把我国主流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其次是以《南方周末》为例选取两至三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媒体具体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来用事实说话;接着是通过对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分析,概括说明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特点及趋势;最后是引中出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不足,并对此提出相关的改进展望,寻求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生机与突破。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深度报道;趋势;缺陷1.引言随着我国新闻政策不断地开放、透明,人们社会层次的不断分化,对于深度报道的需求越来越大,灾难性新闻以其突发性强、影响性大、牵绊着社会上无数人的心。
在海量的、立体的灾难性报道中,深度报道往往紧随在资讯式的新闻其后,以其内容的深刻性、思考的科学性、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闻的不同需求,本文通过对灾难性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些研究,试图从客观上摸索出灾难性深度报道的写作趋势及不足,为他人提供思考。
2.灾难性新闻深度报道概述2.1灾难性新闻内涵“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人为灾难)两类。
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旱灾、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矿井瓦斯爆炸、火灾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
最新整理《人民日报》灾难新闻报道框架分析《人民日报》灾难新闻报道框架分析1 研究背景灾难新闻报道是指对地震、咫风、洪水、火山爆发、恶劣天气等主要由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以及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恶性事故,如火灾、矿难、车祸、空难、海难、建筑物倒塌、瘟疫等的报道。
20xx年6月1日,从xxxx驶往xxxx 的客船“东方之星”在长江中游xxxx监利水域沉没,一时间引起全国人民的xx。
“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无疑是一个灾难新闻。
灾难事件,一方面对政府应急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也是对媒体报道能力的考验。
《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党和政府的喉舌,研究它在灾难新闻中如何发声,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框架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 E.戈曼夫在其《框架分析》一书中提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新闻报道中,框架存在是一种必然。
新闻事件内容复杂,新闻记者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报道,只能采取集中的组织思路,抓住其中心议题进行新闻框架的建构。
因此,媒体新闻框架的建构便无形地反映出其自身的立场。
本文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个案,通过对《人民日报》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其在灾难新闻中是如何进行框架建构,影响受众对整个灾难事件的认知的。
2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1.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报道量和报道版面,分析《人民日报》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类灾难事件的框架设置。
2.通过对标题和报道内容分析,研究《人民日报》对沉船事件的定位、xx视角。
3.通过报道立场分析,研究《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党报,它的媒介属性在沉船事件报道的框架设置有无影响及如何影响。
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对《人民日报》沉船事件报道进行量化分析,包括报道的数量、版面、内容及立场等。
样本选择:选取6月3日至19日期间《人民日报》所有沉船事件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其对灾难新闻的框架建构。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第一篇: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摘要:灾难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
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是职责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既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记者和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关键词:新闻媒体;灾难性新闻;受众;以人为本引言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正文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沙尘暴、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
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灾难性事件意外出现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备受各方的关注。
一、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由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灾难性新闻事件是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但是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为观念、立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最新整理大数据时代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分析探索大数据时代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分析探索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正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在IT,医疗,保险,百货商店购物等领域,大数据正被广泛运用。
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
面对灾难性新闻,媒体必须及时获得有关灾情的准确数据,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传递给受众,发挥好传媒的预防警示作用。
1.灾难性报道的定义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
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灾难性报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新闻媒体应该提高灾难报道的精确度,根据以往事实、和最近变化着的事实,对未来事件的走向进行合理地预测性判断。
2.大数据时代给灾难性报道带来新视角2.1大数据分析,为灾难性报道提高精确度对于灾难性报道,同样具有精确度的要求。
20xx年6月1日,一搜名为“东方之星”的载有456名乘客的客轮突遇龙卷风,在xxxx省内倾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事件发生后,受众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相。
对此,多家报纸利用数据图解的方式进行报道。
《南方都市报》以长江航线图串联起各个相关时间点。
航线图的起点旁边,罗列出客船信息与乘客信息。
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使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形象,具体和清晰。
2.2大数据技术,为合理的深度预测提供技术支撑迈克尔苏德森指出,“在大数据与信息过剩的风险社会,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应当是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预计明天将有暴风雨式的对公众的忠告指南通知预警。
”20xx年12月31日23时35分,xxxx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后果。
如果新闻媒体或者黄浦区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提前运用大数据进行预测告知和报道,本可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提前报道哪个区域哪个时间段,有多少人前往陈毅广场,监测人口密集程度和人流量。
《南方周末》深度灾难报道评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此次地震报道,其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全面,是历史上少见的。
在众多媒体中,《南方周末》仍沿袭“深度”的报道特质,并在强大的关怀情绪下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这是十分难得的。
现对《南方周末》5月15日号外和22日两期的整合报道进行评析。
感性关怀与感性诉求1.感性关怀5月15日和5月22日《南方周末》策划了两期整合报道。
15日号外的大标题是《逼近震中》,6篇独立的深度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现灾民近况和救援情况。
22日报道的大标题为《大地震现场报告――汶川九歌》,从9个方面展现灾情的进展情况。
媒体不仅仅要关注灾难的死伤人数,更要关注一个个具体生命。
5月22日报道中的《悲剧之容》中有4个醒目的标题《你可以听见我的呼唤》、《你可以看到我的牵挂》、《你要相信我的坚持》、《你要铭刻我的人生》,这4部分内容分别用不同的图片展现了失去亲人的极度悲伤、等待被救援的孩子的渴望、前线武警战士的坚持和为灾区祈祷的人们的真诚。
这些图片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以往的灾难性报道总是将领导的慰问活动作为重点。
而15日号外中的16幅图片和22日所引用的63张图片当中,只有一张是有关温总理在灾区的图片。
在这张图片中,温总理关爱地拉着一个受伤孩子的手。
这说明媒体在报道领导人活动时,慰问活动已经不再是报道的重点,真情流露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2.感性诉求(1)标题。
《逼近震中》和《大地震现场报告―汶川九歌》。
这两个标题都给人醒目的提示。
第一个标题《逼近震中》让读者有抗震救灾的紧迫感和亲临现场的真实感。
《汶川九歌》透出一种举国上下的悲壮之情,与现实情绪相符。
(2)图片。
15日号外和22日的地震报道共选取图片79幅,有6幅图片没有直接表现抗震救灾,剩下的图片全都是表现现场救援和灾民现状的。
这些图片感染了众多受众。
(3)来信。
在《南方周末》的这次地震报道当中,来信作为独立成篇深度报道直接加入版面。
灾难性事件报道应凸显人文关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视角选择作者:刘建伟来源:《传媒》 2017年第21期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针对那些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报道,它是突发性新闻的一种。
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两类。
其中,自然灾难是指地震、台风、水灾等来自自然界的那些人类不可抗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社会灾难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如倒塌、爆炸、空难等重大事故。
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透明化,面对灾难事件,如何做好报道是新闻媒体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解放军报》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笔者认为,针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媒体在及时报道灾难情况、科学分析灾难原因的基础上,还应该突出人文关怀,把报道重点放在受众的内心体验上,让受众看到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灾难性事件报道应以关注受灾群众为核心灾难性事件报道无疑需要首先关注受灾群众。
但是,在实际的报道中,媒体却常常忽视了一个问题: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宣传官兵救灾的报道多,关注受灾群众的报道少。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地震当天,笔者正在四川老家休假。
当听到地震的消息时,笔者立即动身赶往当地某陆航旅,搭乘直升机当天就赶到了震中芦山县。
在几天的报道过程中,关于抗震救灾的稿子发了不少,编辑部也给予了表扬。
但是,冷静下来却发现,自己竟然没有采写一篇反映受灾群众的稿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报道倾向呢?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本位主义”的狭隘思想限制了自己的眼光和思维。
在当时看来,因为采访报道的记者都是军事记者,因此,关于部队救灾行动的报道自然就增多了。
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关于当时受灾群众的情况都被当作了新闻报道的辅助材料。
但是,当重大灾难突如其来时,最痛苦、最悲伤的是受灾群众,而受众最同情、最关心的也是受灾群众。
在灾难面前,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会在瞬间得以展现。
在大灾大难面前受灾群众的坚强人性、在绝境中迎难而上的人性光辉、在特殊状态下迸发出来的人性之美,都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素材。
灾难性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研究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灾难性新闻也频繁出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接连发生,不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也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灾难性新闻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事件本身及其所引发的影响很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
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电视媒体通过对灾难性新闻的直播报道,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已经成为重要的竞争策略。
我国舆论环境的改善,也为灾难性新闻的电视直播提供了政策支持。
本文通过研究灾难性新闻的内涵、灾难性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研究,提出我国在灾难性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水平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思考。
为灾难性新闻出镜记者提高报道水平提供参考意见,促进出镜记者在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共5篇)第一篇: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一)灾难性报道关涉政府公信力所谓新闻传媒公信力指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总体评价。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突发事件的报道大大增加,反映出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政府在信息公开透明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
在以民族国家为主题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终把关人。
甬温动车事故中政府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起着舵手,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
当然,政府的新闻宣传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原则的,具体包括: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政府有什么样的媒介观,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广大人民群众接收到的信息。
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事故灾难,无论出于良心道义还是出于社会公正,利用灾难进行宣传和感动是必然行不通的。
雷击还是天谴,无论是气候影响了通信还是上帝拨动了铁轨,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解释这个事故,这个事故的发生都不能再归结为“技术”或者“自然”了,都不能用简单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宣传来取代事故本身的震撼和愤怒。
这正是灾难美学和公众期待的落差所在。
从灾后救助到灾后重建,从社会性的慈善救助到政府性的物资调配,一场灾害,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国家资源操控能力和权力道德水平的特殊视角。
灾难到来之时,也就到了人类生存的“临界时刻”,在这种情景中,我们的政府选择怎样的态度面对灾难,将直接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为今天的受众已对新闻事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于是,总理所说的“回答”,也就不仅仅是解释,也是反思、问责和调整。
简单地说,这次动车事故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必须用整个社会体制的自省来回答。
政府这个强势把关人也无法控制。
对于铁路部门来讲,事故频发民众怨,不能只用表歉意托词来敷衍。
当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去推卸责任,而应当是认真查找原因,做好善后工作,切实保障高铁生命线的安全运行。
《[做好灾难性事件报道的新思路]灾难性事件报道》摘要: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应该有“完整性”的意识,这种报道与关注不仅仅是对整个灾难事实的真实记录,还应该包括对灾难成因的探究、灾难后果的分析、灾难教训的反思和对未来减灾措施落实效果的监督,要使灾难报道引人入胜,就需要开拓思路,在灾难事件报道的策划思路和采编思路、视角上敢于标新立异,展现石破天惊的“独特”与“新颖”,在坚持新闻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下,体现出自主创新的能力,值得重视的是,灾难报道有着很强的政策性,必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既不能知情不报或避重就轻,也不能刻意渲染,不讲事实依据只求新闻效应,尤其对灾害损失、灾情数字的报道,务必要有根有据、确凿无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应该有“完整性”的意识,这种报道与关注不仅仅是对整个灾难事实的真实记录,还应该包括对灾难成因的探究、灾难后果的分析、灾难教训的反思和对未来减灾措施落实效果的监督。
在各类新闻事件中,灾难、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最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
”由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可见,灾难新闻中包含着诸多新闻价值的要素,其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
这就要求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从事减灾宣传报道的记者、编辑,在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拥有开放的视野和不断创新的思路,对减灾报道的新层面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卓尔不群在丰富新闻含金量上下功夫对灾难、突发性事件的职业敏感性和迅速反应能力应该是新闻从业机构和采编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此外,媒体应该根据其新闻载体的特点让灾难新闻报道切实引起公众的关注,而并非“跟着其他媒体的声音作报道”。
从新闻的本质上说,倘若一则新闻内容毫无更新地被各家媒体采用,其价值肯定要大打折扣,也就无所谓新闻。
千报、千刊一面地“克隆”新闻,有悖于新闻的价值取向。
浅谈如何报道灾难新闻摘要:近年来,中国遭受很多灾难性打击,非典、雪灾、地震到现在的大旱,这些悲痛的事件牵动着无数百姓的心,也牵动着中国的神经,那么新闻媒体如何让报道这样的新闻,使广大群众能够更快的、更加真实的去了解这些灾难性的事件那,本文拟从灾难新闻的特点等方面阐明应如何报道灾难新闻。
关键词:灾难新闻汶川地震灾难新闻,就是以灾难的孕育、发生、危害、预防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灾难新闻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方面的报道。
由于灾难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又由于灾难新闻的报道的政策性极强,又受历史传统和传统新闻报道理念的影响,新闻从业人员对灾难新闻的理解与操作存在一些误区与不足。
而从美学的层面来观照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是提高灾难性的负面新闻积极的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让人从新闻悲剧的报道中去思索,去认识真理,珍惜美好的事物,赞美美的品格,崇尚美的行为,这才是被举报道德主旨所在。
[1]一我国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从媒介竞争的要求上看,灾难新闻无疑是提高记者报道水平、提高媒体声誉的重要途径。
试想,如果灾难事件发生后,其他媒体大肆详尽地报道,哪家媒体不做任何新闻或只有点滴触及,读者对这种媒体传播信息的信任感必然陡降,媒体的竞争实力也大打折扣一、采访方式与建设和谐社会不符。
因而,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既是新闻媒介报道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那些在巨大灾难洪流下的无奈软弱需要倾诉,而且是充满细节的叙述,而不应该是在媒体的高调下变成沉默的“和谐.,’对灾难这种被理解为“抹黑”的事情,有关方面则要求媒体控制其报道规模,淡化和消解社会关注程度。
[2]媒体是政府的喉舌,但不是政府的赞美者、吹捧者,媒体精英“导演”和宣扬民众的感谢,如果被采访者不说感谢说别的,镜头和话筒就转移了,己经记录下来的也会剪辑处理掉。
新闻贵在客观真实,新闻里面不应有诱导和倾向性,而我们媒体的报道中,充斥的是对国家、政府“和谐一致”的宣传倾向性。
《【对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思考】灾难新闻报道》摘要:近年来,我国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还处于探索时期,但总的来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突破,特别是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的报道可圈可点, 1.报道效果明显提升首先,有关灾难的信息逐步透明公开,而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事件中,各家媒体对伤亡人数、城市损毁情况、救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救灾工作进展程度等信息进行了全面及时的报道,既无掩饰,也不夸大事实,在第一时间为公众提供了有效信息对灾难报道能力的提升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综观近几年的灾难报道,我国媒体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报道模式、手段和思路在不断改进,取得了突破。
汶川地震报道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及时性、透明性和人文性。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进一步发展。
灾难新闻报道特点分析近年来,我国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还处于探索时期,但总的来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突破,特别是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的报道可圈可点。
其报道上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体现: 1.报道效果明显提升首先,有关灾难的信息逐步透明公开。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对于灾难报道的信息控制一直比较严格。
1976年,震惊世人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几天,媒体上都鲜见相关信息。
而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事件中,各家媒体对伤亡人数、城市损毁情况、救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救灾工作进展程度等信息进行了全面及时的报道,既无掩饰,也不夸大事实,在第一时间为公众提供了有效信息。
其次,报道信息容量增大。
汶川地震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实行24小时连续直播,取代了过去零零星星的报道方式,5月12日21:00《成都商报》刊印了灾区第一份号外,介绍灾情和地震时的自救措施等,国内各大报纸也在第二天纷纷推出“汶川地震”专版,多方面报道四川抗震救灾情况。
对于灾情和伤亡情况,各大媒体不隐瞒和虚报,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程度、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针对中国传媒“灾难性新闻”报道理念变迁的调查——灾难性新闻报道理念发展阶段、原因、不足及对策内容摘要: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壮大,我国传媒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传媒在较长的时期内不是一种社会行业,而是党政机关的一部分,现在,我国传媒的大部分已经推向市场,成为一种文化产业。
这意味着我国传媒已经转变为一种社会行业。
我国的新闻传播业作为一种社会行业,尽管仍然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但更要承担传媒的基本职责,即监测社会环境。
发生重大灾难时,传媒更有责任及时而全面及时地向公众报告事实的真相。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政治逻辑主导向遵循新闻事业规律的回归演进之路。
今天的媒体在灾难面前将会更及时、更透明,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责。
关键词:媒体灾难性新闻报道方式变迁灾难性新闻指的是指对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它是突发性新闻的一种。
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两类。
自然性灾难是指由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
灾难性事件,常常表现出以下特征,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
人类为了求生存图发展,必须对灾难性事件的表面信息(即发生了什么事)和深度信息(即为什么或有什么样的影响)产生强烈认知需求,以便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消除认知的不确定性,实现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价值环境的整合。
从大众传播的规律而言,这种事件的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力、冲击力和破坏力,都会给人们在心理上、生活上带来巨大的震撼,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很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但是,如果对这种事件报道不慎,往往又会引起社会混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媒体对灾难性报道经历了从政治为主导到以人为本的方式理念的转变,参考有关学者的观点和查阅相关材料,我认为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1978年:宣传为主,淡化事实信息1976年7月28日凌晨, 河北唐山发生7级大地震,24万人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