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说话”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说话”
[摘要]“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日常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实施课堂讨论的意义、方式、契机、内容以及评价和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概括,以期为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添砖加瓦”。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课堂讨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可见,今天的课堂,决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群言堂”。课堂讨论成了现代课堂主要的学习活动。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看,许多教师都能积极采取讨论的方式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力求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有许多讨论缺乏目的性、组织性和有效性,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从而形成了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的局面。老师不知道学生到底在讨论什么,对课堂教学的秩序失去了控制。其实,课堂讨论形式的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我们教师在运用这种形式时缺乏组织和调控的策略。要真正组织好讨论并使之产生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的意义要明确
课堂上之所以要开展讨论,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疑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问题的讨论(也可能是争论),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疑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智慧火花碰撞的过程。课堂讨论能实现学生互动、使学生能活泼的学习,充分的展示自我,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这些对于在教学中实现新课程基本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二、课堂讨论的实施要适当
1.合理营造讨论的氛围
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很重要。北师大的肖川博士曾讲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人人想说、人人乐说的课堂环境。最根本的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师生之间没有距离,同学之间相互融洽,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课堂上师生就会其乐融融。所以,教师在平时要多与学生交流,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课堂上师生自然配合默契。
2.课堂讨论的组织形式
讨论小组的建立可以座位同桌分成小组讨论,也即双人讨论学习。两人一组讨论学习是其它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也即三至四人一组讨论学习。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课堂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学“统计”一章时,可以让若干学生收集数据,其他学生进行登记、汇总、制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即是班级小组讨论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引进竞争机制,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3.科学安排课堂讨论的方式
课堂讨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一种交流方式,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遵循这样的一些原则:(1)立足学生实际(2)适合问题的解决(3)新颖有趣(4)广泛参与。课堂教学是平等的教学、民主的教学,教师必须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讨论的活动中来。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有些课堂上,往往就是少数的几个尖子生在发言、在讨论交流,而其他的人只是在象征性的参与讨论,参与的意识很不够;成绩差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的同学更是表现冷漠,或者是趁“乱”做别的事。所以,教师在选择讨论的方式时一定要考虑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
4.精心准备课堂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通常只是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几分钟而已,这段时间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内容的组织。组织什么样的内容有讨论价值,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学生极大关注并能够展开讨论,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5.反馈讨论的效果
教师对采取的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方式及其产生的结果都要进行反馈。课堂讨论的反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把讨论的过程和讨论的结果反馈给教师,二是教师把学生反馈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教学评价反馈给学生。这两方面都要求教师在讨论中,要全程、全方位的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要准确的加以判断和评价,并能及时的把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而又艺术地反馈给学生。
三、课堂讨论不要进入误区
毋庸置疑,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公开课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1.教师没有真正参与讨论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2.课堂讨论次数太过频繁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形式、新思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