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走近物联网教学内容:本课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小学六年级)》第一课——《物联网就在身边——初识物联网》为基础,适度进行拓展。
本课学习是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物联网,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物联网的概念,了解物联网的应用,体验物联网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联网的概念,了解物联网的应用,安装并体验物联网产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游戏、实验等活动中初步了解物联网的概念及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学习使用物联网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物联网的概念,了解物联网的应用,实际操作中体验物联网。
物联网在生产、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物联网的概念、原理及各个应用领域学生接触较少。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物联网,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基础着手,由浅入深地展示和体验物联网。
本课设计由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机银行的广告引入,初步感知物联网,再利用远程监控技术做一个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了解物联网的架构。
在物联网概念铺垫基础上,观摩并参与红外探测物联网的组建,为学生分组创建体验物联网作孕伏。
学生分组进行不同的物联网实验,既是协作能力的学习,又是物联网的真实感知,让学生进一步走近物联网。
小组汇报活动让学生见证了不同的物联网的使用。
最后讨论并出示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滴滴打车、网购等几类物联网应用及新四大发明,拓宽学生的视野,联系生活,进一步感悟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准备材料:红外探测器、温度湿度探测器、智能开关小风扇、网络收音机、智能灯泡、摄像头等。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沟通分小组活动准备工作,依次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确认组长人选。
教学设计:一、视频,初步感知物联网。
展示孟非的照片及广发手机银行的广告。
(依次出现孟非的照片、江苏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孟非、视频及截图)。
提问:广告中,孟非一人扮演了两个角色。
其中一个角色想去银行,为什么一下子夸张地变成了一个古代人物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师生交流后,出示截图2(手机操作图)。
新课改下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浅析苏州,一座行走在教育信息化前沿的城市,这里的老师对教材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从内容编排上来看,编者非常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给学生提供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平台。
然而面对个体差异很大的学生,这套教材在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教材模块化的编排体系不利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取舍这套教材在课程内容和课堂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调整。
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
从编排体系来看,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模块化的层次结构。
教材内容共分为六大模块:1.信息技术初步;2.操作系统介绍;3.用计算机画画;4.用计算机作文;5.网络的简单应用;6.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以模块化的内容来展开教学,教材结构非常清晰,可细化到我们的课堂中时,如何合理分配这些教学模块,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对于六大模块怎么来分配呢?比如,我区把学生电脑绘图部分的学习内容放在了三年级下学期。
那么根据编排,学生到了四、五、六年级的时候就不可能再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了,这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
因为根据小学生发展的规律,画图能力训练应当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
再如,键位练习,教材也只是单独编排在了上册的第5课和第6课,中文输入也仅编排了一课,在下册的第2课。
如果只根据教材的编排来安排学习内容的话,小学生根本就不会文字录入。
对于上述情况,我区的实践经验就是重组教材,合理分配学习内容。
从学生认识键盘开始,每节课都注重学生指法的训练,每学期都会安排一些用于提高学生电脑绘画水平的课程。
在此,特别建议,在改编教材时,是否可以采用螺旋式的编写方式,关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过于模块化的学习内容,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层次性不强,有些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生很小就接触电脑。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概述
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研究信息技术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教案的内容适用于新版苏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概念。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3. 研究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
4. 研究简单的编程知识。
教学内容
1. 信息技术概述
-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 计算机基本操作
-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
- 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 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如文字处理软件、幻灯片制作软件等
3. 简单的编程知识
- 初步了解编程的概念和方法
- 研究用Scratch编写简单的程序
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结合课件演示。
2. 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
3. 任务驱动式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践与探究,注重举一反三和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
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听课笔记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 学生的表现和操作能力。
3. 教师的教态、教法、教效等。
结语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将能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技
能,并初步学习编程的一些知识,为将来更深入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课《认识数字身份》教案(一)年级:三年级上册学科:信息技术版本:苏科版(2023)【教材分析】这一课首先通过将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进行类比,帮助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数字身份的概念,促使他们了解数字身份所包含的信息。
接着,通过教师搭建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登录使用,真切感受数字身份,进一步理解其唯一性与信用价值。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虽有使用数字设备的经验,但对数字身份的概念较为模糊。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不适宜过多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
因此,教材采用了游戏、真实情境等体验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字身份的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数字身份的概念、特点以及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数字身份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数字身份的概念及特点。
2. 数字身份的重要性及保护方法。
教学难点:1. 使学生理解数字身份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自主保护数字身份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上,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活动和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的类比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登录学习平台的环节,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身份的特点。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数字身份相关图片、案例等。
2. 教室网络环境,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数字身份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引导学生讨论,并简要介绍数字身份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10分钟)1. 数字身份的概念及特点:定义:数字身份是指在网络世界中,用于标识和验证个人或组织身份的一系列信息。
江苏省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目录江苏省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目录上册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第2课认识计算机第3课七巧板游戏第4课“我的电脑”窗口第5课认识键盘第6课键盘输入第7课初识画图第8课画圆第9课填充颜色第10课画矩形第11课画线第12课修改图形第13课画多边形第14课复制与粘贴第15课调整图形第16课添加文字第17课遨游因特网第18课网络文明小公民第19课便捷访问网站第20课下载图片第21课浏览图片第22课下载文字第23课下载网页第24课下载和安装软件第25课欣赏MP3音乐第26课复制声音第27课编辑声音第28课播放影音文件第29课文件大管家第30课共享资源下册第1课认识Word 第2课输入文字第3课修改文字第4课修饰文章第5课制作课程表第6课插入图片第7课美化文章第8课设置版面第9课申请电子邮箱第10课收发电子邮件第11课漂亮的电子邮件第12课添加附件第13课管理邮箱第14课走进论坛第15课发贴与回贴第16课上传附件第17课建立个人博客第18课装饰个人博客第19课充实个人博客第20课管理个人博客第21课走进PowerPoint第22课编辑演示文稿第23课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第24课设置幻灯片背景第25课调整幻灯片第26课插入影片和声音第27课幻灯片链接第28课设置动画效果第29课保护珍稀动物第30课了解历史展望未来选修第1课认识LOGO 第2课画楼梯第3课画虚线第4课画正多边形第5课画星星第6课画风车第7课彩色世界第8课画组合图形第9课定义过程第10课保存和调用过程式第11课过程的编辑第12课认识机器人第13课机器人的组成第14课学生机器人第15课传感器第16课学生机器人平台第17课学生机器人行走第18课学生机器人跳舞第19课学生机器人比赛第20课搭建机器人。
张家港市妙桥小学2013~2014学年四年级第一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技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学期使用的教材主要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3年级)》课本,该教材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充分考虑了小学信息技术的需要,在编写上尽量体现教学的过程,有“导学牌”、“探究屋”、“讨论坊”、“实践园”、“成果栏”等模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学生能边看书边能够进行大胆的尝试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这学期,我主要负责四年级四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面对的是班级多、人数多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必须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
在我们学校,四年级首次接触信息技术课,对信息技术还不熟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好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较浓,热情比较高。
所以,老师要抓住这点优势,让学生学的开心,寓教于乐。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1.充分认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领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要领;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能按正确的顺序进行开机、关机操作。
通过教育与强化训练,使学生自觉遵守机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通过强调进机房前的准备工作,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爱机护机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兴趣。
2.认识常用的键盘,认识键盘的四个分区。
学会输入主键盘区中的一些特殊字符。
掌握特殊控制键的作用。
3.规范打字的姿势。
掌握正确的指法,能够使用正确的指法进行键盘输入。
掌握切换中、英文输入状态的方法。
掌握切换全角、半角输入方式的方法。
能够使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输入简单的汉字。
苏科版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苏科(20xx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20xx版《小学5年级信息技术》是依据省教育厅20xx年颁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xx年修订)》精神组织编写的拓展模块部分内容。
本教材是在20xx版的基本上进行修订的,内容包含LOGO程序设计和Scratch程序设计两大部分。
程序设计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LOGO语言是一种高级计算机编程语言,也是一种与自然语言非常接近的编程语言,它通过直观形象地绘制各种有趣的几何图形来学习编程,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该门语言的积极性。
Scratch软件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向8~16岁少年儿童开发的一款简易的程序设计软件,使用它可以很方便地搭建属于自己的程序设计作品。
本教材每课除教学内容外,还设有“导学牌”、“实践园”、“讨论坊”、“探究屋”、“提示牌”和“成果篮”等栏目,采用了正文与辅文相结合的编排方式,辅文对一些知识进行说明,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措施小学信息技术5年级教材供五年级上、下两学期使用,每周一课时。
在实际教学中尽量做到如下几点:1.借助网络平台,研究探讨、相互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存在师资队伍相对较小,校内教学研讨、相互学习机会少的问题。
所以在教学中要利用网络优势,发挥专业学科网站的引领作用,经常浏览如/(省教研室--信息技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信息技术)、(凤凰--苏科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网)等学科网站、论坛,积极通过QQ、微信、博客等互动交流平台,相互探讨研究,取长补短。
2.把握纲要精神,研究教材、教学法。
认真研读《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xx年修订)》,把握纲要精神,钻研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实践指导手册和用好配套的《小学信息技术》(5年级)光盘、教材支持(学习)网站()。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认识计算机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定义和功能;- 能够区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能够描述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定义和功能-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输出数据的智能机器。
- 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处理、存储和通信。
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的物理部件,如主机、显示器、键盘等。
- 计算机软件是指安装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程序和数据。
3. 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控制和处理数据。
- 显示器:用于显示计算机处理的结果和用户输入的信息。
- 键盘:用于输入文字和命令。
- 鼠标:用于控制计算机的操作。
- 打印机: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输出到纸张上。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计算机的定义和功能- 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3. 引导学生区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辨出是属于硬件还是软件。
4. 分组讨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并写下自己的认识。
5. 小组汇报和总结-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总结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2. 学生对计算机的定义和功能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计算机主要部件及其功能的描述准确度。
拓展活动1. 让学生自行搜索并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2. 通过游戏或模拟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主要部件。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定义和功能,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组讨论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描述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可进一步扩展对计算机的认知,增加学习的乐趣和趣味性。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教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信息技术已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重要省份,自然也不会放弃机遇,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培养更多的信息化人才。
一、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的面临的挑战作为一项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信息技术面临着许多挑战,并且这些挑战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尤为明显。
(一)师资问题教师水平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但目前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速度太快,对教师的培训与提高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的推进、培训与提高的话题成为了一个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二)课程建设问题虽然江苏省已有了不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但整个课程建设仍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有些教材已经陈旧,不适应现代教育、信息时代的教学需求。
同时,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快,教材审核的时间与速度跟不上进度。
这需要在课程建设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资源建设问题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保证其信息素养的基础。
但对于江苏省中小学而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资还不足,一些学校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进程。
二、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推进措施针对以上的挑战,江苏省中小学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提出一些措施,致力于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强化师资培养在教师师资方面,江苏省中小学通过开展各种专业人员的培训、引进北上广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人士,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同时,江苏省中小学还建立起丰富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体系,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骨干。
(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为了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江苏省加强了课程的研发和审核,同时鼓励学校自主研发与推进。
对于一些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江苏省中小学鼓励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学科教学计划学科:小学信息科技班级:三年级任课教师: XXX二○二二年秋学期一、学生情况分析这个学期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担任三年级部分班级的教学任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渴望接触计算机,因此我打算采用上机实践为主要学习方法,多安排实践性的学习内容。
比如课堂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尽量减少理论学习时间。
重点注重学生规范的学习方式,提倡他们运用信息科技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均衡地发展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
二、教材分析小学三年级信息科技课程以让学生初步掌握应用信息科技的基本技能为主,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应用信息科技的习惯,勇于尝试应用信息科技富个性的解决实际问題。
《小学三年级信息科技》教材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平台,内容涉及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等方面,涵盖了信息科技基础、系统操作技能、画图、网络等领域。
在每一课的内容编排上设有“导学牌”、“正文”、“探究园”、“实践园' “讨论坊”、“成果篮”和“辅文”等板块,各板块的有效组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改特点。
在每版块结束都设置了主题活动,增加了贴近实际生活的主题活动板块,如在学习了“画图”软件后,设置了创作图画主题活动,不仅能检查学生对该板块内容学习的达成度,更能促进大部分同学综合运用该板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内容和软件的选用也与时俱进,贴近实际生活,图文并茂,让人耳目一新,利于少少激发学生热情,乐于掌握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此外,教材摒弃单一纸质教材,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优势,实行了教材的“三位一体”,将教材分别以书本、光盘、网站进行了立体呈现。
多媒体光盘用作学生教材,是教育改革的一大尝试,网站配套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资源,同日教材的立体呈现也充分体观了信息科技学科的特点。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也不断向着技术化方向发展。
江苏省面临着信息技术教育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江苏省政府决定开发一个名为“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平台”的应用系统来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平台,是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省里有关部门联合推出的一项新的教育管理平台。
该平台针对江苏省中小学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及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学习和管理系统。
该系统集合了数字化学校、教学管理、学业管理、教育资源管理、教学研究和评估等多个主要内容,三位一体地结合了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平台,有助于促进江苏省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该系统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综合评估等。
特别是,平台中加入了目前较新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帮助江苏省中小学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拓展新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平台中还加入了“在线测试”和“在线学习”等咨询功能,有助于老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及时提出完善建议,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同时,结合家庭智慧平台,让家长可以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业,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让家庭与学校更加紧密结合,进而提升教育成果。
此外,该系统有助于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及管理工作。
系统中提供了详细的教学资源,便于老师选择、使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指导文档,让老师可以更加轻松的实施教学;同时,该系统中还提供了教学质量评估及管理工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平台,有助于江苏省中小学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将促进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帮助更多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浅析江苏省是较早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省份之一,2007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
纲要要求“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
根据“课程指导纲要”精神,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三册)”和“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三册)”(以下简称为“义务教育教材”),从2007年9月开始在全省实施教学。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套教科书对推动全省信息技术课程的规范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套“义务教育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受到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好评,同时还得到了全国同行的高度关注。
以下是笔者对这套义务教育教材的浅要分析。
一、教材的特点1.立意高(1)江苏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起点比较高,主要体现在江苏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纲要立意比较高。
首次提出了双四维结构思想,教材努力达到纲要的要求,符合度比较好。
本套教材注重小学、初中的有机衔接,采取了“阶段化”和”螺旋上升”的方法,注重知识点的渗透和增大,以高中课程标准为参考,将一些高中知识点渗透到初中。
如,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虽然知识面较广,但是在知识的深度上并不要求很深。
(2)“义务教育教材”特别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
不仅仅教学计算机操作,而是将信息技术贯穿在整个教材之中,跳出计算机的局限。
注意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练习一般采用综合性活动来练习,通过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3)行为与创新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义务教育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力求有所突破。
注意程序设计和机器人选修课程编写,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加灵活。
依靠教材推动“学生机器人”实验平台开发,推进各地“机器人”教学的普及教育。
(4)教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现。
例如,多媒体与学科教学,虚拟现实与青蛙解剖,音频文件与噪声的测定,在主题活动中,更有较多的设计“整合”实践和任务,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入学科课程之中。
2.特色鲜明(1)体现实验性特色。
从探究、应用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填写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防止知识传递的简单化。
(2)体现素养性特色。
计算机教学向信息技术教学的转变是本套“义务教育教材”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信息技术中很多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加工和表达等知识和技能点集中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教材注意到多种技术的引导。
例如,温度信息获取的数量、方式、手段、途径、技巧等可以有目的的强调,特别是学生不重视、不正确的习惯和方法,可以重点从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角度去论述。
例如,机器人单元第2节单片机部分,有一个“讨论学习”,在获取周围环境的温度信息时,使用手触、体温计、数字温度仪等不同的工具得到的结果会存在差异吗?尝试操作。
(3)体现方法性和评价性特色。
教材中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体现。
如,通过结合实验和体验等过程,填写表格、连线形式,以及像big6、webquest等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探究方式,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训练的目的。
有些知识点直接在正文中体现,有些则在练习中体现。
例如,“走近机器人创新设计”中,将学习创新设计方法作为重点,学习和应用组合法、焦点法、辐射法等进行设计。
3.追求教与学方式的融合(1)非常注意学习方式多样的融合。
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力求完成一个充满体验、充满探究、充满创造、充满实践的学习过程。
(2)教材学习任务连环的融合。
由于知识点学习的需要、任务驱动的需要、教学方法的需要,使得教材编写统一性和完整性显得比较困难,容易出现跳跃和破碎。
本套教材在编写三级框架和教材地图基础上,同时与专业人员一起,创作作品和案例,在学习总任务完成后,再选择和分解子任务,使得教材学习任务环环相连、环环相扣,融合得比较成功与专业。
例如,动画制作单元。
学习任务是美丽的田园,由盛开的小花、成群的牛羊、旋转的风车组成。
(3)学习资源多样的融合。
如,教材、实践指导、配套光盘、教学网、优质教学资源光盘(江苏优质资源下农村光盘)的相互配合。
二、存在的问题1.内容略显不足江苏省信息技术义务教育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课,初中七至九年级开课,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都是分为上下两册和选修一册共三册书,从各地使用以后的反馈情况来看,普遍认为教材还不能全面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求。
小学一般到六年级就没有教材可用;初中多数学校七年级开课率100%,八年级、九年级开课率明显下降,部分学校八年级开课,部分学校九年级开课,这些都不利于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与技能螺旋式上升编排方式的实现。
另外,教材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内容相对比较缺乏,现行教材中已经整合了相关学科的一些教学内容,以信息技术全面促进学科教学提高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相比较还明显不够。
2.循环使用的问题信息技术教材的循环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义务教育免费教材的费用,也节约了印刷教材的纸张,减少了资源浪费,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培养教育,但信息技术教材的循环使用存在明显的弊端。
(1)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一些学科,一方面它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科教育不能过分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内课外都要使用,特别在社会实践中,更是记录载体和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
学校不让学生将教材带回去,学生无法记录和评价,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非常可惜。
大部分学校只在计算机房每台电脑前放一本教材,使用效率很低。
(2)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成果篮”的设计是希望学生在每一课学习结束以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做个总结性的评价,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和成就感。
但因为教材循环使用以后,使得这样的设计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无法实现。
三、对教材改进的设想1.保持前瞻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技术的发展、概念的界定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教材应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
2.突出江苏特色,强调创新教材的编写应在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在体系结构的设计、内容的组织编排、技术的运用、资源的提供等方面大胆创新,突出不同教材的特色,实现教材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
要针对江苏学生的具体现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引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时能创造性地教学和学习,实现教材从教学范本向教学资源的价值转变,体现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创新。
3.体现人文精神信息技术教材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
增强创新方法的引导和培养,降低操作要求,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设想,可以让学生用头脑去思考,仅仅写设想,不要求实现,就好像让中小学生设计太空的某个工作一样,多发挥学生思维快速、不保守的特点,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例如,键盘和鼠标器的设计、汉字输入方法的设计等。
结合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不断丰富教材信息素养要求。
例如,人机对话和传感器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人的适应要求越来越高,如在地铁买车票、乘车、进出站、在电子银行自动取款、信用卡使用等都有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要求。
在模拟实验活动和社会实际体验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4.新知识必须及时更新和补充时效性是信息技术教材的重要特征。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可以说每天都有新东西出来,而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内容如不及时在信息技术教材中体现出来,就有可能产生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和学、用脱节的现象,即学的东西没用上,用的东西没学到。
例如,物联网和“感知中国”、龙芯计算机等都应该及时更新和补充到教材中。
5.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整合根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小学的要求,确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做好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初中的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无缝对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我们建议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按照年级或学期分册。
这样可以合理安排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课程计划的落实。
6.立体化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强调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方面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知识来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加大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力度。
除了做好纸质教材外,教材配套的光盘资源,教师教学参考书的配套,多媒体教学包和教材支持网站的建设,教师的培训等都是必须加强和完善的,力争形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立体化体系。
信息技术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编写出一套优秀的信息技术教材是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我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相关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大力支持下,信息技术教材会越编越好,信息技术教学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基础教育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