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概括题分类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中考语文说明文要点概括、语言特点分析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说明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点概括能力是深层阅读理解的前提。
说明性文章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给文章加标题、为事物下定义。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需要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步骤,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文字,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整合。
提取信息时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
(2)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难度稍大,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再用简明的句子表达出来。
(3)给文章加标题为文章加标题,通常是对全文中心的概括,不过这种概括要用简明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需要从测试材料作者的角度去考虑写作意图,从而准确把握测试材料的中心,给文章加上适当的标题。
(4)为事物下定义为事物下定义,即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句式。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最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其他限制性短语等词和短语上,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
而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常见有: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中考现代文阅读要点概括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要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
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要点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要点概括的结果能充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解答要点概括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考虑:一是解题步骤。
首先要分清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和答题语言。
其次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这样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三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
第四要搜寻标志性语言,筛选出有效信息。
所谓标志性语言,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甸、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
最后要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
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信息,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信息。
二是解题技巧。
针对不同的文体和题型,应选择不同的解题策略。
要点概括题的常见类型及其解题策略详细分析如下:1,事件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涉及事件的叙述性文字进行概括。
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人还是物,然后思考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
如果是人,可采用“谁+干什么”的句式,如果是物,可采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
例如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题《温暖的扑克》第7题:本文叙述了白衣女孩的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解析:通读全文,就可知道它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中出现了四个人物:我和朋友、老伯、白衣女孩。
根据题干的意思,要求从白衣女孩的角度概括事件,这样很自然地可作出解答,即女孩自己贩卖扑克赚钱看演唱会。
2,主旨概括类。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议论文的主旨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的主旨是文章介绍的事物特征或说明的事理,记叙文的主旨是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根据新课标及目前中考的实际情况,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概括类、鉴赏类、深层含义类。
下面我就语文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一加以解析。
一、概括类☆具体题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答题技巧: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具体题型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中考题型解读简答题——概括题◎解读说明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导日常教学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重视;简答题侧重于“是什么”的问题;简答题的篇幅短,简明扼要,不要求思维的过程,着重看思维的结果。
◎解读题型概括题是在中考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简答题。
此类试题通常给出文字、漫画、图标等材料,要求考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蕴含的道理,着重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判断、概括总结能力。
此类题型常常以“说明(或蕴含)了什么道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给你的启示(或警示)是什么?”、“具有(或学习到)哪些精神(或品质”的方式提问。
(一)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三个环节1.抓住中心2.确定方向概括题要求考生在审题时要依据所给材料、漫画、图表,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归纳,提炼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概括的方向一般有两个:(1)是什么:即概括出题干所反映的基本事实或道理,这是最直接的概括方式。
(2)怎么做:即在分析材料、漫画、图表等题干所反映的事实、观点存在或成立的原因后推导出结果、结论,答出正确的做法。
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概括:其一,概括出题干造成的后果;其二,针对题干的错误,回答出正确的做法。
3.回归教材在明确题干的核心思想和概括方向后,要多角度、多层次联系其与教材的契合点,高度概括整理出答案,在回答时既要写出题干的寓意,也要注意采用学科术语,紧扣主题,层次分明,简明扼要。
(二)概括题的类型1.文字材料类文字材料类概括题出题形式一般比较灵活,开放性也较强。
材料既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时政热点事件,可以是领导人的讲话,也可以是文件、报告,或者是情景或案例。
对于文字材料类题型要认真阅读,找出关键词、句及其内在联系,找出材料的层次。
【例1】(2008.河南)请你概括(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各题蕴含的道理)部分公园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义务教育全部免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公共文化、公共服务的“免费时代”,然而,“免费”也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某地博物馆免费开放几天之后,展馆大门被挤坏,馆内设施和展品损坏,为此不得不暂时闭馆整修。
中考说明文阅读概括重难点一【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是说明文阅读的粗读阶段,主要任务是把握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说明内容,有的从全文的角度理解,有的从某一段落中理解。
大多是全文或某段落中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说明的事理。
对于说明文主要内容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主要)内容。
而说明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在说明文全文或某一段落的总写的语句中,有的在文章的标题中。
例如: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分析:一句话概括段意,我们首先找到该段落中心句(一般在句首或句尾),如果没有中心句,我们根据内容进行摘抄整理归纳。
这一段第一句话就是该段中心句,(2)另一种是具体指出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说明了有关事物的哪些事理。
如下面这段文字:此外,载人宇宙飞船还要采取如下措施以解决一些特殊问题。
一是环境控制措施,主要作用是调节舱内和航天服内的温度、湿度和压力,保证宇航员所需要的氧气量、通风量、用水量,并吸收和处理废物。
二是人工控制措施,主要是在自动系统失灵的情况下,由人参与操作和控制飞船,处理应急状态下的一些情况,免生意外。
三是安全返回措施,主要是确保宇航员安全返回。
这除了设置可靠的防热保护层保护返回舱不致被烧毁外,还要使返回过程中的制动过载装置非常有效,以保证宇航员的身体能够承受;同时还要提高落点精确度,以便及时发现宇航员。
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答题技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它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文章,提取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
这种题型既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的答题技巧。
要仔细阅读文章。
在面对这种题型时,考生要认真阅读文章的每一个细节,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只有充分理解文章,才能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
关注文章的标题和首尾段。
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提供文章的主题,而首尾段往往包含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考生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关注标题和首尾段,这样有助于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主题。
接着,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
在阅读文章时,要留意文章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文章的关键信息。
考生可以在做题时将关键词标注出来,这样有助于快速提取信息。
要注意文章的结构。
一篇文章往往会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内容,比如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等。
考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取关键信息。
要练习做相关题型的练习题。
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可以通过做真题或模拟题的方式来练习信息提取概括题,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篇示例: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通常会出现在阅读理解题中,考察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提取出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对同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帮助。
理清文章结构,抓住主题。
在阅读理解题中,文章往往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了解文章的主题有助于我们更快地提取出重要信息。
在解答信息提取概括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找出主题句,并对主题进行概括,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只有弄清楚文章的主题,才能更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做到信息概括。
概括、提炼知识讲解1、新闻类提取信息题主要类型为拟写一句话新闻2、解答新闻类提取信息题策略(1)了解新闻知识,筛选新闻信息新闻从狭义上讲就是消息。
一句话新闻就是狭义的新闻。
一句话新闻一般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写作时可省去某些要素,但“何时”“何人(何单位)”和“何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筛选新闻信息也可主要抓住这些信息,另外新闻还要求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
所以要拟写一句话新闻,了解这些新闻常识,学会筛选新闻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2)把握材料中心,概括新闻信息一句话新闻材料有的提供导语和主体。
导语部分中已讲了主要的新闻事实。
这种题,导语就可当作一句话新闻,只不过受字数的限制以及语言简洁等需要,答题时要对其概括加工,对这种类型的新闻材料,重点要阅读其导语部分,在写作时千万不要受原材料中背景及主体部分中次要信息的影响。
(3)理解新闻内容,注意句式特点有的新闻类考题考句子的仿写,这类考题既考查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答题时,既需理解新闻内容,又要注意句式特点。
一句话新闻常常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
我们要筛选出这些要素,采用“人物(或事物)+何时何地做什么(或怎样)”的形式。
(4)领会新闻内涵,注意概括分寸把数百字的新闻改为一句话新闻,当然需要概括,但不是说越概括越好,字数越少越好。
在概括时要尽量标出新闻要素,尽量用足字数,体现具体性以及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这正是一句话新闻与概括一般段意的主要区别,所以概括事实不能过于笼统,要领会新闻的真正内涵,注意概括分寸。
我们筛选出来的信息组合成句后,字数常常超出限制,这时还必须结合字数要求对信息再次筛选,可以删去一些次要信息,然后组合成句。
练习题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武汉硚口区街头唱了十几年《生日快乐》的洒水车,开始改唱起《歌唱祖国》等红歌;河南师范大学把红歌请进了食堂,学生们在食堂里一边听红歌,一边进餐;井冈山兴建丁一座“红歌广场”,掀起了红歌传唱的热潮;湖州开展了“走进美丽乡村,唱响经典红歇”话动;革命圣地延安、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多个城市也都开展了百万群众唱红歌活动。
中考“概括题”分类解析所谓“概括”就是用准确、简洁、不失原意的语言精要地表达出阅读材料内容的大意。
纵观近几年中考命题,概括题最先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中单独出现,如“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意思”,后来发展为“提取下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给下面这段文字拟一个标题”等,另有创新题,如“给下段文字补写一个中心句”、“用对联的形式概括下段文字的意思”等。
那么,近几年中考概括题有哪几种形式,又该如何解答呢?一、材料归纳题这是多则材料概括题中难度最小的一种。
所谓“归纳”,其实就是“找共同点”,它是概括中最基本的形式。
如河南省“积累与运用”中的“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1)有关部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要求每人写出“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
结果,写不出或写错“旖旎”两个字的占95%,“寂”字占54%,“寞”字占65%,“槽”字占70%;书写潦草的约占70%。
(2)上海的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80%。
(3)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41%的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正确、端正、整洁”的要求。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条主要信息。
所谓“提炼信息”,实际上就是发现并概括三则材料中的共同点。
这种“共同点”往往在第一则材料中已经显现了出来,第二、三则材料只是提供相应的“印证”材料而已,要抓住关键性的,总结或归纳性的词语,如,“结果”“总之”“因此”。
可提炼出来的信息是:很多人汉字书写不正确、不规范。
二、材料综述题这种概括题要求对多则材料进行综合性表述,实质上是对多则材料进行“文意浓缩”或“含义提炼”。
此类题特别讲究“答题要点”,某一点回答不准确或残缺,就有扣分的可能,一定要在“浓缩”的基础上“综合性地表述”。
如[相关链接]材料1:我国工业废水、第三产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在1997-2004年期间增长18%;到2000年。
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概括题类型
中考现代文阅读是在中考中占有一定重要地位的试题类型,面对现代文的阅读,同学们必须能够清晰的把握短文的大意,才能有效的完成试题。
针对这类试题,出题者经常会出现概括题类型,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大意的把握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具体来说,概括题类型主要包括三大类:文章概括题,段落概括题和句子概括题。
文章概括题是最常见的一种概括题类型,即需要同学们考虑文章整体的大意,把全文概括出来。
此类题型给出的文章长度通常在600-800字左右,以部分文章或全文为范围,要求考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归纳文章内容,提炼出文章大意,构成思路正确、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表达完整、覆盖全文内容的概括答案。
段落概括题是以文中的各段落为范围,询问考生对文章段落的理解能力。
段落概括的题目是对文中每一段的主题句或文章的主旨意思的简单概括。
这类类型的问题比较容易,通常只要考生将段落的大意理清,就能够很快的回答出来。
句子概括题则是针对文中的关键句进行概括,一般由文章中出现的一至三句话组成。
考生需要从关键句中,理解段落大意,把这些句子概括出来,以便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以上就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概括题类型的基本介绍,以及它们的特点。
熟悉这些概括题类型及其具体特征,有利于同学们在面对中考现代文阅读概括题时,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正确的判断题型,有针
对性的解题,提高阅读的答题准确率。
只有把握好文章的大意,才能有效的完成阅读题,得到满意的成绩。
新闻概括题解题思路及训练题概括主要内容。
(1)基本思路:什么人——干什么事;什么物——有什么特点。
而后根据要求进行润色。
(2)这类题要求概括的内容多为新闻,可先找到导语,再按照以上思路答题。
例题1: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
(不超过计26个字)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
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
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什么人——哈尔滨一位老人干什么事——声讨日军罪行怎么干的——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答案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例题2:阅读新闻,拟写标题,字数不多于15字。
本报讯(记者毛羽)昨天,北京首批500余名网络保安员开始正式上岗,监控全市网吧、网站、宽带公司、病毒公司的网络安全。
据了解,网络保安员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是网络、人防、技防业务。
今后网络保安员将进入全市942家网吧及3800多家网络介入服务单位,每个网吧至少要安置保安员3名。
网络保安员没有执法权,主要通过网络监控,为服务单位及时删除各种不良信息,一旦发现有人在网吧里光临黄色网站或者在网上“钓鱼”,发布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时,网络保安员将立即叫停违法行为,然后向网监部门报警。
导语:见文中划线部分答案:北京首批网络保安员昨天正式上岗(3)有时要根据字数删除多余内容。
A.多余内容有时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修饰限制成分。
B.多余内容多为重复出现的,确定后进行适当删除与合并。
例题1:把下面的句子改为一个语言简明的句子。
凡前往香山的各种型号的进口国产大小汽车,其单位和个人均需提前三日到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办理通行证。
没有什么意义的修饰限制成分:各种型号的进口国产大小(因为前面已经有“凡”)答案:凡前往香山的汽车,其单位和个人均需提前三日到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办理通行证。
第四讲中考值20分的概括题答题模板1.理解概括题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向;2.理解概括题的答题模板;3.熟练掌握答题步骤,提升概括题的答题水平和得分率。
一、文言文中的概括题1.概括分析考点综述概括分析是指根据题目,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
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实行分析和归类,从而提取符合题意的信息。
一般中考试题涉及提取的内容有:①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②表达人物思想主张的;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④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的;⑤最能表达事物特点的词句。
筛选信息要求做到要点齐全,表达简洁确切。
“概括语段内容,理解文段主旨”是指要整体阅读文段,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对所述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结果实行综合概括,把握文段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表述要力求语言简洁,内容完整。
考查的内容有:①某个论点的依据;②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2.概括的常用方法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
史传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
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
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作者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能够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
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
题型11 概括、探究主旨(主题)类题型题型概述|模板构建|真题试炼献、舍己为人的精神的赞美,小人物的善良,真善美的品『典型问答』1.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参【问题探究】第一题)【答案示例】示例一: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示例二: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
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示例三:歌颂阳刚之美。
“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示例四: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2.(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八千里的暖马海霞①他和她是中学同学,他高中毕业后参军到祖国的最北疆,她则在家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那时,南方的冬天还不像现在这么冷,她从小没见过雪花,他来信说,他那里冬天都是千里冰封的景象。
她问他,冷不冷,是不是冬天得穿棉衣棉裤,外面还要罩个皮袍子,戴三大扇的狗皮帽子,然后狗拉雪撬,他们坐在雪橇上巡逻……②他回信说,不是的,没那么冷,感觉这里的冬天比南方还好过些,屋子里暖和,白天太阳好时,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
③她才不信呢,第二年的冬天,学校放假后,她打算去东北看他。
临走时,奶奶给她做了厚厚的棉衣棉裤,母亲给她买了件加长及踝的羽绒服,口罩、围巾、皮手套都准备妥当后,她坐上了北上的火车。
④刚下车,她就看到了他。
“怎么穿这么少?”她心疼地问他。
“你是不是把家里的衣服都穿上了?包裹得像个粽子。
”听他这样说完,她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下车的旅客,还真没人比自己穿得多。
⑤“真该相信你的话,东北冬天里的冷只是个传说罢了。
考向22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梳理例:【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下雨天出门远行沈婧懿①多年以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
②那天下午,他收拾完上路必需的行装,背上吉他,拖着行李箱出门了。
③天在下雨,让原本就显得有些悲壮的远行更添了一份凄凉。
雨不大,缠绵如丝,像是故土对他恳切地挽留,轻轻柔柔飘落在他的头发上,于发梢积出细小的雨珠连成网,将他的薄外套淋得到处是深浅不一的痕迹。
天阴阴的,压下来,世界晦暗。
透过这迷离的雨雾,他恍惚看到路上的行人向他迎面走来,汇成浩荡的人潮,或者说,是他感到自己正孤独地在人潮中逆流而行。
④“我要去哪里?”他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个问题,但他马上清醒过来,他要去赶公交,去火车站,去寻找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多么诱人的字眼,那里春风十里,鲜花遍地,阳光从枝叶间斑驳落下,湖面静若碧玉。
⑤彼时正是十一月,冬寒料峭。
他站在公交车站台上,缩着脖子,手插口袋,望着坑坑洼洼的马路,内心茫然。
雨越下越太,雨珠一串串沿着站台的棚檐滴落下来,形成一片雨帘将他包围在里面。
⑥破旧的公交车终于摇摇晃晃地来了。
门打开的那一刻,他真想扭头回去。
车上乌泱泱地挤满了人,污浊的空气冲出车门,巨浪一般朝他扑面而来,天地间雨的清新与惆怅顿时消失全无。
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在司机不耐烦的催促声中上了车。
⑦车上真挤。
他背着吉他,拖着行李箱硬着头皮使劲往里面挤去,车上的人勉强闪开身为他攒出一条缝。
他艰难地裹挟在乘客当中,动弹不得,在这密不透风的小匣子一般的空间里,各种人身上散出的气味和发动机的汽油味混合在一起闷得他喘不过气来,胃里翻江倒海。
顿时,他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⑧诗和远方连影子都未照见,生活已给了他当头棒喝。
⑨车外,雨还在下。
车窗上的雨越积越多,由细细密密的小颗聚集成大颗,从玻璃窗上艰涩地滚落,像一个人哀怨的泪水。
他看得出了神,觉得这场雨应该下在马孔多①。
中考“概括题”分类解析
所谓“概括”就是用准确、简洁、不失原意的语言精要地表达出阅读材料内容的大意。
纵观近几年中考命题,概括题最先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中单独出现,如“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意思”,后来发展为“提取下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给下面这段文字拟一个标题”等,另有创新题,如“给下段文字补写一个中心句”、“用对联的形式概括下段文字的意思”等。
那么,近几年中考概括题有哪几种形式,又该如何解答呢?
一、材料归纳题
这是多则材料概括题中难度最小的一种。
所谓“归纳”,其实就是“找共同点”,它是概括中最基本的形式。
如河南省“积累与运用”中的“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1)有关部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要求每人写出“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
结果,写不出或写错“旖旎”两个字的占95%,“寂”字占54%,“寞”字占65%,“槽”字占70%;书写潦草的约占70%。
(2)上海的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80%。
(3)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41%的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正确、端正、整洁”的要求。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条主要信息。
所谓“提炼信息”,实际上就是发现并概括三则材料中的共同点。
这种“共同点”往往在第一则材料中已经显现了出来,第二、三则材料只是提供相应的“印证”材料而已,要抓住关键性的,总结或归纳性的词语,如,“结果”“总之”“因此”。
可提炼出来的信息是:很多人汉字书写不正确、不规范。
二、材料综述题
这种概括题要求对多则材料进行综合性表述,实质上是对多则材料进行“文意浓缩”或“含义提炼”。
此类题特别讲究“答题要点”,某一点回答不准确或残缺,就有扣分的可能,一定要在“浓缩”的基础上“综合性地表述”。
如[相关链接]
材料1:我国工业废水、第三产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在1997-2004年期间增长18%;到2000年。
我国南方水资源量占全国80%以上,但是工业和生活污水几乎任意地排放,污染了大多数河流湖泊而导致出现水质性缺水。
(摘自邹蓝《中国水危机》)
材料2:上世纪90年代初期,嘉兴地区二、三类水体(达标饮用水)占50%;到2000年,境内嘉兴已无合格地表饮用水源。
水体污染——水质性缺水——大量开挖深井。
过度开采地下水,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另一种可怕的灾害——地面沉降,我市因此蒙受85亿元的损失。
(摘自《嘉兴日报》)
材料3:根据嘉兴市政府规划,太湖引水工程一期(至2010年)计划投资302亿,嘉善、平湖将从太湖太浦河取水;海宁、海盐、桐乡、南湖区和秀州区将从太湖吴娄港引水。
(摘自《浙江在线》)
请根据选文和“相关链接”的材料,就嘉兴水危机问题进行比较探究,用简洁通顺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不超过60字)(2009年浙江嘉兴题)
此题题干虽没有提“概括”或“提取”字眼,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发现”替换,字数上有严格要求,实际上还是要求概括三则材料中所透露出来的基本信息。
答题时,大致可采用“1+1+1”的思维方式进行材料大意组合,以全面覆盖“答题要点”。
示范:嘉兴在水质性缺水区域内,且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地面沉降,损失严重;嘉兴政府规划从太湖引水解决用水问题。
三、抽象概括题
所谓“抽象概括题”,就是要求概括文章或文段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景物意境、
文章主旨等等。
“抽象”伴随着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它要求从众多的具体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或本质的内容,从而形成概念,其概括难度较大。
如云南昆明市“综合性学习”题:请你对“人物素描”栏目中三个选段的内容进行探究,然后写出林冲的性格特征。
选段一: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一时无礼。
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
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
’林冲不合吃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
选段::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林冲寻恩:“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燃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林冲)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选段三:林冲即时拿住王伦,又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喀嚓地搠倒在亭上。
……吴用就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便纳林冲坐地,叫道:“如有不服者,将王伦为例!今日扶林教头为山寨之主。
”林冲大叫道:“先生,差矣!我今日只为众豪杰义气为重上头,火并了这不仁之贼,实无心要谋此位。
今日吴兄却让此第一位与林冲坐,岂不惹天下英雄耻笑?若欲相逼,宁死而已。
”
林冲的性格特征:_________
我们无法用文意浓缩式的语言对林冲“性格特征”加以概括,必须先结合文章对人物的描写和具体事件展开分析,体会材料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然后综合提炼出这三段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林冲的性格特点:委曲求全、精细谨慎、果敢侠义。
这种题型在近几年中考中大行其道。
如,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题,“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常常以诗词引出人物和故事。
A段中的诗引出了作品中的哪个故事?请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来”属于这种题型。
无独有偶,2008年徐州中考名著阅读题,就是一道精妙的概括题。
A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①文段中A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______
②请你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关于他的另一个故事:_________
这道题既考查了“名著阅读”能力,也巧妙地考查了提取信息能力、概括能力。
题中材料就是小小的引子,考生先要确认材料中的人物,然后,才能准确概说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和“他的另一个故事”。
此类题不提供任何阅读材料,有时候给一点答题的“引子”,考生要用概说的方式回答题目中所规定的内容。
答题的材料存在于考生的知识积累之中,考生必须依靠积累才能答题。
四、撰写定义题
对多材料的定义式概括题是一种角度新颖的概括题。
一般往往提供三则左右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对某一命题进行“定义”。
这种题型是一种指向非常明确、难度很大的概括题,既考查学生的提炼能力与抽象能力,也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常州中考题:“细节”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栏目,以“细节、现场、观点”作为栏目关键词;营销领域的权威刊物《销售与市场》,则以“过程、方法、细节”作为封面用语……根据下面材料,归纳“细节”的含义。
材料一:台湾有一位博士,在意大利某名牌鞋店买鞋。
最合脚的尺码已经卖完了,就选了一双小一号的,但有一点紧。
他想,反正鞋子穿穿会松的,于是要掏钱买。
可售货员拒绝卖给他,理由是:“顾客试穿时表情不对劲,我不能将顾客买了会后悔的鞋子卖出去。
”优质
的服务,使这家名牌店声誉大增。
材料二: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工业电机发生故障,各方人士检查了三个月,竟然束手无策,于是请来了德国专家斯坦门茨。
他经过研究和计算,用粉笔在电机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划线处线圈减去16圈。
”照此做了,电机恢复正常。
材料三: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游轮启航后,船员突然发现船上唯一的望远镜锁在坚固的工具箱里,而钥匙却不在船上。
船员们未加重视,他们认为没有望远镜不会对航行产生多大影响。
然而,黑夜来临后,当船员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一个庞然大物时,巨大的游轮想转向已经来不及了,一头撞向了冰山,造成1522人丧生。
此题概括内容完全超越材料本身,不是那种要求对材料进行“浓缩内容”式的概括,其答题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方式都有很高的要求。
从思维的方式来讲,答题过程中需要多次的思维转换。
如本题,先要概括注重细节的好处和不注重细节的坏处,然后才能抽象出“细节”是什么,形成定义,而语言基本上与材料中的语言没有关联,答案应该是对形式要求比较严格的“定义”式表述,就像试题所提供的答案那样:细节是一种能影响全局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或行为。
以上就是一般中考题中所出现的概括题。
其实,仔细观察,在各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上,它大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信息提取、要点归纳、大意概括、内容概说、思路概析、材料综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