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的教育和科举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来了洋学者吉安市的许多居民都看到了几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他们戴着草帽、顶着烈日在一些村落间穿行寻觅。
这一行人格外引人注目,于是就不时有人向当地的陪同人员打听,这些外商是来投资什么项目的。
老外在旁边一听,都哈哈大笑,然后用流利的普通话说:“看来吉安的招商引资真是深入人心了。
我们不是来投资项目的,我们是来研究庐陵文化的,我们要把吉安优秀的文化传统向世界介绍。
”这位老外就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劳格文,他会同法国巴黎大学博士果格力、法籍华人、古陶瓷研究专家赵冰,专程来吉安考察研究传统文化。
劳格文1946年出生于美国,197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因太太是法国人,一家便移居法国。
这位在欧美很有名气的汉学家,每年都要到中国作几个月的学术访问。
这次吉安之行便是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系列活动之一。
56岁的劳格力博士魁伟健壮、思维敏捷、举止优雅,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
从研究客家到研究庐陵劳格文介绍,他在年轻时就对庐陵文化有所了解,知道秦代就设有庐陵县,唐中宗还曾封为庐陵王,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代文宗欧阳修自称是庐陵人。
在美国,他还读过一本书,名叫《明朝的一个社会——泰和》,可见,庐陵文化早已引起世界的关注。
劳格文对庐陵文化产生研究兴趣则是从研究客家文化而引发的。
1992年,劳格文与福建省社科院合作,从事客家研究。
他与同行们走村串户,搜寻口头资料和地方文献,从老百姓的叙说和日常习俗中追寻历史。
在研究中发现,闽西有的客家谱牒中,记载他们的祖先从江西庐陵迁来,粤北的客家也有类似信息。
劳格文和同行们认为,客家研究必须拓宽范围,追溯渊源。
这样,古称庐陵的吉安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原来,从中原陆续迁往南方的客家人,有相当一部分过长江后溯赣江而上,在中游的庐陵落脚,或早或迟再往闽、粤迁移。
庐陵成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和重要基地。
庐陵文化的优良传统对遍及天下的客家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优秀的客家文化也融汇到庐陵文化之中。
庐陵文化概述吉安古称庐陵,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立庐陵县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文章节义之邦”、“江南望郡金庐陵”的美誉。
庐陵得名于境内的“庐水”(今称“泸水”),《水经注》记载,“庐水东至庐陵入湖汉水”;而《说文解字》阐述,“陵,大阜也”,也就是大土山;“庐水”和“山岗”组成了“庐陵”,古人用这样一个名字准确地而雅致概括了“山水之城”的地貌。
庐陵文化,则是指是以古庐陵郡治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古代庐陵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赣文化的主要分支和中心支柱,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星光璀璨的文化成就闻名于世。
庐陵文化的主要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科举与书院文化。
“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里十知州”,这些流传甚广的俗语形象地概括了庐陵科举成就的辉煌。
“隔河两宰相”,说的是隔了一条恩江河,相继产生了欧阳修、文天祥两任宰相。
自南唐以来,曾担任任正、副宰相职务的庐陵籍人士有 24 人。
“五里三状元”,是指明代庐陵吉水县文昌乡中了三个状元,王艮、刘俨、彭教,他们所在的村庄相隔约五里左右,历史上庐陵共出过 17 位状元。
而科举考试中独揽“团体数连冠”也是庐陵地区独有的科举奇迹。
其中,明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庐陵人包揽了状元、榜眼、探花,且前十名有七名庐陵人。
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一甲头有三名;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前八名有四名;在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前六名中有四名;天順八年(1464)甲申科,前十名有三名;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前十名有四名来自庐陵。
而“一门三进士”、“一门四进士”、“一门五进士”的现象在庐陵历史上屡见不鲜。
据相关学者统计,自唐至清,庐陵有进士 2749 人,占全国 2.86%,占全省 26.75%。
而排名全国第二的苏州,进士为 1771 人,故民间有“三千进士冠华夏”的佳话。
庐陵人在科举历史上大放异彩,和庐陵地区书院的兴建息息相关。
品读庐陵文化征文庐陵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丰富多样的内涵深深吸引着无数学者的关注和品读。
品读庐陵文化,我们将从历史渊源、人文风貌、文化特色三个方面展开,以期全方位地体验其博大精深之美。
首先,我们来品味庐陵文化的历史渊源。
庐陵古为江西的旧称,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庐陵地区就是楚国的疆域之一,楚文化的熏陶使庐陵成为了古代华夏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自秦朝统一中国后,庐陵地区历经多个王朝的更迭,历史文化不断演进,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庐陵文化。
庐陵地区的石鼓文化更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亦是文化研究者争相品读的文化瑰宝。
其次,我们要细细品味庐陵文化所呈现出的浓厚人文风貌。
庐陵地区山高水长,自然风光秀美,这里的人们勤劳热情、纯朴友善,他们保持着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在生活中融入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庐陵人文风貌。
庐陵地区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和古迹,例如世界文化遗产庐山、岳麓书院、庐陵石窟等,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见证了庐陵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我们品味庐陵文化的最佳去处。
最后,我们要深入挖掘庐陵文化的独特特色。
庐陵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闻名于世,其中以石鼓文化最为著名。
石鼓文化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以独特的刻刻形式和图案设计,展现了庐陵人民的智慧和才情。
石鼓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山水、花鸟等题材,色彩丰富,细腻而典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此外,庐陵还有悠久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如腔调、舞蹈、剪纸等,这些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使得庐陵的文化更加多元且富有生机。
综上所述,品读庐陵文化需要从其历史渊源、人文风貌、文化特色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从庐陵文化的源头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其丰富多样的内涵与价值。
在品味庐陵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文化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深入品读和传承。
希望大家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庐陵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和启迪。
传承庐陵文化做吉安好少年庐陵,是现在江西吉安市的古称,位于江西省中部。
吉安,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悠久的“庐陵文化”。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息繁衍。
公元前221年秦置庐陵县,东汉末设庐陵郡,隋初废庐陵郡设吉州。
后立废更迭,辖区时变。
唐时复名吉州,宋时又复称庐陵郡,元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
吉安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金庐陵”之称,培育了享誉中华、光耀千秋的庐陵文化。
这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既有可与中原文化媲美的以新干商代墓葬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又有以青原山佛教禅宗青原派系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既有以吉州窑黑釉天目瓷为标志的陶瓷文化,又有以人才辈出的白鹭洲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既有钓源、渼陂、卢家洲等众多古韵犹存的古民居文化,又有节庆、灯彩、饮食等多种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
名人荟萃,文风鼎盛,名胜遍布是吉安文化历史的一大特色。
名人荟萃庐陵自古多俊杰,文章风物照江天。
涌现了文坛宗师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志士胡铨、三朝重臣周必大、著名诗人刘辰翁等一批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演绎出“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壮阔史诗,诞生了余秋里、肖望东等4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以曾山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功载史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伟人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的祖籍也在吉安,为吉安的文化历史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
从唐宋至明清,吉安先后出了20位状元(仅次于苏州)、16位榜眼、14位探花、2823位进士(全国之冠),仅明朝一代就出进士993位。
因而吉安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美誉。
文风鼎盛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什么在吉安这块土地上能培养出这么多贤人才子呢?首先是吉安人的尊师重教。
在吉安,大量的学馆、书院开办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互为影响的氛围。
至今仍然完好的吉安的二十多个古村里,几乎在每个村子里都能看到大小不等的书院和学馆,比如吉州区的钓源村,就有学馆五处,吉水县的谷村竟然有十二座书馆。
庐陵文化简介
庐陵文化是指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的一种文化形态,主要分布在今
天的湖南、江西和广东等地。
该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庐陵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地理位置,地处南方且环境资源优越,这促进了该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
庐陵文化主要表现为陶器、石器、
铜器等手工制品,尤其以陶器为代表,其中包括鼎、壶、盘、罐、罂等。
这些手工制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是庐陵文化的重
要遗产。
在庐陵文化的时代,社会结构逐渐由氏族至部落,再逐渐发展成
王国和诸侯国的形式。
庐陵文化的发展,倡导人类道德、礼仪和文明
的高尚情操,其社会文明水平也十分高超。
同时,庐陵文化对于历史、地理、农业、技术、医学等各个领域有丰富的研究和创新。
总的来说,庐陵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的文明之一,它是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研究者和
文化爱好者来说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性。
它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独特、交相辉映的文化世界。
庐陵教育文化小览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浙江余姚人、儒家理学大师王阳明,初贬贵州龙场驿丞,后改任庐陵知县,他在“痴儿子却公家事”(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泰和当县令时写的诗句)的余暇,继续潜心于他的理学体系的建构,常与安福邹守益、泰和罗钦顺、欧阳德、永新颜钧、吉水罗洪先、永丰聂豹、何心隐等与他学术见解相近相似的读书人,到青原山去大讲“良知之学”。
这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显著地位的王阳明,借助“青原会馆”,深刻影响了吉安市的文化发展。
清代文学家施闰章曾以“圣域”比称“青原会馆”,以与禅宗七祖“祖关”对应。
“青山青水一幅美景留天地,原才原道两篇奇文冠古今”,《青原山志》不无几分夸张地写着:佛禅、理学在此“寝成中国文化动脉之基”。
吉安市区高峰坡原有座“西原会馆”,是唐代“诗圣”杜甫的祖父、唐上元年间贬任吉州司户参军的杜审言创建的“相山诗社”遗址,宋时,吉安的读书人为纪念这位开吉州一代诗风的杜老爷子,建成了“诗人堂”,到明代,改作书院性质的“西原会馆”。
这里每季有小会,9月有大会,四方诗人、学者上千人在此聚会,讲学游学,以文会友,一时多少文士雅事!庐陵地方历来重视教育的兴盛。
经书启人智,智慧创奇迹。
庐陵全境有序庠与学宫,民间有塾馆、义学与书院。
家藏诗书,人多儒雅,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
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
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所以有“江南理学在吉安”之说。
自南宋至明清700年间,庐陵城的白鹭书院成为江南四大书院之冠。
/view/775987.htm广告词1: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2:诗人聚集,才子之乡宣传方案为了更好的宣传庐陵文化,我制定了以下宣传方案宣传对象:吉安中小学学生,街道居民,在校大学生,外来人员宣传地点:文化广场,学校,居民街道宣传方法:问卷调查,采访庐陵文化研究人员,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出黑板报。
庐陵文化简介庐陵文化,主要指以江西吉安为核心,辐射赣鄱大地,传承千年,影响深远,具有鲜明特色且融入了儒释道思想的地方性文化。
它既包含了古代庐陵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也体现了庐陵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民风民俗和审美情趣。
庐陵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历经三国、隋唐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宋代,庐陵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与当时的“临川文化”并称为江西的两大文化高峰。
庐陵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崇文重教。
庐陵地区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在庐陵,读书成为了一种信仰,每个家庭都会尽力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甚至出现了“一门三进士”等许多读书人互相鼓励的佳话。
这种崇文重教的风气,使得庐陵地区成为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2.坚守传统。
庐陵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包括了一些古老的民间信仰、民俗活动和民歌民谣等,还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建筑风格和饮食文化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庐陵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开放包容。
庐陵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
在庐陵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和艺术形式都可以共存共荣。
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使得庐陵文化具有了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4.注重实践。
庐陵文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在庐陵地区,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文化名人,都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深刻的见解,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这种注重实践的文化传统,使得庐陵文化具有了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庐陵文化的影响深远,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的价值:1.历史文化价值。
庐陵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庐陵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庐陵文化古城庐陵历史悠久,苏东坡曾做诗云:“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
”。
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
庐陵府不但考取进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状元二十一(天下第二),而且在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的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中鼎甲3人均为吉安人,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
因而吉安有“一门六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
庐陵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农耕文化、手工业文化(陶瓷文化、工文化)、商贾文化。
庐陵文化兴盛的原因:一是北方移民大量南下,在给吉安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二是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吉安的经济发展;三是岭南通道的开掘促进了吉安与南北方的经济文化沟通和交流;四是学院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庐陵文化的特征,“其内涵是博大精深,其表现是优美典雅,其精神是刚正义烈”。
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教育,科举兴盛从隋至清的千多年间,朝廷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
于是科举考中进士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文风是否昌盛,文化是否发达,人才是否众多,声望是否显扬的重要标志。
庐陵地区考取的进士近3000名,而文化发达的苏州只1771人,就一个州府而言,是全国最多的。
明代有两届科考,前三名都是吉安府人,“双连冠”在全国更是绝无仅有。
共考取状元21名,名列全国第二。
隋唐以后,官员多从举人、进士中任命,正宰相江西共28人,其中吉安就有8人,占28.6%;还有副宰相9人和众多的尚书、巡抚。
他们的为人行政,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为国家、为社会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有的为国捐躯,名留青史,好几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是崇尚文化,成就突出,文学家、思想家多《全宋词》中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占12.5%,居全国第二;吉安有52人,占全国的3.7%,占江西的29.9%。
庐陵文化的内涵和宏扬周銮书最近,中共吉安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决定,大力宏扬庐陵文化,这一英明决策,令人振奋。
它不仅是对古代先贤的尊崇敬仰,也是对我等今人的启迪鼓舞,还将是对未来后生的鞭策激励,也必将对市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观光旅游事业带来新的契机。
兴奋之余,就庐陵文化的内涵和宏扬,说点看法,向同志们请教。
吉安在汉代名庐陵,隋代称吉州,元代改为吉安。
西汉时,新干、峡江为新干县,安福为安成、安平县,后来均逐渐归属于吉安。
全区土地(含莲花)25 000余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
面积、人口较九江、抚州为多。
在3 000年前,即有发达的青铜文化。
1989年在新干大洋洲发现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震惊中外,为中国古代的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在此之前,不为世人所知。
一个地方获得显赫的名声,或得之于人,或得之于文,或得之于物,或得之于事。
历史上“庐陵”二字为人们所知晓,首先得之于 1 500年前载于《南史》的南齐时庐陵人匡昕,他是一位隐士,又是一位孝子,母亲“病卒经日”,他从山中奔回,抚尸号啕痛哭,母竟哭苏,民间广为传颂。
1 000年前五代南唐时,吉州人宋齐丘任宰相,重文经武,发展农桑,政绩显著,使南唐富庶强盛,经济文化高于各国,后因功高震主,不幸被害。
尤其是900年前的欧阳修,为庐陵带来了好名声。
欧是否发达,人才是否众多,声望是否显著的重要标志。
据光绪版《江西通志》记载,唐代江西进士65人,吉安各县县志记载,吉安县进士4人,吉水县3人,泰和县1人,宁冈县1人,共9人,占全省进士的13,84%,吉属其他各县未记载唐代进士。
唐代看重进士科,名额极少,一科仅取数名,最少的一科仅取一名,最多三四十名,白居易那一科,只17名,柳公权那一科19名,宜春人卢肇中状元那一科22名。
庐陵文化
吉安古称庐陵,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是赣鄱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红色、绿色与古色在这里交相辉映。
能生活于此,学习于此,工作于此,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
世事沧桑,而文明的印记仍在;硝烟远去,而精神的力量永存。
这里山川竞秀,赣水环绕,两千多年的积淀淬炼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耀眼光茫生发于巍巍井冈之上,散落在滔滔赣江之滨。
新干青铜外王国,吉州陶瓷古窑,白鹭洲古书院,青原山净居寺等众多遗址古迹,足以见证庐陵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时代更迭,岁月变换,这片热土因文化的浸润愈显人杰地灵,成为“三千进士冠华夏”的名士荟萃之地、文章结义之邦。
习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吉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
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弘扬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却是重中之重。
红色基因凝聚了力量,引领了未来,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永久的向往和神圣的殿堂。
红色基因的产生凝聚了无数共产党人的心血,他们依靠“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坚定信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才为我们留下了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基因。
每个人都有着来自父母给予我们的的不同基因,而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给予我们每个中国人共同的、永不消失、永不变异的基因。
这个时代的我们在向前奔跑的过程中会面临数不尽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更应该珍惜共产党留给我们的这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用红色的激情去拥抱时代、拥抱事业、拥抱人生,让红色的基因传承万代千秋。
作为庐陵文化传人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传承优秀的庐陵文化,再融合其他的优秀文化,壮大它,发扬它,是我们当代文化传人所应该做的。
庐陵人文化故事作文【篇一:探寻庐陵文化】江西吉安,古时又称庐陵。
发端于这里的庐陵文化向来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许多研究成果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士文化庐陵地方历来重视教育的兴盛。
经书启人智,智慧创奇迹。
庐陵全境有序庠与学宫,民间有塾馆、义学与书院。
家藏诗书,人多儒雅,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
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
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所以有“江西理学在吉安”之说。
自南宋至明清700年间,庐陵城的白鹭书院成为江西四大书院之冠。
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
历代进士3000多人。
“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
农文化南唐西台监察御史周矩与其子周羡,用竹筏拦江,修筑了槎滩陂。
为江西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经历代维修,解放后,在陂上又扩建了水电站,灌溉良田4万亩,使用至今,已有1000余年。
北宋进士曾安止,弃官返乡,荷锄耕作之余,潜心研究水稻品种和农业生产,著书《禾谱》。
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
工文化庐陵手工制作业历史悠久,成就辉煌,造纸、陶瓷、造船、纺织印染和建筑业尤为突出。
吉州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中,有唐开元年间以水苔为原料的纸品陟麓,有宋代以山竹为主原料生产的吉州竹纸。
古吉州城南郊的永和镇瓷窑始于唐五代,盛于南北宋,衰于元末,至今遗存24个窑包。
据《景德镇陶瓷录》记载:景德镇自元朝以来所创的青花瓷,是从吉州窑彩绘中脱颖而出的。
吉州居赣江中游,境内江河多,因故造船业兴盛。
南唐保太三年五月,吉州铁铸的十字锚,长2尺,重650公斤,系战舰或木筏用。
庐陵文化诗词摘要:一、庐陵文化概述1.地理位置与范围2.庐陵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二、庐陵科举文化1.科举文化的特点2.知名人物三、庐陵文化的诗词与文集1.诗词创作2.文集编撰正文:【一、庐陵文化概述】庐陵文化,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核心范围位于赣江中段,以武夷山余脉雩山与罗霄山脉之间的吉泰盆地为中心。
其地域范围基本与现今吉安市所管辖的区域相吻合。
庐陵文化的兴盛发展周期与赣鄱文化相吻合,起步于商周时期,鼎盛于唐宋,延续至明清。
【二、庐陵科举文化】1.科举文化的特点庐陵科举文化具有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的显著特点。
从隋唐时期开始萌芽,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
据统计,自唐至清,庐陵共有进士2749人,占全国2.86%,占全省26.75%。
这一辉煌成就在民间流传着诸多佳话,如“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等。
2.知名人物庐陵科举文化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如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等。
他们不仅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庐陵文化的诗词与文集】1.诗词创作庐陵文化在诗词创作方面颇具影响力,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以及文天祥的《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等,都是庐陵文化的瑰宝。
2.文集编撰庐陵文化在文集方面也有显著成就。
明朝《永乐大典》总撰、江南第一才子解缙即为吉水人。
此外,明代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册分省地图集。
综上所述,庐陵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在科举、诗词、文集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探古吉安庐陵历史和文化(上)历史篇探古吉安庐陵历史和文化(上)历史篇――吉安古庐陵的上下五千年演变及其历史文化概略文/01一线吉安地处江西省中部西南门户水陆要冲,揽罗霄山脉中段,据赣江中游富饶的吉泰平原。
其“咽喉荆广、唇齿淮浙”由来已久。
是西接湖南和连接南北东地区的天然纽带;上可溯赣江沟通闽粤,下可泛鄱阳湖与长江相联,顺抵长江下游发达省市,在江西省地理上占有特殊位置。
从地势上看,扼湖南、江西南省咽喉孔道,地势极为险要。
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
这里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可谓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
吉安古称庐陵,核心区域在吉泰盆地,大致相当于今吉安市辖境。
广义的庐陵指现在整个地级吉安市,狭义的庐陵指庐陵县(今吉州区、吉安县、青原区范围,不含天玉镇、富滩镇)。
吉安古庐陵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是与洪都、临川同为赣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
自古乃人文渊源之地,“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庐陵文化。
吉安素有“金庐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节义之邦”、“状元之乡”、“才子之乡”、“庐陵风光半姑苏”、“将军市”、“红色摇篮”、“革命圣地”等美誉。
目前,吉安有革命摇篮井冈山、武功山、青原山、资国寺、羊狮慕、白鹭洲书院、吉州窑、庐陵文化生态园、文天祥纪念馆、渼陂古村、陂下古村、快阁、槎滩陂、遂川梯田等著名景区景点。
一、吉安古庐陵的起源庐陵作为吉安一贯始终的地名是如何得名?《水经注》说庐陵县是因泸水而得名。
而笔者认为,庐陵起名源于吉安山水与宁静的屋舍。
单从字面理解,“庐”,与房屋有关,意为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
按《说文》:庐,寄也。
秋冬去,春夏居;按《广雅》:舍也;《汉书·食货志》:田中屋也,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按《左传·襄公三十年》:庐井有伍。
按《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
还有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
儒家精神:庐陵文化的特质《明一统志》云:“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虏负刍,明年置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属九江郡。
”“秦郡县天下,厥有庐陵”,这是庐陵行政建置的最早记载。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置庐陵郡,辖今江西峡江、永丰以南,万安以北的赣江流域,领汉旧县二,分置七县,共领九县。
隋时庐陵又改称吉州,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吉州改为吉安路,取“吉泰民安”之意,沿用至今。
自西晋永嘉之乱至晚唐宋末,大量北方人渡江南迁庐陵,北方人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在南北交融的历史进程中,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璀璨夺目的庐陵文化。
一、体现儒家精神的宗族制度庐陵古村落中保存完好的现有吉安县的漠陂、钓源、唐贤坊古村,吉水县的碰塘、燕坊古村,泰和县的大江、爵誉古村,乐安县的流坑古村等。
通过对这些古村落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存在宗法制的痕迹。
具体说来,这些古村落都是按照父系的血缘关系,将庞大的族群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漠陂村的梁氏,?疤链宓难钍希?流坑村的董氏等。
他们都不许其他杂姓混居进来。
其族谱记载的房派支系清晰可辨,可谓源远流长。
碰塘杨氏从修撰的第一部族谱开始,直至民国八年止,修谱不曾间断,并成为碰塘杨氏千年凝聚力的关键。
同一村落的居民有着共同的祭祖时间和程序,有着共同的宗祠,守着共同制订的族规。
这种大家族制度,与东汉以来中原地区出现的大家族制度可谓一脉相承。
众所周知,体现着宗法精神的大家族制度在永嘉南渡之前,很大程度上只存在于以中原为代表的广大北方地区,江南除缄市和少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外,广大山区的土著基本上为少数族的分布区,谈不上宗法制度。
由于当时在江南的士大夫与普通百姓中已经风行小家庭制度,南迁的北方人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而分家析产,这种情况在士大夫比较集中的城市地区尤为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这些地区居民之间的互相交流要更多一些。
但是迁徙到山区的北方人,由于与当地土著在语言、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不同,相互交流自然要少一些,如果他们不抱成一团,在与土著居民(其中很多是少数族)的冲突中便很难生存,因此他们的大家族制度得以延续下来。
庐陵文化概述
庐陵文化是指发生在中国南方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地区的一个古代文化。
它是中
国南方地区的主要文化。
庐陵文化诞生于春秋时期,是以南岸之地为中心的一种文化形态。
庐陵文化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
远。
庐陵文化主要代表
庐陵文化的主要代表有多位,比如春秋时期的吴子、战国时期的屈原、楚庄王和楚怀王、汉代的刘向等人。
他们对庐陵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庐陵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包容性,集中体现了南方历史文化的特点。
它包括了春秋
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楚国文化、吴越文化、淮南文化、汉代文化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
文化体系。
庐陵文化在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庐陵文化的文学
成就突出,汉代的《庄子》、《楚辞》、《淮南子》等著作均是中国文学的珍宝。
庐陵文化的遗址和文化景观也非常值得一看。
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城、吴越王城、
淮南王城等遗址,还有著名的庐陵书院、天目山、黄山等文化景观。
总之,庐陵文化是中国南方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发展阶段,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水平
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和评价。
它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
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力量。
品读庐陵文化征文庐陵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品读庐陵文化,就是深入了解庐陵的历史、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庐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这里曾是吴王的都城。
庐陵曾是古代吴越文化的中心之一,这里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和文化精品。
品读庐陵文化,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了解庐陵在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庐陵的艺术文化也是其独特的一面。
庐陵陶瓷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品读庐陵文化,可以欣赏庐陵陶瓷的精美和细腻,了解其独特的装饰手法和烧制工艺。
此外,庐陵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民间音乐等,这些艺术形式都反映了庐陵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庐陵的文学也是其独特的一面。
庐陵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他们以才情横溢的诗文赢得了赞誉。
品读庐陵文化,可以阅读庐陵文人的作品,感受他们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庐陵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庐陵的风土人情,也展示了庐陵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除了历史、艺术和文学,庐陵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资源值得品读。
庐陵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是了解庐陵文化的重要方面。
品读庐陵文化,可以参加庐陵的传统节日活动,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感受庐陵人民的热情和好客。
庐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庐陵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品读庐陵文化,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同时,通过品读庐陵文化,也可以促进庐陵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庐陵的繁荣做出贡献。
品读庐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可以带领我们走进庐陵的历史、艺术、文学和其他方面的文化。
通过品读庐陵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庐陵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让我们一起品读庐陵文化,感受其中的美好与智慧。
庐陵的教育和科举文化
隋唐以后,赣中地区的经济逐步发展,已达到了和中原地带相似的水平。
北方的战乱,驱使各阶层人士南迁落脚在相对平安、自然条件优越的赣江中游,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也相应得到了发展。
而教育,是文化之源,不仅对文化起着积累、传递、净化、提升的作用,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庐陵教化之功首推唐代著名忠烈大臣、大书法家、称作颜鲁公的颜真卿。
我国书法史上的“柳体”和“颜体”是两面旗帜,称之为“颜筋柳骨”,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是习书法的范本。
到了宋代,江西的书院发展很快,一些大族纷纷创办书院,主要供本族子弟读书,也吸收外地学子,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有的名气很大,成为文化学术交流的场所。
江西书院之多,规模之大,教育质量之高,在宋代都居全国之首。
这一时期的书院,实际上成了地方教育中心。
北宋中期的庆历四年,朝廷倡导州县办官学,江西积极响应,州县立的学校纷纷出现。
庐陵县学、泰和县学当年就设立了。
明代,江西的书院或恢复或新办,又呈兴旺,全省共有164所,属吉安府的有33所,除宋代有一定基础的外,当时新创办的书院,在全国也有一定名气。
如著名理学家程文德于嘉靖十五年在安福创办的复古书院,著名学者王圻于隆庆二年在万安县北门外创建的云兴书院,还有永丰三都的云邱书院,是名流聂豹讲学之所。
这些学院,不仅是培养科举人才之处,还引来四方学者,成为理学传播、研讨的场所。
书院的办学方式比较灵活,不仅是传授灌输圣贤之书,有时还请名儒大师前来讲学,传播学说。
学生也可以参加讨论,发表意见,还可以游学求师,增长见识。
文天祥在家乡私塾里受父亲督学,十多岁后到庐陵县的固江侯城书院求学,距他的家乡富田140多里路。
在那里,留下了他倒植五株柏树立志成才的故事,至今还存活一棵。
《吉安府志》中还有“万安鳌溪书院在渡头古社,宋文天祥游学于此”的记载。
见多识广,才使文天祥在科举考试中大魁天下。
庐陵发达的教育和兴旺的文风造就了众多的举子进士,引得外地区的人羡慕不已,也引起了历史学家的关注,认为在赣中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内陆腹地,竟能产生出这么多的科举优胜者和杰出的人才,在全国也不多见,在江西更是首屈一指,值得研究。
的确,庐陵学子们在科举考试中大展才华,在民族文化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据民国时的《吉安县志》载,庐陵郡在唐代产生了有姓名、有籍贯的四名进士,这是很不容易的。
因唐代进士录取的名额很少,白居易考的
那一次,仅取了17名,一般只二三十名而已,整个唐代江西也不过只有进士65名。
可不知何因,省里的古代史料上没有记载庐陵进士之名,可能是疏忘了。
到了宋代,庐陵学子便大出风头,连连夺魁。
在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庐陵地区发生了几件足以令人自豪的盛事。
明建文二年(1400年)科考,共取进士110人,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头三名均为吉安府人氏。
明永乐二年(1404年)科考,取进士472人,状元曾、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前七名均被吉安人囊括,成为千古美谈。
据周銮书先生考证,连续两届获进士前三名“团体冠军”的州府,吉安是绝无仅有,于是吉水民间便有“隔河两宰相,十里五状元”之说。
吉安县万福一带的秀川村罗姓,先后有33人中进士;梅塘的小灌村刘姓,有17人中进士。
这两个地方都远离州府治所,较为偏僻,培育出了众多的进士,实不多见。
祖孙、父子、弟兄均为进士的家族,人才结聚的现象也不少。
明代正统十年(公元1448年)的状元彭时是安福人,他的大弟彭华,6年后为会试第一名中了进士,小弟彭礼,22年后又中了进士,都曾任朝廷重臣。
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泰和人曾鹤龄中状元,他的孙子曾追,于57年后为探花。
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吉水人刘同升中状元,他的父亲刘应秋46年前就是探花。
“一门三进士,一门五进士”,在庐陵并不罕见。
尽管科举考试制度有许多的弊病,如考试内容僵化、形式单调、扼杀个性和创造精神、考场作假、录取舞弊等等,但毕竟是封建社会后期1300多年来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为各阶层人士进入上流社会铺了一条通道,举人进士构成了中国文官的主流。
其中的有志有为之士,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力量,受到后人的敬重。
庐陵地区的许多英杰,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流芳百世。
同时,他们也为家乡父老乡亲争了光,为乡梓的经济文化繁荣作出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