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单元小结讲义1
- 格式:doc
- 大小:472.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一、根底知识梳理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⑴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的根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⑵按劳分配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根本原那么。
②按劳分配的根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③形式: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与农村经济中联产计酬都属于按劳分配。
⑶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资分配)②物质根底: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开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根底。
(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由此决定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
⑷按劳分配的地位和意义。
①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②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鼓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开展。
③表达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⑴健全生产要素按奉献参与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奉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生产要素:劳动、科技、资本、管理、土地等要素,按生产要素分配适用于任何经济形式。
②形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按劳动要素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管理者通过股权鼓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高考政治必背复习提纲《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7、个人收入的分配(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原因:生产决定分配,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它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它兼顾效率与公平。
按劳分配:地位: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要求:它既要求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又反对收入分配差距过于悬殊,与平均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原因: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否定,体现平等分配和社会公平,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管理、技术、信息、土地。
原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分配公平】含义: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人们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原因: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的体现,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促进和谐。
措施: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单元优化总结单元概述知识架构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本单元以“分配”为核心,主要讲述了个人收入的分配和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和税收)。
关于个人收入的分配主要讲述了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及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在初次分配中要增加“两个比重”,努力实现“两个公平”,再分配要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加以调节。
国家收入的分配讲了财政和税收,重点讲了国家财政的作用、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依法纳税等知识。
复习备考时应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及联系,并结合收入分配改革、“营改增”、民生和社会公平、宏观调控等社会热点问题灵活运用。
解题方法指导(三)——图表类非选择题图表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见题型。
图表主要有表格、曲线图、扇形图、柱状图等形式,题目一般由表头提示语、表格材料、表脚注解、解答要求和设问五部分组成。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或信息);表一(或图一)、表二(或图二)有何内在联系;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主要是通过对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原理。
如:过去和现在的纵向比较,事物之间的横向比较,通过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反映差距。
然后去探讨变化、发展的原因以及解决差距的办法。
[2013·高考重庆卷,13(1)(2)(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6~2010年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变化情况图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________(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单元小结知识整合夯基固本考点链接学以致用1.维护社会公平的经济意义(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2)分配与消费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
(5)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1)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原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
(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形势⎩⎪⎪⎨⎪⎪⎧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通货紧缩⎩⎪⎨⎪⎧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从宽的货币政策→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3.收入分配与财政、税收的关系(1)收入分配公平必须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发挥财政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作用。
提高个税起征点,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2)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政府通过调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促进生产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3)分配政策影响财政收入。
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过多,导致企业和个人收入减少。
财政收入减少,会导致企业和个人收入增多。
(4)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财政、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020 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3 收入与分派(思想导图+知识点解说+加强训练)思想导图重难点打破1.收入分派的公正(1)主要表现为收入分派的相对同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可以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表现社会主义分派原则,有益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睦。
★★★★(3)怎样实现收入分派的公正?根本措施,鼎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连续健康发展。
A 、坚持和完美按劳分派为主体、多种分派方式并存的分派制度(制度保证)B、增添居民收入,侧重保护劳动所得,鼓舞勤奋守纪致富,坚持在经济增添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添、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酬劳同步提高;C、要促使收入分派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集体,增添低收入者收入,调理过高收入,取消非法收入。
要执行好政府再分派调理职能,加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小收入分派差距。
2.效率是经济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是资源节俭和社会财产增加。
★3.效率与公正的辨证关系怎样?(1)两者拥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正的物质前提;公正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两者又存在矛盾,分别重申不一样方面★4.怎样正确办理效率与公正的关系?在首次分派和再分派中都要办理好两者关系(1)既要反对均匀主义,又要防备防备收入差距悬殊;(2)既要落实分派政策,又要倡议奉献精神(3)在鼓舞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议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6.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易分派政策。
此中,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7.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1)国家财政是促使社会公正、改良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能促使资源合理配置。
(3)国家财国政能促使公民经济安稳运转。
加强训练一、选择题1.2019 年8 月26 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经过了对于改正土地管理法的决定,此次改正在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均有所打破,更为侧重保护农民权益。
第一部分专题概述本专题知识在高考中占据突出位置。
本专题主要考点包括: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及意义,分配原则,财政收入及财政支出的形式,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增值税与个人所得税等。
从命题内容上,考点集中在公平的维护、财政的作用和税收的作用上。
命题形式上看,试题依据当年社会热点问题,凸显了对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主观试题的考查,并且图表类试题的比重逐渐加大,特别是材料题考查由单纯的知识指向向开放性思维过度。
复习备考中要做到两结合:结合模块内其他知识点,如:通货膨胀、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等;结合时政热点,如:党和国家关于注重社会公平的新思路、新提法,即新经济形势等。
第二部分知识背一背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2、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2)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原因: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一、单项选择题1.据北京市人社局消息,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从2019年7月1日起,北京市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小时工资标准。
其中,月最低工资标准从2 120元调整到2 200元,增加80元;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为24元/小时,非全日制从业人员法定节假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为56元/小时。
上调最低工资标准()①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属于初次分配,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③旨在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④有利于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平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C【解析】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①排除;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③排除;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2.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未来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所基于的传导预期是()①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企业融资规模扩大→社会总供给增加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财政支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④降低部分日用品消费税率→社会总需求增加→拉动经济增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首先可以根据“积极的财政政策”把②(积极的货币政策)排除掉,再把推理不正确的①(不能从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得出农业生产效率高的结论)排除掉。
③是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④是从财政收入(税收是财政的基本形式)的角度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符合题意。
3.某村老李2019年以前在自己承包的10亩土地上经营,年纯收入15 000元;2019年以后,以每亩800元的价格进行土地流转,之后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每月拿到3 000元工资。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单元小结
知识整合
夯基固本
考点链接
学以致用
1.维护社会公平的经济意义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2)分配与消费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科学发展观
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
(5)经济发展方式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1)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原因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
(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实施:
经济形势⎩⎪⎪⎨⎪
⎪⎧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通货紧缩⎩⎪⎨⎪⎧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
减少税收从宽的货币政策→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3.收入分配与财政、税收的关系
(1)收入分配公平必须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发挥财政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作用。
提高个税起征点,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2)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政府通过调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促进生产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3)分配政策影响财政收入。
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过多,导致企业和个人收入减少。
财政收入减少,会导致企业和个人收入增多。
(4)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财政、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4.市场经济三个主体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国家:是社会再生产的调控者和引导者,主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计划,特别是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与需求,维护社会公平的分配,为社会再生产打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企业:是社会再生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但是企业生产必须依据消费者个人消费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
(3)劳动者(消费者):劳动者是企业生产必需的前提条件,劳动者只有实现就业,才能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作为消费者,消费趋向引导着企业生产,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并且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直接影响着消费水平,制约着企业生产。
素养提升
热点解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2017年,中国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016年的667亿元大幅增加到8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增长30.3%。
信息①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信息②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016年的667亿元大幅增加到8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增长30.3%。
⇩⇩
1.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
我国坚持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经济意义。
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
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
“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1)我国坚持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经济意义。
(2)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单元小结
【答案】(1)134.6亿。
调整企业经营战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有效对接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拓展国外市场,增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2)①有利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②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建立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④有利于科学发展,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问题,维护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以一带一路的实施为背景,考查经济生活中企业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走出去战略以及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知识。
第一问,题干设问角度是企业,针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可以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两个角度分析,组织答案。
注意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第二问以一带一路的实施为背景,考查经济生活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知识。
本题属于外延式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迁移能力。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我国的发展可以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坚持由近及远的原则,有针对性的结合材料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