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伙伴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交朋友教案引言: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他们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让小学生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成为朋友,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编程知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2.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使用习惯;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4.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基础操作和编程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认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1. 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讨论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2. 展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重要性和作用;3.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4.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1. 介绍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让学生了解各个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2. 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桌面和常用的操作系统界面;3. 通过示范和实践,让学生学会打开和关闭计算机、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基本操作;4. 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竞赛,比较谁能更快地进行基本计算机操作。
第三课:玩转计算机应用软件1. 介绍常见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图形处理软件;2. 通过示范和实践,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文档、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使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简单的图像设计;3.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简单的文档编写、数据处理或图像设计任务。
第四课:探索编程的乐趣1. 引导学生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了解编程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作用;2. 介绍编程语言的种类和常见的编程工具;3. 通过编程软件的简单示范,让学生了解编程的基本操作和流程;4. 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实现一个简单的任务,如计算器程序或游戏程序。
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评价心得体会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评价心得体会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评价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评价心得体会1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已经十几年了,作为一位和信息技术课程同步成长起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目睹了这十几年来,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发展并逐步走上正轨,心里感到无比的欣喜和自豪。
通过这次学习无论理论方面还是实际教学经验,需要我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把一些零散的个人看法和心得,来向大家汇报交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做人求真的主战场。
对于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好好进行研究,如何减少教师的多余灌输性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合作性学习,完善课堂教学,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双方平等、积极、探索的互动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在上级教研部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内,针对我校实际,突出评价和点拨,提出了?以评导学,以点导讲?的教学模式二、以评导学,以点导讲概括地说:以教师适当的点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以教师适时的点拨,搭建学生展示的舞台,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走向前台讲知识、讲方法、讲规律、质疑难、破疑惑,做勇敢?小先生?。
对学生个体的言行现给予评定价值。
评价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
学生展示的内容;评价的方式是多方面的:自评、同学评、小组评、老师评等;评价的形式有语言表述、文字表达等;评价过程又有过程和终结两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元化评价的探索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潜在的优势和挑战:一方面,它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它需要具有强大的教师团队和全面的课程设计。
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多元化评价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词,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是如此。
多元化评价强调的不再是学生的单一考试成绩,而是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尝试多元化评价的方法,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指导。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多元化评价的实践方法和效果,并提出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多元化评价模型,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评价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阐述。
首先,对多元化评价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并探讨了多元化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其次,阐述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
然后,探讨了多元化评价的实践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多元化评价的效果。
最后,提出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多元化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讨论和应用。
第二章多元化评价的概念和应用2.1 多元化评价的概念多元化评价是指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多元化评价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科学、公正、客观。
2.2 多元化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单单是知识掌握,还包括能力、素质、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多元化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笔记、学习情况调查、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6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篇1紧张忙碌又非常充实的一个学年即将结束,本学年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的要求,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思想认识在这一个学年里,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学校做好各类工作。
二、教学工作本学期担任三年级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本身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伙伴,通过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并充分运用于实践中。
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使大量电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得于传授给学生。
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学生班级人数过多,个别学生要两人一台机子,缺少操作的机会,这个问题在下个学期要特别加于重视解决。
能够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三、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本学期组织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进行了电子报刊和演示文稿方面的培优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评选出十八位学生作品获得了学校的表彰。
总之,在这一年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楼教师电脑配备太低,有好多教师都弃之不用;其次是信息技术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观摩、学习的机会,以至自身信息、素质难提高,无法满足学生对当今信息技术探索欲望,不了解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趋势,基本上是凭着感觉走。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篇2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的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11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不同,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学会查找信息,筛选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信息技术课自身的实践性又决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来检验、证明。
所以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会多少理论知识,而应是学生学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
我在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系统讲解法、任务驱动法、示范展示法、同步操作法、伙伴教学法、适时表扬法。
1.系统讲解法系统讲解法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细致系统地讲解,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
其他学科现在对其诟病比较多,认为老师的过多传授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就信息技术课来讲,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性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引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可以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器件,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讲解。
这种教法针对基础性知识,有很强针对性,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常识性知识。
2.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
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2 2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
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有条不紊管文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文件,构建合理文件夹整理文件。
(2)会应用移动、复制等整理方法。
(3)学会删除无用的文件,掌握回收站的操作(还原、清空)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意识到要管理文件,通过组织文件管理活动,学生学会分类整理文件。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掌握复制、剪切、删除文件及文件夹的多种方法并掌握相关应用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文件管理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文件管理习惯。
(2)通过“删除”这一操作的教学,意识到应慎重对待“删除”操作。
(3)在帮助张缤文的同时,通过学习、评价、展示,使学生感悟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技术服务生活真谛,感悟伙伴间的友谊。
设计理念:在本课前,已经掌握了通过视图方式查看文件类型的方法,及了解文件路径的方法。
在认识一些比较常见文件类型的图标的情况下,设置的对于文件及文件夹整理操作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操作性,容易获得成就感。
尤其本课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文件及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恢复等操作,还有部分操作小技巧的介绍,可以说,比较全面的涉及了文件及文件的操作,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操作的难度并不大,而难度在于:让学生们理解今天课中所涉及的这些操作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的什么情况下会被用到,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
针对这一原因,对教材做出一些调整。
一、不再把要求学生掌操作做为唯一的知识技能目标;二、以文件及文件夹的整理作为一个总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三、为了让学习掌握“移动到文件夹”,把“认识路径”知识点,放在本节课前进行讲授。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管理好自己的文件和文件夹。
(2)删除及还原文件的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
2.教学难点(1)文件、文件夹的复制、移动的操作是本课难点。
信息技术学困生帮扶计划一、学困生情况分析1、学困生由于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弱,经常尝试着学业上的失败,导致对自己失望,索性不努力学习,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缺乏学习主动性。
2、学困生由于平时长期受同学帮助,甚至同学的包办代替,使其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
满足固有的思维模式,缺乏独立动手动脑思考的意识。
3、学习动力不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使之感到信息技术知识的枯燥,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讨厌学习。
4、对问题探索没有主动性,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是在外力的约束下“要我学”而非内在的“我要学”。
如学习活动只有在老师或组长安排、督促下,才勉强去完成。
5、面对电脑,学困生表现为动手能力弱,畏手畏脚,甚至惧怕电脑,不敢入手。
6、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边缘化,如在动手实践中默默无动-不动手;在独立探索中默默无思-不动脑;在合作交流中默默无闻-不倾听,默默无声-不发言。
7、学困生没有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方式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在学习进程中,学困生表现为不愿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想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等待着教师或同学给出答案,给出结论。
对于学困生来说:关注的更多的是信息技术任务完成,而非任务完成的“过程”;他们更愿意做的是记忆与模仿,他们习惯于机械训练。
二、改进的建议1、让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伙伴教学”具体做法是。
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挑选出那些学习成绩好、学有余力、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由他们作为教师的小助手,即学困生的“伙伴教师”。
2、把信息技术教学实验“分层”“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
这一策略的正确实施,势必有利于新课标中“关注全体学生”教育理念的落实。
“更新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关注学习中的“学困生”。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这部作品,相信读完之后会有一定收获。
互联网办公以文档处理为核心,需要引领未来的智能化发展。
为了节约时间,借鉴范文是最优的选择,它可以避免许多错误。
一、教学工作1、完成四五六年级14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4、积极使用学习努力卡在教学中开展激励活动,渗透名誉教育,共发放努力卡220张。
二、教研工作1、继续完善LeAiLMS辅助课堂教学平台的研究。
三、提升学习1、累计阅读电子书20本以上2、参加相关信息技术课堂培训二次。
展望未来,为了总结过去,扬长避短,使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好,寄望明天的工作更为进步,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思想方面我在思想上严以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与老师团结合作,能够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
二、教学工作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工作几年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业务。
争取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
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加大备课的容量,加强上课质量,落实反思的分量。
三、微机室管理工作本学期,学校微机室依然在老师和学生的学习中起着不小的作用,虽然条件简陋但是努力克服困难给老师和同学不小的帮助。
美术科教电子画图,我提供教室;综合科查阅资料我帮助学生上网,总之只要用得上微机室就会提供最好的机会和服务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另外,微机室的管理只有我一个人,机器系统有问题,我就不厌其烦一遍一遍的找领导要求维修……总之,在我的管理和维护下,现在机器的使用情况还算良好能够满足上课和老师工作的需要。
四、其他工作有老师外出讲课,我毫无保留的帮助做课件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等等,我做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同事们给了我太多的肯定,心里感动之余,要更加努力,完善自己服务他人。
五、努力的方向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
浅论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摘要]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它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舞台。
实践证明,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随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接受型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转改变,自主、合作、探究是新型的学习方式。
本文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合作学习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的学习方式,被广泛地寄予了厚望,在实践中也得以广泛应用。
通过多次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我深切感受到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优势和效果: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它的积极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信息来源、学习方式还是对现有教学条件的使用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因为提供帮助的人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
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自然也就不可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如果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讨论,每一个学生就会从讨论中获得一种或多种全新的认识。
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不管是给予帮助还是接受帮助,都促进了给予者与接受者双方的学习。
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
学生有了疑难问题而不能自行解决的时候,这正是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恰当时机。
在疑难问题处进行合作研究,就这个问题展开充分、自由的小组讨论和探究,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并不断修正错误,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利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巧用“伙伴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摘要]:“伙伴学习”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他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教学方法。
在我的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可利用资源,我们有理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好的同学与其它同学之间的伙伴关系,让他来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的“小老师”,以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
这就是教育学中的“伙伴教学”,下面结合我的实际教学经验,谈一谈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过程。
[关键字]:信息技术伙伴小老师辅助教学一、“伙伴学习”的定义“伙伴学习”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二、信息技术课中运用“伙伴教学”的必然要求其实,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因为最初的学习条件、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造成的,只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再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信息技术课(必修)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要想在目前班容量大、教学设施尚未完善、采取班级教学形式的条件下,如何解决好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是当今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伙伴教学”形式的出现,可以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精力不足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
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
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设计初探【摘要】协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求异思维、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自尊自强和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本文介绍了协作学习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协作学习;信息技术一、协作学习与协作学习模式1、协作学习的基本概念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2、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1)竞争。
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协作者参与学习过程,并有辅导教师参加。
辅导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
(2)辩论。
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
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
(3)合作。
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
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4)问题解决。
该种模式需要首先确定问题。
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其来源也不相同。
一般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与其兴趣确定。
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竞争、合作、辩论等。
问题解决过程中,协作者需要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为问题解决提供材料与依据。
(5)伙伴。
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
小学信息技术上好课学习笔记导读: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4.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5.对学生的学习能够给予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彼此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以便形成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学习方式、方法,教师更多的是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学习的伙伴,对学生的学通常一节好课应该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的。
1. 应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现象,看讲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 要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3. 要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自学、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4. 要计算好、中、差学生的活动时间,看不同层次的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个别学生占用时间过多部分学生占用时间过少现象。
5. 要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事情。
三、教学过程与师生的活动( 一)什么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与合作,产生交互作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般会涉及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
(二)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教学过程应具备的特点。
1.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002-2023年第19期(总第359期)理论“小先生制”这一教学组织模式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位学生轮流当课堂的小老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地传授给他人,让学生带动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1]。
这一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共同体,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一、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运用“小先生制”的意义(一)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处于被抑制的状态,而信息科技课堂又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成效很难有效提升,不利于信息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小先生制”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小先生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给予学生充足的表现机会,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科技知识与技巧。
(二)有助于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活动最终的效果。
因此,和谐、轻松且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而“小先生制”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并在此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征等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些学生热爱信息科技课,但其技术操作能力却不强;有些学生技术操作能力很强,但其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
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先生制”教学模式,可以让技术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带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学习。
这样一来,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弱的学生便能有所提升,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也能因此逐渐变得开朗,大家的个性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伙伴计划的概念伙伴计划是一种组织或企业内部或外部的计划,旨在通过合作与共享资源,推动持续增长、推动创新,并达到共同的目标。
伙伴计划提供一个平台,使不同的合作伙伴能够共同利益的方式合作,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伙伴计划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中小型企业,伙伴计划都可以为企业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伙伴计划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企业可以共同参与市场推广活动,共享销售资源和技术,从而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此外,合作伙伴还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拓展新的市场,特别是在国际市场。
第二,伙伴计划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合作伙伴通常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合作创新,可以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并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合作伙伴还可以共享研发成果和知识产权,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技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三,伙伴计划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和风险。
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享运营成本,减少重复投资,并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合作伙伴还可以共享风险,并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应对挑战。
伙伴计划的成功有赖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建立伙伴计划时,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与合作伙伴建立互信和共赢的伙伴关系。
此外,企业还应制定明确的合作计划和目标,并确保双方的责任和权益得到保障。
在实施伙伴计划时,企业需要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合作伙伴。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协调机构和合作机制,以实现合作伙伴之间的有效协作和合作。
最后,企业还应建立绩效评估和奖励机制,以激励合作伙伴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总之,伙伴计划是一种通过合作与共享资源,推动持续增长、推动创新,并达到共同目标的计划。
伙伴计划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创新能力,降低成本和风险。
然而,要实现伙伴计划的成功,企业需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策略,并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合作伙伴。
学校合作伙伴制度早在几十年前,学校之间就开始了合作伙伴制度的尝试,其目的在于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质量。
而如今,这种合作伙伴制度已经在很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学校合作伙伴制度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益处,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学校合作伙伴制度下,学生有机会和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通过与不同背景的同龄人接触,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宽。
他们能够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增加对世界多样性的认识。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还促进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共享资源和经验学校合作伙伴制度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校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和经验。
一些富有经验的学校可以向其他学校分享他们在教学、管理和活动组织方面的成功经验。
这样一来,学校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并促进彼此的发展。
同时,合作伙伴制度也提供了一个共享资源的机会。
学校可以通过合作与其他学校共享图书馆、实验室、设备等资源,使学生受益。
三、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与其他学校的合作,学校之间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丰富多样的交流。
例如,一些学校可能在某一领域拥有独特的专长或资源,而其他学校可以从中受益。
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共同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或项目,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合作伙伴制度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学方法和经验。
这种交流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通过与其他学校的合作,教师也有机会参与一些国际研讨会和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五、共同研究和教育项目学校合作伙伴制度也为学校之间共同研究和开展教育项目创造了条件。
通过合作,学校可以联合开展一些科学研究项目、教育改革项目等。
这些项目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伙伴关系”
作者:刘苏林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年第08期
作为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必备课程,信息技术教育集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身。
而有限的课堂时间与既定的教学属性,促使教师在课堂之上不可能手把手指导每一位学生进行操作,也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系统地按照基础知识、应用和实践操作的顺序来完成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基于此,一种全新的、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并实现有效延续的教学关系——伙伴关系便应运而生。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伙伴关系”内涵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伙伴关系”并不等同于通常概念中的“朋友”,而是由两名同学构成的一种组合关系,在组合当中一名同学扮演“教师”的角色,负责对另外一名同学进行帮助、指导,传授学习方法。
这种关系可以建立在课堂之上,也可以建立在除课堂之外的其他时间段,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伙伴之间的互相信任与相互影响。
比如“伙伴”之间的教与学,会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学习技能,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对伙伴展开有效而全面的“教”;而“学”者会在这种避免教师身份所引发学习压力的轻松环境下展开学习,对于不明白或者掌握不到位的知识进行尽可能地提问,如此会培养其生成更为理想的学习习惯,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所以通俗地说,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伙伴关系”就是指那些学得好、基础扎实并且拥有一定学习空余时间的学生,通过真正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帮助那些原本学得不好、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展开学习。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伙伴关系”的实施要点
虽然在“伙伴关系”当中,有一名同学间接性地扮演了教师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无事一身轻”,也不意味着教师本身的职责被这名同学所取代。
相反,在这样一种具有创意和合作意识的教学策略当中,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更大,教学任务也更为艰巨。
比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性格特点和学习方法的缺陷之后,有选择地完成对“伙伴老师”和“伙伴学生”的指定。
同时,这种指定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学环境全部听之任之,而是要对选定的“伙伴老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训,包括学习态度、辅导方法和辅导心理等。
当然,“伙伴关系”从建立到最终落实,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控,才能让“伙伴关系”真正作为一种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辅助课堂效果的教学策略而存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所谓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指伙伴之间要明确交给对方什么内容,什么时候教。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教学时,讲述到任何一个关键点都有可能引发部分学生听讲的障碍,倘若这部分障碍不能够及时清除掉,便会引发障碍的延续,从而出现“学困”。
比如在进行
上机操作时,当学生连最基本的软硬件都无从区分时,那么接下来学习所面临的困惑可想而知。
所以“伙伴关系”实施的第一个要点,就在于“伙伴教师”要善于观察自己的伙伴,及时帮助其排除听讲的障碍。
举例来说,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到“文件夹的使用和建立”时,部分学生出现掌握障碍时,这些学生的学习伙伴就需要给予其帮助,帮助的方式可以选择将教师讲述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复述,也可以将其转化为自己所能理解的通俗语言进行转述,总而言之,以促进伙伴掌握知识为根本目的。
(二)教学目标的明确
建立“伙伴关系”之后,对于其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班级整体的教学目标为重要指向。
严格意义来说,班级整体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身在“伙伴关系”中的“伙伴教师”和其他普通学生都要明确这两种目标,并基于此制定适于自身的学习目标,限定学习程度,明确努力方向。
比如“伙伴教师”可以帮助自己的“伙伴”通过一个个小而细致目标的实现,从而改善其原本落后的学习状态,改变其原本对信息技术并不“感冒”的学习态度,端正其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进而跟上全班同学的学习进度,实现更为全面的学习目标;比如当教师为班级的所有学生所制定的共同教学目标是完成对Excel数据筛选的学习时,“伙伴教师”则可以将其解构为数据填充的学习、数据排列的学习、数据手动筛选的学习和数据自动筛选的学习等小目标。
(三)实施总结与反馈
“伙伴教师”的存在,无形之中也成为教师的另外一双眼睛。
真正的教师通过与其的对话和交流,通过从其展开“伙伴教学”中所获得的种种检验与反馈来进行分析,进而获取更多对“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学习时所面临的困境和知识障碍”的认知,从而在双方的共同协作和配合下,分析其原因,找出破解对策。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伙伴”进行有力调整和契合性更高的组合,比如对于突然面临成绩波动的“伙伴老师”,通过为其安排旗鼓相当的“伙伴”来促进其找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和改善不足。
三、结论
总结全文不难发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建立“伙伴关系”,不仅有助于缓解教师自身的压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帮助,对于这样一门极需要动手和实践意识的学科来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但是从能够执行辅导任务的学生视角来说,这种教学策略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为当此类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自我学习和帮助他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其自身就有可能陷入失衡的学习状态中。
因此,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人员而言,“伙伴”关系的建立有利、有弊,具体该如何应用,就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特点,有所选择,才能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宣城市宣州区向阳中心小学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