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 想北平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想北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老舍生平和作品。
2.阅读文章,给加点的字注音
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
3.思考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预习反馈】
1.指名介绍老舍:
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
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2.读字音
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情。
【合作探究】
1.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
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4次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
例第1节:“我的北平”;第2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3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平喻为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
3.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请概括(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北平的特点是:环境——“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
布局——“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日常生活——“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生活在其中的感受的是:“安适”、“温和”、“匀调”、处处自由而赏心悦目、生活富有情趣、悠然享受清福
2. 怎样写?
(幻灯)巴黎未免太旷——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巴黎也匀调——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布局合理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梨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
①衬托。欧洲四大历史都城文中涉及到巴黎,美国、伦敦都是用来衬托北平特点的(板书中具体体现)。
②对比。用欧洲四大历史都城与北平对比。都是大都市,但北平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快乐而安适,还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使人更接近自然。最可贵的是“一个贫寒的人”照样可以在北平享受清福
4.这部分语言有何特点?
(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5.老舍写北平,为什么为什么偏偏只写了北京的环境、布局和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而不写北平的名胜?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正体现了老舍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他只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或者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恐怕只能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
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
6.既然是“我的北平”,从老舍的北平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我”?
老舍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
老舍是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可归结到他的“平民意识”上。
他的儿子舒乙用了五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所谓知子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