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3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的内容。
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本课属于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是全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从本课的内容来看,五代十国以后,中国进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对立和斗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和相互学习。
在相互交往中,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此,《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北宋的建立、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宋夏和议等。
理解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契丹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做出的贡献。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重点:辽、宋、西夏建国与澶渊之盟2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那么,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二、教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等。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学法。
三、学法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认识目标: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手段】多媒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展示汉族、契丹族、党项族生活图片各一张,设问“三幅图片分别展现的是哪一民族的风情?”(二)自学1.自学内容1:理清本课知识体系。
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历史创造性练习P39 “课前思考”。
2.自学内容2:澶渊之盟自学方法:阅读教材P54-55“澶渊之盟”一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谁能给大家讲讲“陈桥兵变”的故事?(2)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能说几条是几条)此后北宋采取什么政策?(3)“澶渊之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订立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认识它的影响?3.自学内容3:宋夏和战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P55—56 “宋夏和战”一目的的内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4.自学内容4:碰撞中的融合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P56—57 “碰撞中的融合”一目的的内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三)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完成创造性练习P39—41(四)反思小结【加速一】材料解析:阅读下列材料: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请回答:辽、西夏在哪些方面向中原政权学习?产生什么历史作用?【加速二】探究:“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七年级历史师生共用教学案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学习目标:1.知道辽、北宋、西夏等政权的建立。
2.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3.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二、预习导学:1.政权建立 民 族时 间 建立者都 城 契丹国北 宋西 夏北宋、辽:___ __年“____ ____” 2.和议北宋、西夏:__ ____年三、合作探究交流北宋和西夏达成和议的原因是什么?四、知识巩固延伸:1.图一皇帝在位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他是 ( )A.后周世宗B.宋太祖C.宋太宗D.宋真宗2.与图一人物无关的事件是 ( )A.建立北宋B.加强中央集权C.陈桥兵变D.“澶渊之盟”类 别 政 权 图3.流传于世的杨家将故事发生在()A.夏宋战争间B.夏辽战争间C.宋金战争间D.宋辽战争间4.“惜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的“宋祖”指的是:()A.秦始皇B.刘邦C.李世民D.赵匡胤5.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中建立西夏国的少数民族是A.吐蕃B.党项族C.契丹族D.女真族6.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阿保机称帝②赵匡胤建立北宋③澶渊之盟④宋夏和议⑤元昊建立西夏A.①②④③⑤B.①②③⑤④C.②⑤④①③D.②①③⑤④7.阅读下列材料: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请回答:(1)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当时在职宰相是谁?(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怎样的生活?(4)你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事件?。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目标】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认识战争的性质并评价宋夏和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内容和特点。
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是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
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导入本单元、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才政权并立的时代,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
并且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讲解新课一、澶渊之盟:1.北宋政权的建立。
(师生归纳北宋的建立的信息)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学生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2.掌握辽、西夏、北宋三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能够比较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特点定位及历史地位,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和国际关系。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学内容本课重点教学内容为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辽国建立和扩张的背景和过程;2.西夏的兴起和存在的原因,以及西夏和北宋的关系;3.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4.辽、西夏、北宋三者的地位和历史地位。
3. 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讲授、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重点内容和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性左思右想,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政权?2.这些政权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知道辽、西夏、北宋全称吗?第二步:学习教材按照教材的内容,依次讲授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第三步:深入了解政权关系按照预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讨论题目。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尝试回答问题。
1.辽国与北宋之间有哪些历史事件?2.西夏为什么选择和平发展?3.你认为辽、西夏、北宋谁更强大,为什么?第四步:总结教学内容,展开交流老师将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消化所学的知识。
同时,进行问答环节,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唤醒学生积极性。
4.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学生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理解情况、问题思考能力、讨论互动能力等方面。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深入,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导入的设计考虑到学生们往往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以知识回顾的方式介绍了课程的内容,比如:“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政权?”,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回顾,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
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自学目标一:穿越历史,查证史实速读课本54页到55页内容,查出辽,北宋,西夏“三兄弟档案”,完成表格。
[让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讨论完成。
]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民族都城辽北宋西夏一、澶渊之盟1、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又称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辽政权的建立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主。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2-05-03T13:32:32.4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5月总第55期供稿作者:◆蒋袁莉[导读] 最后在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歌曲声中结束本课。
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蒋袁莉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401420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主题第六课。
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封建社会由盛至衰的过程,本课恰是封建社会由盛至衰的转折,即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在这一时期多个民族并存,共同谱写中华文明。
学好本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意识。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和所教初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本课容量大、头绪多的情况下,打破条目限制,调整教材顺序,将本课内容划分为三大项:1、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建立:2、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关系:3、辽、宋、西夏、金政权并立时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这样划分,既有利于理清本课脉络,也为学生学习元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根据教学双向性原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记住辽、宋、西夏、金政权建立时间、民族首领、都城及其重要盟约。
能力目标:理解辽、宋、西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因并立政权在短暂的交战后建立起了长期的和平交往关系,这种和的意义,对当时和未来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把此目标确立为本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爱戴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剧照、陈桥兵变、两宋形势图、靖康之耻图片,《精忠报国》《满江红》视频等资料)。
(学生准备):完成导学图预习部分,了解岳飞的故事。
三、教学过程本课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新课程呼唤的教学过程是要“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教案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
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
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
“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
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
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一、澶渊之盟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王位,建立宋朝,史陈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契丹的兴起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教学目标项目内容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了解宋辽、宋西夏和议的影响,并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评价;提高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与北宋建立的简表”,增强学生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比较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的过程,培养归纳比较能力,了解民族融合的历史必然;通过课堂讨论与辩论,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宋的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密切交往,对开发边疆和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中华灿烂文明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二、重难点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和采用多种方式表达历史的能力;明确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中华灿烂文明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三、教具多媒体学案四、教学过程1、导课导课环节,给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再由学生谈欣赏歌曲后的感受。
使学生感受中华各民族团结、友好、和睦、融洽的民族关系氛围,明确中华灿烂文明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那么当历史发展到北宋时期,中华大地上主要分布着哪些民族呢?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怎么样呢?从而导入新课。
2、教学步骤本节课主要分为五个步骤,详见下表:步骤内容速读课本,感知历史请同学们设计关于辽、西夏、北宋建立的简表(包括时间、民族、人物、都城等),表格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小组讨论,剖析历史1、简要分析北宋与辽、西夏战争的性质。
2、请比较澶渊之盟与宋夏1044年和议的相同点。
3、小组辩论:宋辽、宋夏和议的一个相同点就是向少数民族送岁币,用岁币换和平。
你认为“岁币换和平”值得吗?(让同学们分别站在少数民族、汉族、中华民族不同的立场上分析辩论)4、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展示几幅辽、西夏在服饰、货币、文字等方面的图片材料二见课后材料阅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拔(党项)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201 设计者姓名陈本树单位新城学校日期 40325课题第 10课辽、西夏课型新授课和北宋的并立课时安排共1 课时第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改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建议: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1.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 2.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收集有关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杨家将、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有关史实,提高收集整理资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叙述和演绎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归纳和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
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讲述有关历史故事,编演历史情景剧,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之间的和战关系以及汉化的过程,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通过重要史料的学习,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认识少数民族对情感态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度与价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值观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法选择情境体验图片展示问题探究启发引导分组合作归纳总结课件辅助学法指导自主收集合作探究故事讲述编演剧本分组讨论列表归纳比较反思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识图,导入新课思考回答问展示汉族、契丹族、党项族生题,进入新课活图片各一张,设问“三幅图片分学习别展现的是哪一民族的风情?”整体感揭示本课知识结构,概述本课知,了解学习重要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内容、知识结构。
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2002-11-25 09:23:04)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及其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石敬瑭,宋初的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建立西夏国;宋夏间的战与和。
【能力培养】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史事和历史人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思想教育】1.认识辽、西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局部统一的政权,它们的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祖国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耶律阿保机和元吴是少数民族中杰出的领袖。
2.认识这一时期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辽、宋、夏三个政权并存,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三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
教学重点宋夏关系、宋辽关系和澶渊之盟。
本课讲的就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至于这三个政权各自是如何建立的,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相处即宋辽关系、宋夏关系则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它们是本课的重点。
而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因此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重点,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则又是一个难点,因为正确评价澶渊之盟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全面的进行评析。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提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听后师点拨)是的,我们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里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时难免发生战争,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地凝合成一家人。
那么,在北宋时期,祖国的历史舞台上又有哪些兄弟民族政权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配音出示课题)【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拓展自学、思考的空间】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
(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配轻音乐),并在此图下半部分出示字目,师指图讲解)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等好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那么契丹族和党项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业绩?辽和西夏同北宋的关系怎样?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学课文,分析课文,并提出自己发现的新问题,5分钟后同学之间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分析课文,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并随时指点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解决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心理上、知识上、学术上的充分准备,既要鼓励他们的创新,又要正确引导他们的学法,做到收放自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配合学生所提问题展示相应的小课件,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估计学生所提问题有(师引导学生解决并给出定论或评价)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
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
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
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
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
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
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
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2.契丹族和党项族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业绩?学生回答后师补充:今天我们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而我国的契丹族和党项族早在10——11世纪的时候就为开发我国东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3.辽和西夏同北宋的关系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都是有战有和,但是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当时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4.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学生回答:(1)略。
(2)略。
学生回答第三问:①统一了契丹各部,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②提倡农业;③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④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的进程。
师增补资料: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
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
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
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
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
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
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
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5.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回答:(1)辽太宗时,契丹贵族经常南下,掠夺中原地区,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野心,但力量不足,他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
教师:回答得很好,即为称帝,为获取帮助不惜称臣,不惜割地。
谁来回答第二问呢?学生回答:(2)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后,经济实力大为加强,而后来北宋为收复十六州既损兵折将,又不得不每年送岁币给辽,这就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也使北宋政府威严扫地。
教师:你真棒!考虑得很全面!那第三问如何作答呢?学生1答:我认为大丈夫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宁做平民,不当“儿皇帝”,石敬瑭的行为是可耻的。
教师鼓掌称赞:说得太好了。
学生2答:我赞成石敬瑭的做法。
如果我认为自己有能力治理好一方国民的话,我可以先做“儿皇帝”获得契丹的帮助,然后再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之事。
教师带头鼓掌:说的同样精彩。
学生3答:可是石敬瑭并没有收复十六州之意,更无收复幽云之举,可见石敬瑭是只图享受皇帝梦,目光短浅之辈。
教师鼓掌:棒极了!看来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已超出老师的意料。
6.元昊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
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
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
教师补充: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7.元吴和阿保机有哪些相同之处?生l答:都是少数民族领袖,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
生2答:都任用汉人作官,都仿宋制建立自己的制度。
生3答: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教师补充:嗯!两人都积极接受中原文化。
8.杨老令公既然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惨败陈家谷?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历史上的杨家将与戏曲中的杨家将是否完全相同?(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一段,一方面解答学生的疑问,一方面从氛围上感染学生有亲临杀场的感觉,并对老英雄杨业产生敬佩、敬仰之情。
同时对潘美之流的抢劫、贪生怕死产生憎恶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人民总是怀念和尊敬那些有气节,爱国家的英雄人物。
学生答第三问:相同,原因是课文中记载了杨业抗辽的史实。
教师播放录像(自制:屏幕上投放杨业、杨延昭、折太君的画像,并配乐录音)介绍二者的区别。
杨业,原名崇贵,幼年随父转战晋西北,抗衡契丹和后晋的石敬瑭,后来,杨业娶了折太君。
杨业屡立战功,被北汉皇帝封为建雄军节度使。
979年,他与北汉国君一同归来。
北宋第二次对辽用兵时,因轻率冒进而溃败。
撤退时,杨业率军担任掩护,被辽军包围。
他孤军奋战,身受几十处创伤,最后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死后,北宋追赠他为太尉、中书令,中书令尊称“令公”,所以后来杨业被尊称为“杨令公”或“老令公”。
折太君则在戏曲中被称为“佘太君”。
据《宋史》的《杨业传》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并没有记载什么“八姐九妹”等等。
在杨家将的第二代中,以杨延昭最为著名。
他年青时经常随父出征任先锋,999年和1001年两次大破辽军。
他守边20年,号令严明,屡破契丹兵。
在戏曲中,他被称为“杨六郎”、“六将军”,民间也认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
其实照《宋史》看,他应该是杨业的长子。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四个儿子中的第三子,也是在《宋史》中唯一有传的儿子。
他为范仲淹所擢用,后从大将狄青派到南方。
宋神宗初在西北为秦凤副都总管。
辽宋争议代州地界时,他反对让步,主张必要时进行战斗,收复幽云。
后来病死于军中。
戏曲中说,他是杨宗保的儿子,杨宗保又是杨延昭的儿子,并不可信。
戏曲“杨门女将”中以佘太君为中心,包括七个媳妇,还有女儿八姐九妹,孙媳妇穆桂英及丫头杨排风等等,个个武艺高强,能征善战,多次打败辽军进攻。
这些人,除佘太君外,其他人史书上并无记载。
佘太君确有很高的骑射战斗、布阵行兵的本领。
从史书的记载上看,杨家请将大多位列偏裨,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并非中心人物,但在民间传说和戏曲、小说中,却成为一门系国安危的主角。
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说明人民总是怀念和尊敬那些有气节、爱国家的英雄人物。
看过录像后,大家应该明白二者的不同了。
9.夏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答后教师补充:1038年元昊称帝后,一心想夺取宋朝土地,即位不久,便撕毁了已经维持了近三十年的宋夏和约,一再入侵宋境,宋夏战火重起。
此时北宋王朝已日益衰弱,交战多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