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审判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7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相关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完善,刑事诉讼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审判方式,其中,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该制度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同时,也提高了审判效率,为解决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刑事诉讼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将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概述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故未能出庭参加诉讼,法院在查明事实、证据充分的情况下,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制度。
该制度在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能确保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
三、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理论基础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审判效率、保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等。
首先,通过缺席审判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被告人未出庭而导致的司法延误,提高司法效率;其次,该制度能够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受到公正的审判;最后,该制度也符合法治精神,体现了司法公正和法治文明。
四、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被告人主动放弃出庭权利、因故无法出庭或拒绝出庭等情形。
适用条件包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已查明案件事实等。
此外,为保证程序的公正性,还需要在开庭前向被告人送达开庭通知、判决书等法律文书,并确保其享有辩护权、上诉权等合法权益。
五、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实践问题及解决对策在实践过程中,刑事缺席审判制度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被告人无法出庭的原因难以查清、庭审过程中缺乏被告人陈述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对策:一是加强庭前调查和证据收集工作,以查明被告人无法出庭的原因;二是完善法律程序和规定,确保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三是加强法庭的质证和辩论环节,充分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和证据。
六、国际比较与借鉴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例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刑事诉讼中均采用了该制度。
【壹】缺席审判程序概述| 「缺席审判程序的适用对象」被告人出庭的对席判决是常态,缺席审判实际是作为被告人审判时应当在场的例外性规定。
我国第一次在刑事法律中规定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为了确保公正对案件范围作了严格的限制。
1.对在境外的被告人的缺席判决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需要及时进行审判,经最高检察院核准的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向法院提起公诉。
法院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符合缺席审判程序适用条件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
2.对患有严重疾病的被告人的缺席判决因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中止审理超过六个月,被告人仍无法出庭,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申请或者同意恢复审理的,法院可以在被告人不出庭的情况下缺席审理,依法作出判决。
3.对死亡被告人的缺席判决被告人死亡的,法院应当裁定终止审理,但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无罪,法院经缺席审理确认无罪的,应当依法作出判决。
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被告人死亡的,法院可以缺席审理,依法作出判决。
I 「缺席审判程序的重大意义」1.推动司法机关积极履职,丰富惩治犯罪的手段,促进反腐败国际追逃工作。
也可以使案件得到及时的处理和及时固定证据,避免因为时间过长导致证据灭失情形的发生。
2.对外逃的犯罪分子及时作出法律上的否定评价,彰显我国的法治权威,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3.在2012年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是仅针对财产部分。
2018年修正后的刑诉法增设了缺席审判制度,是针对定罪量刑部分。
【贰】对境外的被告人的缺席审判程序|「审判管辖」1.地域管辖:犯罪地、被告人离境前居住地或者最高院指定的法院。
2.级别管辖:中级法院(原因:重大、复杂、域外,更便于与外国司法机关对接)。
3.审判组织:合议庭审理|「域外送达:保障知情权」法院应当通过有关国际条约规定的或者外交途径提出的司法协助方式,或者被告人所在地法律允许的其他方式,将传票和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
浅议新刑诉中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重新审理问题新刑诉中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重新审理问题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告人因故无法到庭参加审判,案件一审判决后,被告人要求重新审理案件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新刑事诉讼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惑和争议。
对于被告人的缺席审判,新刑事诉讼法第230条规定:被告人在主要交通干线交通便利地区或者离法院较近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等有效传达令不能送达的情况下,可以由听审法庭决定进行缺席审判。
如果缺席审判一审判决后,被告人提出重新审理请求,法院应当准许重新审理。
按照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人的重新审理请求应当在一审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提出。
重新审理的目的在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被告人因特殊原因无法到庭参加审判,如果对其缺席审判的一审判决不予重新审理,可能会导致被告人无法进行有效的辩护和申诉,从而剥夺了其正当的诉讼权利。
重新审理制度的设立可以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益,确保其诉讼公正。
重新审理对司法公正有重要意义。
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常常存在冲突,法院在判决案件时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因素。
如果一审判决是在被告人缺席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法院在判决时很可能没有充分考虑被告人的辩护意见和申诉陈述,这就可能导致判决不公正。
被告人的重新审理请求有助于纠正一审判决的不公正之处,维护司法公正。
重新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被告人的缺席审判常常与被告人本人的无法到庭参加审判无关,而是由于被告人自身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
如果法院滥用重新审理的权力,容易让一些有罪的被告人利用重新审理机会来拖延诉讼程序,从而违背了刑事诉讼的快捷原则。
一审判决的生效条件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在一审判决生效之前,被告人提出重新审理请求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一审判决已经生效,被告人再次提出重新审理请求,会涉及是否违反终局原则的争议。
应当对一审判决生效条件进行明确规定,以便于统一操作。
新刑诉中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重新审理问题是一个涉及到被告人诉讼权益和司法公正的重要问题。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现存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指被告人在正式庭审过程中没有出庭参加审判,而通过呈递书面陈述或者委托代理人参加或者在法庭后果不再出场仅委托辩护人出庭进行辩护的审判制度。
这一制度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来解决。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可能导致被告人的权益受到侵犯。
由于被告人缺席,无法直接对其进行质证和审问,容易导致审判过程不完整,从而可能影响对案件真相的全面了解。
为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应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进行一些改进。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容易被滥用。
一些被告人可能通过故意缺席审判来逃避法律的制裁,从而扰乱司法秩序。
一些涉及重要案件的被告人也可能通过利用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来干扰社会舆论和司法公正。
为了防止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被滥用,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对被告人的有效监管。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建立健全被告人缺席审判的补救机制。
对于被告人缺席审判的案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审理,确保被告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保障。
可以适当加大对缺席被告人的处罚力度,增加其对庭审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监管和管理。
法院应加强对被告人的调查和登记工作,确保被告人的身份真实可靠,防止被告人伪造或利用他人身份进行缺席审判。
法院应对委托代理人进行严格审核,并加强对代理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代理人能够履行职责并保护被告人的权益。
加强对被告人的传票和宣告工作。
法院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将传票及时送达给被告人,确保他们收到正式通知并了解庭审的时间和地点。
法院也应督促被告人切实履行出庭义务,适当采取强制措施来确保被告人的出庭参加审判。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建立补救机制、加强监管和管理以及加强传票和宣告工作等措施来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并维护司法的公正和严肃性。
刑事诉讼法中的缺席审判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刑事诉讼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刑事责任等多方面内容。
其中,缺席审判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是刑事诉讼法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和程序。
本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缺席审判缺席审判是指被告人或被告单位在刑事审判过程中没有到庭参加审判的情况。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于被告人缺席审判有一定的法定规定。
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被告人缺席审判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 被告人已经收到法庭传唤或者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传票;2. 法庭经过两次传唤,被告人都没有到庭参加审判;3.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除外。
缺席审判的引入是为了维护刑事审判的公正性和效率。
在实际操作中,缺席审判往往与被告人躲避、拖延审判有关。
对于缺席审判的判决结果,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法庭在公开审判后可以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对被告人进行判决。
被告人可以通过上诉或请求再审等方式申请重新审判。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与刑事案件直接相关的民事权益纠纷也可以在同一诉讼中一并解决的程序。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于刑事案件中涉及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等直接损害,导致被害人或其他受损害人提起的民事索赔。
一般来说,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主要包括财产损失、医疗费用、精神损害赔偿等。
2. 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包括立案、审理、调解、判决等环节。
在立案阶段,被害人或其他受损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附带民事诉讼的申请。
在审理阶段,法庭将刑事案件和附带民事案件一并进行审理。
法庭会就刑事和民事部分的争议进行调解,如无法调解达成一致,法庭将分别判决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结果。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引入,旨在提高刑事司法的效率和公正性。
通过一次诉讼解决刑事和附带民事的争议,有利于减少纠纷的数量和诉讼的成本,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现存问题及其应对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指在被告人未到庭的情况下进行审判的一种特殊审判程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刑事案件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一些被告因种种原因无法到庭受审的情况时有发生。
缺席审判制度的存在旨在保证被告的权利,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缺席审判可能会影响审判结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被告无法出庭辩护可能导致审判结果的不公正。
缺席审判可能会影响被告人的知情权和辩护权,被告人无法了解审判过程和提供自己的辩护意见。
缺席审判也容易导致审判结果的执行困难,一些被告人可能会逃避法律责任。
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现存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完善我国刑事审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现存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司法实践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缺席审判是指被告人在法庭审理阶段未到庭参加审判程序,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少见。
缺席审判不仅影响了案件的审理效率,而且可能损害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司法公正。
研究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现存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被告人权益受损、司法公正受到挑战、司法效率不高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案件的审理质量,也影响了法治建设的进程。
研究这些问题,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问题,我们可以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只有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才能有效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究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问题意义重大,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中存在着被告缺席审判导致司法公正性受损、法律权益无法保障的情况。
研究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揭示问题本质,为完善刑事诉讼制度提供参考。
浅析中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及其完善
中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指被告人或其辩护人不在庭审现场参加审判过程的审判方式。
该制度旨在解决中国司法系统中庭审过程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做到以审判事实为中心,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
该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可能导致被告人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损害其正当诉讼权利等。
完善中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被告人有权在庭审现场作出自己的辩解和答辩,参与审判过程。
在缺席审判中,需要保障被告人的知情权、辩护权和质证权等基本权利,如可以通过
视频庭审等方式实现被告人与庭审现场的实时互动。
确保庭审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缺席审判容易导致庭审过程不透明,可能使得审判
结果受到质疑。
应加强对庭审过程的记录和监督,如录音录像等,以确保司法权威和公
正。
加强对被告人的传票制度和通知义务。
对于被告人是否知情和是否有能力出庭参加审判,应采取积极的联系、传达和通知措施。
被告人或其辩护人应承担被传唤告知的义务,
确保其知情并做出合理的应对。
加强对辩护人的执业规范和监管。
缺席审判制度中,辩护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中包
括代理被告人出庭参加审判等。
要加强对辩护人的执业规范和道德约束,加强对其职业品
格和执业行为的监督和惩处。
完善中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推进司法改革、提高审判效率和公正性的重要步骤。
在
完善该制度过程中,应坚持以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庭审公正为原则,加强对庭审过程
和辩护人的监督,以实现刑事审判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公正化发展。
缺席判决怎么判一、缺席判决的适用情形有哪些法律常识:缺席判决的适用情形如下:1、原告不出庭或中途退庭按撤诉处理,被告提出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2、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3、法院裁定不准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4、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此种情形应当注意的是仅限于被告方的法定代理人不到庭的情形。
如果属于原告方的法定代理人不到庭的,按撤诉处理,而不是缺席判决;5、当事人故意逃避诉讼,拒绝签收应诉材料,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6、行为人经审理法院合法传票的传唤,未到庭参加诉讼也未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无答辩意见,无质证意见,在举证期限内未向法庭提交任何证据,法院可以缺席判决;7、对已过诉讼时效的金融借贷纠纷,适宜缺席判决;8、借贷纠纷中,债务人下落不明的可以缺席判决;9、被告提起反诉,法院已经把反诉与本诉合并审理,而原告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对反诉可以缺席判决;10、不是须到庭的被告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11、裁定不准予撤诉的,原告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1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离婚诉讼,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庭的,受诉法院应当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缺席判决;13、在现行制度下,由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因此该第三人实际是当事人,其地位相当于被告,因此,如果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经法院传唤,无正当理由不到庭的,法院也可以就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作出缺席判决。
由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存在疑问,因此,缺席判决的正当性也就自然存有疑问。
在第4、12两种情形中,由于法定代理人的地位相当于当事人,因此法定代理人不到庭时作出的判决也就是缺席判决。
一、缺席判决后处理流程如下:1、缺席判决后,被告人应该依法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如果对方不履行,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民事案件的缺席判决是指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书籍概述 (3)三、正文解读 (4)3.1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概述 (5)3.2 刑事缺席审判的理论基础 (5)3.3 刑事缺席审判的程序问题 (6)3.4 刑事缺席审判的实务应用 (7)四、心得体会 (8)4.1 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认识深化 (9)4.2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启示 (11)4.3 对于实务操作的思考与展望 (12)五、书中的不足与争议点探讨 (13)5.1 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15)5.2 争议的焦点问题探讨 (16)5.3 对争议点的个人看法与理解 (17)六、案例分析 (18)6.1 典型案例介绍与分析 (19)6.2 案例中的法律问题与争议点解读 (20)七、结论与展望 (21)7.1 本书的主要观点总结 (22)7.2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发展趋势预测 (23)一、内容概要介绍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阐述了该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此背景下,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程序公正和人权保障等方面。
重点介绍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解析。
包括缺席审判的适用条件、程序流程、证据规则、判决效力等方面,使读者对该制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结合国内外的实践案例,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
探讨了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审判公正性、被告人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提出了完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建议和展望,结合当前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思考。
包括完善立法、加强司法实践、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等方面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研究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视角和思路。
二、书籍概述《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刑事司法体系中缺席审判制度的专业著作。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设置之探讨刑事缺席审判程序是指被告因某种原因无法出庭,法庭对其进行审判的程序。
在很多情况下,被告因种种原因无法参加庭审,这就需要法庭采取适当的程序进行审判。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的设置对于保障被告的权利,维护司法公正,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刑事缺席审判程序进行探讨,并探讨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与问题。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的设置是为了保障被告的权利。
在一些情况下,被告可能因病、因交通事故、因不可抗力等原因无法出庭,而无法参加庭审。
如果法庭没有相应的缺席审判程序,这就会损害被告的权利,导致司法不公。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的设置,可以确保即使被告无法出庭,也能够得到公正的审判,维护被告的合法权益。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保障了庭审的进行。
在庭审过程中,如果被告因某种原因无法出庭,法庭可以通过缺席审判程序进行审判,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也保障了被告的权利。
通过缺席审判程序,被告即使无法亲自出庭,也能够通过律师等代理人行使自己的权利,进行辩护。
这样可以保障被告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得到公正的审判。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在司法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确保被告的权利得到有效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缺席审判过程中,被告不在现场,可能导致一些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这就需要法庭和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被告的权利不受损害。
在缺席审判过程中,法庭如何有效地收集证据、质证、辩护等,也是一个问题。
在被告不在庭审现场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庭审的公正和严肃性,对于法庭来说是一个挑战。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也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可以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明确缺席审判程序的程序和要求,确保被告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可以加强对法庭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法庭在缺席审判过程中能够依法行使审判权,保障案件的公正审理。
第1篇在法治社会的构建中,法律审判的公正与严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总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案件,其中缺席审判就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
本文将围绕一桩法律审判缺席的案件展开,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我国法律对此的处理。
一、案件背景2018年,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受害人小李在下班途中被犯罪嫌疑人张某袭击,导致重伤。
案发后,张某潜逃至外地,警方多次追捕未果。
在此期间,小李的家人多次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张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二、缺席审判的原因1. 犯罪嫌疑人潜逃:张某在案件发生后潜逃,导致法院无法对其进行传唤和审判。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必须到庭参加庭审,否则法院可以缺席审判。
2. 证据不足:在张某潜逃期间,警方虽尽力搜集证据,但部分关键证据因张某的潜逃而无法取得,导致证据不足,无法构成完整的指控。
3. 受害人家属坚持诉讼:尽管张某潜逃,但小李的家人坚持要求法院进行审判,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缺席审判的程序1. 立案审查:法院在接到小李家人的诉讼请求后,对案件进行立案审查,确认案件符合缺席审判的条件。
2. 公告传唤:法院在法定期限内对张某进行公告传唤,告知其到庭参加庭审。
公告期限一般不少于60日。
3. 庭审:在公告期满后,法院依法进行庭审。
庭审过程中,小李的家人作为原告,陈述案件事实,提出诉讼请求。
法院根据现有证据,对案件进行审理。
4. 判决:庭审结束后,法院根据审理结果,依法作出缺席判决。
判决书送达给张某,同时公告送达。
四、缺席审判的影响1. 维护受害人家属的合法权益:缺席审判使得小李的家人能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相应的赔偿。
2. 警示犯罪嫌疑人:缺席审判对潜逃的犯罪嫌疑人具有警示作用,提醒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提高司法效率:缺席审判简化了审判程序,提高了司法效率。
五、我国法律对缺席审判的规定1. 《刑事诉讼法》:规定在犯罪嫌疑人潜逃的情况下,法院可以缺席审判。
缺席判决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缺席判决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劳动仲裁缺席判决有什么后果1、法律分析:劳动仲裁不出面是有后果的,在劳动仲裁过程中,如果是申请人无正当理由不出面的,可以视为撤回申请;如果是被申请人无正当理由不出面的,仲裁庭可以缺席裁决。
2、劳动仲裁被告方缺席的话,就会可视为撤回了仲裁申请。
相关法律条例已明确而规定,如果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都视为撤回仲裁申请。
3、如果用人单位收到仲裁机构的开庭通知故意不出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仲裁机构是可以缺席进行审理及作出裁决结果的。
法院的民事诉讼程序也是如此。
法院缺席判决会怎么样1、缺席判决对被告非常不利,因为被告失去了质证的机会。
缺席判决与对席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对于缺席判决,人民法院同样应当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向缺席的一方当事人宣告判决及送达判决书。
2、法院缺席判决两次无故不到庭法院可以拘传,但在民事案件中,会缺席审判。
被告不到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被告不到庭,对于维护被告的权益是不利的,如果被告不能到庭,也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庭。
3、延期开庭:如果被告人的缺席是因为合理的理由,例如生病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法院可能会将开庭日期延迟一段时间。
强制传唤:如果被告人的缺席没有合理的理由,法院可能会强制传唤被告人。
4、具体如下:被告不到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但通常不会支持赔偿双倍房钱的要求,因为该数额过高,法院可能适当判决你支付一部分违约金的。
缺席判决后怎么处理1、法律主观:缺席判决后,被告人应该依法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如果对方不履行,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民事案件的缺席判决是指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
2、原告缺席判决的处理方法如下:申请撤销:原告可以在判决生效前向法院申请撤销,但需要说明缺席的原因并提出证明材料,同时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3、法院缺席判决后怎么执行,步骤如下:申请: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
缺席审判名词解释缺席审判缺席审判是指被告人在法庭上缺席出庭而由法庭继续进行审判的一种审判方式。
在缺席审判中,被告人不亲自出庭参与审判过程,而是通过其辩护律师或法律代理人代为出庭。
下面是与缺席审判相关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1. 缺席审判缺席审判是指被告人无正当理由未到庭,法庭依法进行诉讼的一种审判方式。
这意味着被告人错过了个人防御的机会,审判结果也可能会比较偏袒公诉方。
2. 辩护人辩护人是指被告人自行委托或由法院指定的律师或公职人员,负责代表被告人进行辩护和维护其合法权益。
3. 法律代理人法律代理人是指经被授权的非律师人员,以代理人身份为被告人进行辩护和提供法律援助。
4. 无罪推定无罪推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人在法庭上被认定为“无罪”,直到被证明有罪为止。
缺席审判可能会影响被告人的无罪推定权利。
5. 重审重审是指在一审或二审审判结束后,由上级法院或监察机关根据申诉或其他特定情况,决定对案件进行再审的一种程序。
如果缺席审判的结果被视为不公正,被告人可能通过重审获得公正的审判。
6. 司法保护司法保护是指法院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在审判过程中得到公正对待。
然而,在缺席审判中,被告人可能因缺席而无法得到充分的司法保护。
7. 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的审判程序,包括公开审理、听取辩护意见、质证证据等。
在缺席审判中,法定程序的顺利进行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8. 强制带走强制带走是指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手段把被告人从其居住地或其他场所带到法庭进行审判的行为。
在缺席审判中,如果被告人被强制带走而未到庭,可能会导致缺席审判失去意义。
9. 法庭裁判法庭裁判是指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作出的裁决。
在缺席审判中,法官需要权衡被告人无正当理由缺席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裁判。
10. 法定刑法定刑是指法律规定的、为某一特定犯罪所规定的刑罚范围。
缺席审判中,法院可能会根据被告人的缺席情况,决定判处合适的法定刑。
名词解释给付之诉共同管辖质证缺席审判
1.给付之诉:
给付之诉,又称“执行之诉”,是指民事诉讼中诉的一种,原告要求被告履行一定民事实体义务的诉讼。
一方当事人基于某种法律关系,要求对方当事人履行一定义务(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而发生争议,诉诸法院请求对方为一定给付行为,如请求对方赔偿损失,返还财产等。
2.共同管辖:
共同管辖是指两个以上的法院对同一个诉讼案件都有合法的管辖权的情况。
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3.质证:
质证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
4.缺席判决:
即使被告没有出庭应诉或者未经法官许可中途退庭,法院依然会作出判决。
为了全面维护各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不使诉讼因一方当事人的随意缺席半途而废,并使案件争议依法得到解决。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论缺席审判制度一、缺席审判制度概述(一)缺席审判制度的概念很多国家的民事诉讼法都对缺席审判制度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识却不尽相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缺席的界定存在差异。
在民事诉讼中,一般情况下原被告双方都会提供证据材料,出席法庭审理活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但有时当事人也会出于某些原因或企图而缺席。
通常人们认为缺席就是当事人没有出席法庭审理或者在庭审中无故退庭的情况。
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0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当然在德国、日本等国家当事人出席也可能被视为缺席。
这主要源于对辩论主义原则的追求,要求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提出证据理由平等抗辩,最大限度地保证案件公正审判,如果当事人到庭而不进行任何辩论,即不能对法官的裁判施加影响,出席与缺席无异。
随着近年来民事诉讼法学以及审判实践的不断发展,缺席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扩展,缺席不再单指不出席法庭审理,在英美法系国家审前程序中的缺席也得到了认可:"审前程序的缺席主要指审前程序中不予答辩,逾期答辩的行为。
"审前程序具有独立于庭审程序的特征,不仅具有为开庭审理作准备的功能,审前程序阶段也可以独立解决纠纷,甚至终结案件。
因此,审前程序中当事人的行为也纳入缺席的考量范畴,不仅符合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平等对抗的理念要求、保障程序公正和程序利益,也有利于纠纷的解决和和谐司法、和谐社会的建立。
对缺席的界定清晰之后,缺席审判也就不难理解。
缺席审判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案件的当事人在审前程序中或庭审程序中缺席,人民法院为及时化解纠纷,实现诉讼的公平公正,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资料继续审理案件并作出权威性裁判的过程。
(二)缺席审判制度的发展脉络古雅典法律规定:"法律规定,传唤被告,由原告负责,若被告无故缺席不出庭,则作缺席审判。
"缺席审判制度萌芽于古雅典时期,在古罗马法定诉讼时期初步确立,发展于古罗马程式诉讼时期,在非常程序时期已经较为完善。
一、缺席审判制度概述(一)缺席审判制度的概念所谓民事诉讼中的缺席审判,一般是相对于对席审判而言,是指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时,在一方当事人没有到庭的情况下,依法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
1其实质是法院在诉讼一方当事人缺席时,为了尽量恢复辩论原则下的诉辩平衡状态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缺席审判的含义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在做出程序、上诉程序、效力等方面与对席审判基本上没有区别。
(二)缺席审判制度的历史变迁在古罗马的“法律诉讼程序”时期,诉讼争点和审判人员都是由双方当事人出庭决定的,原告或被告一方不出席,审判就不能进行,所以不存在缺席审判制度。
缺席审判真正得以完全成立是在“非常诉讼程序”时期,随着国家权力的扩张,审判权成为国家的专有权,出庭自然被视为当事人的诉讼义务,尤士丁尼安法典规定,法官只按出席一方当事人的证明作出缺席方败诉的判决,并创立了罗马法“缺席一方不得上诉之原则”。
到近代,三权分立理念确立,新自然法学派随之兴起,国家权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公民权利的限制,在此背景下,出庭不再被认为是当事人的义务,而是一项可以处分的诉讼权利。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西方国家纷纷在传统缺席审判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异议申请程序,这种经过改良的缺席审判制度就是缺席判决主义。
然而这种制度模式也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根据异议制度,被告只要提出异议,诉讼就被恢复到缺席前的状态,尽管这种异议可能并没有合理的理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当事人滥用异议,拖延诉讼的状况频繁出现,给除西方当事人权利的救济造成了障碍。
因此,一些国家对缺席问题采取了另外一种处理方法,即在一方当事人在辩论期日不到庭时,由另一方当事人进行单方辩论,法院则根据此辩论确认的事实作出判决,这种制度模式就是通常说的一方辩论判决主义。
2至此,形成了缺席审判的两种基本模式。
我国的缺席审判制度在传统的职权之一模式影响下,在立法理念上既没有采用缺席判决主义也没有完全借鉴一方辩论判决主义,而是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特殊性出发,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缺席审判制度。
缺席审判什么意思(缺席审判的情形讲解)今天(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报告中提出,2023年,检察机关用好法定特别程序,力促追逃追赃。
对7名逃匿、死亡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首次适用缺席审判程序,对潜逃境外19年的贪污犯罪嫌疑人程三昌提起公诉。
最高检提到的“缺席审判”是啥?两会热词:刑事缺席审判【释义】所谓刑事缺席审判,就是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不到庭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按照特别程序,依法起诉、审判,并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依法判决其是否有罪。
【词源】2023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第五编特别程序中专门增设了缺席审判程序一章。
缺席审判什么意思(缺席审判的情形讲解)缺席审判什么意思(缺席审判的情形讲解)3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代表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工作报告。
“缺席审判”首次出现在最高检的报告中。
这是一项什么样的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副主任马骐介绍,缺席审判是2023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新增的一项特别程序。
马骐表示,以往对于外逃的贪官,只能将其遣返引渡回国才能对其进行审判。
“缺席审判”制度建立后,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的,监察机关移送起诉,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报告中讲到的程三昌这个案子,他涉嫌贪污公款,2001年逃往境外,去年最高检指导河南检察机关对他适用缺席审判程序提起了公诉,目前正在法院的审理中。
”马骐说。
【相关词:民事缺席审判】在民事案件中,缺席审判经常出现。
如果原告没有正当理由不到庭,那就按撤诉处理。
如果被告经依法传唤拒不到庭,就可以缺席审判。
在刑事案件中,被告(犯罪嫌疑人)理论上在开庭前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不按时到庭的情况会有畏罪潜逃、生病或死亡等。
开庭不去会有什么后果
在进⾏案件起诉以后,对于开庭是很重要的⼀个过程。
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的当事⼈在进⾏开庭以后没去参加会有什么结果呢?这是⼤家要了解清楚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进⾏法律诉讼。
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开庭不去会有什么后果
被告⽆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如果由于被告缺席,导致有利于被告的证据未能举证和质证,那么被告可能需要承担不利的后果。
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
原告经传票传唤,⽆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且没有委托代理⼈到庭的,按撤诉处理。
相关法律知识
《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百四⼗四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第⼀百零九条⼈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
第⼀百四⼗三条原告经传票传唤,⽆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看完本⽂之后,对于这个问题⼤家都清楚了吧。
在法院进⾏审理之后如果没有去的就需要有正当的理由,并且需要有代理⼈进⾏代理出庭,否则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属于缺席审判。
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店铺专业律师。
缺审判制度就其学理定义应是法律规定的,在民事诉讼中由于诉讼一方当事人未能到庭参加诉讼,法院对于未到庭当事人究竟受胜诉之判决?或应受败诉之判决?或法院仍应斟酌已有诉讼资料就个案情形决定之,亦即未到庭之当事人必受败诉之判决?即是规定法院在一方当事人不到庭的情况下对民事诉讼案件如何做出终结性处理决定的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9条至131条的规定可概括出对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法律定义——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在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法庭审理的情况下,为保障法庭审判活动的公正与效率,维持法庭审判秩序,保障到庭参加审理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对案件进行审理、做出裁判的制度。
合理的缺席审判制度能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力,在一定的情形下缺席审判制度能实现简化程序、诉讼经济的目的。
但就《民事诉讼法》关于缺席审判制度的规定看,我国《民事诉讼法》立法的理论指导上存在误区、规定过于原则、法律规范不够周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弱,在实务中容易被法官或当事人不正当的滥用。
本文拟从法院进行缺席审理时对证明责任如何分配、法官认证职责如何履行的特点与缺陷,以及对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对缺席审判制度的保障所存在的缺陷发表以下浅见,以求抛砖引玉之功,望能达与各位同仁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得各位同仁指教之效。
二、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缺陷和产生的原因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9条规定:“原告经传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第一百三十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撤诉的,原告经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这三条法律规定构成了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基本内容。
对原告缺席的处理,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是“可以按撤诉处理”,就字面理解法院只需凭原告在法院传票指定的到庭时间内没有到庭的事实,作为法院裁定的事实基础,就推定原告放弃了争取胜诉权,推定原告已经对自己的诉讼权利做出处分,以求停止审判,结束诉讼程序。
就原告不到庭的结果来看,原告不到庭法院可按原告撤诉处理,法院并未对原告起诉提出的实体问题做出处理结论,结束诉讼程序的决定对原告实体权利并无影响,其享有的诉权并未失去,原告撤诉后还可就同一问题重新起诉。
因对缺席审理程序立法过粗,存在法律盲区,以及法院内部管理体制上利用行政手段管理审判业务所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对法官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不同的认识、理解,以及诉讼当事人在诉讼中扮演角色有不同的看法等原因,在原告不到庭的情况下,法官对<民事诉讼法>多会做出区别对待的理解,此时被告只能消极地等候法院的裁定。
被告对法院做出的裁定既不负担举证的义务(除被告提出反诉外),被告也无权向法院提出权力主张,也就是因原告不到庭,法院可按原告撤诉处理,原告付出的只是损失已交纳案件受理费的一半的代价,实体权利并未受到损害,甚至在原告可能面临败诉的危险时,原告可利用立法上的这一缺陷,以缺席法庭审理来逃避败诉的危险;因相应的程序法上的限制、保障措施缺乏,原告在法院裁定按原告撤诉结案后,还可无数次的起诉、撤诉,而被告则只有消极应诉的义务,对原告以缺席的方式损害自己可能追求到的胜诉权无法通过原告提起的诉讼主张救济自己权利的要求,他还无权在原告提起的诉讼中对原告滥用起诉权给自己为应诉投入的人力、财力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失寻求司法救济。
有的法官主张,对原告不到庭是否准许按原告撤诉处理,还应由法院审查后决定是否准许,对于明显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情形,完全可以不准许原告撤诉,对以上的问题不就很好地解决了。
而提出这一看法的法官显然弄混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一、二审程序中,人民法院的审判职责和审判权行使的范围和方式,对程序启动人要求撤回诉讼请求是否有违反法律、违背社会公德的情形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准许撤诉,这是二审法院在上诉人启动二审程序后所享有的职权,如把这一职权引入一审程中,那么将会出现无法寻求法律依据将诉讼继续进下去的尴尬。
但如不这样处理以求得法官内心的平衡,直接裁定按原告撤诉处理,从逻辑上讲显然违背了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地位平等的原则。
另我国《民事诉讼法》虽规定了原告不到庭,法院可按原告撤诉处理,既然是可以那就也可不可以了,这完全看法官如何驾驭法庭的审理活动了。
因法院内部对法官审判活动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将结案率作为对法官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在原告无正当由不到庭参加诉讼的情形发生时,法官为追求结案率的增加,大多是会做出裁定按原告撤诉的处理决定的。
虽也有法官主张既然法律规定是可按撤诉处理,那法律仍将审查权决定权交给了法院,法官可对原告不到庭的原因进行审查,对于有不正当目的、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可不准许其按撤诉处理。
但这又会出现诉讼程序推进无法可依的尴尬,(至少在目前不是法官自身为追求公平正义、为求得做出裁判时的内心平衡所做出的努力能够解决的可已解决的。
)我们知道,民事诉讼是当事人间因私权利益发生纠纷,而由权利受损人向法院提出请求,而启动法院对双方的民事权益争议进行审理的一种诉讼活动,根据不告不理的民事诉讼原则,当事人不仅是一审诉讼程序的启动者,也应是诉讼程序进程的推动者,在原告无正当理由不到庭参加诉的情形下,除被告提出反诉的情况外,法院如不准许其撤诉,那么法院在以后的没有原告继续主张权力的诉讼程序的进行之中,法院对什么问题进行审理,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如不按原告撤诉处理,继续进行诉讼活动又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相违背,且缺乏诉讼活动继续进行的正当理由,这不是法院凭借自身努力所能解决的。
那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的“可”按撤诉处理在民事一审诉讼中,已没有了实际意义。
民事诉讼活动中的证明对象除作为裁判基础的实体法上的事实构成要件外,程序法律事实也应为证明人举证证明之对象。
而证明责任的分配是在作为法院做出民事裁判基础的事实构成处于真假不明的状态时,法院将事实构成真假不明的证实责任和可能造成的不利裁判后果,依据一定的原则在当事人之间进行的分配,也即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法院享有的审判职权,责任的分配者也是法官在诉讼中应当扮演的角色。
而在司法实务中在原告不到庭的缺席审理的情形下,法院做出裁定的事实依据,基本都是根据法院在庭前准备阶段,依照《民事诉讼法》所为诉讼行为的工作记录——向原告送达开庭传票的送达回证。
只要法院有依据证实向原告依法送达了内容符合法律规定的传票,而原告在传票指明的时间没有按时到庭,也未向法院提出不能到庭的正当理由,证明任务就已完成了。
就此可以看出,这一诉讼阶段里对程序法律事实履行证明责任的就是法院自己,而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院依职权收集证据只限制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内,并且法院收集证据是法院依法享有的权力,而不是法院应当履行的义务。
不告不理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不仅仅在当事人启动民事诉讼程序时适用,也应当适用于民事诉讼的整个进程之中。
在原告不到庭参加自己启动的诉讼时,法院直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的规定对案件做出处理,容易导致法官为追求结案效率,根据法院自己进行诉讼活动掌握的凭据,在没有当事人申请的情况下,直接裁定按原告撤诉终结案件的审理程序,这样理解、执行法律的结果,是否让人感到过分夸大了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和诉讼主持者的积极的一面,而忽视了这种做法可能给当事人举证责任实际落实带来直接和间接的消极影响。
如果我们错误的认为,法院有权不局限于双方当事人所提出的法律事实,并且可以随意的为追求裁判结果调查法官认为对案件有意义的其他事实,可以在没有当事人提出申请的情况下做出终结诉讼的裁定,也即是法院的民事裁判结果不完全甚至主要不是以当人的行为为基础,这必然会使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受到怀疑。
除以上关于缺席审判制度的立法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外,在审判实践中,法官对法律原则的不同理解,也是导致我国缺席审判制度在司法实务中产生执行结果不统一的缺陷的重要原因。
在审判实践中,大多数法官对《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的规定,理解为在原告无正当理由不到庭参加诉讼时,法院做出按原告撤诉的民事裁定的事实依据,就应是法院收集的证据所证实。
而法院在收集这些证据、做出裁定时并未依据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就依职权自行为之了,这就明显的与《民事诉讼法》关于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和民事诉讼法不告不理的原则相违背了。
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的,原告不到庭的缺席裁定由人民法院依职权做出,这明显反应出我国民事诉讼缺席审理受长期存在的职权主义诉讼观念的影响,即我们习惯于从单纯权力本位、职权主义的角度去把握民事诉讼法,把民事诉讼只看成是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操作规则,而忽视了法院必须遵守的正当的法律程序规则。
笔者以为,民事诉讼的本质基础是以保护当事人的“私权”利益为宗旨,在诉讼过程中我们应当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去把握“公权”对“私权”纠纷的干预程度,如果法院利用职权——这种“公权”行为过多地干预、介入“私权”利益纠纷,直接产生的消极影响为:其一为有损法院中立、公正和不偏不倚的审判地位。
其二,增加了法院的不当负担,有损法律的尊严和法院的公正中立的形象。
对被告缺席,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可以缺席判决”。
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根据这一立法精神结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在被告未到庭或无正理由中途退庭的情况下,法院同样应当查明案件事实,对原告主张的实体权力,依法做出裁决。
从表面上看,我国缺席审判制度也以发现真实为目标,充分考虑缺席方在开庭审理前答辩期内提出的答辩状和陈述的事实,以及出原告方在法院开庭审理时向法庭提交的支持诉讼主张的事实依据,经法庭审核确认证明效力后作为查明事实的证据。
但因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存在法律盲区,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缺席审理程序只规定了可以适用的情形,而未对具体审理方式和程序作详细的规定。
正是这种立法上的粗糙和程序设置的不完善,导致在司法实务中对个案的审理由于缺乏可操作的依据,对被告未到庭的情形下,如何实现查明事实,依法判决的立法目的做出不同的理解,并且常常带着缺席判决是对未到庭被告进行惩罚的手段这样的观念指导审判决实践。
就产生这样对缺席判决的错误认识的原因看,是错误的理解了缺席判决的功能。
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应与不能正确看待缺席的性质有关。
由于受前苏联民事诉讼理论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难以改变。
在这种模式下,法官是整个诉讼过程的主宰者,权力泛滥,对当事人则过分强调诉讼义务,轻视甚至剥夺其应有的诉讼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