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71例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28.67 KB
- 文档页数:3
清热解毒汤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疗效观察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汤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56例,口服自拟清热解毒汤,每天1剂,分2次饭后温服;对照组:55例,口服罗红霉素胶囊0.15g,每天2次。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7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清热解毒汤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疗效显著。
标签:清热解毒汤;肠胃湿热型;寻常痤疮;中医美容2013年1月~2013年6月,笔者科室选用清热解毒汤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医院中医外科门诊患者,采用系统随机化法,按就诊先后顺序,交替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56例,男27例,女29例,年龄15~37岁,平均(25.18±5.54)岁,病程15天~9年,平均(20.34±27.45)个月;对照组:55例,男26例,女29例,年龄16~39岁,平均(25.35±5.67)岁,病程18天~10年,平均(21.32±25.47)个月。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依据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中药新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2.1 西医诊断标准:多见于青春期,多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部位,皮损呈慢性病变过程,以黑白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为特征,伴有皮脂溢出。
病情程度按Pillsbur分类法[2]:Ⅰ级:表现为黑头粉刺或炎症性丘疹;Ⅱ级:表现为炎症性皮疹增多和伴有脓疱;Ⅲ级:表现为有结节等深在性炎症性皮损;Ⅳ级:表现为有囊肿和瘢痕。
1.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符合肠胃湿热证的症候诊断标准。
一、概述痤疮,中医称为“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痤疮,中医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肺经风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红肿、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剂: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2. 脾胃湿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油腻、瘙痒、口臭、腹胀、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山药、泽泻、白芷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3. 肝气郁结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甘草、郁金、香附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4. 肾阴不足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三、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2. 日常生活:保持面部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以免感染。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药联合火针治疗肺胃湿热型痤疮分析目的观察中药”三皮除湿汤”联合火针治疗肺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入选的73例痤疮患者,予以中药汤药内服,配合皮损处火针治疗,1 w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临床痊愈39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15%。
结论中药”三皮除湿汤”内服联合火针治疗肺胃湿热型痤疮疗效显著,起效迅速。
标签:痤疮;肺胃湿热;三皮除湿汤;火针;内外合治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散在性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1]。
青少年发病率较高,皮损多好发于面颊、额部,具有一定的损容性,对患者社交活动及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予以中药”三皮除湿汤”联合火针治疗肺胃湿热型痤疮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3例均为2015年3月~2016年5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痤疮患者。
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16~30岁,平均20.2岁,病程1个月~6年。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1]中有关痤疮的诊断标准,青年男女发生于颜面、前胸和背部的皮损,呈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痤疮的肺胃湿热证相关标准,皮疹以红色丘疹、脓疱为主,间有结节,可自觉疼痛或瘙痒,皮肤油腻,或伴大便干燥,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滑。
1.3方法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予以中药”三皮除湿汤”内服,具体药物组成为:桑白皮20 g、地骨皮20 g、牡丹皮15g、白术15 g、茯苓20 g、薏苡仁20 g、皂角刺15 g、白花蛇舌草20 g、连翘15 g、女贞子20 g、南沙参20 g、枇杷叶15 g。
水煎服,1日半1剂,3次/d,饭后温服,100~150 ml/次。
火针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面部皮损,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右手持火针,左手持酒精灯,酒精灯尽量靠近皮损部位,但要保持安全距离,不能灼伤皮肤。
茵陈蒿汤加减方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茵陈蒿汤加减方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茵陈蒿汤加减方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茵陈蒿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炎症指标的变化,评价茵陈蒿汤加减方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茵陈蒿汤加减方;脾胃湿热型痤疮;临床观察一、引言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尤以面部多见。
其发病原因复杂,与内分泌、遗传、生活习惯等有关。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脾胃湿热而引起的,因此治疗痤疮需要调理脾胃。
茵陈蒿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的作用。
据临床观察,茵陈蒿汤加减方在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时,疗效确切。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茵陈蒿汤加减方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科学的中药治疗方案。
二、材料与方法2.1 材料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2 方法观察组:给予茵陈蒿汤加减方治疗,方剂主要成分包括茵陈、苦参、连翘等。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外用抗菌药物、口服抗生素等。
2.3 疗程与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炎症指标的变化。
其中,临床疗效按照“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为4级进行评估;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主要观察脸部粉刺数目、疼痛程度、瘙痒感等;炎症指标包括血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检测等。
三、结果3.1 观察组临床疗效评价治愈:1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90%。
3.2 对照组临床疗效评价治愈:7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85%。
3.3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的脸部粉刺数目、疼痛程度、瘙痒感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茵夏茹薏丸联合针灸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因毛囊皮脂腺发生慢性炎症所致。
其中,脾胃湿热型痤疮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目前,针对脾胃湿热型痤疮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疗效各异。
本文旨在探讨茵夏茹薏丸联合针灸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例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采用茵夏茹薏丸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2. 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口服茵夏茹薏丸,每日X次,每次X粒。
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刺,每周治疗X次。
对照组患者口服常规西药,按照医嘱进行。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皮损情况、炎症程度、皮脂分泌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三、结果1. 皮损情况改善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痤疮皮损情况改善明显,皮损数目减少,炎症程度减轻,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 皮脂分泌情况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皮脂分泌明显减少,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仅有轻微胃肠道不适,但不影响治疗。
四、讨论茵夏茹薏丸联合针灸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效果显著。
茵夏茹薏丸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调理脾胃等作用,能够改善患者体内湿热状况,从而减轻痤疮症状。
针灸治疗则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二者联合应用,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体内湿热状况,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皮损愈合。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在改善皮脂分泌方面效果更佳,有助于减少痤疮的复发。
五、结论茵夏茹薏丸联合针灸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皮损情况、炎症程度及皮脂分泌状况。
《栀茵温胆汤治疗青少年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摘要:本文以栀茵温胆汤治疗青少年痤疮(脾胃湿热证)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栀茵温胆汤在改善青少年痤疮症状、减少复发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本文旨在为临床治疗青少年痤疮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引言青少年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与内分泌、遗传、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脾胃湿热证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证候类型,表现为面部痤疮、油腻、口干口苦、大便粘滞等症状。
目前,临床治疗青少年痤疮多采用西药、外用药物等方法,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且易复发。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痤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栀茵温胆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在临床上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栀茵温胆汤治疗青少年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进行详细分析。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青少年痤疮(脾胃湿热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栀茵温胆汤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症状改善情况、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栀茵温胆汤的组成与用法栀茵温胆汤主要由栀子、茵陈、柴胡、龙胆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利胆等功效。
患者每日一剂,水煎服,连续治疗4周。
四、临床观察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服用栀茵温胆汤后,面部痤疮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油腻感减轻,口干口苦等症状缓解。
而对照组患者虽然症状也有所改善,但效果不如实验组明显。
2. 复发率:经过6个月的随访观察,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
3.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五、讨论栀茵温胆汤通过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利胆等作用,有效改善了青少年痤疮(脾胃湿热证)患者的症状。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栀茵温胆汤在改善痤疮症状、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茵夏茹薏丸联合针灸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因湿热内蕴、气血不和所致。
脾胃湿热型痤疮是其中一种常见类型,其症状包括面颊部丘疹、红肿痛痒等。
对于这种类型的痤疮,目前治疗方法众多,但效果各异。
本文旨在探讨茵夏茹薏丸联合针灸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茵夏茹薏丸联合针灸的治疗方法,对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具体方法为: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诊断,确定为脾胃湿热型痤疮后,给予茵夏茹薏丸口服治疗,同时配合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以调理脾胃、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为主要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研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具体表现为:1. 丘疹数量减少:经过治疗,患者的面部丘疹数量明显减少,红肿痛痒等症状得到缓解。
2. 炎症消退: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炎症逐渐消退,面部皮肤逐渐恢复光滑。
3. 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与单独使用茵夏茹薏丸或针灸相比,联合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病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4. 无明显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联合治疗方法安全性较高。
四、讨论茵夏茹薏丸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作用,对于脾胃湿热型痤疮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则以调理脾胃、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为主要原则,通过刺激穴位,达到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二者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本研究结果表明,茵夏茹薏丸联合针灸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这可能是因为茵夏茹薏丸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毒素,改善湿热内蕴的病理状态;而针灸治疗则能够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此外,二者联合使用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时间,降低复发率。
五、结论综上所述,茵夏茹薏丸联合针灸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痤疮,实质上就是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一种慢性皮肤炎症疾病,其具有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等特点,不仅会对患者的脸部有着严重的损害,还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应当充分重视痤疮的合理治疗[1,2]。
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痤疮患者72例,分析中医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痤疮患者72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
对照组中,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36.1±15.7)岁;平均身高(164.4±10.2)cm。
研究组中,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36.3±15.9)岁;平均身高(164.7±10.3)cm。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即:给予0.5g琥乙红霉素口服,口服3次/d;给予50mg米诺环素口服,口服2次/d;给予20mg维生素B6口服,口服3次/d;同时,给予甲硝唑凝胶外敷,外敷2次/d。
1个疗程7d,连续治疗4个疗程。
②研究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给予其相应的中药治疗疗法。
首先,对于痰湿血瘀型患者,给予甘草10g,柴胡20g,香附30g,白花蛇舌草20g,夏枯草20g,赤芍30g,川芎30g,当归30g,丹参30g,厚朴20g,陈皮20g,茯苓50g;若是女性患者出现痛经、行经不畅状况,应当加用元胡30g,益母草30g以及红花20g;若是出现结节难消状况者,应当加用白芷20g,防风20g,生首乌15g,牡丹皮30g以及三七粉10g。
其次,对于肠胃湿热型患者,给予甘草10g,桑白皮20g,生山楂30g,泽泻30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薏米30g,黄芩20g,黄连15g,茵陈30g,陈皮20g,厚朴20g,生白术20g;若是出现舌苔厚腻、湿重状况者,应当加用苍术15g,枳实20g,败酱草20g;若是出现皮损脓疱多者,应当加用龙葵30g,野菊花15g,玄参30g。
探索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发表时间:2016-03-24T14:03:19.5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1期供稿作者:邓建平[导读] 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本文从中医基本论治方法出发,提出辩病辩证治疗痤疮的方法。
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 404300摘要:痤疮是一种易发于青少年的慢性炎症皮肤疾病,处于发育时期的青少年皮脂分泌旺盛,容易造成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继而引发痤疮。
西医常用治疗方法为外涂激素和抗生素药膏,内服抗生素药物,常常效果不好。
本文从中医基本论治方法出发,提出辩病辩证治疗痤疮的方法。
由于该方法考虑到各种痤疮的差异,所以疗效比较显著。
关键词:中医;辩病;辩证;结合;治疗;痤疮;分类;方法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疾病,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在青春期都得过痤疮,所以痤疮在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学生中发病率较高。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皮脂腺分泌皮脂较多,容易造成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微生物过度繁殖而形成皮肤炎症。
痤疮常见于皮脂腺较发达的面部、背部和胸部,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容易造成黑色素沉积,严重的甚至留下瘢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西医治疗痤疮的主要方式是外涂激素软膏和抗生素软膏,以及内服抗生素药物,但是疗效常常不够理想。
中医对痤疮的研究历史非常悠久,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痤疮在中医中的名称有“粉刺”、“肺风粉刺”等等。
很多中医古籍中就有对痤疮的记载,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就有描述痤疮的语句,并且讨论了痤疮的发病机制;《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提出了使用内服枇杷清肺饮来治疗痤疮的方法。
因为治疗经验积累较多,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医对痤疮的诊治有着独到之处。
中医治疗痤疮主要使用辩病辩证的指导思想,对不同的患者病情症状使用不同的疗法,因而疗效较好。
一、中医辨病和辩证相结合的思想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
中医的辨证论治并不是排斥辨病论治,很多中医学者都认为辨证论治是包含辨病论治的,所以中医从起源发展至今一直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论治方法。
健脾消痤胶囊治疗脾虚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评价健脾消痤胶囊治疗脾虚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2016年9月—2019年9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的180例脾虚湿热型痤疮患者予以健脾消痤胶囊口服治疗,观察其治疗后临床疗效。
结果:治愈35例,显效77例,有效64例,治疗的总有效率97.78%。
脱失患者有2例。
结论:健脾消痤胶囊治疗脾虚湿热型痤疮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痤疮;脾虚湿热型;健脾消痤胶囊【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9-0197-02痤疮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痤疮对患者的心理及社交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1]。
有效治疗对提升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笔者从医期间,发现健脾消痤胶囊对脾虚湿热型痤疮有良好的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9月—2019年9月就诊于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皮肤科门诊的180例脾虚湿热型痤疮患者,其中男80例,女100例;患者年龄在15~32岁之间;患者的皮损部位主要分布在面颊部、额部、前胸部及后背部,皮损主要表现为炎性丘疹、粉刺、脓疱,部分病人伴有暗红色囊肿和结节。
根据临床痤疮Pillsbury分类法[2]将笔者收录的180例患者分别以分级处理,其中31例患者确诊为1级痤疮,42例患者确诊为2级痤疮,43例患者确诊为3级痤疮,剩余患者中有62例确诊为4级痤疮,2例患者脱失,无法判断其具体皮损程度及分级情况。
1.2 病例筛选标准1.2.1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2]中痤疮的诊断标准。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3]中座疮脾虚湿热证的诊断标准。
1.2.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确诊;(2)入组前2周未服用过对痤疮有效药物治疗。
(3)在进行本次治疗期间,停止使用与本病相关的其他任何治疗方法;(4)知情同意。
清热解毒汤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4-08-12T10:05:03.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5期供稿作者:吴芳[导读] 中医认为,胃肠湿热型痤疮主要与过食肥甘辛辣、饮食不节、大肠湿热、上蒸肺胃,导致体内湿气过重有关。
吴芳(淮安仁爱医院中医美容科江苏淮安 223001)【摘要】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汤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者服用清热解毒汤,对照组服用四环素0.5g,tid,西咪替丁0.2g,tid。
每组疗程均为4w。
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和9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3.5,P<O.05)。
结论清热解毒汤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清热解毒汤肠胃湿热痤疮【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163-02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
肠胃湿热型痤疮主要是由于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湿热蕴结,薰蒸肌肤所致。
痤疮常呈脓包型,好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部等处。
典型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逐渐演变为小脓疱,破溃后可能会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影响美观。
体内湿热是形成湿热型痤疮的根本原因,一般表现为皮肤油腻,出油较多,舌苔较厚,有口臭或便秘。
治疗原则为清热祛湿,通过中药的调理荡涤脏腑湿热,泄火通便,调整机体的功能,消除湿热型痤疮,以达到恢复颜面皮肤健康的目的。
我院采用清热解毒汤治疗60例肠胃湿热型痤疮,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肠胃湿热型痤疮患者。
其中男23例,女37例。
年龄15~37(27.4±8.9)岁。
评价栀茵温胆汤治疗青少年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安全性3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45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栀茵温胆汤治疗青少年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我院收治的76例痤疮青少年患者,纳入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
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76例患者分为两组,即常规组(红蓝光治疗)和试验组(栀茵温胆汤+红蓝光治疗),每组均为38例,治疗周期均为4周。
比较两组治疗后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栀茵温胆汤治疗青少年痤疮(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显著,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栀茵温胆汤;脾胃湿热证;痤疮;青少年痤疮是一种多发于面部的皮肤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肩部、胸背部可见,青少年是该病主要发病人群[1]。
中医对痤疮研究已久,将其病因病机总结为脾胃湿热、肺经郁热、肝气郁结、肝肾阴虚4种,其中脾胃湿症最为常见[2]。
脾胃湿热证因体内湿热蕴结所致,继而上犯循经,皮肤见密集疱疮、丘疹。
目前中药外用、内服均在痤疮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在常规红蓝光治疗的基础上配伍栀茵温胆汤,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我院收治的76例痤疮青少年患者,纳入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
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76例患者分为两组,即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均为38例。
纳入标准:符合《粉刺(痤疮)中医诊断专家共识》[3]中关于脾胃湿热型痤疮的诊断;年龄8-18岁;近一个月内未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对于本研究涉及药物存在禁忌或过敏者;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异常者。
常规组中男:女=22:16,年龄9-18岁,平均(14.39±1.87)岁,平均病程(6.80±1.03)个月;试验组中男:女=24:14,年龄8-18岁,平均(14.73±2.01)岁,平均病程(6.47±0.98)个月。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痤疮(或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尤其在青春期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现代医学一直在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关注。
本文将讨论中医药在痤疮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一、中医对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质不良、湿热内蕴、气血不足等。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主张通过调节体内的环境来达到治疗痤疮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燥湿、活血散瘀等。
二、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1. 板蓝根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疗痤疮病程较短且痤疮较为严重的患者。
2. 黄连黄连以其抗菌、消炎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
黄连可清热解毒,减轻痤疮引起的炎症反应。
3. 丹参丹参常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中的青春期痤疮和油性痤疮。
丹参能活血散瘀,改善痤疮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4. 白芷白芷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常常用于治疗痤疮中体质较虚、毛孔较大的患者。
三、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1. 中药复方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于中药复方的应用。
通过合理搭配多种中草药,可以综合发挥各种成分的作用,促进痤疮的康复。
这些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环境,恢复人体的平衡,从而减轻痤疮的症状。
2. 针灸治疗的研究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也被应用于痤疮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改善体质,减轻痤疮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痤疮的治疗效果是可行和有效的。
四、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治疗痤疮强调“因人而异”,以患者的个体差异为基础,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痤疮症状可能不同,中医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2. 降低患者负担中医药治疗痤疮通常使用天然的中草药和物理疗法,相对于现代药物治疗来说,副作用较少,能够减轻患者的负担。
3. 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平衡,将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结合使用,综合发挥各种疗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对痤疮的不同症型调治
⼀、肺热⾎热
表现有:⽩头粉刺、红肿、便秘⼩便黄、嗓⼦⼲
治宜:宣肺清热
⽅⽤:枇杷清肺饮加减
⼆、脾胃积热
表现有:脸爱出油、嘴唇边易长痘,⾆苔黄腻,有⼝臭等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三黄w合茵陈蒿汤加减
三、热毒
热毒型暗疮,脓疱型丘疹为主,红肿疼痛
宜清热解毒
⽅有:三花汤加减。
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知母⽩芷⾚芍连翘⽣⽢草蒲公英
四、寒湿犯肺
湿⽓阻滞于表⽪⽓机,有头⾝困重、满⾯油光、痤疮、⾊斑脸⾊发青发暗等
祛风,散寒,除湿为主
⽤⽅:荆芥防风⽩芷桔梗浮萍皂⾓刺⼟茯苓桑⽩⽪蝉蜕苦杏仁桂枝
怀⽜膝⽩术茯苓⿇黄加减。
张虹亚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经验作者:张静王建锋张虹亚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07期摘要:寻常痤疮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张虹亚教授认为临床以脾胃湿热型痤疮较为常见,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总则,并将西醫病因病机与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对应结合,予以中药内服外用进行治疗,临床疗效颇佳。
关键词:痤疮;脾胃湿热;张虹亚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7-0001-04寻常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1],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痤疮早期主要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脓疱,后期发展为兼见囊肿、结节、瘢痕等,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多数患者在青春期后皮损自愈或症状减轻,若经不当处理或病程迁延日久面部则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及瘢痕,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张虹亚主任系江淮名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在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将其运用中药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用药经验作简要介绍。
1 病因病机最早对痤疮的描述可追溯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外科正宗》记载“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曰:“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博,致生疸病”。
综上古籍所述,痤疮的发病与风、湿、热、毒等邪气相关,素体血热偏盛是发病的内因;现代医家对痤疮发病的病因病机作出了进一步阐述。
赵炳南[2]认为痤疮是由肺胃湿热,外感邪毒所致;禤国维[3]认为痤疮的发生主要责之于素体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治则宜滋肾降火,凉血解毒;韩世荣[4]认为痤疮多由肺热熏蒸或过食辛辣肥腻之品所致;张志礼[5]归纳出痤疮分型主要有肺胃积热型、湿热蕴结型、痰湿凝结型3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