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沂蒙山小调
- 格式:docx
- 大小:14.30 KB
- 文档页数:3
☆沂蒙山小调-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传统山东民歌。
2.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发挥学生的合唱能力。
教学重点1.教唱《沂蒙山小调-人音版》。
2.讲解山东民歌的曲调特点及唱法。
3.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1.教唱《沂蒙山小调-人音版》中的重点难点。
2.让学生深入理解山东民歌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1.指导式教学法。
2.合唱、个人演唱训练法。
3.听音辨旋法。
教学内容一、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山东民歌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二、创作小调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模仿山东方言的音调,并组合成自己的小调。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老师可以在旁边指导。
三、学唱《沂蒙山小调-人音版》1.教唱《沂蒙山小调-人音版》的歌词和旋律,并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演示。
2.让学生分组,合唱《沂蒙山小调-人音版》。
四、评析1.让学生来一次集体的表演,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析。
2.按学生的反馈进行评析,并提出建议和改进。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及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音乐创作能力,创作出更多的优美曲调。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山东民歌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唱歌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和重复。
因此,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唱歌的技巧,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加强对山东民歌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山东民歌文化。
沂蒙山小调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学唱《沂蒙山小调》,同学们能从情感上喜爱这首民歌,感受音乐情绪、歌曲的内容及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热情;2.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歌曲,通过感受、欣赏、演唱和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体会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与韵味;3.知识与技能:能够用优美动听的歌声唱出《沂蒙山小调》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和婉转悠扬的韵味。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鱼咬尾、变换拍子和一段体等音乐知识。
二、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流传于山东沂蒙地区的民歌,歌颂了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幸福生活。
这首歌曲运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共有四个乐句,确立了“起、承、转、合”一段体的音乐结构。
三、学情分析1.通过一学期的初中音乐学习,七年级学生感受音乐、分析音乐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大多数同学都很热爱中国民歌,对音乐的学习充满乐趣,积极性较高;2.在唱歌、视唱乐谱等方面,大部分同学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有少数同学基础较弱,我们要多给这些同学一些关心,鼓励他们热爱民族音乐。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感受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
2.教学难点:山东方言演唱以及对山东民歌韵味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三幅图片,请看大屏幕:第一幅图:五岳独尊——泰山,俗话说:“登泰山,保平安。
”第二幅图:济南的趵突泉。
第三幅图:曲阜孔廟。
那这三幅图片展示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观呢?学生回答:山东。
老师:那么今天这堂音乐课,老师就带你们走进“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的山东,学习一首非常动听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一起来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我们先来完整的聆听一遍这首歌曲,感受一下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2、聆听歌曲,感受情绪情绪:抒情的、歌颂的。
老师:优美、动听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沂蒙山的热爱赞美之情!(介绍创作背景)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艰苦岁月,沂蒙根据地建立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军民对抗,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下,我军文工团的战士们,创编了一首《反对黄沙会》,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军区应演出需要,将搜集来的这首民歌进行改编,将原先歌词中的抗战主题,更改为歌颂美好家乡的主题,从此《沂蒙山小调》诞生了!老师: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来小声的哼唱一遍歌曲。
《沂蒙山小调》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聆听赏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调”这一体裁的音乐特点,进而懂得弘扬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2、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对比赏析,从优美的旋律和朴实、含蓄的歌词中使学生感受山东民歌的艺术美。
3、通过欣赏《沂蒙山小调》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
教学难点:1、通过聆听、演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感受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2、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师: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并回答通过歌曲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播放歌曲时并播放沂蒙山图片)师生就歌曲的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知识交流。
(抽问回答)师:对了,这首歌带个我们的感受就是悠扬、清新、和谐动听,那么这首歌曲就是经典的中国民族民间小调的,民歌分为小调、山歌、号子的形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民歌,聆听领略那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
【授课过程】一、赏析歌曲《反对黄沙会》:1、播放《反对黄沙会》旋律。
2、简介歌曲。
(歌曲为《沂蒙山小调》的前身,讲述沂蒙山的历史,革命老区的故事,游击队的故事。
红嫂支援解放军的故事、歌曲传承者、首唱等)并引出《沂蒙山小调》3、教师边唱边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对民歌音乐风格所起的作用4、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特征。
民歌手独特的音色、滑音和装饰音的运用,更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格特色和赞美自己家乡的那种自豪感。
二、学习歌曲:1、用“Ti、Ta”哼唱旋律。
分析感受歌曲的调式和结构。
分析歌曲分为几句?(4句)回忆民歌的种类,讨论《沂蒙山小调》属于哪一类?(小调)2、练唱歌词。
重点体验:衬词和一字多音的拖腔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重点分析:感受歌曲拖腔的特点。
解决音准问题: (各音音高要唱得准确,段与段连接要注意停顿:・字多音唱准,不能换气)三、乐理知识歌曲的旋律特点:“鱼咬尾”1、重点揭示:传统民间创作手法一一“鱼咬尾”(屏幕出示)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2、音符接龙:对歌曲的口语、方言表达出,找学生分组模仿3、济南八景的介绍:(插入图片)锦屏春晓足勺突泉涌千佛红韵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4、对《沂蒙山小调》加以分析验证,认识到“2、1、6、5”。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二课的内容。
我选择本课作为教学内容,沂蒙山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很好的爱国教育体裁,不仅如此,通过本课学习还可以让同学们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去感受祖国锦绣山川之美与小调的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民歌,以优美亲切的旋律,热情的歌唱了沂蒙山区的秀美风光以及在共产当领导下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全曲为六声徵调式,四四拍子,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
四个乐句的结尾都是采用回返拖腔,如:21 2- 16 1 - 65 6- 53 5-,结束音分别是2165 呈下行进行,前三个乐句采用传统民歌常用的〃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
这首歌曲是一首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既能让学生了解小调这种民歌体裁,又能借此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同学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农村的学生接受能力有别,没有理论知识作铺垫,音乐课不能顺利的进行,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歌曲,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
所以我注重对学生在音乐兴趣方面的培养,比如:多听一听各种风格的歌曲,多开展音乐类的活动,让他们能在音乐课中获得美好的享受。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能进行实践性歌词创作及歌曲演唱方式的创编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唱、表演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沂蒙山小调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喜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了解山东民歌的风格和歌曲的背景,知道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3、能唱出具有山东民歌风味的《沂蒙山小调》。
2重点难点能用优美明亮的声音的演唱歌曲,准确的表达歌曲的风格和情感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学会拖腔的演唱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民歌《最美的名字》2、提问:“这是哪一个地区的民歌,演唱有什么特点?3、谈一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区的民歌,它们具有什么特点?”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走进山东、走进沂蒙山看看这一首民歌为你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1、聆听歌曲2、生:“这是藏族地区的歌曲,具有高亢的特点。
3、学生自由回答从熟悉的民歌风格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更有兴趣了解新的民歌风格,激发学习兴趣7分钟新课教学1、欣赏2012年元宵晚会《沂蒙山小调》。
介绍歌曲背景展示沂蒙山风光图片2、请同学们看着歌谱听老师演唱,看看这首歌一共几段可以分成几个乐句?介绍歌曲“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1、感受歌曲、想象画面。
回答上一个问题。
2、生答:“四个乐句”通过欣赏和分析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熟悉歌曲。
5分钟学唱歌曲轻声跟唱歌曲问题一:“找出哪些字唱出了山东民歌的韵味?”问题二:“哪个字的演唱最具有难度?”2、难点教唱,请学生到黑板上为拖腔画旋律线,练唱时配合手势。
3、师生分句互换演唱。
师唱1、3句,学生唱2、4句。
4、请同学们观察乐句首尾音,揭示鱼咬尾的写作手法、请学生讨论手法的作用。
1、生答:“(那个)(哎)等。
好字最难唱2、通过手势的帮助学习演唱拖腔3、分句学唱4、观察讨论歌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唱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唱腔。
18分钟教学拓展欣赏另一种演唱形式的《沂蒙山小调》、体验不一样的感受。
在老师的伴奏下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结束本课运用前面学习的内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了解民歌发展的多样性、使学生喜欢民歌热爱家乡。
沂蒙山小调-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含义;•能够用人声演唱“沂蒙山小调”;•了解历史节庆和民俗文化的渊源。
2. 教学重点•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含义;•能够用人声演唱“沂蒙山小调”。
3. 教学难点•掌握“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和节拍;•能够发挥个人音乐才能。
4. 教学内容4.1 学习“沂蒙山小调”在开始学唱“沂蒙山小调”之前,首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并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含义。
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反复练唱,直到能够熟练掌握。
4.2 了解历史节庆和民俗文化通过课堂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所蕴含的历史节庆和民俗文化的渊源,以及它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让学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去了解相关的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
二、教学方法1. 听力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掌握“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和节拍。
2. 演唱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沂蒙山小调”的音高、音质和节奏等要素。
并通过多种方式,如齐唱、分组演唱等,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3.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配合,相互鼓励,互相评价,以便更好地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演唱技巧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课件或短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含义。
2. 学唱“沂蒙山小调”让学生跟着录音反复练唱“沂蒙山小调”,并注重让学生掌握节奏和节拍。
3. 演唱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演唱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演唱能力。
4. 讨论分享让学生针对“沂蒙山小调”的演唱表现进行讨论分享,互相帮助和提高。
5. 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高个人音乐才能。
四、教学效果评估•学生能够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含义;•学生能够用人声演唱“沂蒙山小调”;•学生能够了解历史节庆和民俗文化的渊源;•学生能够发挥个人音乐才能。
五、教学资源•录音设备;•课件或短视频。
309教育网《沂蒙山小调》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学唱山东民歌,使学生感受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让学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感,以及有感情的正确演唱这首歌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入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引入: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我们上节学的山西民歌《看秧歌》首先咱们先回顾一下!然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山东的民歌,看看他们有什么的不同。
(二)导入新课1、首先拿些沂蒙山的图片及相关图片播放给学生。
2、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所知所闻的“山东”(山川地貌、风俗人情、文化艺术等)3、播放沂蒙山小调给学生们聆听。
(三)歌曲范唱谈话: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们从中知道了那些关于歌曲的内容及情感呢?还有歌曲的写作方式。
(四)学唱新歌(演唱时要注意归韵、衬词、托腔的表达情感的表达等)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练习,把旋律练习熟练。
3、把歌词加进去,进行教学。
4、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歌曲的出处和写作形式吗?师:对,大家说的都很正确,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二高峰)。
旋律跳跃、起伏、表现山区人民生活和平,美满,富足,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表现的情感更加淋漓尽致。
(五)巩固新课1、做汉字接龙的游戏。
例:大树——树木——木材——材料等。
首尾相接的文字交流,让学生们理解鱼咬尾的写作形式,然后进行旋律的接龙。
2、创作联系: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鱼咬尾”知识方法进行简单创作。
(六)结束。
309教育资源库。
沂蒙山小调-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能够演唱沂蒙山小调的绕口令部分并了解其节奏特征。
3.学习沂蒙山小调所用乐器,并进行合奏表演。
4.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增加文化体验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演唱绕口令部分,掌握其节奏特征。
2.形象描绘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3.了解沂蒙山小调所用乐器,进行合奏表演。
三、教学难点1.演唱绕口令部分,掌握其复杂的节奏。
2.进行多个乐器的合奏。
四、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合唱曲谱、各种乐器学生:齐唱乐器、敲击乐器五、教学过程A. 课前准备1.教师先播放一首沂蒙山小调,带着孩子们一同聆听和感受乐曲的美妙,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曲目——沂蒙山小调。
2.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B. 知识点讲解1.首先,让孩子们听教师朗诵绕口令部分,并一同跟读。
2.教师再演示敲击辨子鼓的节奏。
3.学生们带着节奏一同演唱绕口令部分,并进行反复练习,直到掌握节奏。
4.介绍沂蒙山小调所用到的乐器,重点介绍辨子鼓和苏木琴,并进行音乐欣赏。
C. 合奏表演1.学生将乐器集中到一起,进行合奏。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音乐的节奏齐唱,并敲击乐器,学生按照自己的灵感,可以通过发出各种声音来表现沂蒙山小调的乐曲特色。
3.学生们可以自由编排和设计自己的表演节目。
D.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学生将演唱绕口令和合奏表演的片段进行回放。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六、课后作业1.进一步了解沂蒙山小调所用到的其他乐器,并进行研究和欣赏。
2.自行组织合唱团队并进行表演,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演出。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唱沂蒙山小调,感受北方民歌小调风格,激发学生对民间歌曲的热爱。
知识与技能:能用舒缓的气息、舒展圆润的声音并运用方言演唱歌曲。
同时对拖腔和鱼咬尾创作手法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唱、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准确把握歌曲风格并表达歌曲。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演唱方法,欣赏的能力也有一定提升,在歌曲表达和韵味的体验上稍有欠缺。
所以沂蒙山小调的学习中更注意体验和表达歌曲的韵味。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用舒缓的气息舒展圆润的声音并运用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体验歌曲的韵味和方言的演唱。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1.播放歌曲《茉莉花》《沂蒙山小调》。
猜一猜哪一首是北方民歌。
(引出所学歌曲《沂蒙山小调》)2.聆听《沂蒙山小调》普通话版,感受歌曲速度、力度、情绪。
(速度中速渐慢、力度适中、情绪优美抒情)设计意图1.直观对比,初步感受北方民歌。
2.提问音乐要素,整体感受歌曲,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活动2【讲授】学习新知1.识谱唱谱a.记忆旋律,随琴模唱(lu)。
b.识谱填空,根据旋律走向,结合前后乐句,为歌曲空白部分填入音符。
提问规律(下一乐句第一个音和前一乐句结束音相同)引出“鱼咬尾”创作手法。
c.完整演唱演唱乐谱找出气口,提问由几个乐句构成(4个乐句)。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找到“鱼咬尾”特点。
2.填入歌词a.填入歌词,找到歌词特点(称词“那个、哎”)教师演唱去掉称词,对比哪一种更能体现民歌韵味?引出称词作用(表达情感、突显特色)b.找一找歌词有几句构成?(2句)想一想为什么乐句有4句歌词却只有2句?(引出拖腔特色)c.完整演唱歌曲,注意结束句的变换拍子和渐慢。
3.寻找韵味a.聆听方言版《沂蒙山小调》对比普通话版本哪个更有韵味?学习歌曲中的方言“草低儿、谷子儿等”b.运用方言演唱,教师指导句尾平稳c.变换演唱形式,表演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发现拖腔特色。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2. 能够熟练演唱《沂蒙山小调》,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 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准确掌握旋律和歌词,并通过演唱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沂蒙山小调》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音乐器械:钢琴、录音机等。
2.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歌词及文化背景等内容。
3. 安排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乐,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里的民歌,并简单介绍沂蒙山。
2. 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歌曲特点。
(二)学唱歌曲1. 跟伴奏学唱歌曲,教师指导难点音以及演唱技巧。
2. 小组内分句演唱,互相倾听、纠正。
3. 挑选部分学生演唱,教师给予评判。
(三)分析歌曲1. 小组讨论:歌曲表现了沂蒙山哪些美丽的景象?2. 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给予补充。
(四)拓展延伸1. 了解《沂蒙山小调》在国内外的影响。
2. 搜集有关沂蒙山的革命故事和歌曲,下节课与同砚分享。
(五)小结作业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给予点评,安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演唱《沂蒙山小调》,并理解歌曲背后的含义和情感。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能够运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歌曲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学PPT,包括歌曲的旋律图示、歌词、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介绍。
《沂蒙山小调》【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全曲为一段体,3/4与4/4的变化拍子,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前三句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鱼咬尾”创作手法。
歌词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为主,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识谱能力、歌唱的方法,通过上学期《劳动的歌》这一单元的学习,对民歌已有一定的了解。
因正处于变声期,部分学生对于演唱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又由于民歌这种体裁与学生所处的年代、环境有差异,所以学生对于演唱民歌的兴趣不大,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意境,增进对小调的认识和喜爱。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所采用的“鱼咬尾”创作手法和小调“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唱、分析、对比、体验、探究、合作、描画旋律线等方法,理解小调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教学重点】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正确把握小调体裁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变化拍子,歌曲一字多音、拖腔的唱法【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运用柯达伊教学法、体验教学法通过游戏、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体会3/4拍和4/4拍的强弱规律及节拍变化,为突破难点——变化拍子的歌曲学唱做准备。
)二、歌曲学唱(一)出示课题,击拍(变化拍子)聆听并思考: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可从音乐要素分析,也可从歌词、情绪分析)(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关注音乐要素的习惯,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速度、力度、节拍、风格、曲式结构、演唱形式、情绪、情感。
)(二)教师出示图片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击拍(变化拍子)聆听并思考:歌词描写了什么内容?美丽风光、丰收景象、美好生活(三)小组讨论1、老师范唱歌曲第一段,学生标记换气记号,思考:歌曲分成几个乐句?2、老师范唱旋律,学生击拍聆听,找出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下个乐句的起始音音是什么关系?(PPT展示,前三个乐句都是“鱼咬尾”形式,起承转合的一段体)(四)师生一起画旋律线学唱第一段歌词(五)学生跟范唱学唱歌曲第二段、第三段。
沂蒙山小调一、教学内容学唱《沂蒙山小调》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演唱,感受歌曲中沂蒙山风光的美好,从而逐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中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韵味。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从中享受民歌演唱的乐趣和美感。
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难点】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四、课时1课时五、教具多媒体、钢琴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安定秩序2、上课礼仪(二)新课导入1欣赏山东快书《卖我》欣赏下面一段视频,并请同学回答问题:这段说唱音乐属于哪个地方?展现的是什么艺术形式?2、介绍山东快书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他的伴奏乐器是两块相同的竹板或铜板。
(三)学唱《沂蒙山小调》1、初次聆听2、介绍革命老区沂蒙山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它是指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了抗击外来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因此这里也有“小延安”之称。
《沂蒙山小调》就是诞生在抗战时期,当时为了配合八路军打击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李林、阮若珊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
后来经过不断的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传唱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
3、再次聆听歌曲思考:有几个乐句?乐句的旋律有什么特点?4个乐句,运用的是汉族民歌中常见的四句头结构——起承转合。
4、介绍鱼咬尾5、视唱歌谱6、学唱歌曲7、创作鱼咬尾(四)介绍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
小调题材广泛,旋律流畅细腻,赋予变化。
常用衬字、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五)对比欣赏小调《无锡景》,体会南北音乐文化的差异(六)课堂小结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老百姓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艺术家创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新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尝试进行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进行旋律创编活动。
3、通过欣赏、学唱、竖笛演奏等多种方式,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教学难点:运用“鱼咬尾”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创编活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琴教学过程:一、每周一曲小组竖笛才艺展示。
二、导入1、说沂蒙说说我们沂蒙山区有哪些旅游生态场所,名胜古迹。
2、看沂蒙。
播放沂蒙景点图片。
三、唱沂蒙。
1、播放《沂蒙山小调》音乐,学生欣赏并小声跟唱,熟悉旋律。
2、用“啦”模唱曲谱,注意气息的连贯。
3、填词学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四、忆沂蒙《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
当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借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调》,后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沂蒙民歌。
这支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两位同志创作。
196x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
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沂蒙山小调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准确演唱歌曲。
演唱时充分理解歌曲结构。
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并做好拓展。
二.重点难点1、通过聆听、演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感受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重点)2、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难点)三.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沂蒙山小调【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江苏民歌《茉莉花》、《无锡景》、河南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山东民歌,一起走进秀美富饶的山东沂蒙,去领略她的风采吧!板书题目(沂蒙山小调)【授课过程】一、赏析歌曲《沂蒙山小调》:1、简介歌曲——“她的前世今生”这首歌曲最初叫《打黄沙会》。
黄沙会是与我抗日军民相对抗的反动势力。
1940年10月,是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八路军抗大一分校的战士就住在沂蒙山临沂市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这里偏僻、安全。
这首《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时由两名年轻的文艺战士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李林(现任上海歌剧院顾问)创作的。
这首歌是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后来,歌词又加上了赞美沂蒙山好风光的歌词,同时又加上了歌唱新生活、歌颂共产党的内容。
2、教师范唱,学生初步欣赏本首歌曲,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①结合民歌的种类,思考《沂蒙山小调》属于哪种体裁?小调②回忆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旋律细腻,富有变化。
常用衬字、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③结合曲谱,具体说出哪些乐句或符号体现了这些特点?旋律:中速、歌颂地、柔美拍子:3/4 4/4 变换拍子,节奏富有变化(节奏要稳、拍子要准)最后一句速度提示:慢一倍。
自由延长音的使用衬词:那个、哎。
歌词中“儿化音”:低儿,子儿。
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一字多音——拖腔。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要唱得准确连贯)二、学习歌曲:1、用“La”跟琴哼唱旋律。
方法指导:①指导其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发声方法:吸气时,口、鼻同时进气,小腹收缩,腹部和腰部均有扩张的感觉,像闻花一样。
音乐欣赏课管弦乐《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知识与技能能认真欣赏音乐,分辨乐曲的段落及对应的音色变化对音乐情绪表达的作用;能哼唱乐曲主题并为主题创编歌词。
3、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管弦乐《沂蒙山小调》教学难点:进行音乐主题的歌词创编活动教学方法:示范法、体验法、练习法、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彼此问候二、导入1、播放视频(大衣哥、草帽姐演唱的《沂蒙山小调》师:视频中的演唱者大家都认识吧?生:回答师:知道他们演唱的歌曲是什么歌曲吗?生回答,同时师板书课题三、新授1、简介背景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沂蒙山的故事?生:回答师:小结(革命老区、二战圣地)2、看歌词,播放音乐师:这首歌的歌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师生共同分析师小结3:展示目标并强调重点4:欣赏管弦乐合奏《沂蒙山小调》初听,感受管弦乐队的演奏形式对表达音乐情绪的作用及主题。
(1)分段听,师板书段落及乐器所表达的情绪并展示乐器。
(2)再听,对照板书全面体会音乐情绪,捕捉音乐主题。
四、拓展1、随视频看歌词并演唱音乐主题2、个人或小组为音乐主题创编歌词3、展示创编成果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山东民歌的情韵,也体会到了管弦乐队的演奏形式对音乐情感的表达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也体会到了歌词创编的乐趣。
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
六、板书设计沂蒙山小调结构分析:乐队:幸福双簧管:自然风光大提琴:厚重(过门)山东特色乐器柳琴:颗粒、人生倾诉乐队:过门长笛:欢快、劳动场面木管组:回味。
沂蒙山小调
一、教学内容
学唱《沂蒙山小调》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演唱,感受歌曲中沂蒙山风光的美好,从而逐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中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韵味。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从中享受民歌演唱的乐趣和美感。
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出歌曲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甩腔韵味。
【难点】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钢琴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安定秩序
2、上课礼仪
(二)新课导入
1欣赏山东快书《卖我》
欣赏下面一段视频,并请同学回答问题:这段说唱音乐属于哪个地方?展现的是什么艺术形式?
2、介绍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他的伴奏乐器是两块相同的竹板或铜板。
(三)学唱《沂蒙山小调》
1、初次聆听
2、介绍革命老区沂蒙山
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它是指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了抗击外来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因此这里也有“小延安”之称。
《沂蒙山小调》就是诞生在抗战时期,当时为了配合八路军打击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李林、阮若珊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
后来经过不断的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传唱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
3、再次聆听歌曲
思考:有几个乐句?乐句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4个乐句,运用的是汉族民歌中常见的四句头结构——起承转合。
4、介绍鱼咬尾
5、视唱歌谱
6、学唱歌曲
7、创作鱼咬尾
(四)介绍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
小调题材广泛,旋律流畅细腻,赋予变化。
常用衬字、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五)对比欣赏小调《无锡景》,体会南北音乐文化的差异
(六)课堂小结
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老百姓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艺术家创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它、了解它,使之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