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体格检查教学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381.00 KB
- 文档页数:73
医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腹部检查一、教学目标1. 掌握腹部检查的基本方法及步骤。
2. 学会运用望、触、叩、听、嗅等方法对腹部进行系统检查。
3. 了解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及临床意义。
4. 提高临床诊疗能力,为后续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腹部检查的意义及方法。
2. 腹部检查的步骤与技巧。
3. 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及临床表现。
4. 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5. 实践操作与训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腹部检查的基本方法、步骤及技巧。
2. 示教:示范腹部检查的操作过程,解析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腹部检查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分析与讨论临床案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5.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四、教学准备1. 教室: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模型:腹部检查模型或志愿者。
3. 教学资料:教案、PPT、临床案例。
4. 医疗器械:听诊器、叩诊锤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腹部检查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腹部检查的基本方法、步骤及技巧。
3. 示教与实践:教师示范腹部检查的操作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与讨论临床案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反馈学习心得与疑问。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后续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包括检查方法的正确性、步骤的完整性等。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反映。
腹部体格检查标题:腹部体格检查引言概述:腹部体格检查是医生在诊断患者疾病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触诊、听诊等手段来了解患者腹部的状况,从而匡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腹部体格检查对于发现腹部器官的异常情况、评估腹部疾病的病情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观察1.1 观察腹部外形:观察腹部的形状、对称性、皮肤颜色、有无疤痕等情况。
1.2 观察腹部蠕动:观察腹部的蠕动情况,了解肠道蠕动是否正常。
1.3 观察腹部静脉曲张:观察腹部皮肤下静脉是否扩张、扭曲。
二、触诊2.1 表浅触诊:医生用手轻轻触摸患者的腹部表面,了解腹部皮下组织的硬度、压痛情况等。
2.2 深部触诊:医生用手深入患者腹部,检查腹部脏器的大小、形态、质地等情况。
2.3 叩诊:医生用手指敲击患者腹部,通过听到的声音来了解腹部内脏的位置、大小等。
三、听诊3.1 肠鸣音:医生用听诊器听取患者腹部的肠鸣音,了解肠道蠕动是否正常。
3.2 血管杂音:医生通过听诊器听取腹部血管的杂音,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病变。
3.3 肠鸣音和心音的关系:医生通过听诊腹部和心脏,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叩诊4.1 肝脾叩诊:医生通过叩诊来判断肝脾的大小、位置和质地。
4.2 肠气叩诊:医生通过叩诊来判断肠道内是否有气体积聚。
4.3 肾脏叩诊:医生通过叩诊来判断肾脏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五、特殊检查5.1 腹部超声:通过超声波来观察腹部内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5.2 CT扫描:通过CT扫描来获取更加精细的腹部内脏影像。
5.3 腹部MRI:通过MRI来观察腹部内脏的详细结构和功能。
结论:腹部体格检查是诊断腹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医生在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需要子细观察、认真触诊、细心听诊和准确叩诊,结合特殊检查手段,可以匡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正常腹部检查讲稿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要讲授正常腹部体格检查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是:1.熟悉:腹部体表标志与分区。
2.掌握:腹部触诊的基本手法(浅、深触诊法)。
3.掌握:肝、脾触诊。
接下来我们就针对上述要求进行讲解。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一)体表标志1、腹部前面的体表标志•肋弓•腹上角•脐∙骼前上棘∙骼后上棘•腹直肌外缘•腹中线2、腹部后面的体表标志•肋脊角(二)腹部分区1、四区分法四分法:经脐的水平线及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部、下腹部。
•右上腹部•肝胆囊幽门十二指肠胰头右肾右肾上腺结肠肝曲•右下腹部•盲肠阑尾升结肠右输尿管女性右侧输卵管男性右输精管•左上腹部•肝左叶脾胃胰体•胰尾结肠脾曲左肾•左肾上腺•左下腹部•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女左输尿管2、九分法:两水平线:上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下两侧骼前上喳连线两垂直线:经左右骼前上崎至前正中线连线中点将腹部分为上中下腹部,左上侧下,右上侧下腹部九个区。
九区分法各区腹部脏器:•左上腹部:胃、脾、横结肠脾曲、左肾上腺等;•上腹部:胃、左肝、横结肠中段等;•右上腹部:肝右叶、横结肠肝曲等;•左侧腹部:左肾、降结肠等;•中腹部:小肠、输尿管胰腺等;•右侧腹部:升结肠、右肾等;•左下腹部:乙状结肠,女性卵巢、男性输精管等;•下腹部:膀胱,女性子宫、男性精囊腺等。
二、腹部视诊(一)视诊方法•腹部视诊时,被检查者应采取仰卧位,暴露全腹。
光线易充足柔和,医生站立于患者右侧,按一定顺序自上而下全面观察。
有时为了查出细小隆起或蠕动波,诊视者的眼睛需降低至腹平面,自侧面呈切线方向观察。
1、环境条件:光线宜充足而柔和,从前侧方射入视野,有利于观察腹部表面的器官轮廓、肿块、肠型和蠕动波等。
2、被检者条件:被检查者应排空膀胱、取低枕仰卧位,双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
3、检查者条件:洗手,站立于患者右侧,应自腹部侧面呈切线方向观察4、暴露范围:充分暴露全腹,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
腹部体格检查教案
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腹部疾病和腹部外伤都很常见。
视、触、叩、听四诊方法仍然是检查腹部的主要手段,其中以触诊最为重要。
由于腹腔内脏器较多,要准确判断其病变部位,不但要有全面医学理论知识,还需要有熟练的、正确的检查技巧。
对于腹部疾病的正确诊断,主要依靠完整的病史和体征,有时还需要辅以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如内镜、超声波、CT、MRI和放射性核素等检查才能确定。
在进行腹部检查之前,首先要熟悉腹部脏器的体表标志及内在部位的关系,然后按照视、触、叩、听的顺序进行检查,以避免遗漏。
腹部范围指的是膈肌作为顶部,耻骨联合上缘和骶骨胛的横面作为底部,四周为腹壁,中间为腹腔。
为了准确地指出体征部位,常用一些体表标志,如肋弓下缘胸廓下缘的画线、胸骨剑突、上腹陷窝位于胸骨尖端下的腹上角处、腹中线、脐位于第四腰椎平面、髂前上棘、腹直肌外缘以及腹股沟韧带等。
腹部分区是将腹部按照体表标志划分成不同区域,对于诊断疾病非常有帮助,因为腹部的症状体征与腹内脏器位置有一定关系。
临床上常用的有九区法和四区法。
九区法是将腹部分成九个区,上水平线又称肋线,为两侧肋缘最低点(相当于第十肋骨)的连线;下水平线又称髂棘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左、右两条垂直是在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上所作的垂直线。
这四条线相交将腹部分成九个区,分别为右上腹部、右侧腹部、右下腹部、上腹部、中上腹部、中腹部、中下腹部、左下腹部和左侧腹部。
根据不同的区域,可以初步推断出可能的疾病部位,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腹部查体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腹部触诊、叩诊、听诊的技巧;熟悉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进行腹部查体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病情
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与患者沟通
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腹部查体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腹部查体的方法
(1)触诊:手法、注意事项
(2)叩诊:手法、注意事项
(3)听诊:手法、注意事项
3. 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腹部查体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腹部查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讲解腹部查体的基本概念,包括触诊、叩诊、听诊等。
(2)详细讲解腹部触诊、叩诊、听诊的手法、注意事项。
3. 示范操作
教师进行腹部查体的示范操作,让学生观察并学习。
4. 学生分组练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学生进行腹部查体操作,其他学生进行观摩。
5.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6.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
2. 操作技能:考核学生进行腹部查体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分析判断能力:考核学生分析、判断病情的能力。
4. 沟通能力:考核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1. 掌握腹部检查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熟悉腹部检查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3. 了解常见腹部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4.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腹部检查概述- 腹部检查的定义和意义- 腹部检查的目的和原则2. 腹部检查的步骤- 视诊:观察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等 - 触诊:检查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包块等 - 叩诊:检查肝、脾、肾等脏器的叩诊音- 听诊: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等3. 腹部检查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准备:病史采集、体位选择、检查顺序等 - 检查中技巧:手法、力度、观察等- 检查后总结:记录检查结果、分析异常情况4. 常见腹部疾病的诊断要点- 腹痛:急性腹痛、慢性腹痛的鉴别诊断- 腹胀:功能性腹胀、器质性腹胀的鉴别诊断- 腹水:腹水的原因、诊断要点- 腹部包块:包块的性质、部位、大小等1. 讲授法:讲解腹部检查的基本概念、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腹部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3. 实践操作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腹部检查的实际操作练习。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腹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腹部检查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腹部检查的基本概念、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腹部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4. 实践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腹部检查的实际操作练习。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腹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理论考核:考察学生对腹部检查基本概念、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
2. 实践考核:考察学生腹部检查的实际操作技能。
3. 案例分析考核:考察学生分析腹部疾病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诊断学》2. 多媒体课件:腹部检查的相关图片、视频等3. 案例资料:典型病例分析4. 实践操作设备:人体模型、腹部检查道具等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腹部检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腹部检查的重要性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2. 掌握腹部检查的基本方法、步骤和技巧。
3. 能够通过腹部检查发现常见腹部疾病的体征。
4.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腹部检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识别。
三、教学难点1. 腹部触诊的技巧和敏感性。
2. 腹部疾病的鉴别诊断。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腹部检查模型或真人演示。
3. 实验室模拟或临床病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为什么腹部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如此重要?2. 引导学生思考:腹部检查可以揭示哪些疾病信息?(二)理论讲解1. 腹部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2. 腹部检查的步骤:视、触、叩、听。
3. 腹部触诊的技巧:手法、力度、顺序等。
4. 腹部叩诊的技巧:音调、节奏等。
5. 腹部听诊的技巧:肠鸣音、血管杂音等。
(三)操作演示1. 教师或助教进行腹部检查操作演示。
2. 演示内容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3. 强调注意事项和技巧。
(四)分组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腹部检查操作练习。
2. 每组选择一名同学作为“病人”,其他同学进行腹部检查。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五)病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临床病例,要求学生进行腹部检查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诊断意见。
3. 教师点评,总结诊断思路。
六、总结1. 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 强调腹部检查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3. 鼓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练习和总结。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次课程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加深对腹部检查的理解。
3. 在临床实践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
临床腹部检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腹部检查的基本方法、步骤和技巧,能够通过腹部检查发现常见腹部疾病的体征,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腹部检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识别。
三、教学难点1. 腹部触诊的技巧和敏感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腹部查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了解腹部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3)熟悉腹部查体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临床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腹部查体方法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沟通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的临床工作态度;(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临床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腹部查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腹部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3. 腹部查体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腹部查体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2.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腹部查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 腹部查体前的准备:介绍被检查者的体位、检查者的操作步骤等;2. 腹部触诊:讲解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等体征的观察方法;3. 腹部听诊:讲解肠鸣音、血管杂音等体征的听诊方法;4. 腹部叩诊:讲解鼓音、浊音、实音等体征的叩诊方法;5. 腹部视诊:讲解腹部外形、腹壁静脉、腹壁皮肤等体征的观察方法。
(三)腹部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1. 腹部疼痛:讲解急性腹痛、慢性腹痛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2. 腹部肿块:讲解腹部肿瘤、囊肿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3. 腹水:讲解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四)腹部查体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1. 结合实际案例,阐述腹部查体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2. 强调腹部查体是临床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总结腹部查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强调腹部查体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2.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腹部查体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腹部查体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3. 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检验学生运用腹部查体方法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4.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医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腹部检查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部检查的重要性及临床应用。
2. 掌握腹部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学会识别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4. 能够进行腹部检查的临床操作。
二、教学内容1. 腹部检查的重要性及临床应用。
2. 腹部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及诊断。
4. 腹部检查的临床操作演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腹部检查的重要性、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和诊断。
2. 演示:进行腹部检查的临床操作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学习。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腹部检查的实践操作,加深对腹部检查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腹部检查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技巧和准确性,评估学生对腹部检查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腹部检查相关教材或指导书。
2. 模型:腹部检查模型,用于实践操作演示和学生练习。
3. 视频:腹部检查操作视频,用于更直观地展示腹部检查的技巧和步骤。
4. 临床案例:提供一些腹部疾病的临床案例,用于学生分析和诊断练习。
六、教学准备1. 教室布置:确保教室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操作演示和学生练习。
2. 教学材料准备:准备教材、模型、视频和临床案例等教学资源。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践操作。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临床案例,引起学生对腹部检查的兴趣和关注。
2. 理论讲解:讲解腹部检查的重要性、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和诊断。
3. 演示操作:进行腹部检查的临床操作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学习。
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腹部检查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提供反馈。
5. 总结与复习:通过提问或讨论,总结腹部检查的重点和难点,并进行复习。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临床医生进行讲座: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
腹部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庆关系。
二、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腹部检查:
(一)望诊:1.腹部外形;2.呼吸运动;3.腹壁静脉曲张;4.蠕动波;5.皮肤及其他。
(二)触诊;
1.触诊方法;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性、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肿块、肝、胆、脾、肾的触诊。
(三)叩诊:
1.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2.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四)听诊:
1.肠鸣音;2.振水音;3.血管杂音。
三、腹部常见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症、腹膜炎[教学时数]8~10学时(中课讲授+实习)
[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后,在教师指导下相互检查,练习检查手法。
二、通过临床实习,观察腹部异常体征的表现,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亲手检查。
或借助肝脾触诊仪,练习肝、脾触诊的检查方法。
三、对典型病历的症状、体征进行分组讨论。
四、通过示教及实习后,写出腹部疾病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腹部体格检查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 掌握腹部脏器的体表标志及内在部位的关系。
- 熟悉诊断性腹部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进行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
- 学会使用辅助检查手段辅助诊断腹部疾病。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 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腹部检查概述2. 腹部视诊3. 腹部触诊4. 腹部叩诊5. 腹部听诊6. 辅助检查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演示法3. 实践操作法4. 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提问:什么是腹部体格检查?它在临床医学中有什么重要性?(二)理论讲解1. 腹部检查概述- 腹部检查是全身体格检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腹部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腹部脏器的情况,发现潜在的疾病。
2. 腹部视诊- 观察腹部形态、呼吸运动、腹壁静脉、皮肤颜色和弹性等。
- 注意腹壁有无异常膨隆、凹陷、静脉曲张等。
3. 腹部触诊- 触诊顺序:视诊、听诊、触诊、叩诊。
- 触诊方法:浅触诊、深触诊、冲击触诊。
- 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肿块、移动性浊音等。
4. 腹部叩诊- 叩诊方法:直接叩诊、间接叩诊。
- 叩诊内容:肝浊音界、脾浊音界、胃泡鼓音区等。
5. 腹部听诊- 听诊内容: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等。
6. 辅助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
-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等。
(三)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腹部检查的操作步骤。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之间互相检查,互相评价。
(四)讨论- 学生讨论腹部检查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 教师总结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腹部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
---临床腹部检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腹部检查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正常腹部检查讲稿授课对象:16临床授课时数:临床-4学时授课教师:职称:中级授课内容:腹部检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示范正常腹部检查,然后同学们分组练习,最后集中抽同学考核重点内容。
一、体表标志及分区(一)体表标志前面有胸骨的剑突、肋弓下缘、腹上角、腹中线、腹直肌外缘、脐、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耻骨联合,背面有第十二肋骨、肋脊角。
(二)腹部分区1.四区分法通过脐划一水平线与一垂直线,分为左上腹、左下腹、右上腹、右下腹2. 九区分法二条水平线:两侧肋弓下缘的连线和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二条垂直线: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分别作垂直线。
分区为:左右上腹(季肋部)、左右侧腹(腰部)、左右下腹(髂窝部)、上腹部、中腹部(脐部)及下腹部(耻骨上部)等九区二、视诊(一)注意事项1.检查室内温暖,光线充足而柔和,嘱受检者排空膀胱。
2.受检者低枕仰卧,暴露腹部,上至剑突,下至耻骨联合,腹部及全身肌肉松弛。
3.检查者站在受检者右侧,从上到下观察全腹,必要时眼睛需降低至腹平面,自侧面呈切线观察。
(二)内容1.腹部外形观察受检者腹部外形,注意腹部是否对称,有无膨隆或凹陷,为全腹性还是局限性改变。
正常人腹部平坦,两侧对称,小儿和体胖者腹部饱满,老年人和消瘦者腹部低平。
蛙腹、尖腹2.呼吸运动观察受检者腹式呼吸,即腹壁随呼吸而上下起伏,注意有无增强、减弱或消失。
正常时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则以胸式呼吸为主。
3.腹壁静脉观察受检者腹壁静脉有无显露或曲张。
正常人腹壁静脉一般不显露,消瘦或皮肤白皙者隐约可见,皮肤较薄而松弛的老年人可见静脉暴露于皮肤,但常为较直条纹,不迂曲。
腹部静脉血流方向4.胃肠型和蠕动波观察受检者腹部有无胃肠蠕动波。
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肠蠕动波,但在腹壁菲薄或松弛的经产妇、老年人或极度消瘦者,偶可看到胃肠型及蠕动波。
5.腹壁其他情况①观察受检者腹部皮肤有无皮疹、色素、腹纹、疤痕、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