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23.57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
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
(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
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
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列文:1972《比较的基点》方法论之争,采用多元的复式批评,率先采用“主题”一词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纯粹研究,划分为“类同”和“对比”两种(三)苏联学派维谢洛夫斯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日尔蒙斯基
(四)中国学派阐发研究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西诗歌;
鲁迅:1907《摩罗诗力说》;
钱钟书:1979《管锥编》——标志着祖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向全面复兴
东方国家(比较文学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下半叶表现(1)殖民主义体系在世界范围的崩溃;(2)世界文化逐渐由边缘向中心挪移;(3)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及学科的扩展性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一、研究对象区分: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各种文学关系(这些文学关系的特点: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
学科)
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亲缘关系或事实联系
平行研究的研究对象:价值关系或类同关系
跨学科研究的研究对象:交叉关系
整个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和范围: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四级分类
比较文学文学范围内的比较文
学研究影响研究誉舆学
渊源学
媒介学、译介学平行研究主题学
文类学
形象学
比较诗学
历史类型学
比较神话学阐发研究
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
究
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宗教
文学与人文、社会科
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
二、比较文学的三大特点:
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
可比性——研究对象的首要条件是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文学性——比较文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一)“事实联系”与影响研究
流传学(又称誉舆学)——放送者的角度:影响与声誉
渊源学(源流学或与源泉学)——接受者:来源
媒介学(可分三类:个人媒介、环境媒介、文字媒介)——传播者
(二)“价值关系”与平行研究
主题学(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情节等)、文类学(文学类型、文学体裁、文学风格)、形象学(异国形象的成因)、比较诗学(文艺理论)、历史类型学等
(三)理论互借与阐发研究
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港台学者提出
王国维——中西戏剧比较;鲁迅——中西文论;朱光潜——中国诗歌;钱钟书——中西文学和文化
“阐发研究”的命名:1976,我国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明确命名
(四)“交叉关系”与跨学科研究
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雷马克提出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扩展性
20世纪70年代,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1)比较文学迎来理论研究的大潮;(2)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热潮的兴起;(3)比较文学向“文化研究”拓展
一、地域上的扩展
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前苏联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
埃及穆罕默德.古奈米.希拉勒《比较文学》(1953年出版)——阿拉伯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
印度泰戈尔《世界文学》1907
日本1991,成功举办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3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一次在东方国家召开
中国“格义”方法——可视为最早的“阐发研究”
1937,傅东华翻译出版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戴望舒翻译出版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中国比较文学完全成熟的标志是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
二、学科上的扩展性
(一)理论大潮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诗学复兴”的现象。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等新文学理论出现。比较文学的“理论化”使人们更加注重探讨文学的本质规律
(二)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热潮
西方:美国纪廉;美国列文(主张应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美国奥尔德里奇
东方:中国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
日本1991.8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3次大会在东京举行
(三)“文化研究”热潮
比较文化研究包含两个方面:1、文化理论研究;2、比较文学具体研究中引进的文化比较跨文化研究;文化相对主义理论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概念和定义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辑的《比较文学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