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中的“一”新解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9
李商隐的诗词注释及赏析的注释及赏析篇一无题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才会结束。
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镜:照镜,用作动词。
早晨梳妆照镜子。
但:只。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夜吟:夜晚吟诗。
蓬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
这里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殷勤:情深意厚。
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赏析】诗的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
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代赠二首·其一》古诗_作者李商隐_古诗代赠二首·其一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月中钩一作: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二首·其一》注释1、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
2、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
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3、同向春风: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代赠二首·其一》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作,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
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想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
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思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
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
如李白的“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
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
“休”,即停止、罢休之意。
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
“玉梯”,楼梯、阶梯的美称。
“横绝”,即横度。
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
“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
分析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的杰出代表,大家知道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是什么吗?下面来看看!古来情语爱迷离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爱情诗最显著的特点。
李商隐的爱情诗既刻画出两情缠绵缱绻、执着深沉、纯净悠远的意境,同时又由于社会的种种不幸以及个人浓重的身世之悲,爱情诗又打上了时代感伤的烙印。
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他善于把爱情生活中最难抒写的感情借用一系列的意象或隐比符号来表达,同时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比兴手法,隐约其义,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朦胧的审美感受,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刻的迷惘惆怅、刻骨寂寥悲剧色彩。
这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所谓“意象”,即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象,象者所以存意。
换言之,象是意的载体和表现符号,意是象的内涵所指向的对象,“意象”一词的产生及其内涵的延进在中国由来已久。
至唐,“意象”的审美内涵趋于相对稳定,意象之论进入诗、书、画等不同艺术门类。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善于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来营造意境,以表现自己真挚深沉的爱情。
一、朦胧意象诗贵朦胧,诗贵含蓄。
李商隐的爱情诗十分注重创造一种怅惘迷离、冷隽含蓄的朦胧意象,诗意含而不现,蕴意深广,从而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和遐思,千回百转,回味不穷。
这正是李商隐爱情诗之所以能深深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李商隐运用象征等表现手法,将比喻与象征融合起来,塑造了很多朦胧意象。
李商隐的诗歌,由于在内容上侧重表达人生体验与感受,在艺术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统一,所以借题抒怀,寄托身世,便成为他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追求。
而且,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
要借物象来表现心象,靠一般较为明显的比喻往往不足以充分有效地表达。
因此,他常常需要运用一些朦胧意象来传达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朦胧意象来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
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使得诗歌内容的蕴涵和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诗境的朦胧程度也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耐读性。
《贾生》李商隐全诗赏析《贾生》李商隐全诗赏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怀州河内(今沁阳)人。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贾生》李商隐全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创作背景】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见《李商隐评传》)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赏析】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魂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待好风。
●注释:
金烬:指铜灯上灯花的残烬。
斑骓:毛色青白相杂的马。
●译文:
薄薄的凤尾花纹香罗有几层,深夜把青碧圆顶罗帐细细缝。
圆月形的团扇遮掩不住羞意,未及通话车声如同雷声隆隆。
曾伴残烛度过多少寂寞长夜,石榴花红你的消息仍无踪影。
此刻且把斑马系在杨柳岸边,等待什么地方吹来西南春分。
●鉴赏:
本诗描写对情人的怀念。
女子深夜还在缝制罗帐,她追忆曾与所爱的人偶遇言语未通即匆匆分开的场景,她寂寞度日,期盼情人早日回归,充分表现了对爱情追求的执着和热烈。
清词丽句,委婉感人。
李商隐贾生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李商隐,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才。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官员,母亲也是文学家。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他从小就接触到了丰富的诗词资源,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
李商隐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广受赞誉。
他擅长借鉴古代文学作品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并运用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进行创作,形成了独具匠心的作品风格。
他的诗歌常常以细腻的语言描绘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反映出生活百态中的喜怒哀乐,情感真挚而动人。
贾生是李商隐的一首著名诗歌《贾生》中的主人公。
贾生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物形象,他身世低微,但内心华丽高贵。
《贾生》一诗以贾生的形象反衬唐朝腐败的社会现状,通过对贾生所具备的美好品质的赞美,展现了李商隐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本篇长文旨在通过对李商隐的背景介绍、诗歌风格分析以及对贾生的赏析和评价,阐述李商隐作品中的文学价值、艺术特点以及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杰出的诗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段落安排。
可以说明文章包含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并说明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其次,在介绍文章结构时,可以提及每个部分的具体分支和子主题。
比如,在正文部分,可以分为李商隐的背景介绍和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分析两个分支,而在结论部分,可以包括对李商隐的评价和对贾生的赏析和评价两个分支。
此外,还可以提及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方式。
比如,在正文部分,可以先介绍李商隐的背景,为后面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做铺垫;而在结论部分,可以先对李商隐的评价进行总结,再进行对贾生的赏析和评价,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最后,可以简要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和目的。
例如,本文旨在通过对李商隐贾生的赏析,深入剖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旨在揭示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论李商隐诗的深层思想意蕴
李商隐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有许多诗歌深具深刻的思想意蕴。
李商隐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他把人生的悲欢离合、荣辱贵贱、梦想与现实等
深刻的思想融入到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深刻思想,比如他的《江雪》中写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句诗描述了一个孤独
的老人在寒冷的江边钓鱼的场景,他用这句诗表达了人生的孤独和无常,提醒人们要珍惜
当下的生活,不要被无常的人生所迷惑。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中还有许多关于社会的思考,他的《蝉》中写到:“空山不见人,但
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句诗描述了一个空无一人的山林,但是仍然能
听到人们的话语,这句诗暗示了社会的不公正,提醒人们要反思社会的不平等,努力追求
公平正义。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意蕴,他的诗歌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景,更把人生的悲欢离合、荣辱贵贱、梦想与现实等深刻的思想融入到他的诗歌中,提醒人们要
珍惜当下的生活,反思社会的不平等,努力追求公平正义。
纯净灵魂李商隐诗篇译文及赏析纯净灵魂——李商隐诗篇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写婉约诗,以文雅细腻的语言表达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
他的诗作描写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其中的《纯淑》这首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翻译这首诗并进行赏析。
纯淑
千尺鲸鱼散玉砌,仙才公子故宫闺。
从来知己难求处,著得心情则又稀。
译文:
千尺的鲸鱼散开宝石般的缀饰,
如同仙才公子身处故宫中的闺房。
从古至今,知己难以寻觅,
只有在书写心情的时候才能感到稀有。
赏析: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真挚友谊的追求和珍视。
诗中的“千尺鲸鱼散玉砌”和“仙才公子故宫闺”等描写将友谊比喻为珍贵的宝石和难以得到的宝物,强调了知己难求的稀奇价值。
只有当诗人书写心情的时候,才会感受到这种稀有的宝贵感。
这首诗以婉约诗的方式表达了李商隐对友情的思考和感受。
婉约诗是唐代古体诗的重要流派之一,追求细腻、典雅的表达,注重感情的表露和对细节的描绘。
李商隐通过比喻和修辞手法,将复杂的情感抽象化,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更能产生共鸣。
李商隐通过对友情的表达,表现出一种追求纯净灵魂的渴望。
他将真挚友谊比作千尺鲸鱼散玉砌和仙才公子的故宫闺室,给人一种美好且高尚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纯粹的友情,但李商隐依然希望通过诗歌来追寻并抒发内心的感受。
总结一下,这首诗表达了李商隐对真挚友谊的珍视和渴望,通过婉约的语言和比喻手法,让读者能够更深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这是一首纯净而优雅的诗作,展现了李商隐的独特才华和对真挚情感的追求。
李商隐《必成三首之二》释读
《必成三首之二》是李商隐的诗作。
尽管诗题是“必成”,但诗中处处可见诗人对“必成”的疑惑和忧虑。
首句“地肺重寒天竺过”,地肺即地气,竺即天竺,即印度。
诗人用“重寒”形容气候的寒冷,用“天竺过”借指佛教的传入。
这句诗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佛教的盛行。
次句“锦城未暖玉生烟”,锦城指的是成都,玉生烟暗示了宝玉的贵重和珍贵。
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的担忧。
第三句“外事悠悠未可期”,外事指的是国家大事,悠悠即长久、无穷尽的意思,未可期即无法预测。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无奈和困惑。
最后一句“陵谷有变须防之”,陵谷即地势的高低起伏,有变即会有变化,须防之即需要防备。
这句诗暗示了诗人对时局变化的敏锐洞察和对未来危机的警觉。
总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瑟有弦五十条。
柱,调整弦的音调高低的支柱;思读去声,因律诗不得一连出现三个平声。
蓝田: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古代著名的美玉产地。
【简析】:本诗属于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
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
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
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
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
“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
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
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
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
望帝的传说见《寰宇记》说:“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
”子规即杜鹃。
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
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
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珠”、“玉”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
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诗词名: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体裁:五绝类型:记景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解】: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韵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评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
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
”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诗词名:无题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体裁:七律类型:闺情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李商隐凉思诗新解[摘要]关于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凉思》的主题,历来人们多认为是怀友之作。
实际上,这是一首以女性口吻写的闺思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思念妻子的诗。
[关键词]李商隐《凉思》闺思诗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凉思》曰:“客去波平槛。
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
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清纪昀日:“起四句一气涌出。
气格殊高,五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然其妙可思。
结句承‘寓使迟’来,言家在天涯,不知留滞之故,几疑别有新知也。
”对主题是含糊其词“在可解不可解之间”。
俞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云:“这是一首因秋凉而怀旧的诗”,“误以为别有新知,竟忘我故交。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疑误句,错误地疑心友人已有新知而将自己忘了。
”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云:“疑其有新知,而遂忘故交”,“永怀,怀友人也。
”王启兴、毛治中《唐诗三百首评注》去:“这首《凉思》从表面看,视诗人因秋凉而怀念友人之作,但从诗的结语来看。
涉及的可能还是政治上的得失。
”清代蘅塘退士编选。
李明阳译注《唐诗三百首》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
友人自春一别,时至秋凉尚无音信,的思念之情不能自禁。
几次因思而梦,因梦而占卜,甚至疑误友人可能是因有新交而忘掉老朋友了。
”李淼译注的《唐诗三百首译析》云:“本诗是秋夜怀友之作。
”关于主题。
“新知”一词很重要。
一般,把“新知”解释为“新朋友”是没错的。
但是,在古代诗词中,“新知”不仅指新朋友,也指男子有了新的情人或妻子。
例如:(1)南朝宋颜竣《淫思古意》云:“春风飞远方,纪转流思堂。
贞节寄君子,穷闺妾所藏。
裁书露微疑。
千里问新知。
君行过三稔,故心久当移。
”(2)南朝梁王枢《至乌林村见采桑者因有赠》诗云“遥见提筐下。
翩妍实端妙。
将去复回身。
欲语先为笑。
闺中初别离。
不许觅新知。
空结茉萸带。
敢报木兰枝。
”(3)南朝梁元帝萧绎《树名诗》云“赵李竞追随。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锦瑟》新解
高中新编教材语文第三册以诗歌阅读鉴赏为主,其中有李商隐的著名的《锦瑟》。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教科书上的注解有不妥之处。
律诗的颈联要求是严格对仗的,不但形式对仗,而且内容也对仗。
“沧海”一句用典,则“蓝田”一句也必须用典。
然“蓝田”一句用何典,课本上没有注明,只是给予字面上的翻译。
结果造成了解读困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其实,“蓝田”一句也是有典故的。
典故源自南北朝干宝的《搜神记》。
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并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因此郁闷而死。
韩重从外地游学回来,前往她的墓上哀悼。
忽然紫玉现出原形,赠送明珠给韩重,并对他唱歌。
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不见了。
“紫玉成烟”后来成了典故,一般指少女去世。
《锦瑟》创作于李商隐的晚年,知人论世,当为一首悼亡诗。
至于悼谁,则学界尚无定论。
李商隐诗歌解读赏析一、背景1、时代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蹊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从祖父起迁居郑州萦阳.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卒于唐玄宗大中十二年即公元858年,终年46岁.他的一生经历了晚唐的宪,穆,敬,文,武,宣宗六朝,主要活动时期大约在文,武,宣三朝,这一时期唐王朝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异常的尖锐激烈,李商隐所处的就是唐王朝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与深化中走向没落的时代。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的著名诗句正象征性地显示了唐王朝无可挽回的没落趋势。
李商隐的人生之舟就在这动荡迷乱的时代风浪中起伏沉沦。
2、家世商隐本是唐王室同宗,他的祖先和唐高祖李渊的祖先都是汉李广的十六世孙凉武昭王李高的后裔,但他的先世并没有被编入属籍,得到唐王朝的承认,自然也享受不到和王室同宗一样的待遇。
从曾祖父起,连续几代都是寡母孤儿,形影相吊。
曾祖父李叔恒未到而立之年就溘然长逝。
曾祖母独自抚育其子,而其子又因病早早辞世,她又担起抚育孤孙李嗣的重担。
“后十年,夫人始以寿殁,诸孤且幼”。
待李嗣得殿中侍御史衔后,又撇下妻子与李商隐兄弟,死于江南做幕之地。
这一年,李商隐仅十岁。
十岁的他与母亲扶柩回到郑州荥阳,“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简直像个逃荒者。
为了维持生计,母子只得“佣书贩舂”,艰难度日。
这种接连三代孤寡的家世,失去家庭主要支柱后孤儿寡母所承受的负担以及经济上、心理上的极大压力,远比一般家庭持久而沉重。
不独如此,除了亲属三代孤寡的境遇,李商隐两位姐姐的命运也给了李商隐很大的影响。
李商隐的一位姐姐可能未婚早逝。
他的另一位姐姐嫁到裴家后,由于流露出对丈夫的不满,不久就被遣回娘家,十九岁即郁郁去世。
这种累世孑遗、贫寒无依的家世,使他从小在心理上积淀了许多悲剧性因子,诸如对人情冷暖的特殊敏感、强烈的孤独感和对前途命运的忧伤等。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这些写于早期的诗中,就已流露出一般青少年少有的感伤。
《乐游原》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乐游原》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乐游原》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乐游原》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乐游原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翻译/译文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注释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
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
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意:感到4.不适:不悦,不快。
5.近:快要思想感情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这首诗就很好的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锦瑟》是李商隐在人生晚年的诗作,是诗人坎坷经历的产物。
《文心雕龙·事类》中“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说明用典的目的是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来例证现在。
此外,典故还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从而增加词句的形象性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用典的名家,他常常借用众多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他对典故的使用不是单纯的借用,而是根据原意,加上独特的眼光,赋予典故新的含义,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从而在新的意境中渲染情感,抒发内心。
李商隐的《锦瑟》是用典方面的典范,王士祯对此有“獺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之叹,说明了其典故之多,但李商隐对原典可谓是“遗神取貌”。
一、“锦瑟五十弦”的悲哀《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一种瑟竟然有五十根弦,比任何一种乐器都繁复,所以它表达出的感情是悲哀至极的。
但李商隐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他加上了“无端”二字,使本来就悲哀的氛围又增添了一种想要了解而不得的无奈感,在情感推敲上可谓更上一层楼。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使诗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可见李商隐在运用典故时并不是单纯的借用,而是经过一番精力改造的。
二、“庄周梦蝶”的迷惘颔联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说的是庄周有天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然忘了自己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却不知蝴蝶已经去向何方了。
“庄生”“梦”此三字在《庄子》中本来就有,但李商隐加了“晓”和“迷”二字,此句的感觉完全被改变了。
李商隐诗中的“一”新解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更是有着别样的吸引力。
单是一个“一”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同时具有文学审美、哲学思辨等意义。
李商隐的诗歌以意境著称,他诗歌中的“一”的运用数量多含义广,运用手法很巧妙,使用化实为虚,变动词为名词等方法,使“一”与整首诗融合达到妙合无痕的境界。
本文着重分析了“一”字在李诗中的运用。
关键词:李商隐“一”字用法考辨源流“一”字含义具有复杂性,它不仅作为简单量词存在,还具有文学审美、哲学思辨等意义。
《说文》①中这样解释“一”的含义:“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为万物。
”《说文》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字典,从中可以看出,最初“一”的含义在于一为始,一为万物。
《淮南子?诠言》②中说:“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随着使用次数的不断增加,社会的发展,人类思维的进步,早在上古汉语之中,“一”便已经虚化出和量词、名词、动词不同搭配及各种不同用法。
荀子同状异所“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的原则,要求我们对各种形态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李商隐的诗歌以隐晦的美著称,用词口丽之中时带沉郁,流美之中不失厚重。
其对于数词也有破解性的理解。
李诗中“一”的运用数量多含义广,运用手法很巧妙,使用化实为虚,转动词为名词等方法,使“一”与整首诗融合多达到妙合无痕的境界。
本文着重对李商隐诗歌中的“一”进行分析和归纳。
李商隐的诗歌多达六百多首,其中有148首诗歌都含有“一”。
其中这些“一”的用法,既有继承其基本用法、已有用法的一面,又有在古老意义之下产生的新用法,表现出继承中有发展的特点。
我们可以将李商隐所含“一”的诗歌进行分类并探讨,正确把握“一”的用法。
一从语法角度看,李商隐诗歌中的“一”可以和量词、名词、动词三类进行组合,同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一)“一”+量词一加上量词,是一作为数词的最基本形式,这时一表现出最实在的数量意义,这也是“一”最原始的用法。
1.“一”单独用于标举数量,包括基数和虚数。
如:(1)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韩碑》(2)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
《骄儿诗》(3)无双汉殿鬓,第一楚宫腰。
《碧瓦》2.“一”+量词的形式。
如:(1)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北齐》(2)如何一柱观,不碍九枝灯。
《楚宫》(3)仙翁无定数,时入一壶藏。
《玄微先生》“一”+量词这两种用法相对来说较少,只有当数量修饰的名词较为明显的时候,才可以将所要修饰的名词省略不提。
较多情况,应该是“一”+量词前后要出现所修饰的名词。
3.“一”+量词前后出现所要修饰的名词。
如:(1)空馀双玉剑,无复一壶冰。
《闻着明凶问哭寄飞卿》(2)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送崔珏往西川》(3)红霞一抹广陵春,定子当筵睡脸新。
《云定子》(4)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汉宫词》在前两个例子中,需要被修饰的名词出现在后面,“一”+量词出现在名词的前面,这样的顺序是语法中的正常语序。
后面两个例子颠倒了顺序,将所修饰的词语放在了前面,这样凸显数字,更是诗歌表达的需要。
在与量词的搭配中,“一”表现出来的都是最原始的用法。
(二)“一”+名词1.诗中的“一”是实在的数量意义。
如:(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2)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
《牡丹》(3)蝶衔红蕊蜂衔粉,共助青楼一日忙。
《岳阳楼》这种类别是数词“一”出现的主要形式,这样一种形式在上古便有了。
数词和所修饰的名词之间没有夹杂任何量词。
这样使用能够增强句子之间的连贯性,使得诗歌朗朗上口。
2.“一”是“相同”的意思。
如:(1)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题僧壁》(2)还将两袖泪,同向一窗灯。
结合前后句,便可领会这一意义,能够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整体内涵。
同时当赋予“一”相同的意义,更突出整首诗歌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表示“全、满”。
如:(1)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2)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寄令狐郎中》(3)料得也应怜宋玉,一生惟事楚襄王。
《席上作》这一用法在上古时期中便已经出现了,但在唐诗中运用较少。
李商隐诗歌中这一用法相对于其他唐代诗人来说较多。
李商隐的诗歌以意境著称,这种方法的运用能够扩展或延长所要表达事物的空间和时间,使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深刻。
与名词的搭配中“一”所表示的“实在的数量意义”或“全、满”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用法,而表示“相同”时,是对上古时期用法的延伸。
(三)“一”+动词1.“一”用为动词,单独充当谓语。
这种用法出现很早,但是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用法的诗歌。
单单以“一”作为动词,在语言的表达上显得过于生硬,而李商隐的诗歌,注重营造意境,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并没有发现单独用“一”作为动词的形式。
2.“一”表示动量,“一+动词”在语义上相当于后来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一”+量词。
如:(1)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
《复京》(2)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赠郑谠处士》这是一种动量表示的特殊形式,这里的“一”依旧是表示实在的数量意义,只是修饰的是动词。
3.“一”+动词中的动词已经名词化。
如:(1)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
《哭刘司户二首》(2)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潭州》这样的组合,充当了句子的宾语。
4.“一”表示“皆、尽”意思,用于总括主语或者谓语所指的事物的范围。
如:(1)并将添恨泪,一洒问乾坤。
《哭刘司户》(2)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岳阳楼》“一”的这一用法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见到,随着用法的扩大,这一种用法很快发展。
同上与名词的搭配所表达的“全、皆”的意义一样,这样表达能够增强所要表达出的或喜或悲的情感。
5.“一”表示自从的意思,表示的多是时间的起点。
如:(1)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北齐》(2)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来无。
《圣女祠》“一”这一意义,在中古时期便已经存在。
诗中,诗人在追忆往事的语句时,用“一”表达时间的起点。
同时再配合其他表示时间长久的词语,能够格外突出一种往事悠悠的沧桑之感。
这样的用法为李商隐所营造的意境,增添一笔。
6.含有假设的意义。
如:(1)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
《破镜》(2)一旦鬼瞰室,稠叠张?c?Z。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这种用法很少,与上一种用法极其相似。
但是这种用法只有在整个句子,或者是表示一种未然之事时,这里的“一”才是表示假设意义。
7.没有实在的意义。
如:(1)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武侯庙古柏》(2)归舟天外有,一为戒波涛。
《风》(3)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这种语句中的“一”不表示语句中任何意义。
我们可以用将其去除,看是否影响句子的语义表达的方法进行判定。
这种“一”的用法,便是“一”的意义在后来演变、虚化的结果。
在与动词的搭配中,除“实际数量意义”外,“动词名词化”,表示“皆、尽”、“自从”、“假设”和“没有实在的意义”时都是对上古时期“一”解释的延伸。
以上笔者从语法角度阐释了在不同组合情况下“一”所表示的不同意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下“一”的不同作用。
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时代,不同语义环境下,“一”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
其既有继承基本用法、已有用法的一面,又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二从语法的角度看“一”所表示意义的丰富性已经不言而喻,而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一”的不同作用,还表现在它与前后数词所表现的对比上。
数量相同的对比和数量上悬殊的比较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应该对其进行分析和考察。
(一)等量或近量对如:(1)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
《杂歌谣辞?李夫人歌》(2)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
《街西池馆》(3)空馀双玉剑,无复一壶冰。
《闻着明凶问哭寄飞卿》(4)还将两袖泪,同向一窗灯。
《别薛岩宾》前后数量等同或近似,使得句子的情感平稳过渡,处在同一个基调内。
这样的对句,形式上最主要的是句与句之间的相对,在同句之中的对较少。
(二)数量悬殊对比如:(1)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
《复京》(2)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
《牡丹》(3)玉??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雨》(4)一川虚月魄,万崦自芝苗。
《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这一类的对比,是一种一与多的对比关系,不仅体现在前后数字的悬殊,而且可以扩展到时间和空间的对比。
将“一”放置在一个大的空间和久远的时空中,使得其形成鲜明而夸张的对照,很好地突出诗歌的内涵。
词语的内涵总是有着社会成员的共同心理基础,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必然会出现变化。
从对李商隐诗歌“一”字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序数词,在中古时期和在唐朝诗歌中的用法不同,中古时期只有表示数量、“全、满”、“为始,为万物”的意思,而唐代有延伸出“皆、尽”、“自从”、“假设”等意义。
现代人有现代的标准和眼光,但研究古诗,我们必须站在古人的角度,用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研究。
我们要学习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表现出来的“考辨源流”和“同状异所”、“异状同所”等分类方法研究古诗,这样才能科学地、正确地总结规律,把握词语在古诗中的真正含义。
注释:①[东汉]许慎原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岳麓书社,1997.②[西汉]刘安著.淮南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参考文献:[1][东汉]许慎原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岳麓书社,1997.[2][西汉]刘安著.淮南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全唐诗[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基金项目:2013年南通大学第四批“创新人才基金”资助对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