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传媒集团双边治理模式的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310.76 KB
- 文档页数:3
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_中国的经验证据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媒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通过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方式影响着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同时也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媒体在中国的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些经济数据和案例来支持这一观点。
首先,媒体在中国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和监督方面。
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媒体通过对企业的报道和评论,揭示了许多企业在经营、财务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从而推动了公司加强内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例如,一些企业在财务造假、违法乱纪等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往往会受到公众的抵制和监督,进而迫使企业改正错误,加强内部治理。
此外,媒体的监督也使得企业更加注重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增强了公司治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其次,媒体在中国的公司治理中还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通过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使得企业的决策和行为更加公开透明,也让企业管理者从中感受到了舆论的压力。
这种公开透明的公司治理形式,有效地约束了企业的行为,避免了企业管理者滥用权力和违反法律规定。
更为重要的是,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中国的国有企业一直面临着管理困难、低效率等问题,而媒体的披露和评论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解决。
例如,中国石油公司在2017年的腐败丑闻中,媒体的曝光迫使该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反腐行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司治理改革。
这些改革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提升了国有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在中国的公司治理中,媒体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体现。
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往往会直接影响市场的反应,从而影响企业的股价和市场价值。
这种市场监督机制可以迫使企业管理者更加谨慎地行事,增强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事实上,有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价与媒体报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
当负面报道频繁出现时,企业的股价往往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反之亦然。
然而,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2023国内外公司治理模式比较contents •引言•国内公司治理模式概述•国外公司治理模式概述•国内外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结论与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02不同国家或地区公司治理模式的特色与优劣03探讨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的适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目的与方法分析国内外公司治理模式的异同点比较不同治理模式的绩效表现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理模式的优势与局限性研究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与框架•国内外公司治理模式的现状及背景介绍•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股东结构与股权安排•董事会结构与运作机制•企业高管薪酬与激励机制•监督与制衡机制•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02国内公司治理模式概述这种模式下,政府作为唯一的投资主体,通过授权委托的方式,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行使股东权利和义务,并履行相应的职责。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控股的方式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通过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等机构行使股东权利和义务,并履行相应的职责。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模式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家族企业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下,家族成员作为公司的股东和经营者,行使公司的股东权利和义务,并履行相应的职责。
家族企业的管理方式比较传统,通常采用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方式。
股份制企业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股份制企业的管理方式比较现代,通常采用分权式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方式。
民营企业治理模式跨国公司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下,跨国公司通过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等方式进行投资和经营。
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通常比较复杂,涉及到母子公司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外商投资企业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下,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与国内企业合作成立新公司或收购已有公司等方式进行投资和经营。
外商投资企业的治理结构通常比较简单,一般由外商投资方和国内合作方共同制定公司章程和管理制度等。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选择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2班刘雨坤201020016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上市企业。
然而,由于上市国有企业受其政策以及股权关系影响,出现了大量违法违规操作现象,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这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势必造成危害。
因此,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选取更加适合的治理模式来解决目前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公司治理的主要模式1.英美的市场监控模式。
采用英美法系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
其特点是股权高度分散,以公司外部的监管为主。
其决策机制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由董事会托管公司资产、选聘经营管理人员、全权(或在一定限度内,介绍资本授权制度)负责公司的重大决策并对股东大会负责。
股东对经营者经营不善的惩罚通常是卖掉该公司的股票,而经营者则是通过这些来自公司外部的力量,促使管理层遵纪守法、努力工作, 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2.德日的内部监控模式。
与英美国家不同,德日国家的公司主要采用以内部监控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
德日公司的特点是股权相对集中,有显著的利益股份。
由大股东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和控制。
3.东南亚家族企业模式。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现状我国上市公司采用的是一元模式与二元模式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治理主要涉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外部独立审计五个方面。
即在一元模式下通过设立监事会对经营者实行内部监控的混合治理模式。
三、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问题1.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
深市主板公司中级控股股东特征《管理科学学报》2007年4月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员控制现象严重。
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由国家行政机关直接指派,由于受政治任务以及诸多政治因素影响,公司经营者往往不能从股东利益出发,导致股东利益受到侵害。
与此同时,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公司经营者常常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经营者经营公司更多地偏向于一个短期政治行为,因此导致了上市公司于大股东之间不正当的关联交易,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启示公司治理是指一种管理结构和制度,旨在确保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权力平衡,保护股东权益,提高公司经营绩效。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公司法律框架、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角色等方面。
本文通过对国际比较研究公司治理结构,总结出一些对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启示。
在公司法律框架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律体系存在差异。
美国的公司法主要以股东权益保护为核心,以民事诉讼为主要手段来维护股东权益;而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法则更加强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作,通过制定各种内部规则和机构来维护各方权益。
这些差异表明,在制定和完善公司法律框架时,应综合考虑国内和国际的经验,确保法律体系适应本国实际情况,并能够保护各方权益。
在监管机构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的角色和职责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一家独立的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监管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而中国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是一家政府部门,承担监管证券市场的职责。
这些差异表明,建立独立、专业的监管机构,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是推进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保障。
在市场参与者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和行为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公司治理体系中,股东权益保护程度较高,股东通常会积极参与公司事务,通过行使股东权益来推动公司治理改革;而中国的公司治理体系中,股东参与程度较低,股东通常更加关注短期利益,缺乏对公司治理的持续监督。
这些差异表明,应鼓励和引导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提高股东参与程度和监督能力,推动公司治理改革。
通过对国际比较研究公司治理结构,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启示。
要注重法律框架的完善,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公司法律。
要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建立独立、专业的监管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和效果。
要引导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提高股东参与程度和治理能力。
要加强对公司治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内部和外部市场参与者的治理认知和能力。
1、简单阐述企业制度的演进历程,从中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谈你对公司治理的看法。
从企业制度的发展历史看,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古典企业制度时期和现代企业制度时期。
古典企业制度主要是以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为代表。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以公司制为代表。
总体而言,企业制度从古典到现在的转变,经历了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发展过程。
一个古老的制度、随着社会进步、环境变换、适应性、进步、替代…公司治理学是随着公司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为弥补公司制度的不足,解决公司中的问题或者为保证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服务。
2、综述威廉姆森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理论观点。
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
由于这种原因,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克莱茵等、詹森和麦克林、利兰和派尔、罗斯、张无常、格罗斯曼和哈特、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哈特和莫尔、阿根亚和博尔腾以及其他学者加以拓展。
这一派理论共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和隐含的),然而,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
前者的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
在下文中,我们将交易费用理论分为两类:一类为间接定价理论,这一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
另一类为资产专用性理论。
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当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至少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
认为企业是用以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
然而,与企业何以产生的理由相比,他们似乎更关心一个企业是应该买进还是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投入,或企业究竟应该有多大。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基础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Cooperative Governance by Multiple Actors,简称CMG)是一种新型权力共享形式,是一种理念、方法和组织形式的综合体。
它既将公共决策和治理导向系统、到“主体-主体”的层级,又加入了“市场”和“公民”层面,加强了政府把握局势、应对风险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CMG理论结合了传统的政府管理理论和新结构主义的相关思想,提出了一种全面的治理思想,它认为政府从单一主体治理模式,发展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的变迁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多元主体的出现及其协同治理,大大拓宽了政府主体治理的范围,也让公众参与进来,削弱了官僚结构的压迫,促进社会公正、公平。
另一方面,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将政府治理本身从管理理论的范畴中拆分出来,集中关注政府在治理中的角色扮演,具体而言,就是政府在协调、促进、组织、识别、帮助和认可不同相关部门及公民自发性参与治理时,所发挥的作用。
CMG在理论和实践上也使得政府更有效地把握领域内和跨域问题,尤其是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问题,改进政府行政管理,加强了社会各方关系协调,大大改善了社会效率、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实现程度。
本质上,政府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发起者和协调者;所有其他主体,比如市场、公民、非政府组织等,都是治理的主体之一;每个主体都有不同但平衡的权力,在实现共同目标时取得合作,形成相互依存、互利共赢、均衡发展的形式。
最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一种系统、绿色、低碳的治理方式,节约成本、改善环境、增强效率以及调动民众的参与热情,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水平。
中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引言中国公司治理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显著的改革和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的企业治理逐渐从集权式转向市场化的模式。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中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并分析其挑战和前景。
二级标题1: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变三级标题1.1:起步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由国有企业为主导。
国家通过直接任命和管理企业的方式来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这种集权式管理结构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决策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三级标题1.2:市场化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中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入市场化改革,逐步放松国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鼓励内外资本的进入和竞争。
这一改革措施推动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市场化转型。
三级标题1.3:股权制度的建立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中国在2001年颁布了《公司法》,明确了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
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建立了股权制度,通过股东的表决权和权益保护,实现了公司决策的合理与民主化。
二级标题2: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三级标题2.1: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比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治理机制存在差异。
国有企业仍然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控制,而民营企业更加市场化,采用股权分散、董事会决策等机制。
这种差异在决策效率、企业质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三级标题2.2:关系型治理在中国,深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公司的决策过程和资源配置依赖于关系网。
这种关系型治理既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可能引发腐败和不公平竞争。
三级标题2.3:政府监管在中国,政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通过立法、监管和执法手段来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促进良性竞争和市场秩序。
然而,政府介入也可能导致不合理干预和滥用权力的问题。
二级标题3: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挑战和前景三级标题3.1:股权结构不合理中国许多公司存在股权高度集中的问题,少数股东对公司决策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篇一一、引言在现今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及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对公司治理的关注度与影响力日益增强。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视角出发,深入考察媒体关注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二、媒体关注与公司治理的关联性媒体关注是现代公司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不仅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还扮演着监督公司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角色。
媒体通过报道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管理层决策等,向公众传递信息,并对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这促使公司更加注重治理机制的完善和规范运营。
三、盈余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在遵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交易时机等手段调整对外报告的会计盈余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投资者的决策。
因此,盈余管理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四、媒体关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媒体关注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显著的约束作用。
当媒体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时,会引发社会公众和监管机构的关注,从而增加公司的外部压力。
这种压力迫使公司更加注重治理机制的完善和规范运营,减少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
同时,媒体关注还能提高投资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五、媒体关注下的公司治理机制优化在媒体关注的压力下,公司需要不断完善治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和风险。
首先,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和审计机制,确保盈余管理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其次,公司应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时向公众传递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以便投资者做出合理的决策。
此外,公司还应加强与媒体、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与互动,及时回应关切和质疑,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六、案例分析以某知名科技公司为例,该公司曾因盈余管理问题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新时代国企治理的法治回应与模式重构——以《公司法》修
订为例
关一夫
【期刊名称】《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2)1
【摘要】国有企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法治是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法治与国企治理间蕴藏着深厚的内生关系,决定法治
必须作为中国式国企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2023年,《公司法(修订草案第三次
审议稿)》公开征求意见,回顾与反思现行国企法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从三部分递进式梳理国企治理法治化基本内容,从突出法治顶层设计的角度,注
重吸纳四轮国企改革实践成果,推进构建与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相称的国企法治
模式,推动新时代国企改革在法治化轨道上良性运行。
【总页数】7页(P98-104)
【作者】关一夫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1.8
【相关文献】
1.分权制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对我国国企改革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
法理分析2.依法治国框架下的企业治理规范化研究——依法治国与公司法人治理
规范化学术研讨会综述3.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重构:自治、法治、德治的统一4.论公司债券治理的组织法构造--以《公司法》修订为进路5.上市公司治理监管的组织法改革——以《公司法》修订为背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2)(3)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3)(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3)(2)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3)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5)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5)2.2 委托代理理论 (5)2.3激励与约束理论 (6)2.4利益与相关者理论 (6)2.5公司治理模式体系及构成 (7)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随后开始出现公司治理问题与治理结构等相关概念。
由于各学者专业领域侧重点不同,所以本文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关于公司治理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股权结构。
如Gomes和Novaes(201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认为由数位大股东共同持股,彼此相互制衡的模式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Casado等(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对瑞士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几个大股东会带来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多个受益股东存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有助于监督管理层,也有助于监督其他大股东。
PeiHossain(20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指出,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在公司中建立严密的管理系统,保证公司运行,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Zhi Wang和Ramzan Muhammad(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研究证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业绩至关重要。
R.Gulatir等人(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借助2017年在印度运营的40家公司样本构建了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将6个不同的指标构成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包括董事会效率、审计职能、风险管理、薪酬、股东权利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龙源期刊网
中国传媒产业建构的四种共生模式
作者:
来源:《中国广播》2017年第10期
当前,各种传媒均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竞争压力。
从中外媒体发展的历史看,媒体间的竞争往往不是你死我活的毁灭性竞争,而是对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与争夺。
传媒经济发展要求我们构建各种类型的产业共生模式,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竞争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传媒产业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一是互利型产业共生模式——强化产业协同性。
该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通过互利共存、优势互补的方式组建成利益共同体。
该模式特点表现在:一是共同体各参与者之间关系比较稳定;二是产业的地位相对平等,不存在明显的不平等、不公平;三是产业共生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二是偏利型产业共生模式——提高主导产业优势度。
该模式指的是共生体系中一方有利,而另一方既没有因此受害也没有直接获利或获利很少。
此模式有如下特征:一是处于产业共生体系中的双方或多方所获取的利益严重失衡,某一传媒子产业或者某些子产业获得绝大部分利益,甚至全部利益;二是偏利共生的传播产业之间存在双向或者多项的物资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三是寄生型产业共生体——延伸传媒产业价值链。
该共生体系特殊的产业共生模式即寄生产业依附于寄主产业,寄居在寄主产业系统之内,与寄主一起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有序系统。
寄生产业从寄主产业获取副产品,并以此作为生存发展的资源。
四是混合型产业共生——提升传媒产业融合度。
该模式内既有寄生关系,也存在互利或者偏利关系,抑或是几种关系并存的混合产业并存关系。
(陶喜红、丁兰兰文,摘自《当代传播》,2017年第3期)。
全国报业大调研⑧:川报集团的传媒治理体系建设根据中宣部大调研的要求,中国报业协会迅速行动,组织开展了全国报业大调研活动。
相关调研文章,中宣部蒋建国副部长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报业协会张建星理事长就贯彻落实批示精神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
按照大调研的日程安排,第八站走进川报集团。
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天府之国”美誉。
川报集团自组建以来,积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洪流,对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明确要求,从传媒治理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契合了党的要求,把握了趋势变化,顺应了发展规律,体现了担当精神,展现了行动自觉,为党报集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党报集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
请看本期调研报告。
全国报业大调研⑧:川报集团的传媒治理体系建设中国报业协会调研组乘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川报集团成立以来,在传媒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起以目标考核、人事制度、薪酬分配制度为重点,采编管理、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为支撑,财务管理、廉洁风险防控、集团文化建设为保障的九大基本治理体系,为集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制度动力,为事业产业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1目标考核体系治理原则: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以业绩和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形成覆盖整个集团,涉及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目标考核体系。
手段:将党报集团的使命责任纳入目标考核体系,注重对形势趋势的科学研判,增强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以目标确定坚定发展信念,构建起以“招标聘任、利益联结、绩效挂钩、执行督促、奖惩过硬、综合评价”为“六大内核”的目标考核体系。
效果:目标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使集团上下前进方向十分明确、发展信心十分坚定,工作作风十分务实,以优异的成绩实现了集团各个五年规划和年度发展目标。
2人事制度管理体系治理原则:坚持以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活力为取向,深化改革,不唯身份,只论德才,全面建立员工聘用制度,不断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全方位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制度。
新形势下积极构建国企新闻宣传联动机制摘要:当下,全球传媒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宣传工作的指导和示范作用,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宣传工作,用创新的精神推动新闻宣传工作,用务实的作风落实新闻宣传工作,探索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勇于冲破固有的传播理念和模式的束缚,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从而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内外环境,为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和改革创新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形势;国企;新闻宣传;联动机制引言国有企业自身特有的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诸多益处,不仅能够帮助国有企业员工树立以企业为家的理念,还能够使国有企业特有的文化形象展现于大众面前,从而体现出国有企业良好的精神风貌。
因此,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构建国企新闻宣传联动机制,并将新闻宣传工作作为建设企业文化的依托,为国有企业未来发展与建设奠定基础。
1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1新闻宣传意识不强当前,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宣传工作的重视度不足,缺乏相应的意识。
部分管理者认为新闻宣传对于企业的发展建设并不重要,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积极性相比以前要差,不注重对新闻宣传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优化,是导致一系列工作的实施质量效果不如预期的原因之一。
1.2新闻宣传模式单一枯燥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国有企业新闻宣传模式以及方法等也应当积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提升新闻宣传的作用与价值,促使国有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建设。
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国有企业新闻宣传的模式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许多国有企业在进行新闻宣传时还是以传统的说教式模式为主,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和价值,没有真正深入到国有企业职工群体之中,了解他们对于何种新闻宣传模式和方法感兴趣,致使所宣传的内容国有企业职工感兴趣程度比较低,新闻宣传内容与国有企业职工的真实工作以及生活情境偏差较大,影响新闻宣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