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现代诗两首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27.00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1篇《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师: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
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
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和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2.通过诵读,品味诗歌意境,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重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现代诗歌;体会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
难点:感悟诗中意象美,领会诗中哲理。
教学方法:分组诵读、讨论、竞赛课型:诵读课课时:2第一课时一、导入在诵读欣赏中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从中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现代诗,从而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征。
现代诗的特点:1.借具体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情感;2.注重节奏和韵律;3.形式自由灵活。
二、自主学习1. 给加点字注音溷.浊()泾渭..分明()宝藏.()上阕.()颠簸..()..()衰.朽()露宿2.了解诗人朱湘,诗人,著有诗集,《少年歌》选自。
何其芳,家,《生活是多么广阔》选自。
三、学习《少年歌》同学们,你们是少年,你们是最青春年少的一代人。
你们活泼、你们清纯,你们有勃勃的生机,你们有灿烂的前程。
现代诗人朱湘在他的诗歌中尽情地抒发了对少年的热爱,鼓励少年能够“翻一阕新声”“搀起手”“入灿烂的前程”。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1.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全诗所洋溢的欢快的情调。
2.学生齐读,再次感知全诗的情调,并能以一个少年的身份去体会本诗的意境。
3. 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4.合作探究(1)诗中把少年比喻成什么?少年和小羊、山泉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个比喻表现了少年什么特点?把少年比喻成小羊、山泉活泼纯洁(2)第三节表现了少年什么特点?憎爱分明,有憎有爱。
与“一切衰朽的东西”斗争到底的精神(3)第四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怎么理解“我们要翻一阕新声”?第四节点明了“我们是新人”,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
“我们要翻一阕新声”一语双关,蕴含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
四、本诗小结:“少年不识愁滋味”活泼清纯,追求理想,是历代青少年的共同特征。
华县城关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班级:学生姓名:小组:课题《现代诗二首》: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重点难点】1.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作者在表达感情时的特点。
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欣赏诗歌情感和表达特点。
【学法指导】1.诗歌创作背景。
诗歌写于1956年。
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2.说说“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
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
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
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学习过程】.给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油馍.()脑畔.()糜.子()青荇.()长篙.()漫溯.()笙.箫()【预习自学】给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油馍.()脑畔.()糜.子()青荇.()长篙.()漫溯.()笙.箫()【我的问题】学习《回延安》。
1.试给诗歌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
2.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本诗主要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学习《再别康桥》1、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教师指导: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学生用笔划出诗中的意象。
3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自我检测】一、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抱扑 B.搂靠C.绕扎 D.搂扑二.阅读《再别康桥》,(1)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1.(2)延伸拓展:试比较本诗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导学案一、导学目的通过学习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写作能力。
二、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现代诗歌是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文学风格,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主题,更加直观、现实和个性化。
•《3.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包括两首现代诗歌:《沁园春》和《画眉鸟》。
2. 诗歌赏析《沁园春》•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展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慨。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画眉鸟》•诗人通过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行为,表达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和敬畏。
•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引发读者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慨。
3. 学习任务•阅读《3.现代诗二首》,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体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展示个人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三、导学过程1.课前准备:预习教材《3.现代诗二首》,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2.导学引入: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沁园春》、《画眉鸟》的内容。
3.课堂活动:学生分组阅读诗歌,共同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
4.学习反馈:请学生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思辨。
5.课堂总结: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欲望。
四、课后延伸1.鼓励学生开展现代诗歌创作活动,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2.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个人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3.建议学生多阅读现代诗歌作品,拓展文学视野,丰富审美体验。
通过学习《3.现代诗二首》,学生将更加了解现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尽情徜徉,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好体验和启迪。
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导学案的内容,希望能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激情。
课题: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4、学习徐志摩的诗歌,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课前预习1、解决字词,扫清障碍河畔.青荇.浮藻.漫溯.斑斓..笙箫..2.了解背景,助读文本(1)、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出身于富商家庭,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2)、作品: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3)、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三、课堂指导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体会。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明确:浓,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明确: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4、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借代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暗喻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拟人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两首现代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结构,把握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深层寓意。
2、难点(1)理解诗歌中较为抽象和隐晦的表达。
(2)引导学生将诗歌的鉴赏方法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时对两首现代诗的初步了解,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诗歌的题目、作者以及大致内容,从而顺利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诗歌精读1、分小组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的意象,探讨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和所营造的氛围。
以《____》为例,诗中“____”这一意象,象征着____,给人以____的感受。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讨论《____》中其他意象的作用。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用词、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体会诗人语言的精妙之处。
比如,“____”这个词用得十分精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
4、探究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段落划分、开头结尾的处理等,思考结构对诗歌表达的作用。
(三)情感体悟1、组织学生深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诗人的背景和创作时代,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意义。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
2、比较两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引导学生从情感的强度、深度、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四)诗歌创作1、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尝试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可以给定一个主题,如“春天”“梦想”等,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创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师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修改建议。
(五)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情感以及诗歌创作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第23课现代诗两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3现代诗两首名师导学理清结构:2语言特色:《我爱这土地》用设问直抒对祖国的深情。
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
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中国的土地》这首诗,前一节写土地,诗人精心选取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代表中国版图东南西北的具体意象,有极高的概括性,又避免了空泛。
后一节水到渠成地写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美丽”的人民,预言伟大祖国的复兴与繁荣。
诗人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赞美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把握重点:《我爱这土地》诗中的意象是学习的重点。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不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学习《中国的土地》,把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这一重点。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攻克难点: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中包含的作者情感。
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现代诗歌二首》(导学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现代诗歌二首》(导学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1《现代诗歌二首》(导学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现代诗歌二首》是长春版七年级上册的重要课文之一,本文将以导学案的形式,对这两首现代诗歌进行思考与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一、《描写》1. 首先,我们可以从标题入手,思考“描写”二字的含义和意义。
描写,即通过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和表达,是诗歌创作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2.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歌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没有明确的韵律和格律,但通过排版和印象派式的描写手法,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抽象的视觉感受。
3. 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大海、月亮、星星、风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而诗歌的核心意义则在最后两句中得到了体现:“把你的脸,照到我的心里”。
也就是说,诗人通过自然元素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内心世界的映照和感悟,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二、《陶渊明》1. 从标题来看,“陶渊明”是一个人名,那么这个人对于诗歌创作有着什么重要的贡献呢?我们可以先简单的了解一下陶渊明的背景和作品。
2. 陶渊明,字元亮,江苏泗阳(今宝应)人,东晋时期鲜卑族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散文家和哲学家,尤以其诗篇和散文闻名于世。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多以描绘自然和乡土生活为主,反映出他对于清新淡雅、素朴自然的生活理念的推崇和追求。
3. 回到诗歌本身,《陶渊明》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既表现了它的古风古韵,也体现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对于陶渊明文学思想的传承和继承。
诗人通过对陶渊明文学的赞颂和思考,表达出了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珍视和尊重。
诗歌末句“怀襟百卷,不及陶渊明”更是表现了诗人不断学习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
三、思考题1. “描写”一词在该诗歌中有着怎样的含义和意义?2. 《描写》和《陶渊明》两首诗歌,分别采用了怎样的诗歌形式和创作手法?他们分别表达了哪些主题和内涵?3. 通过学习这两首现代诗歌,我们学到了什么,又有哪些思考和启示?四、总结《现代诗歌二首》(《描写》《陶渊明》) 通过对自然美和文化传承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创作者对于美好生活和卓越精神的追求和赞颂。
2013---2014学年. 洮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上)语文学科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10.《现代诗歌二首》导学案主备人:袁育红审阅:审批:【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故国的感情。
【知识链接】1.背景资料:《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他说自己“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在诗人笔下,“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全诗表达了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真挚而深沉的爱,以及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
〈乡愁〉写于1972年。
同所有漂泊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2.作者名片: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第一部诗集是《大堰河》,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
著有诗集《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论文集《诗论》等。
《归来的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新诗奖。
余光中,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台湾诗人,著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作品。
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嘶.哑()(2)喉.咙()(3)汹.涌()(4)激.怒()(5)腐.烂()(6)一枚.()(7)狭窄.()(8)海峡.()2.两篇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主题?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4.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其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6.乡愁是凝重的,可诗中为什么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我的收获】。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现代诗二首(1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正确理解“归巢、芦苇”等词语。
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正确理解“归巢、芦苇”等词语。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知识梳理】一、《秋晚的江上》——倦鸟归巢图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关于这句话下面说法正确的打“√”。
(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2)“驮”字突出了鸟的力量大。
( )(3)这句话想象奇丽:夕阳下,鸟儿归巢,看上去就好像是鸟儿在驮着太阳。
(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句话体现了鸟儿摆脱________,追求________的精神。
(2)想象一下“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诗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奇异瑰丽的_______________图。
二、《花牛歌》——花牛生活图①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②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③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④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1.第________句是动态描写,第________句是静态描写。
2.这首诗描绘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哪四个场景?用“——”画出来。
3.这四个场景将花牛_____________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花牛的________之情。
《现代诗二首》导学案《摩登诗二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摩登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 理解《摩登诗二首》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3.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摩登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 《摩登诗二首》两首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摩登诗歌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摩登诗的观点有一定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摩登诗有什么了解?摩登诗与古代诗有何不同的地方?第二步:进修摩登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1. 摩登诗的特点:自由、开放、奇特的表达方式,常常应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2. 写作技巧:注重情感表达,追求意境的营建,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凝练。
第三步:分析《摩登诗二首》1. 起首,老师可以朗读《摩登诗二首》,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 其次,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摩登诗二首》的主题和意境,探讨诗中的象征和隐喻;3. 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效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步:思考与总结1. 学生可以就《摩登诗二首》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总结;2.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会,写下对这两首诗的感悟和理解。
导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己尝试写一首摩登诗,体验摩登诗的创作过程;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摩登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拓展对摩登诗的理解和欣赏。
导学案评判:本次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摩登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分析《摩登诗二首》两首诗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诗歌的解读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现代诗歌二首》(导学案)(长春版七年级上册)一、关于作者1.艾青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艾青笔名的由来艾青的弟弟蒋海涛曾提及艾青笔名的来历,他说:“1979年我为了编写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艾青专集》,住在北京史家胡同我大哥(艾青)家里,看到了在《长春》上发表的李又然同志写的文章。
这篇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他在巴黎时与艾青交往的情况,也提到了艾青这一笔名的来历。
李又然说:艾青在“蒋”字上打了一个叉,露出草头成了“艾”字;“青”字呢?因为艾青是十二月生的。
“艾”字的来历与许多资料谈及的比较符合,但他把“青”字的来历搞错了。
因为艾青是农历二月十七出生的。
还有人问,有的材料上说艾青两字也是海澄(大哥原名蒋海澄)两字的家乡土音的谐音,对不对?我想,是有关系的,家乡人称海澄发音和艾青相近。
3.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是台湾名气较大的诗人。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在台湾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艾奥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台湾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先前的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余光中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导学案导学案【学案名称】:现代诗二首【学案类别】:语文导学案【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上册【学案目标】:通过学习现代诗《朋友》和《草原的颜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学案内容】:一、知识点梳理1. 诗歌的分类:现代诗。
2. 现代诗的特点: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3. 学习《朋友》和《草原的颜色》时要注意把握理解诗歌意境。
4. 平仄:平声和仄声交替运用。
二、学习过程1. 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诗歌种类,引导学生阐述现代诗的特点,如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等。
2. 理解文本读诗时带领学生读两首诗,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联想等方式理解其中意境和主要情感。
a. 《朋友》朋友我有一位朋友,他像一条小溪,不急也不躁。
不像那快水滩上的浪花,也没有那阴暗的丈母娘。
每天都有新奇的事情。
我问他:你每天都有新奇的感觉吗?他笑了,和花朵一样美丽。
b. 《草原的颜色》我走进草原,看到粼粼的绿色。
绿色的大地像镶在天空里的一块宝石。
我把它抱在怀里,把它带回了家。
夜晚,它变成了月亮;白天,它变成了太阳。
3. 配合练习请学生分小组进行配合阅读练习,通过朗读、模仿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每组根据诗歌内容进行表演,并进行小结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现代诗的深层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现代诗的意境和主旨。
【拓展延伸】:1. 以《朋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对朋友的理解和祝福。
2. 查找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课后反思】:通过学习现代诗《朋友》和《草原的颜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通过配合练习,引导学生模仿诗歌内容进行表演,并进行小结讨论,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并进行朗读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案内容续写】4. 拓展延伸a. 小作文:以《朋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对朋友的理解和祝福。
《摩登诗二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摩登诗歌的观点及特点;2. 分析并理解《摩登诗二首》两首诗歌的内涵和形式;3. 提升同砚对诗歌的观览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前筹办:1. 预先筹办好《摩登诗二首》所在的诗集,以供同砚阅读;2. 筹办好PPT或手写板书,展示诗歌内容和相关解析;3. 背景音乐选择一些轻柔的音乐来营建诗意氛围;4. 分发同砚导学资料,让同砚提前阅读并做好笔记,为教室谈论做筹办。
导学过程:一、导入1. 以轻柔的音乐为背景,让同砚进入诗意氛围;2. 引入摩登诗歌的观点,让同砚了解摩登诗歌与传统诗歌的差别,并为后续进修做铺垫。
二、进修《摩登诗二首》1. 指挥同砚阅读第一首摩登诗,援助同砚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2. 通过PPT或手写板书展示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同砚分析诗歌的形式;3. 指挥同砚分组谈论第一首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鼓舞同砚发表个人见解;4. 同砚展示谈论效果,老师赐予点评和引导,援助同砚更深度地理解诗歌。
三、进修第二首摩登诗1. 引导同砚阅读第二首摩登诗,援助同砚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象;2. 分析第二首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谈论诗歌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手法;3. 同砚分组谈论第二首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展示谈论效果;4. 老师赐予点评和引导,援助同砚更好地理解和观览诗歌。
四、总结与展望1. 综合比较《摩登诗二首》两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同砚总结摩登诗歌的特点和魅力;2. 鼓舞同砚写下对这两首诗歌的感悟和沉思,培育同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 展望将来,鼓舞同砚多读诗歌,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宁文学修养。
课后作业:1. 阅读更多摩登诗歌,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赏析;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摩登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 筹办一次简短的朗诵活动,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这样一篇1300字以上的《摩登诗二首》导学案应该能够很好地援助同砚理解摩登诗歌的观点和特点,提升他们对诗歌的观览和表达能力。
6、现代诗两首 (教师用)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学习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 1、席慕蓉席慕蓉, 1943 年生。
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人,现居台湾。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 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 学艺术系。
1964 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 术科副教授, 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 年, 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 《七 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 重要原因之一。
2、纪弦纪弦, 1913 年生,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
1928 年春开始发表诗作,自编《易 士诗集》,创办《火山》诗刊,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
诗》季刊, 1956 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纪弦不仅创作极丰, 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
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
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 后学者竞相仿效, 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年近九十, 健康良好, 写作不辍, 被誉为 “诗 坛上的常青树”。
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一片槐树叶》 写于 1954 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 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 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感情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 情抒发思乡之情。
二、了解“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 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 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 象。
现代诗两首导学案题、现代诗两首学习目标掌握“隘口、蹲踞、荒莽、山巅、蝉翼”等词语。
2.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3.学习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学习难点学习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备注布置预习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隘口()蹲踞()()荒莽()山巅()蝉翼()(2)解词:隘口冷眼2.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预习展评从“字词积累”中选用两个以上的词语,并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二、出示学习目标掌握“隘口、蹲踞、荒莽、山巅、蝉翼”等词语。
2.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3.学习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分别概括《长城谣》三小节的内容;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预设问题二:找出《一片槐树叶》的线索,梳理思路;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抒发感情?五、当堂达标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5分)每一棵草都会开花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草地里去。
惊奇的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
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来一眼,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
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
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
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
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
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
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记入班级总分。
所有人都把他当成残疾,可有,可无。
③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
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
3*《现代诗二首》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傍晚江面鸟儿低飞,准备归巢。
(出示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底肥在江面上)2.师:同学们,说说你的观察及感受。
3.归纳同学们发言,引出诗题。
4.板书课题:秋晚的江上(简谈“现代诗”与“古诗”之区别)5.作者介绍:刘大白(1880—1932),现代著名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是同乡好友,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
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抓住关键词,置身诗境,了解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品尝鉴赏,读与想象结合,提高鉴赏能力。
2.理解与诵读,展开合理想象,培养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索、想象意境的习惯。
三、字词运用1.读拼音,写汉字。
cháo wěi luó mián bà zhàn(巢)(苇)(罗)(眠)(霸)(占)2.辨字组词。
巢(巢穴)苇(芦苇)眠(睡眠)占(占领)果(果园)伟(雄伟)岷(岷山)站(车站)3.说说词语意思。
归巢:(鸟儿)回到自己的窝。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一瞬:形容时间极短,一眨眼功夫。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诗歌中指白云布满天空。
4.多音字组词。
jìn(尽力)biǎn(扁担)尽扁jǐn(尽管) piān(扁舟)四、示范朗读(全文配音朗读)五、初读感知1.问题引领:(1)根据字音,试读诗歌,初步读出诗歌韵味。
(2)读了诗歌,你的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2.学习提示:(1)教师范读《秋晚的江上》(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3)说说读了诗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景物?归鸟、夕阳、江水、芦苇(4)试着将景物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23 现代诗两首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1)《我爱这土地》用设问直抒对祖国的深情。
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
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2)《中国的土地》这首诗,前一节写土地,诗人精心选取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代表中国版图东南西北的具体意象,有极高的概括性,又避免了空泛。
后一节水到渠成地写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美丽”的人民,预言伟大祖国的复兴与繁荣。
诗人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赞美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3把握重点:
(1)《我爱这土地》诗中的意象是学习的重点。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不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2)学习《中国的土地》,把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这一重点。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4攻克难点:
(1)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中包含的作者情感。
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
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这令我们不能不为作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斗争精神而感动。
(2)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这里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着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
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会因此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5质询疑点:
(1)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壮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使人们体味到了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2)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
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