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49.65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材料分析.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15分)【材料 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 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 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 1 、 2 、 3 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5分)(2)材料 4 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10分)材料1.荷兰曾以“围海造田”而闻名于世。
经过800多年的努力,荷兰国土的1/5是“造”出来的。
荷兰人用珍贵的土地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业和畜牧业,从而成为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如今,荷兰人因造地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大面积的滩涂和沼泽被抽干水,形成了陆地,使该地区和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过去35年中地下水位下降了0.07m;一些水利工程改变了河道,部分河流入海口出现泥沙淤积现象,因而不得不频繁地进行疏导;在人造土地上过量施用化肥,污染了田野和含水层,使许多植物锐减,有的甚至已经绝种;本来多雨的荷兰,近年来屡屡出现干旱,饮用水源受到威胁。
有关专家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指出必须对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做法进行纠正。
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荷兰政府通过了一项大规模的“回归大自然”计划,求把大约24万公顷良田“毁掉”.使之重新变成森林、沼泽和湖泊。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开展规律一、观点案例资料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别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根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拟,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局部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根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唐。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辩证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二重性4.货币的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6.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局限性。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辨析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1、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归根到底也是来自客观事物,而不能说是主观自生。
因为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就是说各种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如何特殊,看起来如何远离现实生活,都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来自现实、来自物质世界。
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理论、荒唐的观念、离奇的幻想,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仍然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正确。
观念的东西来自于客观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才说不过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反映到人脑之后,才能形成意识。
其次,从意识的形成来看,先要有客观对象,没有对象的存在,就没有对它的映象,反映者依赖于被反映者。
此外,还要有人脑的作用,对感觉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才能形成具体的意识。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有用就是真理、、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真理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如谎言对骗子是有用的,但是它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是不是真理不能拿是否有用来衡量。
错。
“有用即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它把真理的本源问题和真理的作用混为一谈,从而否定客观真理,主张主观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真理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
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2、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错误。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其中,对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6、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7、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要研究的全部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10、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和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源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答案】C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正确答案】D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正确答案】A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正确答案】C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答案】D6、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正确答案】C7、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正确答案】D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正确答案】C9、发展的实质是()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确答案】D10、“拔苗助长”的事例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正确答案】C11、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章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第一部分(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第二,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⑶物质世界时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⑷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⑸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如何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①(科学技术的限制)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③④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是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运动和静止:运动是绝对的,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着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行,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物质形式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①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诉: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二部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的基本特征:A.物质性:物质性的活动,直接现实性:主体、对象、手段、现实成果、受客观条件的制约B.自觉性:有意识的活动、自觉的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最基本,起主导作用)、社会政治、科学文化(探索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需要)(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将两者统一的现实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构成了社会发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1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展的动力。
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践和科学实验)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三部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稳定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三)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首先,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二节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第一部分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运用: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普遍性(、3.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4、(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一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它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三是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2 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3 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4)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的具体内容(一)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征性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性和统一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
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
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求发展结合起来。
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