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九五计划
- 格式:docx
- 大小:191.98 KB
- 文档页数:7
前言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流域内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高强度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
在“九五”和“十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流域水体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入境污染严重;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
我们记忆犹新的1994、1995、2O04年沙颖河、淮河干流连续发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我省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有必要实施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我省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8年1月11~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在此之前,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这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环保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基础上,对河流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的新的部署;安徽省人民政府也在皖政[2007]41号文中对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明确要求。
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各级政府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本《方案》的编制,以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作为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总结淮河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广泛汲取河流治理的经验,注重和流域整体相关规划的衔接,力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出未来一个时期适合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治理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
作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高,并为“十二五”具体规划内容进行摸索和项目贮备,从而利于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上协调一致,合力攻坚,促进淮河综合治理迈上新台阶。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其防治对策[摘要]: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治理。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淮河流域的污染问题,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进行治理。
在1994年,国务院也开始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工作。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的治理,是现在最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本文首先介绍了淮河流域概况和水污染状况,回顾了往年的水污染事件,然后深入的分析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成因,在结合流域的水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最后具体探讨了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对策,期望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使之能更符合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对策[Abstract]: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water pollution issue is a problem with some history, has not been very good for governance.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highly concerned about pollu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has invested a lot of funds, technical, human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1994, the State Council began the work of 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huaihe River basin, is now the most urgent and important tasks.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pro status of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recalling the previous incident,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 context of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and on the basin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specific discussion on countermeasures of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xpect further successful pollution treatment in huaihe River basin, making it more in line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uaihe River basin.[key words]:Huai River basin ; water pollution; factor cause of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目录摘要 0关键词 0引言 (2)1淮河流域概况 (2)1.1水环境概况 (2)1.2流域工农业概况 (2)2污染事件回顾和文献综述 (3)2.1 流域水污染事件回顾 (3)2.2 水污染防治情况 (3)2.3 文献综述 (4)3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 (4)3.1当前水质状况 (4)3.2排污 (5)4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分析 (6)4.1自然因素 (6)4.1.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6)4.2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8)4.3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8)4.4治污技术不力 (8)4.5产业结构不合理 (9)4.6水污染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9)4.7面源污染较严重 (9)5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10)5.1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10)5.1.1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力度 (10)5.1.2加强各部门沟通与合作,团结治污 (10)5.1.3统筹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1)5.1.4加大公众的宣传与监督 (11)5.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经济处罚手段 (11)5.3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手段 (11)5.3.1建立地方水污染防治法规政策 (11)5.3.2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 (12)5.3.3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12)5.3.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12)5.3.5开展清洁生产 (12)5.3.6实现污水资源化 (12)6结论与讨论 (13)6.1 主要结论 (13)6.2讨论 (13)参考文献 (14)引言淮河是我国重点综合治理的大河之一。
国务院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的批复正文:----------------------------------------------------------------------------------------------------------------------------------------------------国务院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的批复(国函[1996]52号)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水利部、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水利部《关于申请批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的请示》(环控[1996]345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以下简称《规划及计划》),请你们优先纳入“九五”计划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二、《规划及计划》是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依据,淮河流域的经济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及计划》的要求。
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以下简称四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规划及计划》的要求,尽快制定本省、本系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实施计划。
抓紧进行有关项目准备工作,突出重点,分期分批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审批程序列入地方、部门和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年度计划组织实施。
确保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
三、同意《规划及计划》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1997年,全流域化学需氧量(以下简称COD)最大允许排放总量为89.02万吨,其中:河南省24.72万吨,安徽省20.77万吨,江苏省17.15万吨,山东省26.38万吨;2000年,全流域COD最大允许排放总量为36.8万吨,其中:河南省12.74万吨,安徽省7.7万吨,江苏省9.89万吨;山东省6.47万吨。
一、淮河污染历史及现状淮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流经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全长约1000公里,养育着一亿五千多万人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淮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事故频频发生。
从90年代后,水污染危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流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实测,1993年全流域污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年,主要污染物质化学需氧量(COD )排放量为150.14万吨/年,已远远超出淮河的纳污能力。
[1](p19)1993年国家环保局发表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淮河流域水污染较重。
枯水期水质污染严重,超标河段占82%。
”淮河成为中国水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河流,它直接危害到了两岸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健康,祸及子孙。
从1994年5月24日国家宣布对淮河污染大规模治理至今已超过10年了。
据有关部门的评估,治理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治理成果相当脆弱,稍有松懈污染即会反弹。
特别是2004年7月的一场暴雨引发的淮河大规模水污染团,彻底暴露了十年治污的隐忧。
根据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7年5月淮河流域省界水体及主要河流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的数据,2007年5月淮河流域47个省界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较好达到Ⅲ类水的断面只有9个,占19.2%;水质一般达到Ⅳ类水的断面有11个,占23.4%;水质受到污染的Ⅴ类水的断面4个,占8.5%,而水质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的断面竟有23个,占48.9%。
也就是说,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几乎占到60%。
[2](p34)可见,淮河水质并没有明显好转,与当时政府提出的“1997年污染企业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相差甚远。
二、政府治理政策措施回顾自1994年我国启动了淮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国务院环委会先后8次开会研究部署淮河治污工作,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召开了4次会议,研究解决淮河治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1.11.19•【文号】•【施行日期】1991.11.1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1991年11月19日)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基地,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今年,淮河和太湖两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党政军民团结奋战,取得了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
在抗洪斗争中,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建设的大量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也暴露出两流域治理中的问题,主要是防洪除涝标准低;河湖围垦、人为设障严重,排水出路不足;流域统一管理比较薄弱;有些城镇、企业及交通等设施建在低洼地,防洪能力低。
为了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国务院决定,从今冬起,用十年和五年时间,分别完成治理淮河和太湖的任务。
一一九八一年和一九八五年,国务院两次治淮会议确定的流域治理总体布局及建设方案,仍然是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基础。
要坚持“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近期以泄为主,用十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以下工程建设任务:(一)加强山区水利建设,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
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修建板桥、石漫滩等重点水库。
(二)扩大和整治淮河上中流干流的泄洪通道。
“八五”期间,铲除经常行洪的行洪区堤防,退建蒙洼、城西湖等行、蓄洪区堤防并迁移堤内人口,加固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及蚌埠、淮南等城市圈堤,加强行、蓄洪区建设,兴建怀洪新河。
“九五”期间研究建设临淮岗控制工程。
以上工程完成后,淮北大堤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三)巩固和扩大淮河下游排洪出路。
“八五”期间,疏通和加固入江水道,行洪能力达到一万二千立方米每秒;续建分淮入沂工程,行洪能力达到三千立方米每秒;加固洪泽湖大堤。
“九五”期间建设入海水道,使洪泽湖大堤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四)续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
治淮初期规划及治理成效王先达【期刊名称】《治淮》【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3页(P12-14)【作者】王先达【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把治理淮河当作治国安邦的大事,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60多年来,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进行了五轮淮河规划(治淮初期规划、1956年淮河流域规划和1957年沂沭泗流域规划、1971年规划、《淮河流域修订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以及《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
前四轮规划已经实施,第五轮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后正在实施。
原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王先达撰写的《新中国治淮五轮规划及实施概况》,记录了新中国历次治淮规划的背景、编制过程、主要成果、实施情况及工程效益等。
本刊将陆续刊出,以飧读者。
治淮初期淮河水系治理由淮委负责,沂沭泗水系治理由华东局领导。
治理规划也分别进行。
淮河水系治理规划以《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简称《方略》)为代表,还包括《1951年度治淮工程计划纲要》(简称《纲要》)和《关于进一步解决淮河流域内涝问题的初步意见》(简称《意见》)等。
沂沭泗水系规划包括“导沂整沭”“导沭整沂”和《沂沭汶泗洪水处理意见》等。
新中国成立前,黄河夺淮对淮河流域的破坏基本上没有得到治理,淮河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新中国十分重视淮河治理。
1949年4月南京市军管会接管了国民政府的淮河水利工程总局。
政务院任命了总局领导,健全了组织机构,1950年组织了淮河干支流水库查勘、淮河中游和入海水道查勘。
通过查勘选择了16处水库坝址、17处调蓄湖泊,利用洪泽湖拦洪蓄水和开辟入海水道等。
这些水库坝址、调蓄湖泊和洪泽湖均列入其后提出的《纲要》和《方略》。
由于采用的防洪标准偏低,没有开辟入海水道。
1950年6~7月,淮河大水,洪水决堤漫溢,灾情严重,受灾面积达4687万亩,灾民1300万人。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10年目标(摘要)一、目标到200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法规体系,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成若干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和示范地区。
到201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较好贯彻,环境管理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状况,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
二、主要计划指"九五"期间环境保护主要计划指标表:三、主要方针政策基本方针: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积极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基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四、主要任务到2000年:(一)工业污染防治以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同时抓好废渣、噪声、辐射污染防治;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重点抓好能源、冶金、建材、轻纺等行业的污染防治。
加入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力度,关闭年产5000吨以下规模造纸厂、年产3万张(折牛皮)以下制革厂及土法炼焦、炼硫、炼铅锌、炼汞、炼油、选金、电镀等经济规模小、污染严重的企业。
(二)城市环境保护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五年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000万吨/日、供气能力800万立方米/日、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能力17万吨/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50万人口以上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
实行城市环境目标责任制。
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建设若干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的示范城市。
(三)生态环境保护新增森林面积998万公顷,平原农田实现林网化,治理水土流失画积2500万公顷,治理沙漠化面积343万公顷,治理和建设草地1830万公顷。
淮河流域三十年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究淮河流域组二O一O年十二月目录1.1自然环境概况 (4)1.1.1地理位置 (4)1.1.2地形地貌 (4)1.1.3水文、水资源 (5)1.2社会经济概况 (5)1.2.1行政区划 (5)1.2.2人口(城市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经济发展情况 (5)1.3环境保护工作概况 (6)1.3.1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农村环境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监测情况 (7)2.1.1监测断面 (7)2.1.2监测时间及频次 (7)2.1.3监测项目及执行标准 (8)2.2水质总体概况 (8)2.3淮河干流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9)2.3.1总体水质概况 (9)2.3.2水质现状 (9)2.3.3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 (9)2.3.4各时期水质变化总趋势 (10)2.3.5主要断面水质变化趋势 (11)2.4流域主要河道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12)2.4.1总体水质概况 (12)2.4.2苏北灌溉总渠 (13)2.4.3淮河入江水道 (14)2.4.4废黄河 (15)2.4.4盐河 (16)2.4.5新沂河 (18)2.4.6清安河和淮河入海水道 (20)2.5主要出入境河流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23)2.6洪泽湖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32)2.6.1总体水质概况 (33)2.6.2水质现状 (33)2.6.3洪泽湖体水质变化情况分析 (34)2.6.4洪泽湖富营养化评价 (35)2.7骆马湖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38)2.7.1骆马湖总体水质概况 (39)2.7.2骆马湖水质现状 (39)2.7.3骆马湖水质变化情况分析 (39)2.7.4骆马湖富营养化评价 (42)2.8京杭大运河苏北段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 (43)2.8.1水质总体概况 (43)2.8.2水质现状 (43)2.8.3变化趋势分析 (44)2.9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46)2.9.1水质总体概况 (46)2.9.2水质现状 (47)2.9.2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7)3.10通榆河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52)3.10.1通榆河干流 (52)3.10.2通榆河供水河道 (55)1、概述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发源于河南省南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在三江营南流入江,北流入海。
淮河——中国南北方的界河秦为胜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
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
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积3.06万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公里,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46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整个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
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一自然分界线,中国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线大致沿淮河和秦岭一线分布。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今开封)守将杜充在河南省汲县和滑县之间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水从泗水分流入淮;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决,从此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盱眙与淮安之间的洼地逐渐形成今洪泽湖,并冲淮南堤溢流坝,沿三河入宝应湖、高邮湖,经邵伯湖由夹江在三江营入长江。
12世纪90年代以前,淮水洪泽湖以西干流大致与今天的淮河相似,下游流经今江苏省盱眙县后折向东北,经淮安市于响水县南部的云梯关入海。
当时沂河、沭河、泗河都是淮水的下游支流。
由于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不仅多次从北岸决口,淤积海河平原,河道向东北迁徙,而且也多次从南岸决口,淤积淮河平原,河道向东南迁徙,夺淮河入黄海。
黄河夺淮后,下游三角洲向东延伸了约50km;淮河故道淤塞后,使淮河从入江水道入长江,使部分长江流域面积变成淮河流域的面积。
因此,历史上的淮河是有天然入海口的,黄河夺淮河入海时,洪水由淮河河道流入海洋.黄河水泥沙含量很大,河水中的大量泥沙沉积使淮河下游河床抬高,淮河天然入海河道被黄河泥沙淤废,从而失去了天然入海河道。
2020.1212淮19项工程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以来,实施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在各阶段均充分发挥了财政对防洪工程建设投资的主渠道作用,各级政府保障投入是治淮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但是,也有部分工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而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如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工程。
部分治淮工程由于永久征收土地量大,存在地区内耕地占补平衡困难等问题。
如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永久征收土地约8万亩,淮干行蓄洪区调整工程中上下六坊堤工程涉及用地约3万亩,用地指标落实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因此,保证用地也是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
6.3新时期治淮更应重视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人的行为同自然灾害的抗争是人类发展永恒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淮河时强调,中华民族将继续同自然灾害作斗争,同时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人的行为,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淮河流域防洪体系规划建设中,尤其是设置了蓄滞洪区等限制区内人口增长的相关措施,充分体现了调整人的行为,实践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国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愈加重视,淮河的防洪形势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流域防洪规划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展望未来,随着淮河的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淮河流域人与水的矛盾将得到进一步缓解,淮河将更加安澜,淮河流域的人民生活也将更加美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规划与建设历程张 鹏 许慧泽 霍俊波(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冷暖气候活动频繁,天气系统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平原广阔,人口密集,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6倍,居七大江河之首;同时,支流众多,水系复杂,又长期受黄河夺淮影响,洪涝旱灾害严重,严重地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客观上决定了淮河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建设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治理淮河、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的一项重要措施。
淮河水污染现状以及防治与改善探讨摘要:多年来,淮河水污染不但成为了国家领导也成为了平民百姓的关注焦点, 本文回顾了淮河水污染问题及防治成果,并且介绍了水污染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地处中原腹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的七大流域之一。
全流域面积27万km2,占全国面积不到3%,却拥有人口1.5亿,耕地面积1300多万hm2,均占全国总量的1/8。
15年前,养育着中国1亿5千万人口的淮河,曾经发生特大污染事故,干流形成的污染带长达70公里,造成损失上亿元。
对这起事故的清理,揭开了淮河治污的序幕,我国政府第一项大规模污染整治工程由此开始。
但经过15年的时间,淮河水污染依然存在。
1水污染问题回顾及防治成果过去,淮河流域山清水秀。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江淮熟,天下足。
”这样古老的歌谣都是描述江淮流域的美丽富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最终分别在1989年、1992年、1994年爆发了全流域特大污染事件,而支流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有这样一首歌谣反映了淮河水质变化的过程: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
3次重大污染事故充分揭示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随着对水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调整。
淮河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年,国家将治理淮河污染列为治理“三河”、“三湖”之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十年来,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
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成效明显。
2水污染现状与问题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国家计划治理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案例:淮河流域污染引发的环境法问题在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淮河污染问题尽人皆知。
2005年4月,淮河污染问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入了关注淮河治理、关注环境保护的人们的视野:4月初,淮河水利委员会发布了我国第一个流域《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根据该《意见》,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限制排污总量为每年38.2万吨和2.66万吨。
对此,国家环保总局认为淮河水利委员会违背国务院确定的“十五”淮河流域限制排污总量,属擅自发布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干扰了国家排污总量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因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淮河水利委员会理应科学核定并依法向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建议,而不是自行发布。
而水利部认为“淮水委发布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是依法按照职责从事,没有越权” 。
这场争论的背景是:安徽省3月份重点流域水质月报显示,淮河干流安徽全线水质再次跌至“劣五类”(完全丧失水功能)。
淮河污染问题由来已久。
20世界70年代后期,随着流域内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并在80年代逐步加剧,至90年代问题更加严重。
1994年7月,淮河上游突降暴雨,颍上水库开闸泄洪,2亿立方米污水顺流而下,河面泡沫密布,鱼虾丧生,沿河各地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
这是淮河流域污染的第一次大爆发。
此次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1995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6年和2003年国务院分别批准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规划》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规划》,对淮河进行重点治理,调整产业结构,关停了上千家“15小”污染企业并投入几百亿资金进行治理,但未实现淮河水变清的目标。
安徽省人民政府“九五”时期依法治省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6.07.11•【字号】皖政[1996]35号•【施行日期】1996.07.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九五”时期依法治省规划的通知(皖政〔1996〕35号)各行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人民政府“九五”时期依法治省规划》已经省政府5月29日第10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一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九五”时期依法治省规划自1993年省第八届人民政府任期目标确立了“坚持依法治省”的任务以来,各级人民政府狠抓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我省“八五”计划的顺利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的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方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深入开展“三五”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省公民的宪法观念和法律意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民主权利,全面推进各项事业依法管理,使我省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障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顺利实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工作目标依法治省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与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且和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体系,覆盖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公正执法,民主决策,政府行为合法有效;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明显,公民法制观念增强,参政议政意识提高,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各方面各层次的依法治理的规范化管理深化发展,60%以下的单位取得明显成效;法律监督机制基本健全,各类监督机构正常发挥作用,各级人民政府能够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
淮河流域污染痼疾“久治不愈”深层分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地跨豫、皖、苏、鲁四省35个地(市)、158个县(市、区),全长1000公里,流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水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80年代,水污染事故频发,水质恶化加剧,给沿淮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这首歌谣是淮河流域水质变化过程的真实写照。
1994年5月国务院环委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了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揭开了淮河治污的序幕。
随后,相继制定和实施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十五”计划。
经过13年治理,尽管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削减,但由于污染物的长期积累,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排污量来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居高不下。
2005年,淮河流域废水排放量亿吨,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是“九五”目标的倍,“十五”目标的倍,“十一五”目标的倍;氨氮排放量万吨,是“十五”目标的倍,“十一五”目标的倍。
从水质来看,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今年上半年,淮河干流14个监测断面II、III类水质比例仅占14%,Ⅳ类水质比例占29%,Ⅴ类、劣Ⅴ类水质所占的比例高达57%。
淮河支流总体上呈中度污染。
从饮用水源来看,饮水安全状况堪忧。
2005年,淮河流域63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有12个未能达到功能要求,100万人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需要说明的是,囿于条件限制,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特定污染指标未监测,否则不达标的情况将更严重。
淮河流域水污染痼疾“久治不愈”的原因第一,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先天不足增加了淮河流域的治污难度。
淮河流域治污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条件差。
淮河流域水资源并不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3毫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62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6-9月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70%;年际之间降雨变化剧烈,最大年降雨量是最小年降雨量的3-5倍;坡降小,流速缓,水体自净能力差;闸坝林立,全流域有大小5000多个闸坝,大量水资源拦蓄后,水环境容量大为降低。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简介
一、制订过程
1995年3月27~28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和水利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四省计委、环境保护局、水利厅和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在北京召开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工作会议,会议决定由10个部委和四省有关人员组成计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编制组、专家组,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是编制组主要成员单位。
在编制过程中,领导小组多次协商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先后修改7稿。
1995年4月20日中国环境研究院和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蚌埠组织召开“计划”编写方案讨论会。
其后编制组对流域四省、建设部、轻工总会、农业部等部门提供的流域排污量、给水、排水等资料,赴现场进行核实。
1995年6月7~10日,国家环保局和世界银行联合召开淮河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研讨会,美国、加拿大、荷兰、丹麦、英国等国专家与我国专家一起共议淮河水污染防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1995年8月完成送审稿,经国务院环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后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并经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水利部、建设部共同研究后定稿。
1996年3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和水利部以环控[1996]345号文“关于申请批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的请示”,上报国务院。
1996年6月29日国务院以国函[1996]52号文批复实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
二、编制原则
以淮河水体还清为基点;认真贯彻“关、停、禁、改、转”五字方针;保证农业健康稳定发展,严防污染事故;加强污染治理基础能力建设,确定优先顺序;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强化法制管理和科学管理。
三、主要内容
1、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1997年达标行动计划
依靠“关、停、禁、改、转”,促进工业结构的改变。
到1997年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所有新工业污染源均不得新增加排污量,全流域最大允许排污总量COD为89.02万吨/年。
计划总目标分解:淮河流域及四省污染物年度总量控制目标见表1;流域四省各河段主要控制断面以上城镇最大允许污染物排放量见表2~表5。
2、淮河流域2000年水体变清方案
主要靠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兴建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到2000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淮河干流和沂河上游水质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GB3838-88),其它支流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全流域最大允许排污总量COD为36.8万吨/年。
3、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
根据淮河流域水系特征、行政区划和保护目标,将全流域划分为七大控制区,共筛选出32个优先控制断面,确定32个重点控制子单元。
依靠位置优先、饮用优先、示范优先和效应优先等四个优先原则,备选出303个项目,总投资1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