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2近代中西启蒙思想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834.00 KB
- 文档页数:18
近代世界---历史二轮复习考点整理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考向定位(1)通过分析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2)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实质。
(3)加强纵比、横比。
如与中国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比较。
(4)注意启蒙运动提倡的“天赋人权”、“自然平等”、“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等原则有力地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对构建人文精神和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序号考点课标要求考点解析(1)文艺复习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时间:14---17世纪2、背景:(1)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与教会的神学统治发生矛盾(一方面,资产阶级要求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一方面,教会主张禁欲主义、祈求来世幸福)(3)意大利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3、核心----人文主义(①含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巴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②表现:追求现实主义、提倡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崇尚科学理性,反对禁欲主义)4、斗争矛头------教会的禁欲、腐败(非宗教本身)5、成就:(1)14世纪,首先在文学领域表现出来文学三杰: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短篇小说集(2)15世纪美术领域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6、过程:(1)从意大利开始,16世纪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英国的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家)(2)从文学艺术领域扩展到科学领域7、评价:(1)实质:是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2)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冲击了宗教神权的束缚(2)宗教改革16世纪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1、背景(1)直接原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计划社会矛盾。
主题五近代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1.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2.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1)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十月革命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2)维新思想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学习西方的思想。
(3)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3.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内涵与近代社会的进步。
(2)宗教改革与人文精神的发展。
(3)启蒙运动的内涵与人文精神的成熟。
■真题回扣考向1近代中外社会思潮交融与碰撞中对历史事物描述、阐释、评价的能力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
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
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
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
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最新版)高考文综历史高频考点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
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伴随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围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
抓住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走日本人的路、辛亥革命后,走美国人的路)。
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指导思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观,以史为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原则:纵横比较,点线面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
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角度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到近代三、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
第三步中外关联[横向中外关联][关联对点练习]关联点一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1.(2014·山东淄博高三阶段性诊断测试)下列关于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猛烈抨击专制制度B.提出限制君权的思想C.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是三权分立,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黄宗羲的思想并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两人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来看,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反专制的要求,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关联点二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2014·广州广雅中学、执信中学、六中高三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说:“(鸦片战争时)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兹特克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一支,其文明在16世纪初被西班牙人毁灭)之间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
”形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 A.工业革命使英国国力发生质的飞跃B.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国力衰退C.西班牙只凭武力掠夺D.阿兹特克人文明水平高于中国解析:选A 。
鸦片战争时英国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此时的中国还是农业社会,故A 项正确;闭关锁国是中国近代走向落后的原因之一,不是中英差距过大的关键因素,故B 项错误;“西班牙只凭武力掠夺”只是作为比较的对象,不是主要原因,故C 项错误;“阿兹特克人文明水平高于中国”材料无从体现,故D 项错误。
关联点三 近代西方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3.(2014·浙江六校高三联考)阅读“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880年)”对比表,对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B .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C .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工业的严重落后D .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工业领跑世界解析:选D 。
专题十二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与科学社会主义线索一: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在古希腊先哲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础上,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
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社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
线索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微专题1 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起源(公元前5世纪前后) 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文艺复兴——复兴阶段(14—16世纪) (1)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2)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3)内容: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①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②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③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④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4)成就。
①“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他们创作的诗篇和小说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②“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5)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被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宗教改革——发展阶段(16—17世纪) (1)背景: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
专题6 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选择题1.(2017·某某某某三模)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中榜率高,如某某一次科试,1 000名考生800人中榜。
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2.(2017·某某某某一模)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官员志刚在《出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
”这表明作者( )A.主X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某某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3.(2017·某某某某三模)“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X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主X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4.(2017·某某某某模拟)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
这些学会有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
据此可知,当时( )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5.(2017·某某某某三模)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谕中原檄》的相似表述,1906年12月孙某某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