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论析
- 格式:doc
- 大小:12.33 KB
- 文档页数:4
当代语境下的新自然主义文:朱雨泽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生充满了劳绩,但仍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亲近自然、欣赏自然景物显示的美——自然美,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可现在的功利教育扼杀天赋、扭曲心灵,技术理性遮蔽了人的精神世界,不断扩大的工业化进程,演化成现存不良体制的复制者---“制度植根于人心, 没有人心的健全, 制度的健全就是无本之木”;不断增强自然占有的力量和欲望,无休止的分析、探索、开发、利用、征服,超越了自然承载能力, “忍无可忍”的大自然报复了人类,现代生态危机滋长和唤起了少数人“回归自然”的“觉”。
面对人类对大自然的无度地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当今世界有责任感的哲学家包括艺术家,都在反思工业化时代给人类带来的恶果,他们知道问题出在人类的哲学上,必须超越“现代哲学”,进而探索新的哲学——后哲学(after philosophy)。
“后哲学”于上世纪80年代渐成体系,其主张是反对现代哲学的基础理论--“主客二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物我交融的地球村。
他们所讲的人与世界合一或说主客合一(中国道家哲学讲的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之思想是经历了西方千年传统的主客关系式的洗礼之后的超越。
后哲学理论基点是超越主客二分,让主客合一,达到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与和谐。
世界各国的哲人们在重新认识道学思想和禅学思想,因为道家讲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本应是人类的思想追求,它与后哲学的探索是同维的。
新自然主义与自然主义有那些不同,以及丰富新自然主义的内涵将是本文重点叙述的。
(一)回顾自然主义自然主义,Naturalism 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学运动,或者说文学与艺术的思潮。
它主要是受到自然科学中达尔文自然观的启发,并使之与文学艺术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系列创作。
在观念上自然主义认为: 人不应该把自己提高到自然万物之上,不能宣布人有支配万物的特权,人对待自然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
在艺术上,它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以更忠实地不加选择地反映现实为宗旨,以反映不带道德评价的真实的“生活场景”。
自然主义(一)概况介绍定义:自然主义是十九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真实性,否认文学的典型化原则,主张作家应超越政治和道德,对社会采取纯科学态度,把社会的人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用生理学、遗传学去解释人的思想活动和社会现象。
作为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自然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于七十到八十年代特别盛行,突出地表现在这一时期的法国文学中,并逐渐影响到其它国家。
自然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当时颇有影响的实证主义哲学,以法国哲学家孔德为代表。
他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十九世纪人类的认识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即实证阶段。
特点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等,主张研究社会艺术也应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
著名文学批评家、美学家丹纳(泰纳)当时根据孔德的实证主义观点,又根据贝尔纳的生物进化和遗传观点,进一步提出文学创作和发展的决定论——种族、环境、时代。
种族强调生理遗传,环境指民族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时代指国家的文化传统。
这三点才能决定国家的文学创作。
这给自然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最初的哲学基础。
最后,法国作家左拉提出自然主义的文学观点。
他在《实验小说论》中主张作家应忠实记录生活,不带政治目的,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进行文学创作,提出“实验小说”的口号,通过实验达到对人的科学认识,依靠科学解剖人类社会。
这样,当时许多作家放弃任何功利目的,用纯客观的态度,描写人的遗传特性和动物本能,用生理学来分析解剖。
理论家是爱米尔•左拉,文学上的代表作家是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左拉、莫泊桑,德国的霍尔茨、霍普特曼和哈尔特兄弟,英国的班奈特、乔治•吉辛和乔治•莫尔,美国的诺里斯•德莱赛和杰克•伦敦。
(二)特征:1、在描写现实上,与现实主义一致,都是一种指向客体的艺术;但如何描写有不同的形式,自然主义将艺术的再现功能发展得更绝对、更彻底,追求具体而周全的描写,把客观场景和事物都作为描写的对象,在他们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再现的对象,即便是卑污的事物、丑陋的事物、尴尬的事物、人的道德观念无法容忍的事物,都有如实进入艺术领域的权利。
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社会学;自然主义;方法论论文摘要: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解构了传统科学哲学将科学知识视为真理、实在等哲学观念而独霸对知识解说权的地位,同时建构了一种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说明的恰3"-模式。
与哲学家关注人们“应当”怎样进行科学研究不同,社会学家思考的是人们“实际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关注点的不同,致使科学知识社会学选择了自然主义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
自然主义诉求的实现需要借助具体方法的运用,体现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对自然主义的诉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将经验主义方法、描述主义方法与之缠结在一起,共同寻求探索科学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在方法论的选择上,确立了一条与科学哲学的规范方法不同的路径,以自然主义作为其展示基本纲领,进行合法辩护的策略。
这样一种选择,促使科学知识社会学走上了一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科学知识”的道路。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自然主义的方法论选择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布鲁尔在最初提出用社会学方法解读科学知识的主张时,就明确指出要用一种自然主义的方法实现其目标。
在对《知识与社会意象》中文版所做的序言中,布鲁尔提出了他的希望:人们能够把科学知识社会学当作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来对它进行研究。
这正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所要坚持的自然主义的核心要旨。
1.将知识纳入自然科学研究按照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解,社会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知识自身也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
既然如此,对知识的研究就可以落人自然科学的一章。
在进行了这样的前提预设之后,科学知识社会学亮出了追寻自然主义方法论的意向,这种意向就是“把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研究视为科学活动本身的一部分,视为用科学语言理解科学的一种尝试”。
科学知识社会学这种意向同奎因提出自然化认识论的初衷如出一辙,只不过奎因是利用自然主义修正传统认识论,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则试图运用自然主义颠覆传统科学哲学的规范主义。
正如初创者所设计的一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宏大理想就是要解构传统科学哲学将科学知识视为真理、实在等哲学观念而独霸对知识解说权的地位,同时建构一种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说明的恰当模式。
自然主义哲学的兴起自然主义哲学是一种以自然界和自然规律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系,强调人类行为和思维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主张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来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
自然主义哲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欧洲社会正经历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
本文将从自然主义哲学的定义、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自然主义哲学的定义自然主义哲学是一种强调自然界规律和因果关系的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行为和思维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自然主义哲学主张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来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自然主义哲学反对超自然主义和唯心主义,强调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性,试图建立一个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考的哲学体系。
自然主义哲学的历史背景自然主义哲学的兴起与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开始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突破。
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思想的兴起也为自然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探讨人类行为和思维背后的自然规律。
自然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自然主义哲学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贡献。
其中,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被认为是自然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和生物界一样,都受到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规律支配。
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他提出了“仪器主义”的观点,认为知识和真理是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取的,强调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重要性。
自然主义哲学的影响自然主义哲学的兴起对当代哲学和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强调实证研究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推动了现代科学的进步。
同时,自然主义哲学也对伦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重新思考。
实证主义抑或自然主义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都是哲学流派,致力于理解现实世界的本质。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经验与观察,通过科学方法获得可证实的知识,而自然主义则认为现实世界可以通过人类经验直接观察到,无需借助特殊的方法或理论。
本文旨在分析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证主义是一种基于经验和证据的哲学方法,强调通过科学实验、数据收集和定量分析来获得关于自然世界和社会现象的可验证的知识。
实证主义理论通常强调从对象的观察与逻辑推理获得正确的结论。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康特、弗雷泽等。
实证主义在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对物理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些批评家认为实证主义太过于简化和具有误导性,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上。
自然主义是一种基于观察和自然经验的哲学方法,强调对自然法则和自然界的研究。
自然主义认为人类体验可以作为直接观察和领悟世界的基础,认为人类不应将自己与自然分离,相反应该认为地球、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
自然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期,自然主义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运动。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应用方式主要是将科学的方法应用到社会现象的研究中。
实证主义的精神主张是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可证实性的感知。
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他们相信科学方法具有平衡和实用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主观偏见,获得更加准确的知识。
在社会科学领域,实证主义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从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到政治经济学等,都基于实证主义的基本要求进行研究。
自然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不同的方法论,它强调研究者必须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理解,与之相较实证主义的方法,自然主义倾向于以更加经验的方法,得出有关社会和文化问题的结论,尽管这些结论通常较难统计分析。
自然主义在文化研究、人类学和历史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者们通常会深入到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且通过对于文化、传统和经典的分析进行探讨,以期获得有意义的文化研究结果。
自然事实、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当代科学哲学关于三种事实的理性辨析朱荣英【摘要】自然事实就是客观事物本身,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存在之物,它对于人及其活动而言既是先在的又是外在的,是自然而然、自在而在的。
哲学上所说的客观事实是指特定的实践事实、真实的事件,它是指已被正确认识到的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总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实践因素而对客观事实作了纯自然主义的理解。
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件。
无论自然事实抑或客观事实,一旦被人类认识并用语言对其描述而做出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就形成了经验事实。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可错性,二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科学理论、科学真理都是可错的,科学理论不等同于真理,科学事实也不等同于客观事实。
从理论上弄清这三种“事实”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地构建科学理论,反对科学迷信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自然事实;客观事实;科学事实【作者】朱荣英【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02自然事实是指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客观事物,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是指天然事实,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就是指日常事实。
哲学上所说的客观事实与自然事实的根本区别只在于它们与实践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凡是与实践内在相关并保持敏感性的事实,就构成实践性的客观事实;凡是与实践外在相关、或根本无缘的,就是日常事实或者天然事实。
而哲学上所说的客观事实与科学哲学上所说的科学事实也同样是有区别的,它们的重大差别在于:究竟其可靠性是取决于它与描述体系的一致性抑或是与实践的一致性。
本文拟从概念解析入手,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一切从事实出发,尊重事实、研究事实,进而以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建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我们以事实为基础,与从狭隘经验出发“沾沾自喜于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1]和从本本出发在主观观念中虚构事实的主观主义划清界限,提高认识能力、推进科学发展,也极具理论意义。
自然主义通常是指继承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衣钵、不探究自然界中超自然因素的哲学立场。
自然主义不一定认为超自然现象和假设不存在或就是荒谬,但是所有的现象和假设必须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研究,因此任何超自然事物或是不存在,或是不可知,或是与自然现象和假设没有本质区别。
任何限制于自然、物理、唯物方法和解释范围内的探索和调查手段,或者积累知识的过程,都可归入自然主义。
许多科学哲学家[1][2][3][4][5][6][7][8][9][10][11]用“方法自然主义”(又译“方法论自然主义”,“自然方法论”)和“科学自然主义”来指科学方法中被长久广为遵循的常规,即使用方法论假设可观察的自然现象只能由自然原因来解释,而不假设超自然能力是否存在,因此也不接受超自然的解释。
与“存在论自然主义”或“形而上学自然主义”相对,这些思想认为:自然界(包括整个宇宙)就是存在的全部,因此超自然事物是不存在的。
这以哲学方法差异是由支持科学和进化论的哲学家提出,他们在“创造论对进化论的争议”中反对创造论或智能设计论,把“方法论自然主义”称为“科学唯物主义”或者“方法论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自然主义”结合,进一步支持他们提出的“现代科学是无神论”的理念。
与其相对的自然哲学手段则接受对自然现象的超自然解释,从而被称为“有神论科学”或伪科学。
目录[隐藏]1 定义1.1 方法论的自然主义与形而上学的自然主义1.2 与超自然哲学的关系1.3 支持材料2 历史3 自然主义认识论4 自然主义与精神哲学5 批评5.1 哲学5.2 创造论和智能设计论5.2.1 “科学唯物主义”6 注释7 外部链接7.1 中立观点7.2 支持方法论的自然主义与形而上学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又称“哲学自然主义”或“存在论自然主义”,运用存在主义的手法研究自然主义。
存在论关注的是事物的存在性,所以这个观点通常视超自然为不存在,是为强无神论。
相形之下,方法论自然主义是“对科学方法之内的哲学自然主义的接纳和假设,无论是否完全接受或相信,……科学不是形而上学的,并且也不依赖任何形而上学的终极真理,虽然科学确实具备形而上学的涵意,但是方法论自然主义是取得科学成果所必须的策略和工作前提。
当代自然主义的特点及其不足当代自然主义的文学特点及其不足本文关键词:自然主义,当代当代自然主义的特点及其不足本文简介:奎因的“自然化的认识论”提出之后,自然主义立场成了不少哲学家关注反感的重点,比如,戴维森(DonaldDavidson)对身心问题的自然主义佐证说明(事实上是一种物理自由主义),普特南(HilaryWhitehallPutnam)转向自然主义实在论,塞尔(JohnR.Searle)提出生古典自然主义的特点及其不足本文内容:奎因的“自然化的认识论”提出之后, 自然主义立场便成了不少哲学家关注的重点, 比如, 戴维森 (Donald Davidson) 对身心问题的自然主义人文主义说明 (事实上是一种物理主义) , 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 转变成自然主义实在论, 塞尔 (John R.Searle) 提出生物自然主义等等。
有些学者把此时的自然主义称为“哲学自然主义” (philosophical naturalism) (1) 。
2021年帕皮诺 (David Papineau) 出版了专着《哲学自然主义》, 其基本立场是, 哲学是经验科学的继续, 试图不仅在认识论方面而且在哲学的其他主题上也坚持自然主义 (物理主义) 立场。
这几乎是一个标志, 标志了英美哲学的自然主义转向 (naturalist turn) [3,443]。
当代自然主义的一个发展动向当代文学是对科学自然主义的批判, 属于存在主义自然主义内部的自我个人崇拜。
一、还原论的困境自然主义转向发生之后, 自然主义面临会带来的一些困境被批判整理, 其主张作为批判主张的对象逐渐明晰起来。
21世纪初马里奥·德·卡罗 (Mario De Caro) 和麦克阿瑟 (David Macarthur) 曾认为自然主义是英美分析哲学的曾同主流, 这种自然主义是现代科学自然主义, 并把这种科学自然主义的主题概括为:在本体论方面, 坚持如果说一种绝对的科学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 认为哲学是科学的再进一步, 如此一来来重新确定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对自然主义的看法
自然主义是一种文学和哲学上的思想流派,强调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描写和观察,尤其强调对生命和人的本质的描写和研究。
其优点和缺陷如下:
优点:
真实性:自然主义作品通常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描写,力图展现真实的世界。
这种真实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增强作品的说服力。
科学性:自然主义借鉴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试图通过对现实的精细观察和理性思考,探索人类生命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科学性使得自然主义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深度。
反抗性:自然主义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反叛意味,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揭示。
这种反叛精神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启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缺陷:
悲观主义:自然主义作品通常描写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给人留下消极的印象和悲观的态度。
这种悲观主义容易引发读者的抑郁和绝望,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偏重物质:自然主义作品通常只关注人的生理和感性层面,忽视人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和追求。
这种偏重物质的倾向会导致作品缺乏灵魂和深度,使得读者感觉到空虚和乏味。
狭隘性:自然主义作品通常只关注一部分人群或社会阶层的生活和命运,忽视其他人群或社会阶层的生存和发展。
这种狭隘性会导致作品缺乏全面性和代表性,使得读者感到局限和片面。
试论自然主义的哲学定位一自然主义的要义及其分支尹维坤陈晓平【摘要】蒯因从关于自然主义的有关论述出发,探寻“自然主义”的恰当内涵,并给出如下定义:自然主义是实用的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本体论是语境主义多元论;自然主义的认识论是休谟问题域中的认识论。
然而,蒯因没有对自然主义做这样的哲学定位,而是在取消分析-综合二分法的基础上进而取消“第一哲学”和认识论,并以此作为自然主义的标志。
现在看来,蒯因所说的自然主义转折实际上只是自然主义内部的一个转折,即在自然主义认识论上由积极的转变为消极的。
消极的自然主义面临失范和矛盾的困境。
【关键词】自然主义;本体论;认识论;语境主义;休谟问题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7660 (2017) 03 -0101 -09作者简介:尹维坤,湖南江华人,哲学博士,(广州510006)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陈晓平,山西普阳人,哲学博士,(广州510006)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归纳逻辑的新发展、理论前沿与应用研究”(15ZDB018);“基于虚拟现实的实验研究对实验哲学的超越”(15ZDB016)。
这个题目听上去有些蹊跷。
也许有人会立即指出:当代自然主义的领军人物蒯因(W.V.0. Q u m e)在其《自然化的认识论》这一纲领性文献中①,已经把哲学看作自然科学的一个章节,自然 主义的哲学定位就是把这个位置连同哲学一起取消。
此说法可谓一针见血。
问题是,蒯因本人实际上 并未取消哲学,而且无意把他自己有关自然主义的论著纳入自然科学的行列,事实上那些论著也没有 资格纳入自然科学的行列。
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暴露了蒯因自然主义的内在矛盾。
有言道:听其言而 观其行。
主张取消哲学的自然主义者只是听其言而已,本文的题目是要观其行,目的是要真正确立自 然主义的哲学地位,比起蒯因本人来要赋予“自然主义”更为实质的内涵和重要性。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当代价值1. 引言1.1 概述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以科学和自然规律为基础,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等科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他们成为具有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公民。
1.2 背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开始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宇宙万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与启蒙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通过借鉴科学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发展历程、主要观点以及当代价值。
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同时,通过分析其主要观点,可以了解到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所强调的科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最后,将重点关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当代价值,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
2.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2.1 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时期,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雏形开始显现。
古希腊哲学家们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来获得智慧和认识。
例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通过研究自然法则来理解人类社会的思想。
他认为,人类社会应该依循与自然一致的智慧和秩序。
2.2 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和重视。
启蒙思想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并倡导以科学方法作为教育实践的基础。
他们提倡培养个人对世界的观察、实证研究和理性分析能力。
经验主义成为一种普遍流派,并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2.3 19世纪启蒙运动:在19世纪,启蒙运动逐渐影响了欧洲各国教育体系。
启蒙运动旨在倡导以现代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教育,例如实验、观察和研究。
这种思潮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促进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发展。
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论析
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论析
一、定义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一种哲学主张,它把自然和人类视为一个整体。
它认为自
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是自然环境的特殊形式。
实现
真正的发展,必须从自然环境中去求其原则秩序和方向,也必须将它
运用于社会发展中。
二、自然主义及其原则
自然主义主张以自然为主导,以人为服务,认为充分发挥个体的潜力,不仅要求灵活的社会制度,而且要求个体行为和思想被自然和客观环
境影响,对社会建筑及社会发展也应当能够运用自然规范和原则。
自
然主义原则是:不断改进自己,根据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把自然环境及其规律与人类的行为行为联系起来。
三、自然主义的优势
1、自然主义看重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使用可持续的能源
开发方式,有利于维护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2、自然主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增加绿化覆盖,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植被覆盖率,确保有生态系统存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平衡。
3、自然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发展,而且注重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关注社会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社会发展的同时,保证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总结
以上便是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的基本内容和内涵,自然主义重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将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结合起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也要尊重自然,勤俭节约,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改善自然环境,并以此促进社会发展。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及其规范性自然主义科学哲学是一种自然现象与科学方法论的哲学思潮,它致力于探讨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自然世界的规律性。
在当代科学哲学中,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于科学认识和科学方法的规范化、合理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及其规范性展开讨论,旨在深入理解这一哲学思潮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是一种以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思潮,它强调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方法的普遍性。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认为自然世界具有客观规律性,科学方法论具有普遍适用性,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基本原则包括经验主义、理论理性和科学方法的规范化。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理论体系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理论结构的理解和解释上。
它认为科学理论是由经验数据、概念框架和理论实体三个层次构成,并强调理论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主张以经验为基础,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构建和发展科学理论,同时要求理论必须能够经受住经验的检验。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方法论的探讨上。
它主张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即从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得出结论。
同时,自然主义科学哲学也强调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从问题出发,提出假说,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说,最终得出结论。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具体应用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介入和指导上。
它认为科学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同时,自然主义科学哲学也强调对科学技术研究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进行审思,以保证科学技术研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例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自然主义科学哲学要求科学家遵循医学伦理,保护受试者的权益,确保研究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在中国逐渐得到传播和发展。
中国学者在对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理解和研究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浅谈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首先在法国形成。
主张“客观”、“冷漠”的福楼拜的创作,可谓自然主义的先声。
19世纪60年代初,龚古尔兄弟登上法国文坛,他们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的诞生。
19世纪80年代中,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全欧洲,尤以在德国的声势最大。
总的来说,自然主义文学准确地按照事实描绘生活,既不需进行任何评价,也不需深入事物本质。
作家们使用自然科学方法即“实验方法”进行创作,创造了一种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将人或事、景或物在不动声色中呈现出来,少有品头论足的议论。
这种文风为20世纪诸多流派所吸取。
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都主张忠实地再现客观现实,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只寓于真实之中,然而,自然主义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未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示不满。
他们认为,现实主义作家仍过多地将自己的视野停留在上层社会,而“下层人民”有权进入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因此,自然主义作家有意眼睛向下,向社会底层开掘创作题材,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丰富了人物形象的画廊,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在文学批评界中,“自然主义”是一个颇具贬义的用语。
但谁也不能否认,自然主义是以真实的描写为目的,即以对客观外在的现实(包括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与对人性,人的机体的真实描写为目的,真实是自然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与前提。
在这一根本点上,自然主义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完全一致的。
如果要说它与以前的现实主义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自然主义在文学创作中要求有更大范围与程度更为彻底的真实,它追求无所不包的真实,绝对的真实,严酷的真实,不带任何粉饰的真实,具体来说,现实生活中任何范畴里的事物都应真实地加以描写,即使是卑污的事物、肮脏的事物、尴尬的事物、刺激人们美趣的事物或使人们的道德感有所难堪的事物,都有如实进入文学表现领域的权利。
正因为自然主义文学在反映现实、表现现实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应该说,自然主义就是现实主义在十九世纪后期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现实主义的演变与发展,它从根本上决不是现实主义的反面。
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论析======================================================================【内容提要】本文把当代自然主义分为三派:以奎因、吉尔和撒加德为代表的科学自然主义。
由于他们把认识论问题还原为科学问题,看作是科学的一部分,用科学替代哲学,这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认识论的地位。
以劳丹为代表的规范自然主义把认识论同价值论联系在一起,把自然主义伦理学融入到科学哲学之中,描述性和规范性也融合在一起。
第三派认为认识论不但要自然化,还应该社会化、历史化。
该派着眼于认识的社会文化性,认为不但要研究个体的认识,还应着重研究群体的社会认识。
代表人物是瓦托夫斯基、富勒以及唐斯等人。
本文试图对各派观点加以评析。
【关键词】自然主义/认识论【正文】自然主义(naturalism)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它贯穿于欧洲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纵观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把自然主义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古希腊萌芽时期;十七——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自然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特别是美国)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
本文拟就当代的自然主义进行考查。
一、科学派的自然主义在后现代哲学文化的大背景中,在心理主义的复归和计算科学与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特别是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悬而未决的争论之后,自然主义的科学哲学思潮出现了。
这一思潮的首倡者是奎因(W.V.O.Quine)。
1.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在科学哲学中最早明确倡导自然主义的哲学家当推奎因。
奎因提出自然化认识论的动机是对传统认识论的不满。
我们知道,所谓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是指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唯理论的认识论。
在奎因看来,传统的经验论有两个教条:一是所谓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问题;按照奎因的观点,如果全部科学(包括数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只是沿着边缘与经验相接触,那么分析——综合命题便没有了明显的界限,因此,认识论问题便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了。
作者: 张铁山[1,2]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2]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出版物刊名: 学术论坛
页码: 16-19页
主题词: 自然主义;科学派的自然主义;自然化认识论;工具化认识论;计算化认识论
摘要:文章以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为切入点,对科学派的自然主义认识论主要涉及奎因(W.V.O.Quine)的自然化认识论、吉尔(R.N.Glere)的工具化认识论和H.A.西蒙(H.A.Simon)、萨伽德(P.Thargard)、保罗·丘奇兰德(Paul+M.Chum:Inland)等的计算化认识论思想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然后,依据他们的这些认识论思想所揭示出的认识论发展的趋势,分析并评价了它们对当代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影响。
自然主义概念哲学评论“自然主义”既然是以“自然”一词的基本含义为依据的,那么要深究“自然主义”的概念,就必须从探究“自然”一词的含义开始。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东西方首次系统清理并确认“自然”一词内涵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早期道家老子的相关论述,恢复“自然”一词的古典含义,进而总结出“自然主义”概念的确切的含义。
这一做法在柯林伍德那里得到了支持,他说:“在现代欧洲语言中,‘自然’一词总的说来是更经常地在集合的意义上用于自然事物的总和或聚集,当然,这还不是这个词常常用于现代语言的唯一意义,还有另一个意义,我们认为是它的原义,严格地说是它的准确意义,即当它指的不是一个集合而是一种原则时,它是本源。
……它总是意味着某种东西在一件事物之内或非常密切地属于它,从而它成为这种东西行为的根源,这是在早期希腊作者们心目中的唯一含义,并且是作为贯穿希腊文献史的标准含义。
但非常少见地且相对较晚地,它也富有第二种含义即作为自然事物的总和或聚集,它开始或多或少地与宇宙、世界一词同义。
”一、“自然”一词的古典含义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认为,古法文nature和拉丁文natura可以视为现代英语词汇nature一词的词源,这两个词都源自拉丁文nasci,其含义均是“出生的”[2]。
“自然”在希腊文中对应的词汇是“phusis”,含义也是产生、生长,这均是从词源上说的。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对“自然”概念作出明确规定和阐释的第一人,他对“自然”概念的分析和规定主要集中在其《形而上学》和《物理学》两部著作中。
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四章中,他先分别列举了“自然”一词的六种含义。
第一,生长物的生成;第二,生长物最初由之长出的那个内在的东西,强调“自然”的内在性含义;第三,自然物自身内最初的运动来源;第四,自然物由以存在和生成的那个最初的东西,即质料;第五,自然物内在的“形式”。
针对这一点,亚里士多德说:“因此,那些由于自然而存在或生成的事物,尽管它从其生成或存在的东西已经存在着,但倘若还不具有形式和形状,我们就不说它有了自然。
自然主义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自然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强调世界的自然法则和现象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它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深刻联系。
本文将围绕自然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阐述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理解。
自然主义哲学概述自然主义哲学认为,一切现实都可以通过自然科学来解释。
这种观点主张宇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其中的一切现象,无论是物理的、生物的还是心理的,都能够被自然法则所支配。
这一观点与超自然的解释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认为某些现象需要借助神秘力量或非自然现象才能理解。
主要特点唯物主义:自然主义通常与唯物主义密切相关,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实验对于知识获取的重要性。
反对二元论:自然主义拒绝分割心灵和身体,将心理现象视为生物过程的一部分。
强调进化论:在生物学中,进化论为自然主义提供了一种解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机制。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主义哲学科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力求揭示世界真理的一种系统性活动。
而自然主义哲学为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使得科学研究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它们之间有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
科学方法的形成自然主义哲学倡导实证和经验,因此推动了科学方法的发展。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设及理论建立等步骤,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获取客观真理。
这一过程中所依赖的逻辑推理、数据分析以及假设验证等原则都深受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例如: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工作,都是在自然主义框架下对世界进行探究的。
科学理论的发展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也是基于自然主义哲学发展的。
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用自然选择法则解释了物种的发展,这一理论不仅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和地位的反思。
这一系列变化显示了自然主义如何塑造了我们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理解。
自然主义哲学对科学界限的界定尽管自然主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它也提出了关于科学界限的问题。
西方法学史上渊源最悠久的流派,从古希腊故罗马开始,经过中世纪。
资产阶级革命,直到当代,几经波折,却经久不衰。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代表人物的观点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但共同点是在国家制定的法律即实在法之上存在着一种更高的法自然法。
自然法的表现形式不同,大体包括自然主义自然法,神学自然法,理性自然法,新自然法。
一,自然主义的自然法、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社会现象都像山川湖泊一样,属于自然现象,应该从大自然的延长线上把握它,“要和自然一致的生活”一切人间的法律、约定俗称的都要符合自然秩序,分歧在于什么是自然的,什么又是违背自然的。
一种观点认为:大鱼吃小鱼通知城邦的法律和习俗就应当保证强者比弱者得到更多的东西,还有观点认为,“主人和奴隶生来没有差异,二者的分别是由律令或俗例制定的:主奴关系源于强权;这是不符合正义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0~11页,北京,商务印书店,1981年)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正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分配的正义,由于强者和弱者各自的功绩和价值不同,所得的财富、职位、荣誉也应不同,根据几何比例关系,对于同等的人同等分配,对于不同的人不同分配;另一种是改正的正义,国家再对违法行为进行改正时,根据比例关系,损害与赔偿是相等的。
二,神学的自然法中世纪的神学家认为所谓的自然法是上帝的意志。
奥古斯汀完全有基督教的教义来解释法。
在人类“堕落”之前,人们生活在神国中,受自然法的制约,所有人自由而平等,“人人皆兄弟”,没有任何人对人的统治,没有奴隶。
国家和法律是人类“堕落”之后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一切丑恶现象,奴隶、统治、淫欲、权利欲等等,都是对“原罪”的惩罚。
实在法只是对这些丑恶现象才是正当的(《法理学》曾宪义、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72页。
)而另一位神学自然法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不是一味的用“原罪”来解释国家和法律的起源,他把服从分为两种,一种是奴役,它是违背自然的,是“原罪”的结果,另一种是人们对权威的服从,它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前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上来就是政治动物”。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本文把当代自然主义分为三派:以奎因、吉尔和撒加德为代表的科学自然主义。
由于他们把认识论问题还原为科学问题,看作是科学的一部分,用科学替代哲学,这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认识论的地位。
以劳丹为代表的规范自然主义把认识论同价值论联系在一起,把自然主义伦理学融入到科学哲学之中,描述性和规范性也融合在一起。
第三派认为认识论不但要自然化,还应该社会化、历史化。
该派着眼于认识的社会文化性,认为不但要研究个体的认识,还应着重研究群体的社会认识。
代表人物是瓦托夫斯基、富勒以及唐斯等人。
本文试图对各派观点加以评析。
【关键词】自然主义/认识论【正文】自然主义(naturalism)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它贯穿于欧洲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纵观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把自然主义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古希腊萌芽时期;十七——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自然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特别是美国)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
本文拟就当代的自然主义进行考查。
一、科学派的自然主义1.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在科学哲学中最早明确倡导自然主义的哲学家当推奎因。
奎因提出自然化认识论的动机是对传统认识论的不满。
我们知道,所谓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是指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唯理论的认识论。
在奎因看来,传统的经验论有两个教条:一是所谓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问题;按照奎因的观点,如果全部科学(包括数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只是沿着边缘与经验相接触,那么分析——综合命题便没有了明显的界限,因此,认识论问题便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了。
这是奎因自然化认识论的起点。
二是所谓的还原论教条。
奎因认为,休谟欲将关于世界的知识还原为感觉印象是不成功的,因为关于存在的全称陈述以及关于将来事件的陈述是不能用感觉印象来确定的。
因此后来人们转向用语境定义(contextual definition )和集合论来使知识还原。
如罗素的《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等都企图将普遍科学语言翻译成逻辑的语言,然而这些努力都失败了,因为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告诉我们,即使有自洽的公理,也不能涵盖整个逻辑系统。
因此,传统的经验论走入了误区。
对传统的唯理论的挑战则更为严重。
唯理论者追求一种内在完备的理性的逻辑建构,以作为知识的基础,然而这一基础动摇了。
因为,人们已认识到,用以建构的那种元逻辑和元标准根本找不到,前提性知识无法建构。
另外,上面所提到的哥德尔定理更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逻辑建构的内在缺陷。
所以不可能为科学知识建构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1]由以上分析可知,奎因的自然主义的一个来源是整体论(holism);另一个来源是非再生的实在论(unregenerate realism),这种实在论所表现的是“除了科学内部可以商量的、不确定的事物之外,毫无惶惑之感的自然科学家的坚定状态”[2]。
这种非再生的实在论的目的是建立科学主义(scientism),而整体论提出的目的则是放弃第一哲学,即传统的认识论。
这两者的结合使奎因认为应该放弃合理重构,从而诉诸于心理学,把认识论看作是对认识的实际进行过程的记录,因此认识论者成了科学地探究人类知识获取的经验心理学家,“认识论的地位仅仅降低为心理学(因此,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1],p. 74)可见,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认为,传统的认识论虽然受到挑战,但在新的澄清的意义上认识论还存在,不过此时它已经是自然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了。
它和传统认识论的一个明显区别便是我们可以自由地运用经验心理学。
这实质上就是把科学认识论降级到自然科学内部,从而取消了认识论的独立性地位,代之以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因此我们称以他为代表的一派观点为科学派的自然主义。
奎因的观点可参见陈波的文章(《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4.)。
在八十年代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争论不休之时,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思想引发了不同的自然主义流派,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2.r.n.吉尔的工具化认识论吉尔提出工具化认识论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传统的方法论基础主义失败了。
例如,莱欣巴赫不是在逻辑中而是在实际行为规则中寻找方法论基础,哈金(hacking)论证说,这些规则序列是随机的,从而也就不知道其是否合理。
而卡尔纳普则在方法论上采取归纳逻辑的计划,他的观点也受到严厉的批判。
继卡尔纳普等人之后,拉卡托斯和劳丹提出了元方法论。
吉尔认为元方法论不能为反对相对主义提供有力的辩护,因为劳丹的策略实际上是直觉主义的元方法论,它是以判断关于科学合理性的前直觉知识的合理性为起点的,因此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解明策略而不是辩护,合理性问题因而被抹杀了。
可见,元方法论也困难重重。
波普尔将其方法论建立在否定后件推理的简单规则之上,而拉卡托斯(katos)已经证明,若遵循波普尔的规则,会将一切理论证伪。
如果假定应排斥被证伪的理论,那么一切理论都应被排斥,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综上吉尔认为,想从事寻找基础的工作是不可行的,应该放弃方法论基础主义而选择自然主义。
“对任何科学来讲,都不存在哲学的基础,也不存在探讨科学的理论深度的哲学方法,存在的仅是科学方法本身”。
[3]第二个原因是虽然库恩、汉森、奎因和坎贝尔(campbell.d.t)等人使心理学、经济学以及计算科学成为自然化认识论的基础,但是在吉尔看来,这些学科尚不足以完成这项任务。
第三个原因是从六十年代起,认知科学开始出现并且对哲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及语言哲学、心理哲学和认识论产生了影响,进而也开始影响到科学哲学。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科学哲学家开始把认知科学作为对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所做的哲学研究的一种手段。
吉尔正是其中的一位。
为把这种研究手段推向深入,1988年以后,他又把认知科学分为三束:①人工智能,②认知心理学,③认知神经科学。
其中每一束都为科学哲学的中心研究课题提供了模型。
这样,吉尔自认为已经完成了把科学哲学建立在认知科学基础之上的任务。
这也正是他的工具化认识论(即自然化科学哲学)的核心所在。
即“理论是通过一种包括个体判断和社会关联两者的自然过程而被接受(或放弃)的,并不涉及什么理论选择的合理性原则”。
([3],p.7)自然主义的科学哲学不需要定义合理性,因为“理论选择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从真正的行为者在其实际科学生活所面临的种种选择开始”,[4]“对我来说,存在的唯一一种合理性便是为达到已知目的而去运用经验确认策略的工具”。
[5]可见,吉尔把合理性看作是工具性的,因而也就无需对其进行定义。
因而我们称他的观点为工具的认识论。
伊弗朗(n.j.efron)和费池(m.fisch)从合理性的角度出发批评吉尔。
他们认为,吉尔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因为它忽视了合理性问题。
吉尔在判断模型的相对优势时过分强调其自然的模型技巧,过分强调自然的直观推理(uatural heuristics),而对刻画科学活动的模型、发现错误以及模型化的系统尝试等的反省却不够重视。
因此,“科学和其它人文学科的这一方面——即创造性的、思辨性的、反应性,简言之即说明的合理性方面——在吉尔的研究中完全被忽视了。
”这样看来,吉尔对科学的说明像其它自然主义者的观点一样,确切地讲排除了关于科学的很重要的且最需要解释的方面。
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吉尔放弃了合理性,才使他的理论的解释性价值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由于合理性对科学的探究来说是基本的,因此“吉尔的众多洞察和深刻的分析的结合并没有象他所说的那样能真正地解释科学”。
[6] 我们可以把他们的观点总结如下:一方面,科学不单单是纯形式的模型建构过程,它还有非逻辑的因素,后者恰被吉尔忽视了;另一方面,吉尔应该为自己的自然主义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然而他却放弃合理性,从而也就无法为自己辩护。
总之,吉尔的工具的认识论本质上与奎因的观点一样都诉诸科学以解决认识论问题。
他们或者把认识论看作心理学的一个部分,或用认知科学研究认识论。
二者都使认识论问题“实证”化了,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取消了认识论问题。
不过,与奎因相比,吉尔更加注重工具的合理性,从而上承分析哲学的方法论余绪,而更靠拢美国新实用主义的哲学精神。
他以工具为出发点,试图使自然主义有解决描述和解释两方面的认识论问题的能力。
但是吉尔忽视了科学认识的文化学方面,这一点伊弗朗是对的。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从库恩、汉森以来,对科学认识的社会研究(即科学的社会认识论)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科学的非逻辑方面也得到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从这一点上说,吉尔在自然主义诸流派代表人物中,受传统分析哲学的影响似乎较深,而同人文主义和价值论最为疏远。
3.撒加德、丘奇兰德、西蒙等人的计算化认识论如果说奎因、吉尔等人的自然化科学哲学的观点仍然有相当浓厚的抽象理论特色的话,那么,撒加德的思想则试图实际地把认识论实证化。
在《计算的科学哲学》一书前言中他具体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书用一种解题和归纳的计算机程序来解释计算的观念同关于科学理论的发现、评价以及应用等的关联”。
[7]可见,撒加德试图在计算机的框架内解释科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其观点如下:a.理论是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复杂资料结构;它们存在于由规则、概念以及解题所构成的高度组织的集合之中;b.解释和解题是由规则、概念以及解答等作为中介的计算机程序;c.理论的发现和评价是在解释和解题的语境(context )中引出的子程序;d.理论概念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产生于发现程序,并且与其它概念有关联;e.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理论活动和实验活动都是基本的,二者不可偏颇;f.科学应如何研究,关于科学如何运行的描述性研究可以作出根本性的贡献。
(p.189)撒加德认为这个科学理论性质的计算性说明是较全面的。
他对pi系统充满信心,认为它能解决认识论的许多问题(如规范和描述之间的关系)。
但是后来他发现pi系统至少有两点不足。
一是,现时的模型不能解释问题如何出现,因为pi要求的是给出问题;另一个不足涉及到pi中观察信息的来源,因为许多科学问题产生于观察和实验,而pi对新观察和实验的来源没有发言权。
([7],pp.175—176,)由于pi系统有局限性,所以撒加德近来又发展了他的观点。
他从注重科学自身转向也注重科学的社会性,并给出一种新的模型,“该模型从布散式人工智能(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egence.dai )的观点出发来看待科学共同体”。
[8]亦即对科学的、心理的以及社会因素给出一种综合的看法,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社会模型。
因为此前有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学说认为,所有解释社会现象和个体现象的尝试肯定只涉及有关个体的事实,据此可知,社会解释能够而且最终会被还原为心理学解释。
不管这种学说是否成立,撒加德认为,把科学看作布散式计算的系统并非是以该学说为先决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