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6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作者:王耀平上传时间:2008-12-16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会计面临“诚信危机”,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假账大量盛行,诚信危机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本文首先从会计信息的基本内容入手,主要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其成因的认真分析,发现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成因是企业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企业会计法不够完善等;最后提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完善法规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内部控制;治理对策
引言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削弱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可能导致企业微观决策失误或贻误战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根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是刻不容缓。
本文拟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谈一些看法。
1会计信息的基本内容
1.1会计信息的概念及作用
1.1.1会计信息的概念
尽管会计信息是会计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然而人们对它的理解、阐述却仍多种多样。
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①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②会计信息是关于价值运动的信息;③会计信息是可以计量的;④会计信息可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
首先,我们应明白信息是什么,会计与信息什么关系?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将这种适应反作用于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决策学代表西蒙则认为,信息是影响人们改变对于决策方案的期待或评价的外界刺激。
由此可见信息是人们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相伴而生并对人们行为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刺激。
会计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是一般信息理论在经济活动问题上的应用,它是以数量方式提供与决策有关的信息的信息系统的一个部分,又是用信息概念决定的基本领域的一部分。
其次,会计信息的内容是有关经济活动的,它要用货币来表示,以表明企业在一定时点和一定时期内资金运动的状况。
然而,经济活动又总在其内隐藏着价值的流动。
虽然有学者指出,会计所处理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但任何商品的价格却是由其价值所决定的,价格的波动也是在价值的上下限进行着。
因此,会计信息是一种有关描述经济活动的价值运动的信息。
在现代经济中,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会计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包含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数据输入、系统转换、信息输出”三个有机过程。
它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
1.1.2会计信息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随着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国际化,以及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内涵的日益复杂,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上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而重要的作用。
(1)会计信息能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
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股东和债权人,无论是现在或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人,为了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了解已投资或计划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会计信息能评估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动
企业内外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主要是为了帮助未来的经济决策,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其中主要内容侧重于财务预测,如现金流量、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等。
(3)会计信息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财政部门根据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监督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税务部门通过阅读企业的会计资料,了解税收的执行情况。
(4)会计信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
企业将生产经营的全面情况进行搜集、整理、将分散的信息加工成系统的信息资料,传递给企业内部管理部门。
企业管理者可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决策,采取措施,改善生产经营管理。
1.2会计信息质量及特征
1.2.1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所提供的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
因此,在会计理论的探讨与会计实务的操作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直接与企业的经
济活动相关。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它由企业会计目标所决定,是对会计信息“能够满足特定决策需要”这一总体要求的深刻化、具体化和明朗化。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出来的无形产品。
作为产品,就一定有质量,产品质量越好,越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如果会计信息质量低,即使提供了,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没有多大用处,会计目标也难以实现。
1.2.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即会计信息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就是它的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一方面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是鉴别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财务报告所反映出来的数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出了规定;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质的标准,对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起约束作用,使其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成为评价和衡量会计信息的重要标准,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又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与行业目标。
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确立就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目的有直接的联系,同时也给企业的会计实务提供了一种约束因素。
一般来讲,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性
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
显然,目前的财务报告已经达到了一般相关性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这样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但是,使用者在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
因此,财务会计信息只有在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时,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
相关性包括三种概念,即决策相关性、目标相关性、语义相关性。
决策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特定经济决策相关;目标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使用者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关;语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能够使使用者了解财务报告的用意。
理解会计信息比了解使用者的决策和目标更为容易。
所以,语义相关性比决策相关性、目标相关性更易于达到。
(2)可靠性
会计信息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忠实反映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
可靠性的主要标志包括反映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
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真实性要求会计人员选择恰当的会计方法,如果会计方法不当,无论会计人员如何审慎无误的运用,所得出的结果都是不准确的;真实性这一特征旨在减少会计方法的偏差,使会计信息更能恰当的表达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其更具有可靠性。
可核性是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的个人分别采用同一会计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处理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可核性确保会计人员正确而无偏差地使用其所选择的方法加以计量,不论该方法是否恰当,只要会计人员已正确使用,并未参杂个人偏见,会计信息就符
合了可核性的要求;可核性的特征旨在减少会计人员的偏差,而不计较会计方法是否恰当。
中立性是指在制定或实施各种准则时,主要关心所得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不是偏重新规则对特定利益者的影响。
会计人员不能为了达到想要得到的结果,或诱致特定行为的发生,而将信息加以歪曲或选用不适当的会计原则。
2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描述及其成因分析
2.1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描述
会计信息的本意是供信息使用者决策使用,如果失去了真实性,无异于其死亡。
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除了危害经济与管理之外别无它用。
根据近年会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差,会计信息失真和违法违规情况严重。
下表2-1,2-2是财政部及国家审计署对我国部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情况。
表2-1:财政部2002年对159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
项目不实(户)虚增(亿元)虚减(亿元)失真度(%)
资产147 18.48 24.75 0.95
所有者权益155 19.36 18.17 1.82
利润157 14.72 19.43 33.4
资料来源:《2002年国家抽查统计》
表2-2:国家审计署2003年对16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的质量检查
项目严重失实(份/家)占抽查数的比例(%)
审计报告23 71.9
会计师事务所14 43.8
资料来源:《2003年国家抽查统计》
由表2-1和表2-2我们可以看出,有不少被抽查企业的会计报表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良莠不齐,所查的16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总体审计质量比往年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未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回避审计责任,用保留意见或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代替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会计信息不同程度地存在失真情况,有的问题仍相当严重。
下表2-3,2-4是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关于会计诚信品质的调查情况。
表2-3:总会计师目前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地位
满足情况很高一般摆设说不清楚
所占比例14.96% 73.56% 11.48% 11.48%
资料来源: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
关于会计诚信品质的构想.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在对“总会计师目前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地位”的调查中发现:选择“很高”的被调查者占14.96%,选择“一般”的被调查者占73.56%,选择“摆设”和“说不清”的占11.48%.调查结果表明,总会计师是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之一,是财会方面高层次专业管理人员,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决策中,应当举足轻重。
但是,目前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总会计师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如表2-3所示)。
表2-4:您认为挽救会计行业“信誉危机”关键在于
满足情况严惩造假者加快相关法规的建设改善执业环境进行诚信教育
所占比例17.41% 4 0.67% 29.67% 12.25%
资料来源: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
关于会计诚信品质的构想.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而对“挽救会计行业‘信誉危机’关键在于”的调查中发现:17.41%的被调查者选择“严惩造假者”;40.67%的被调查者选择“加快相关法规的建设”;29.67%的被调查者选择“改善执业环境”;12.25%的被调查者选择“进行诚信教育”。
调查结果说明,总会计师认为挽救会计行业“信誉危机”,首要关键是加快相关法规的建设,根据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优化制度设计,进而改善会计执业环境(如表2-4所示)。
通过以上各表的分析,可以看出总会计师们对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忧虑和关心,绝大多数总会计师们不愿做假账,他们更愿意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实事求是地记账、算账,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使得他们被动或主动地做了假账,例如,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相关法规不配套,惩处不严厉,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出现技术性造假等等,诸如此类原因很多。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不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内部经济管理部门,或者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等有关各方,都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并作为相应决策的依据。
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不仅无法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经营与财务情况的
需要,而且将严重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2.2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
2.2.1无意失真
(1)无意失真的含义
无意失真是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财会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会计核算中发生各类失误。
无意失真是指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等外因的影响,造成的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报出会计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
因此,无意失真也称为会计错误。
这种失真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意”,这与那种故意曲解有关的规定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恶意失真行为有严格的区别。
但是,这两种“失真”造成的后果都是非常恶劣的。
(2)无意失真的内容
①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②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③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传统核算技术错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纯技术层面的原因,如会计核算进程中的重记,漏记,串账,笔误,借贷方向错位等错误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有些错误与会计人员的熟练程度有关,如果其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较低,就会发生较多的错误,也有些错误与其熟练程度并无直接联系。
从人的生理角度看,财会人员在大量的业务面前,难免会由于疲劳或大意而发生一定比例和一定数量的差错。
(3)无意失真的特点
①无意失真并非出于故意,而且从客观后果上看,经办人员并没有从中获益。
例如,会计人员由于业务生疏,将应计入制造费用的车间管理人员差旅费计入了管理费用;出纳人员由于粗心大意,误将现金收入8,000元记为800元,但并没有侵吞差错部分;材料核算人员因月末结账任务繁重,对材料收发业务只记总账而未记明细账等。
②无意失真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也可能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而只是在业务处理过程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
例如,会计人员误记会计科目或误记金额,出纳人员为图方便没有逐日登记现金日记账,而将几天的业务合并填列等错误,均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③无意失真往往只是个人行为,而非团伙行为。
④无意失真往往易于查找和纠正,一般不具有隐蔽性。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则错误很容易复核,在账目核对、试算平衡、内部审计等环节中被发现,并被予以纠正。
2.2.2故意失真
(1)故意失真的含义
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也称为会计舞弊。
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
舞弊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
他与无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舞弊是见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众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列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难让人发现。
在这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有关人员的故意作为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直接因素。
其“作为”的结果导致账账不符、账表不符和账实不符。
而其中的账实不符则是其中最隐蔽,危害最大的一种。
多数的恶意失真都是有关经办人员以事实无从查起,无法进行账实核对作为侥幸心理而造成的。
(2)故意失真的内容
①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②侵占资产;③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④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⑤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3)故意失真的特点
①故意失真一般都是故意行为,当事人进行舞弊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企图。
例如,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隐瞒现金收入业务;企业领导为虚夸利润,粉饰企业及骗取上市资格等而授意财会人员虚列收入,人为少计费用等。
②故意失真一般都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掩盖,与客观事实不符,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不能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③故意失真可能是个人行为,也可能是串通舞弊的团伙行为。
例如,出纳人员以篡改凭证的方式贪污现金,通过私自签发支票并不予登记的方式挪用企业存款等属于个人舞弊;而材料核算人员与仓库保管人员串通作弊,侵吞企业财物,企业领导授意有关财会人员人为调整账目,虚计损益则属于团伙舞弊。
④故意失真由于一般都有预谋,因而手段比较隐蔽,较难被发觉。
⑤故意失真一般后果比较严重,往往导致企业财产受损,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流失等经济后果,而且它一般与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伴生。
2.3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具体而言,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2.3.1会计核算资料失真
主要是指作为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失真。
会计凭证失真出现在原始凭证上。
常见的是通过以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达到隐匿事
实真相的目的或者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之术列入合法项目之中。
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失真除受到会计凭证失真影响之外,还大量存在伪造账簿,虚设会计科目,故意违反制度要求,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法,以及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等。
2.3.2成本费用核算失真
企业受利益机制驱动,利用现代财务会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
在成本费用发生的确认方面,现行会计制度要求以合法完整的原始凭证作为确认当期成本费用的依据,这样会使企业当期有许多成本、费用已发生,但当在当期尚未取得合法原始票据,或者虽取得原始票据尚未完善手续送达财务部门,而无法作为当期发生的成本、费用予以确认,只能在以后期间确认。
这部分在当期发生但不在当期确认的成本、费用,对于当其经营成果而言,是一种潜亏因素,只能导致会计报表低估成本费用,夸大经营成果。
而这种局限性恰给予某些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隐瞒费用支出,虚增利润,以达到粉饰经营状况的目的。
2.3.3对外投资收益体现失真
对外投资财务监控不力,致使对外投资及收益水平未能真实体现,如人为地减少收入或增加亏损,截留或隐瞒投资收益、私设“小金库”等。
2.3.4税金核算失真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会计报表是国家税收部门征收税金的重要依据。
许多单位受到利益驱动,小集体、本位主义作怪,只强调自己的小集体利益,忘记国家利益,采取不正当的手法,虚增虚减利润,偷漏国家税款,致使国家财政收入虚增虚减。
每年国家审计,物价财务税收大检查等,查出大量违法违纪行为,缴库金额超过百亿元之多。
2.3.5往来款项失真
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拖欠、长期不清。
主要表现有:许多已确认收不回来的债权或付不出去的债务处于长期挂帐,悬而不决状态。
但事实上都已不复存在,或是因企业会计人员频繁更换、交换手段不健全,各种应收款项长期无人问津。
2.3.6会计报表编制失真
企业为达到某种利益,把会计报表变成随意变化的“橡皮泥”,出现多套内容不一致的会计报表,如对财政报的是穷账,对银行报的是富账,对税务报的是亏账,对企业分析报的是盈账等。
2.4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
面。
2.4.1企业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1)企业缺乏会计监督的自觉性
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削弱了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支持,也无法形成对企业会计监督的有效再监督机制。
(2)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软弱
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通过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内部审计又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代表着单位利益。
许多企业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国家实施的微观经济监督,其主要职能与国家审计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审计范围大小的不同。
迫于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暂行规定》文件精神,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这样内部审计机构在运行中不能被企业真正接纳,反而受企业排斥。
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不能过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误解,采取明哲保身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处处小心翼翼,对企业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视而不见。
2.4.2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
现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放权让利”改革,在围绕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革除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弊端。
①在单一公有制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亦即全体人民,但具体到每一个企业,产权主体实际上很不具体,人人所有,而人人都没有。
这样,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形成了事实上的缺位,国有企业没有真正的所有者,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当企业领导人员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领导者的权能急剧膨胀,加上他们拥有极强的国有资产操纵和控制权,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便产生短期行为,会计核算以领导者的利益为核心,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②由于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自身又缺乏根本的利益动力机制,加上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权,所以对企业的监督十分低效。
③国有企业的债权人大多是国有银行或国有企业,而这些债权人的所有者同样是国家,因此,债权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并不很重视,企业会计信息对债权人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2.4.3企业会计法不够完善我国现行《会计法》法律责任的安排,除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外,并没有涉及民事责任。
而民事赔偿责任对造假者而言,将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