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3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空气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 教学内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水质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2 教学内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土壤监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土壤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0.5分式方程(2)(教案)主备人:殷雯 审核人:王太广【教学目标】1、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较为复杂的分式方程;2、经历解分式方程的过程,探究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感受验根的必要性。
3、归纳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步骤.【教学重难点】探究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教学过程】一、 复习回顾:1、 什么是分式方程?2、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练习:解下列分式方程:(1)542332x x x +=-- (2)544101236x x x x -+=---问:分式方程544101236x x x x -+=---与方程3(54)410(36)x x x -=+--的解相同吗?二、探索活动:讨论:为什么(2)中求得的根x =2不适合原分式方程?分式方程的增根:如果变形后的方程求得的根不适合原方程,那么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问:(1)你认为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哪一步变形可能引起增根?(2)你认为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增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你能用较便捷的方法检验解分式方程产生的增根吗?三、例题讲解:例1、解下列分式方程:(1) (2)归纳小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1x 20x 30+=22216224x x x x x -+-=+--练习:解下列分式方程: ①752x x =- ②11322x x x -=--- ③2212933x x x x -=-+-例2、若方程x mx x --=-525有增根,那么增根是什么?此时m 为何值?例3、当m 为何值时,解方程225111mx x x +=+--会产生增根?拓展提升1、当m 为何值时,分式方程 无解?22024mxx x +=--。
《火箭》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能及其转化《第五课火箭》的教学,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相关知识。
这节课主要是利用网络来搜索来了解有关火箭原理、分类、组成、特点及应用的相关知识。
学生学会利用网络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法,进行资源整合,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思考中发展自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了解火箭是喷气式发动机的一种。
2.了解现代火箭的构造和特点,了解多级火箭是星际航行的运载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看火箭的结构和发射方面的音像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火箭的结构与此工作原理,明白火箭升空的方法。
2.通过上网和利用图书资料查找有在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相关资料,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在箭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现代火箭在航天方面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而努力发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2.通过对火箭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养成关心社会重大问题,关注科学技术发新进展和新思想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利用关键词在网络、网站中搜索关箭的相关知识。
2.将利用网络获取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利用搜索引擎快速而又准确地检索到有关火箭的文字和视频信息并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什么是热机?2.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是什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二、激发学习动机:我国是火箭的故乡。
“冲天炮”实际就是火箭的祖先。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6.1物体的质量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6.3物质的密度6.4密度知识的应用6.5物质的物理属性7.1走进分子世界7.2静电现象7.3探索更小微粒7.4 宇宙探秘8.1力弹力8.2重力力的示意图8.3摩擦力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9.1 二力平衡9.2牛顿第一定律9.3 力与运动的关系10.1压强(课时1)10.1压强(课时2)10.2液体的压强10.3大气压强10.4浮力10.5物体的浮与沉《6.1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2.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三、教学资源牙膏、药品的包装盒、小金属块、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导入:从教室内物品引入,针对P2图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后举例。
结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2.质量的单位要求学生根据拿出牙膏、药品的包装盒等,通过观察,寻找有关质量的标志.提问:我们平时所买的物品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引出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进行对比单位换算练习(学生展示):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毫克,合___千克;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3.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2)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4)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5)学生对照说明书演示测量小金属块的质量(学生讨论并操作).4.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指导学生讨论概括: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并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质量.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托盘天平的使用.2.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三、教学资源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四、教学设计1.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说出天平的主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铭牌”.明确:铭牌上标的:“称量”和“感量”是什么意思?(称量表示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感量表示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2.问题探究:怎样称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可行?你的方法又是什么?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越小.让学生明白:设计和填写表格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重要环节.3.问题探究: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合理的顺序应该是:(1)测空杯的质量(2)把水倒入杯中(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先测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出后测空烧杯的质量,最后两者相减.说说这种方法的不妥之处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容器内会留有少量液体,测量结果会偏小)4.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3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三、教学资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铝块、刻度尺、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学生思考并举例,提出各自的见解.如: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教师手拿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能单凭体积来鉴别它们的种类吗?教师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个较大铝块,问:你能单凭质量来鉴别它?那么我们能通过比较什么来鉴别金属块的种类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别金属的种类,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质量(g)2.密度概念的建立从表格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联系对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2)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 g/cm3=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3)叙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能叙述其物理意义.3.例题(学生板演)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4.课堂小结: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三、教学资源小石块、盐水、烧杯、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1.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那么1L=____mL=____dm3提问: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2.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巡视并与学生探讨.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步骤: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验3.提问:测液体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两种方案的比较:学生讨论方案并对比优劣4.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有一体积为30厘米3的铜球,质量为89克,则该铜球为实心吗?空心部分体积有多大?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组织学生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内容(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质量公式:由ρ=m/v得m=ρv可算出质量.(2)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体积公式:由ρ=m/v得v=m/ρ可算出物体的体积.(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公式:ρ=m/v.5.组织学生归纳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2.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道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2.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三、教学资源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烧杯、热水.四、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属性.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度大小.要求学生将硬度和生活中物质的有关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3.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5)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将金属勺子和塑料勺子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两手分别捏住另一端,哪一只手感到热就表明这把勺子的导热性能好.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体会.5.课内小结学生归纳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三、教学资源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四、教学设计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实验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实验2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实验3师: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 3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应选模型2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而这颗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若干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多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分子还是水,再分就不是水了.内容:一些图片,包括现代显微镜和原子分子图片.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而我们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仅为0.1mm,由此可见,分子不借助于高级的仪器仅凭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反之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显然也不是分子,而是小微粒.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例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落叶飘零D. 冬天,雪花飘飘例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让学生再一次的回顾实验二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教师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些例子,同时让学生也展开思维,列举与相关的现象,共同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师:在手帕上洒些香水,问同学们能闻到吗?说明:实验时,特意离一些同学近一些,然后问近处和远处的同学闻到没有,这个时间差证明了分子运动到远处需要时间.介绍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和水,铅片和金片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扩散的速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学生分析诗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同时在教室的饮水机中取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放入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先红,进而找出原因.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举例,如:为什么炒菜比腌菜咸的快等.板书: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例3: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回顾实验3设问:既然本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什么在没有混合之前这些分子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而任凭这些空隙存在呢?实验:肥皂泡实验、水银的聚合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地压缩任何物体,说明分子间还存在着斥力.板书: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例4: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有间隙D.物质间有扩散现象例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教师再做总结.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在电视广告中你所了解的有哪些商品宣传中称自己为纳米材料制成的?五、教学反思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四、教学设计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 第一题五、教学反思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
火箭课前准备一、新课标学习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火箭是喷气式发动机的一种.了解喷气式发动机和内燃式发动机的不同.知道喷气式发动机分为空气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喷气发动机两类,了解二者的异同、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利用挂图了解火箭的基本结构、部件、工作原理.通过网络多了解火箭方面的知识,开拓视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当今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二、整体感知三、相关知火箭当今,人们在习惯上称无控火箭为火箭;称装有战斗部(爆炸装药)的军用有控火箭为导弹;称发射卫星或宇宙飞船的有控火箭为运载火箭.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空间开发利用活动的范围和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的火箭技术、资料、装备及技术人员,被称为“战利品”由美国和苏联瓜分.并成为美、苏两国发展运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技术基础.苏联在科学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都远不及美国,但因十分重视运载火箭的研制,并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特别关注,故使其运载火箭技术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创下诸多世界第一。
其“联盟号”、“质子号”大型火箭的可靠性及载荷能力均较高.1988年5月,又研制成功了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箭“能源号”.其近地载荷能力为100吨,而且还可再提高50%.虽然,今天苏联已不复存在,但其航天事业的多数机构,主要技术力量,85%的设备和设施都由俄罗斯继承,所以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参与火箭技术剧烈竞争的主要角色.1957年,在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强烈震动下,美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加快了火箭研制的步伐,1958年发射人造卫星成功;60年代末,在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主持下,研制出巨型火箭——“土星5号”其载荷能力为50吨,为实现登月计划提供了有力的运载工具,并使美国在空间技术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美国研制的大推力火箭“大力神”、“宇宙神”及中型火箭“德尔它”的可靠性都较高,成功率高达96%.进入70年代后,现代火箭技术已不再为美、苏两国垄断.法国、日本、中国、英国相继研制成功自己的火箭.“欧洲空间局”于70年代末研制出大型运载火箭——“阿里安”系列,坐上了火箭技术的第三把交椅.日本从50年代始,研制适用于科学研究的小型火箭.至90年代,研制出载荷能力2吨的运载火箭H—Ⅱ号.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起步于50年代末,现已拥有可将多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长征”运载火箭系列:长征一号(中文代号CZ-1:英文代号LM-1).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长征二号(CZ-2;LM-2),于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1980年5月18日,一支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冉冉升空.几分钟后,它在茫茫的天际,从人们的视力范围内渐渐隐去……它飞出了大气层,半小时后,它准确落入预定地区.外界评论:中国已能发射洲际导弹;长征三号(CZ-3,LM-3).于1984年初研制成功,它具有把1.40吨载荷送上同步轨道的能力,该能力居世界第四位.特别是它采用了代表当今世界运载火箭技术先进水平的、液氢液氧发动机.这一技术目前仅为美、俄、欧洲局、日本等少数国家所具为,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86年1月,美国航天飞机失事,美国、西欧的火箭发射又连遭失败,国际商用卫星排队待发.中国不失时机地研制出大吨位运载火箭长二捆(CZ-2E).不仅载荷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达9.2吨),而且研制时间短(仅用了18个月).1992年8月、12月先后发射两颗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澳大利亚所有的“澳星B”,使我国独立开发宇宙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一年,我国第一台用水银作推进剂的新型离子火箭发动机的试验样机,也在兰州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这种发动机技术难度大,在国际上也还处在试验阶段.它具有体积小、控制精度高,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在大推力火箭将卫星送入空间轨道后,它作为动力、用来对卫星的精确位置和姿态进行控制.今后,在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推力小或航速小;二、成本高;三、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四、学法点拨本节学习应利用好课本图片,通过观察图片认知火箭的基本构造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其工作原理,利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区分空气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喷气发动机.教材知识全解一、喷气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优点1.原理原理:它的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后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这种气体从尾部以极高的速度喷出,同时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力推动机身向前运动.2.优点由于它不需要像活塞、螺旋桨那样的传递结构,从而减少了能量的损失,大大提高了机身的飞行速度.二、空气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喷气发动机三、液体燃料火箭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作过程及特点现代火箭使用的燃料多为液体燃料.液体燃料火箭主要由燃料箱、氧化剂箱、输送装置、燃烧室和尾部喷口组成,如图10-5-1所示.输送系统按时按量地把燃料和氧化剂输送到燃烧室中,最初用电火花点燃,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随后继续进入燃烧室的燃料和氧化剂,由于燃烧室的温度已升高,从而可以自行燃烧.燃烧产生的气体以很大的速度从喷口喷出,同时对火箭产生强大的反冲推力,使之前进.现代火箭的特点是功率巨大,不仅可以在高空飞行,而且还可以飞出大气层.多级火箭又能作为星际航行的运载工具.课后小结一、知识梳理1.喷气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液体燃料火箭的主要组成:①燃料箱②氧化剂箱③输送装置④燃烧室⑤尾部喷口二、方法规律总结本节学习应以讨论为主,课前布置预习、查询资料,上课时资源共享,充分体验科技的力量,养成爱科学的良好品质.三、思维误区本节主要是在区分喷气式发动机和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上学生易存在模糊认识,应借助图片理解好二者的工作原理,排除障碍.课本“作业”答案课本第26页1.利用网络查询资料,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汲取网络丰富的营养,除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外,还应了解美、俄等国家的情况.2.这是一道实践性练习题,要亲自动手做一做,总结成败经验,养成动手好习惯.。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教学目标】1.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并能分析解决加速和偏转方向的问题。
2.知道示波管的构造和基本原理。
3.通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偏转过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力学和电学知识处理偏转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给学生抛出2012年全世界粒子物理学界最振奋人心的消息:发现“上帝粒子”。
给大家讲述中国科学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2012年KITPC拓展项目活动,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原理。
结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图片讲述参观感受,介绍电子直线加速原理与世界粒子物理研究前沿对接,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教学任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的平衡问题师生活动:出示问题问题1:水平放置的两平行金属板间有一匀强电场,已知板间距离为d=5cm,有一质量为m=1.0×10-9kg、带负电的液滴悬浮其中,其电荷量为5.0×10-12C,要使液滴处于静止状态,两极板间应加多大的电势差?哪块极板的电势较高?以提问的方式,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投影解题过程。
学生回答:略2.教学任务:带电粒子的加速师生活动:出示问题问题2:如图,两平行极板之间的距离为d,板间存在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有一电荷量为e,质量为m的电子,从左侧极板附近由静止加速,求:电子的加速度、到达右侧极板时的速度及所需时间。
问题3:如图,两平行极板之间的距离为d ,板间电压为U ,有一电荷量为e ,质量为m 的电子,从左侧极板附近由静止加速,求:电子的加速度、到达右侧极板时的速度及所需时间。
问题4:如图,两平行极板之间的距离为d ,板间电压为U ,有一电荷量为e ,质量为m 的电子,以初速度为v 0从左侧极板附近加速,求:电子的加速度和到达右侧极板时的速度。
学生分三组,分别完成问题2、问题3和问题4,分别汇报结果。
10.5 火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知道火箭是喷气式发动机的一种。
2.了解现代火箭的构造和特点,了解多级火箭是星际航行的运载工具。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火箭的结构和发射方面的音像资料,进一步了解火箭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明白火箭升空的方法。
2.通过上网和利用图书资料查找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相关资料,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现代火箭在航天方面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而努力发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2.通过对火箭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养成关心社会重大问题,关注科学技术发新进展和新思想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利用关键词在网站中搜索火箭的相关知识。
2.将利用网络获取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学难点】利用搜索引擎快速而又准确地检索到有关火箭的文字和视频信息并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万户的故事)最早的载人火箭的记录是明代一名叫万户的人,他坐在绑有几十支火箭的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点燃火箭,想使自己飞上天去,但他失败了,而且为此献出了生命。
他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令人敬佩和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们为了纪念万户的英雄壮举,把月球上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
二、新课教学1.火箭发展的历史早期的火箭主要用于战争,火箭的历史已有约900多年。
(1)火箭起源于中国三国时代的“燃烧箭”中华民族不但发明了火箭,而且还最早应用了串联(多级)和并联(捆绑)技术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
展示现代火箭的图片。
2.火箭升空的原理火箭使用的是喷气式发动机。
它的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后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这种气体从尾部以极高的速度喷出,同时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力推动机身向前运动。
由于它不需要像活塞、曲轴那样的传动装置,从而减少了能量的损失,大大的提高了机身的飞行速度。
10.5 二项式定理●知识梳理1.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是解决与二项式定理有关问题的基础.2.二项展开式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利用二项式展开式可以证明整除性问题,讨论项的有关性质,证明组合数恒等式,进行近似计算等.●点击双基1.已知(1-3x )9=a 0+a 1x +a 2x 2+…+a 9x 9,则|a 0|+|a 1|+|a 2|+…+|a 9|等于 A.29 B.49 C.39D.1 解析:x 的奇数次方的系数都是负值,∴|a 0|+|a 1|+|a 2|+…+|a 9|=a 0-a 1+a 2-a 3+…-a 9. ∴已知条件中只需赋值x =-1即可. 答案:B2.(2004年江苏,7)(2x +x )4的展开式中x 3的系数是 A.6B.12C.24D.48解析:(2x +x )4=x 2(1+2x )4,在(1+2x )4中,x 的系数为C 24·22=24. 答案:C3.(2004年全国Ⅰ,5)(2x 3-x1)7的展开式中常数项是A.14B.-14C.42D.-42解析:设(2x 3-x1)7的展开式中的第r +1项是T 1+r =C r7(2x 3)r -7(-x1)r=C r 72r-7·(-1)r·x )7(32x r-+-,当-2r +3(7-r )=0,即r =6时,它为常数项,∴C 67(-1)6·21=14. 答案:A4.(2004年湖北,文14)已知(x 23+x31-)n的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和是128,则展开式中x 5的系数是_____________.(以数字作答)解析:∵(x 23+x31-)n的展开式中各项系数和为128,∴令x =1,即得所有项系数和为2n=128. ∴n =7.设该二项展开式中的r +1项为T 1+r =C r7(x 23)r-7·(x31-)r=C r 7·x61163r -,令61163r -=5即r =3时,x 5项的系数为C 37=35. 答案:355.若(x +1)n =x n +…+ax 3+bx 2+cx +1(n ∈N *),且a ∶b =3∶1,那么n =_____________.解析:a ∶b =C 3n ∶C 2n =3∶1,n =11.答案:11 ●典例剖析【例1】 如果在(x +421x)n的展开式中,前三项系数成等差数列,求展开式中的有理项.解:展开式中前三项的系数分别为1,2n ,8)1(-n n , 由题意得2×2n=1+8)1(-n n ,得n =8. 设第r +1项为有理项,T 1+r =C r8·r 21·x 4316r -,则r 是4的倍数,所以r =0,4,8.有理项为T 1=x 4,T 5=835x ,T 9=22561x. 评述:求展开式中某一特定的项的问题常用通项公式,用待定系数法确定r .【例2】 求式子(|x |+||1x -2)3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解法一:(|x |+||1x -2)3=(|x |+||1x -2)(|x |+||1x -2)(|x |+||1x -2)得到常数项的情况有:①三个括号中全取-2,得(-2)3;②一个括号取|x |,一个括号取||1x ,一个括号取-2,得C 13C 12(-2)=-12, ∴常数项为(-2)3+(-12)=-20.解法二:(|x |+||1x -2)3=(||x -||1x )6. 设第r +1项为常数项,则T 1+r =C r6·(-1)r·(||1x )r ·|x |r -6=(-1)6·C r6·|x |r 26-,得6-2r =0,r =3. ∴T 3+1=(-1)3·C 36=-20.思考讨论(1)求(1+x +x 2+x 3)(1-x )7的展开式中x 4的系数;(2)求(x +x 4-4)4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 (3)求(1+x )3+(1+x )4+…+(1+x )50的展开式中x 3的系数.解:(1)原式=xx --114(1-x )7=(1-x 4)(1-x )6,展开式中x 4的系数为(-1)4C 46-1=14.(2)(x +x 4-4)4=442)44(x x x +-=48)2(xx -,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C 4482·(-1)4=1120.(3)方法一:原式=1)1(]1)1[()1(483-+-++x x x =x x x 351)1()1(+-+.展开式中x 3的系数为C 451.方法二:原展开式中x 3的系数为C 33+C 34+C 35+…+C 350=C 44+C 34+…+C 350=C 45+C 35+…+C 350=…=C 451.评述:把所给式子转化为二项展开式形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例3】 设a n =1+q +q 2+…+q 1-n (n ∈N *,q ≠±1),A n =C 1n a 1+C 2n a 2+…+C n n a n .(1)用q 和n 表示A n ; (2)(理)当-3<q <1时,求lim ∞→n nn A 2.解:(1)因为q ≠1,所以a n =1+q +q 2+…+q1-n =qq n--11. 于是A n =q q --11 C 1n +q q --112 C 2n +…+qq n --11C n n=q-11[(C 1n +C 2n +…+C n n )-(C 1n q +C 2n q 2+…+C n n q n )] =q-11{(2n -1)-[(1+q )n-1]} =q-11[2n -(1+q )n]. (2)nn A 2=q -11[1-(21q +)n ]. 因为-3<q <1,且q ≠-1, 所以0<|21q+ |<1. 所以lim ∞→n nn A 2=q-11. ●闯关训练 夯实基础1.一串装饰彩灯由灯泡串联而成,每串有20个灯泡,只要有一只灯泡坏了,整串灯泡就不亮,则因灯泡损坏致使一串彩灯不亮的可能性的种数为A.20B.219C.220D.220-1解析:C 120+C 220+…+C 2020=220-1.答案:D2.(2004年福建,文9)已知(x -xa )8展开式中常数项为1120,其中实数a 是常数,则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和是A.28B.38C.1或38D.1或28解析:T 1+r =C r 8·x8-r·(-ax -1)r=(-a )rC r8·x8-2r.令8-2r =0,∴r =4.∴(-a )4C 48=1120.∴a =±2.当a =2时,令x =1,则(1-2)8=1.当a =-2时,令x =-1,则(-1-2)8=38. 答案:C3.(2004年全国Ⅳ,13)(x -x1)8展开式中x 5的系数为_____________.解析:设展开式的第r +1项为T 1+r =C r 8x 8-r·(-x1)r =(-1)rC r8x238r-.令8-23r =5得r =2时,x 5的系数为(-1)2·C 28=28. 答案:284.(2004年湖南,理15)若(x 3+xx 1)n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84,则n =_____________.解析:T 1+r =C r n (x 3)n -r·(x23-)r=C r n ·xrn 293-.令3n -29r =0,∴2n =3r . ∴n 必为3的倍数,r 为偶数.试验可知n =9,r =6时,C r n =C 69=84.答案:95.已知(x x lg +1)n展开式中,末三项的二项式系数和等于22,二项式系数最大项为20000,求x 的值.解:由题意C 2-n n +C 1-n n +C n n =22, 即C 2n +C 1n +C 0n =22,∴n =6.∴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C 36(xx lg )3=20000,即x 3lg x=1000.∴x =10或x =101. 培养能力6.若(1+x )6(1-2x )5=a 0+a 1x +a 2x 2+…+a 11x 11. 求:(1)a 1+a 2+a 3+…+a 11; (2)a 0+a 2+a 4+…+a 10.解:(1)(1+x )6(1-2x )5=a 0+a 1x +a 2x 2+…+a 11x 11.令x =1,得 a 0+a 1+a 2+…+a 11=-26, ①又a 0=1,所以a 1+a 2+…+a 11=-26-1=-65. (2)再令x =-1,得a 0-a 1+a 2-a 3+…-a 11=0. ②①+②得a 0+a 2+…+a 10=21(-26+0)=-32. 评述:在解决此类奇数项系数的和、偶数项系数的和的问题中常用赋值法,令其中的字母等于1或-1.7.在二项式(ax m +bx n )12(a >0,b >0,m 、n ≠0)中有2m +n =0,如果它的展开式里最大系数项恰是常数项.(1)求它是第几项;(2)求ba的范围. 解:(1)设T 1+r =C r 12(ax m)12-r·(bx n)r=C r12a12-r b r x m (12-r )+nr为常数项,则有m (12-r )+nr =0,即m (12-r )-2mr =0,∴r =4,它是第5项.(2)∵第5项又是系数最大的项,C 412a 8b 4≥C 312a 9b 3,①C 412a 8b 4≥C 512a 7b 5.②由①得2349101112⨯⨯⨯⨯⨯a 8b 4≥23101112⨯⨯⨯a 9b 3,∵a >0,b >0,∴49 b ≥a ,即ba ≤49.由②得b a ≥58,∴58≤b a ≤49.8.在二项式(x +421x)n的展开式中,前三项的系数成等差数列,求展开式中的有理项.分析:根据题意列出前三项系数关系式,先确定n ,再分别求出相应的有理项. 解:前三项系数为C 0n ,21C 1n ,41C 2n ,由已知C 1n =C 0n +41C 2n ,即n 2-9n +8=0, 解得n =8或n =1(舍去).T 1+r =C r8(x )8-r(24x )-r=C r8·r21·x 434r-. ∴有∵4-43r∈Z 且0≤r ≤8,r ∈Z , ∴r =0,r =4,r =8.∴展开式中x 的有理项为T 1=x 4,T 5=835x ,T 9=2561 x -2. 评述:展开式中有理项的特点是字母x 的指数4-43r ∈Z 即可,而不需要指数4-43r∈N . 探究创新9.有点难度哟!求证:2<(1+n1)n <3(n ≥2,n ∈N *). 证明:(1+n 1)n =C 0n +C 1n ×n 1 +C 2n (n 1)2+…+C n n (n 1)n =1+1+C 2n ×21n +C 3n ×31n+…+C n n×n n 1=2+!21×2)1(n n n -+!31×3)2)(1(n n n n --+…+!1n ×nn n n 12)1(⨯⨯⨯-⨯ <2+!21+!31 +!41+…+!1n <2+21+221+321+…+121-n =2+211])21(1[211---n =3-(21)1-n <3.显然(1+n 1)n =1+1+C 2n ×21n +C 3n ×31n +…+C nn×n n 1>2.所以2<(1+n 1)n <3. ●思悟小结1.在使用通项公式T 1+r =C r n rn a-b r时,要注意: (1)通项公式是表示第r +1项,而不是第r 项.(2)展开式中第r +1项的二项式系数C r n 与第r +1项的系数不同.(3)通项公式中含有a ,b ,n ,r ,T 1+r 五个元素,只要知道其中的四个元素,就可以求出第五个元素.在有关二项式定理的问题中,常常遇到已知这五个元素中的若干个,求另外几个元素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是利用通项公式,把问题归纳为解方程(或方程组).这里必须注意n 是正整数,r 是非负整数且r ≤n .2.证明组合恒等式常用赋值法. ●教师下载中心 教学点睛1.要正确理解二项式定理,准确地写出二项式的展开式.2.要注意区分项的系数与项的二项式系数.3.要注意二项式定理在近似计算及证明整除性中的应用.4.通项公式及其应用是二项式定理的基本问题,要熟练掌握. 拓展题例【例题】 求(a -2b -3c )10的展开式中含a 3b 4c 3项的系数.解:(a -2b -3c )10=(a -2b -3c )(a -2b -3c )…(a -2b -3c ),从10个括号中任取3个括号,从中取a ;再从剩余7个括号中任取4个括号,从中取-2b ;最后从剩余的3个括号中取-3c ,得含a 3b 4c 3的项为C 310a 3C 47·(-2b )4C 33(-3c )3=C 310C 47C 4332(-3)3a 3b 4c 3.所以含a3b4c3项的系数为-C310C47×16×27.。
《有趣的地方》精彩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有趣的地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1.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有趣的地方,如公园、博物馆、动物园等。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有趣的地方。
1.4 教学步骤:Step 1:展示一些有趣的地方的图片,如公园、博物馆、动物园等。
Step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他们说一说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物。
Step 3:播放一些有趣的地方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地方。
Step 4: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自己曾经去过的有趣的地方,分享他们的经历。
1.5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经历。
第二章:公园的乐趣2.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公园的乐趣,激发他们去公园玩耍的欲望。
2.2 教学内容:介绍公园的一些设施和活动,如滑梯、秋千、跑步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公园的设施和活动。
2.4 教学步骤:Step 1:展示公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看到的设施和活动。
Step 2:播放一段公园玩耍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公园的乐趣。
Step 3: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最喜欢的公园活动,并让他们分享。
Step 4:组织一次模拟公园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公园的乐趣。
2.5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模拟公园活动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并享受公园的乐趣。
第三章:博物馆的奇妙之旅3.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的奇妙之处,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3.2 教学内容:介绍博物馆的一些展览和活动,如恐龙化石、艺术品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
3.4 教学步骤:Step 1:展示博物馆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看到的展览和活动。
Step 2:播放一段博物馆参观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博物馆的奇妙之旅。
Step 3: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最感兴趣的博物馆展览,并让他们分享。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10.5 6、5、4、3、2加几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计算器、教学卡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教学卡片进行示范。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5. 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10.5 6、5、4、3、2加几2. 主要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
2. 学生对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3.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活动安排,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引入引入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PPT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如“我们有5个苹果,又拿来了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能够直观地展示加法的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加法的意义。
三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关爱社会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2. 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要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3. 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置课后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一章:人与自然的关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举例说明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1.3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1.4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1.5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第二章:人与社会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2.2 教学内容:介绍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3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2.4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2.5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第三章:环保意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3.2 教学内容:介绍环保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如何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3.4 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预设问题: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怎样分析题目,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3.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要注意什么?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校准备购进足球a个,需要1000元,篮球比足球多4个,需要1200元,排球比足球少5个,费用比排球少x元,则足球每个元,篮球每个元,排球每个元.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二)自探、合探例1:宏达公司生产了A型、B型两种计算机,它们的台数相同,但总价值和单价不同。
已知A型计算机总价值102万元;B型计算机总价值为81.6万元,且单价比A型机便宜了2400元,问A型、B型两种计算机的单价各是多少元?(三)学生展示、评价(同组交流后展示)这道题是买卖问题,涉及的三个量分别是、、,所以可列表分析:(四)、教师精讲通过上面的例题,总结列分式解应用题的步骤;1.审题,可列表分析2.解:设未知数,要带单位3.列方程4.解方程5.检验: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6.答题:要写全,带单位.(五)巩固练习:1、同学们在练习打字时,张三比李四每分钟多录入20个汉字,张三录入300个汉字与李四录入200个汉字所用时间相同,张三和李四每分钟个录入多少个汉字?2、某学校准备组织部分学生到少年宫参加活动,陈老师从少年宫带回来两条信息:信息一:按原来报名参加的人数,共需要交费用320元,如果参加的人数能够增加到原来人数的2倍,就可以享受优惠,此时只需交费用480元;信息二:如果能享受优惠,那么参加活动的每位同学平均分摊的费用比原来少4元.根据以上信息,原来报名参加的学生有多少人?(六)检测:一个两位数,两个数字之和为12.如果把她的两个数字的位置交换后,得到的新数与原数的比为4:7,求原来的两位数。
(七)小结(1)知识;(2)注意:(八)作业:书上28页8题,34页6、8题(九)课后反思:10.5分式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学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校准备购进足球a个,需要1000元,篮球比足球多4个,需要1200元,排球比足球少5个,费用比排球少x元,则足球每个元,篮球每个元,排球每个元.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二)自探、合探例1:宏达公司生产了A型、B型两种计算机,它们的台数相同,但总价值和单价不同。
Linux操作系统教案第一章:Linux操作系统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领域1.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相结合互动问答环节1.4 教学资源PowerPoint课件Linux操作系统演示环境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课后作业第二章:Linux操作系统安装2.1 课程目标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流程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版本选择2.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流程Linux操作系统的版本选择2.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学生实际操作环节2.4 教学资源PowerPoint课件Linux操作系统安装演示环境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实际操作评估第三章:Linux操作系统基本命令3.1 课程目标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操作命令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系统管理命令3.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操作命令Linux操作系统的系统管理命令3.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学生实际操作环节3.4 教学资源PowerPoint课件Linux操作系统演示环境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实际操作评估第四章:Linux操作系统文件管理4.1 课程目标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方法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权限管理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压缩和解压方法4.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方法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权限管理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压缩和解压方法4.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学生实际操作环节4.4 教学资源PowerPoint课件Linux操作系统演示环境4.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实际操作评估第五章:Linux操作系统用户管理5.1 课程目标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管理方法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组管理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5.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管理方法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组管理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5.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学生实际操作环节5.4 教学资源PowerPoint课件Linux操作系统演示环境5.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实际操作评估第六章:Linux操作系统磁盘管理6.1 课程目标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磁盘分区方法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类型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磁盘空间管理6.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磁盘分区方法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类型Linux操作系统的磁盘空间管理6.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学生实际操作环节6.4 教学资源PowerPoint课件Linux操作系统演示环境6.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实际操作评估第七章:Linux操作系统网络配置7.1 课程目标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配置方法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命令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服务7.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配置方法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命令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服务7.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学生实际操作环节7.4 教学资源PowerPoint课件Linux操作系统演示环境7.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实际操作评估第八章:Linux操作系统软件管理8.1 课程目标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安装方法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包管理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源配置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安装方法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包管理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源配置8.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学生实际操作环节8.4 教学资源PowerPoint课件Linux操作系统演示环境8.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实际操作评估第九章:Linux操作系统常用服务9.1 课程目标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常用服务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Web服务配置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共享服务9.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常用服务Linux操作系统的Web服务配置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共享服务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学生实际操作环节9.4 教学资源PowerPoint课件Linux操作系统演示环境9.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实际操作评估第十章:Linux操作系统安全防护10.1 课程目标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安全设置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系统安全配置10.2 教学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安全设置Linux操作系统的系统安全配置10.3 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学生实际操作环节10.4 教学资源PowerPoint课件Linux操作系统演示环境10.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实际操作评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Linux操作系统简介重点和难点解析: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它的特点和优势是理解Linux的基础。
《火箭》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能及其转化《第五课火箭》的教学,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相关知识。
这节课主要是利用网络来搜索来了解有关火箭原理、分类、组成、特点及应用的相关知识。
学生学会利用网络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法,进行资源整合,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思考中发展自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了解火箭是喷气式发动机的一种。
2.了解现代火箭的构造和特点,了解多级火箭是星际航行的运载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看火箭的结构和发射方面的音像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火箭的结构与此工作原理,明白火箭升空的方法。
2.通过上网和利用图书资料查找有在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相关资料,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在箭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现代火箭在航天方面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而努力发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2.通过对火箭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养成关心社会重大问题,关注科学技术发新进展和新思想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利用关键词在网络、网站中搜索关箭的相关知识。
2.将利用网络获取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利用搜索引擎快速而又准确地检索到有关火箭的文字和视频信息并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什么是热机?2.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是什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二、激发学习动机:我国是火箭的故乡。
“冲天炮”实际就是火箭的祖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5 乘法估算的复习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估算的概念及其应用方法;2.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乘法估算的技巧;3.能够运用乘法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乘法估算的概念及其应用方法;•教学难点: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乘法估算的技巧。
三、教学准备•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卡片、练习册等。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知识•列举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乘法估算的场景,如超市打折、做菜时买菜量的估算等,引导学生认识乘法估算的重要性。
4.2 引入新概念•运用教学卡片展示题目“32 × 44 ≈ 30 × 40 = 1200”,引导学生了解乘法估算的概念。
4.3 讲解应用方法•讲解使用估算可得出答案的方法,如舍去末尾数、按位数取整数等方法;•运用习题框架,让学生自行查找规律,让学生掌握利用乘数末尾数字的特点和规律来估算积的方法;•运用实例,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乘法估算。
4.4 拓展应用•讲解乘法估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在超市购物时,估算打折后支付费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5 总结回顾•总结所学知识点并回答问题,让学生进行复习。
•加强学生对基础乘法口算的训练,巩固乘法估算方法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2.完成练习册上有关乘法估算的练习;3.自行寻找生活中的数据进行乘法估算。
六、教学反思教学中,通过生动的教学卡片和生活实例,提高了学生对乘法估算的兴趣,也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乘法估算的运用方法上仍然存在困难,下一步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和辅导,加强对乘法估算的掌握程度。
5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序和无序,宏观态和微观态的概念2、知道熵的概念,知道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知道任何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熵不会减少3、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
知道随着条件的变化,熵是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1、学会通过现象总结规律的科学方法2、知道熵的概念,知道任何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熵不会减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分析、归纳、综合能力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难点:熵的概念知识链接:1、热力学第一定律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一种表述: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种表述:学习过程:1、举例说明什么是有序和无序。
无序意味着各处都一样,平均、没有差别,有序则相反。
有序和无序是相对的。
2、简述什么是宏观态和微观态。
系统的宏观态所对应的微观态的多少表现为宏观态无序程度的大小。
如果一个“宏观态”对应的“微观态”比较多,就说这个“宏观态”是比较无序的,同时也决定了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从有序到无序。
3、什么样的宏观态是比较无序的?4、阅读教材p64总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5、写出熵与微观态数目的定量关系6、写出熵增加原理熵和系统内能一样都是一个状态函数,仅由系统的状态决定。
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熵是分子热运动无序(混乱)程度的定量量度。
一个系统的熵是随着系统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自然过程中,系统的熵是增加的。
在绝热过程或孤立系统中,熵是增加的,叫做熵增加原理。
对于其它情况,系统的熵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
从微观的角度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统计规律:一个孤立系统总是从熵小的状态向熵大的状态发展,而熵值较大代表着较为无序,所以自发的宏观过程总是向无序程度更大的方向发展。
例1 一个物体在粗糙的平面上滑动,最后停止。
系统的熵如何变化?解析:因为物体由于受到摩擦力而停止运动,其动能变为系统的内能,增加了系统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程度,使得无规则运动加强,也就是系统的无序程度增加了,所以系统的熵增加。
《角平分线》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的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角平分线》选自鲁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五节.这一节课既是七年级上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的延续,又是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定义与命题》、《证明的必要性》、《基本事实与定理》以及三角形的有关证明一章中的《全等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中的互逆命题、互逆定理、HL定理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将这一节的内容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具体要求学生能准确地表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证明过程;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二课时则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考虑到初二的学生在上学期对角平分线已经有了足够的认知,并且本章教材安排是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推理能力,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第一课时,来研究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第二课时研究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这样的安排,通过类比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想将知识更完整和系统地展现给学生,为第二课时的应用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节课研究角平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教学对象分析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探究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证明,同时为下节定理的灵活运用打好基础.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内容及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应用.难点是:(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学生习惯找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注重利用刚学过的定理来解决,结果相当于对定理的重复证明)(3)对逆定理中的角的内部的条件的准确理解。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思维的引导启发学生,培养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一般性认知规律及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2、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10.5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2.加强学生列方程组的技能训练,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3.进一步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列方程组的建模过程中,强化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列方程组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学生在手工实践课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要用20张白卡纸制作包装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盖3个,如果1个盒身和2个盒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纸盒,那么能否将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盖正好配套?请你设计一种方法。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问题5 用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硬纸片制作甲、乙两种无盖的长方形纸盒(如图所示),如果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150张正方形和300张长方形硬纸片可以制作甲、乙两种纸盒各多少个?
[想一想]从图中可获得哪些信息?
每个甲种纸盒要正方形 张、长方形硬纸片 张?
每个乙种纸盒要正方形 张、长方形硬纸片 张?
[议一议]可列表分析吗?设可制作甲种纸盒x 个,乙种纸盒y 个
(1) + =
(2) + =
解:设可制作甲种纸盒x 个,乙种纸盒y 个,根据题意,得:
{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可制作甲种纸盒 个,乙种纸盒 个.
练习:1、已知梯形的高是4㎝,面积是18㎝,上底比下底的 3
1多1㎝.求梯形的上、下底的长度。
2、用白铁皮做盒子,每张铁皮可生产12个盒身或18个盒盖,现有49张铁皮,怎样安排生产盒身和盒盖的铁皮张数,才使生产的盒身与盒盖配套(一张铁皮只能生产一种产品,一个盒身配两个盒盖)?
2.出示课本问题6
某铁路桥长1000m ,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该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 min ,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共40s ,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探索](1)可画怎样的示意图,怎样通过示意图分析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从图中可发现两个相等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路程=时间 ×速度.
等量关系:路程的等量关系.
火车1 min 行驶的路程= + 。
火车40s 行驶的路程= — 。
解:设火车的速度为x min /s ,设火车的长为y m.
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火车的速度为 min /s ,设火车的长为 m .
练习3. 甲、乙两人沿400米环形跑道同时同地出发跑步.如果相向而行,那么经过200s两人相遇;如果背向而行,那么经过40s两人相遇,求甲、乙两人的跑步速度.
4.A、B两地之间的路程为20千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后在C点相遇,相遇后甲原速返回A地,乙仍向A地前进,甲回到A地时,乙离A地还有2千米,求甲、乙两人的时速。
5.购买书有以下活动,买1-19本的,每本可以9折;超过20本(包括20本),每本7折,每本5元.现有人买两次书,共30本,共花费115元,求两次共买多少本?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
运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2.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
(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组——建模,解决数学问题——解方程组,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应用。
(2)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注意挖掘隐含的条件。
(四)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p112. 6、7、8.
补充习题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