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118.06 KB
- 文档页数:1
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其育人任务更加重要。
,旨在培养一流技能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全育人的具体含义是: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全程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在知识、能力、品德、创新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多元素素质,使其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
全员发展是指高职院校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和机会。
全程发展是指高职院校全程教育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进行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
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开设思政课程、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其次,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实训基地,提供与实际工作场景相仿的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创新激情。
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注重在学生平台上开设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比如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学术讲座和文化沙龙等,提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的机会。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服务。
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就业准备,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要坚持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全程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发展和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的培养,为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新形势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技能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人文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具备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面对新形势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该问题,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1.2 问题现状目前,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深度和广度,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授上,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许多高职院校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软实力方面存在不足。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发展,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造成学习效果的欠佳。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各个院校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
这不仅影响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前景。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全面深入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素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才的重要标准。
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素养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素质和修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性1、提高就业竞争力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2、促进个人职业发展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取,逐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3、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发展。
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贡献。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途径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特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职场氛围通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还要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9期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 人人持证㊁技能河南 视域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YB2023222);2023年度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级双创专项课题 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2023-SC -06)㊂作者简介:王珂(198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供应链与物流管理㊂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 5E 培育体系构建研究王㊀珂(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42)摘㊀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人才培养就业能力方面的困境,提出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 5E 模型构建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育体系,通过多元协同构建培育载体平台,通过综合育人思路构建阶梯式运行机制,通过多阶递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育体系的实践路径㊂关键词:就业能力;高职院校;5E 模型;产教融合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9.0310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重要就业群体㊂在多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背景下,在数智时代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格局性变革的环境下,高职院校不断强化教育指导和就业指导的专业性,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实用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指导学生通过实习㊁志愿服务等方式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入专业协会,拓展社交网络,增加找工作的机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㊁招聘网站等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寻求就业信息和建议;引导学生发挥创新精神,主动探索创业机会㊂十四五 时期就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趋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较大变化,产业转型升级㊁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就业难 与 招工难 并存,尤其是新冠疫情突发对我国的就业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矛盾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显得愈发突出,毕业生 慢就业 缓就业 现象持续㊂2022年11月,教育部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大意义㊂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㊂1㊀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培养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1.1㊀缺乏就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基本都形成了就业服务体系,但在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㊁行业企业㊁岗位对接的力度,以及人才能力培养和培养模式的有效结合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㊂1.2㊀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脱节一方面,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㊁课程设置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没有开展充分的调研㊂部分专业在课程实际授课过程中,没有较好开展课程改革,实践教育偏少㊂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主要由二级学院组织开展,就业教育主要由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双方未能有效地结合,就业教育的联动思想和机制没有形成㊂1.3㊀就业教育脱离产业需求产教融合为大量企业与高职院校提供专业共建的机会,满足企业㊁行业的人才需求,推动行业人才的培训提升以及就业解决方案的创新,使就业教育更加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㊂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脱离产业需求,导致部分专业 就业难 用工荒 并存的矛盾,例如,面对新经济催生的新职业,部分院校就业教育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㊁观念㊁技术等,所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㊂2㊀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 5E 模型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㊂因此,基于产教融合,以校企供需同步为目标,通过多元协同进行资源整合,人才链㊁产业链㊁教育链㊁创新链 四链 有机衔接,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育体系进行立体式建构,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培育过程进行阶梯式设计,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㊁职业素养㊁岗位胜任力㊂基于 5E 模式(吸引(engagement)㊁探究(explora-tion)㊁解释(explanation)㊁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㊃49㊃2024年第9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uation))构建 基础共享㊁核心分立㊁高层互选㊁技能培训 的全过程㊁递进式㊁个性化培养培育体系㊂该体系中,通过平台㊁机制㊁师资团队㊁课程等多方位协同育人,校企优势资源充分结合,师资共享㊁实训共建㊁课程互融,使专业教育㊁就业教育㊁创业教育协同共促㊁同步发展,通过专业群共享的基础教育引导学生尽早进行正确的自我和职场认知,提前规划生涯发展;通过核心分立的专业教育鼓励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㊁社会发展之中,学习㊁固化职业技能;通过专业群组内部高层互选的培育资源使学生获得群组内核心岗位㊁相关岗位技能提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个性化培育;通过技能培训,对学生步入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集中培育㊂图1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 5E 培育体系2.1㊀多元协同,构建培育载体平台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构建以职业院校㊁职业教育集团㊁产业学院㊁公共实训基地㊁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含1+X 培训评价组织)和行业企业为主的多元培育载体平台,直接对接企业岗位知识与技能需求㊂多元协同的培育载体平台的建设过程中,突出将学生的专业知识㊁校内实践认知㊁社会实践等环节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㊁产业学院的职能,将优质实践资源引入校园,建立从学生入校到就业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㊂2.2㊀综合育人,构建阶梯式运行机制培育体系实施过程中,通过 基础共享㊁核心分立㊁高层互选㊁技能培训 的多阶递进课题体系,实现 基础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教育,就业导向;技能提升,个性化培育;核心能力,集中培育 的阶梯式培育思想,依托职业教育集团㊁产业学院等平台,通过课程改革㊁教法改革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中融入企业岗位需求要素,加大实践实训比例,引入企业真实运营项目,开展 岗课赛证 融通,有计划㊁重实施㊁健全评价㊁动态诊改,形成闭环㊁动态管理,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合理化运行机制㊂图2㊀ 5E 培育机制实施路径2.2.1㊀基础教育,职业规划学校应将就业教育与就业引导作为 三全育人 重要内容,一般院校就业指导运行机制设置中,由学校校企合作与就业处统筹,各二级学院作为实施主体,学生入校即接受就业指导与服务㊂通过组织开展项目化企业场景教学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让学生尽早建立就业认知,确立就业能力提升的方向,并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引导学生主动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去,引导学生尽早并持续开展职业规划,不断提升职业素养㊂㊃59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9期2.2.2㊀专业教育,就业导向突出将学生专业知识㊁专业实践活动与区域市场经济需求相融合,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㊁校内校外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展,以及翻转课堂等方法的实施,开展教法改革,并不断加大实践实训环节的比例,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岗位胜任力㊂2.2.3㊀技能提升,个性化培育围绕就业教育发展,做好精准就业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㊂依托职业教育集团㊁行业协会等,与区域内优质企业精准对接,开展校企合作,设立工学交替班㊁订单班,并邀请能工巧匠到校开设讲堂,让学生在校即进入到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技能及知识迁移能力㊂2.2.4㊀核心能力,集中培育根据‘ 十四五 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终身职业技能提升理念㊂校企双主体对在校生进行 1+X 证书㊁就业技能㊁创业能力培训;对走向岗位的毕业生,基于校企跟踪㊁评价结果进行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㊁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引导毕业生树立终身职业技能提升的理念,持续更新职业技能㊁切实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基于这类校企合作培训㊁技能鉴定的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求职能力㊂2.3㊀多阶递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培育学生职业能力㊁职业素养㊁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基于 5E 培育模型,兼顾专业基础与分层次培养,对在校生㊁毕业生进行全过程㊁递进式㊁个性化㊁持续性的专业㊁就业㊁创业培育,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多元㊁多阶的知识和能力供给㊂3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育体系的实践路径3.1㊀多元协同发力,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政府㊁行业企业㊁高职院校等多元协同发力,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将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平台,丰富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㊂3.2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就业教育全覆盖在 5E 培育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应坚持就业工作与办学目标相结合,坚持就业工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坚持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基于专业群建设实践的全过程㊁递进式㊁个性化培养培育体系㊂3.2.1㊀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促进专业化建设结合区域行业企业需求,不断调整㊁优化专业群组结构,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同时,基于职业院校精准服务产业发展理念,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㊂3.2.2㊀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实现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将课堂开设到企业㊁开设到基层社会组织,精心设计实践训练内容,科学组织实施实践活动,形成能适应某一类职业或某一方面为需要的完善的技能和素质结构㊂通过真实实践项目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㊂校外,可组织师生团队形成技术服务团队,到基层或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㊂校内,可以开设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实践㊁学习等内容,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㊂3.2.3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多层次递进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拓展与企业合作范围,校企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确定就业合作模式及方向,通过不断深入融合开展更加精准的人才对接,建立常态化㊁长效化合作机制,通过持续深度的合作与探索,递进式的课程教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比如开展现代学徒制㊁开设订单班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㊂3.3㊀运行平台保障,全方位就业服务支撑实践过程中,学校应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校企合作,通过职业教育集团㊁产业学院㊁订单培养等路径,共建多元培育载体平台㊁校内校外实践平台㊁毕业生就业胜任力信息平台㊁跟踪评价诊改平台等㊂学校通过运行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各项体制机制㊂可定期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各时期的就业工作;可持续开展 访企拓岗促就业 专项行动,提升访企拓岗的实效性和供需匹配度;应持续做好重点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落实落细帮扶责任,强化针对性指导帮扶;不断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核查,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㊂3.4㊀多阶递进培育,强化能力供给3.4.1㊀就业服务常态化就业服务是一项长期性㊁持续性的工作㊂学校应将就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形成制度惯例,开展常态化运作㊂制定具体措施,比如:①就业例会常态化,及时掌握就业市场的动态㊁就业信息㊁学生的就业心态,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变化,由校企合作与就业处牵头,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㊁就业专员㊁辅导员参会,及时交流㊁更新就业思路㊁措施㊁做法㊂②就业指导与服务常态化,从在校生到毕业生,从就业咨询到办理毕业手续,基于 互联网+ 等平台,通过 线上+线下 ,全程化㊁全方位㊁日常化地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㊂3.4.2㊀就业创业类大赛常态化依托校企合作与就业处㊁二级学院,组织学生参加㊃69㊃2024年第9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2021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财政学课程综合改革研究 (2021jyxm0872)㊂作者简介:慈斌,男,安徽安庆人,法学硕士,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㊂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㊁创业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㊂开展求职模拟㊁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就业创业大讲堂等活动㊂3.4.3㊀工匠名师讲座常态化组建 双师型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专家库㊁教师库,实现专业教师下企业㊁企业名师进学校㊁技术人员进课堂,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深化校企间人员双向交流合作㊂一方面,在学校专业建设㊁课程建设㊁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使得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行业企业需求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以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名师进学校,使得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新近发展,在激发学生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对就业岗位情况能有更加全面的认知㊂3.4.4㊀专场招聘常态化将专场招聘工作日常化㊁经常化㊂除了每年定期举办的大型双选会外,可以分学院或专业大类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开展专场招聘㊂同时,对学生开展简历大赛㊁模拟招聘会,以提升学生应聘能力㊂3.4.5㊀职业培训常态化学校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通过1+X 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考试,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专项教学,将学生的专项技能进行实践强化,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满足职业资格认证要求㊂4㊀总结大量实践表明,通过加强校企合作㊁构建协同育人等机制,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㊁就业能力培育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㊂但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㊁教学改革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才能确保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育体系有效实施,以确保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㊂参考文献[1]郭福春.高职院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实践进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2]周旸,陈颖.场域理论视角下就业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6).[3]郭阔东,刘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人才振兴问题研究[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6).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地方高校财政学课程改革研究慈㊀斌(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安庆246011)摘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㊂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财政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㊂本文以安徽某地方高校为例,详细阐述了该校财政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地方高校财政学课程改革方案㊂研究表明,该校财政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其他地方高校的财政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㊂关键词:地方高校;财政学课程;课程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9.0321㊀地方高校财政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地方高校财政学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㊂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机构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因此,他们开始寻求新的教育方法和课程内容,以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㊂1.1㊀地方高校财政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地方高校财政学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教学内容㊁教学方法㊁教材选用㊁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㊂目前,地方高校财政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㊂首先,地方高校财政学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㊂传统的财政学课程往往以财政理论和财政管理为主线,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交叉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难以适㊃79㊃。
企业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体系的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体系的构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各种观点和措施层出不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如何在高职院校中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学生职业素养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背景介绍部分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的现状和问题进行阐述,探讨当前存在的挑战和难点,引出下文对素养培养目标、途径和评估体系的具体探讨。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就业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
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显示出的职业素养不足,成为了企业招聘的一大障碍。
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沟通能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些都是职业素养不足的表现。
而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更加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希望能够招聘到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如何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健全的学生职业素养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和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助于满足企业对优秀员工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场需求的能力。
职业素养是培养学生成为优秀职业人才的基础,包括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些素养对于学生未来在职场中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增加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
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作者:李国桢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2期[摘要]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其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就目前高职学院存在的评价主体单一、内容简单和指导不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高职学生多元化、多面化、多样化综合评价体系的原则和实行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评价[作者简介]李国桢(1957- ),男,天津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天津 300222)[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050-03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其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引导高职学生朝着一定方向努力的航向标,也是检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风的探测器,同时对促进学习风气、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成才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学生综合素质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强化质量意识、适应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一、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由教师代表学院作为评价主体,沿用普通教育的传统评价方法,评价阶段为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考核。
考核方式分笔试和实际操作,出勤情况作为高职院校考查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重要指标。
这些评价机制看似运转良好,而事实上没有真正让学生真实客观地认识自己,也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内部驱动力,更没有为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意见。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不足:1.评价观念落后。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定位及结构设置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基础和核心。
本文将从理论依据、定位及结构设置等方面探讨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
一、理论依据1. 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认为,职业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具备就业能力的技术和知识。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并胜任相关职业。
2. 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个体内在动机和外部刺激的结合。
高职课程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专业需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学习成果。
3. 职业培训理论职业培训理论指出,职业培训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职业要求的人才。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确保学生掌握就业市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二、定位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定位应该是以服务社会、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为目标。
具体来说,高职课程体系应该以适应产业需求、培养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为主要定位,力求使学生具备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1. 适应产业需求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立足于产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采用模块化、专业化的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市场需求、融入岗位。
2. 培养职业素养高职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态度等方面。
通过职业素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3. 提高职业技能高职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通过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为他们顺利就业、胜任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构设置高职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应该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为学生就业服务、紧密结合专业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
在此基础上,应该侧重于两大类课程的设置:职业能力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一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必要性分析职业素养是指一个职业工作者的内在规范与要求,主要表现一个人的职业品德,通过在从事职业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
高职学生如果要具备职业素养,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
职业素养有助于一个人更好地展示工作行为。
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本文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工作机会、维持与稳定工作、更换工作的再适应、能够获取新岗位的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强调过程,也需要强调目标。
高职学生能够意识到就业环境压力,懂得国家就业政策,知会就业市场,一生中能够持续保持“可雇用性”,才能终身拥有工作能力。
现在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包括狭义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就业愿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带着明确的职业动机,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时候应该注重培养高职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扎实知识技能、拥有积极阳光的就业心态、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
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这是职业教育转变的必须要求。
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暴露的问题不少:职业教育重职业轻素养、重技能轻德育。
因此,高职应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大众化教育之后,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都比较重要。
二构建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1.优化课程设置职业素养与能力已经深刻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为提高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必然要开发与设计职业素养课程与就业能力课程。
设计职业素养课程,如商务礼仪课程、商务谈判课程、职业形象塑造、会务接待课程等,达成以下目标:提高个人形象、掌握商务礼仪规范和技巧、深谙人际交往、懂得人情世故。
设计与开发就业能力课程,如培训课程,通过情景模拟、游戏设计、团队建设等,达成以下目标:训练和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对外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改革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开放课程体系王正万摘要: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和就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培养的核心。
同时,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充分体现专业办学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抓手。
本文经过深入行业企业、标杆职业院校调研分析,以及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应用与维修等专业的应用总结,深化对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人才培养;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252-03一、背景及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以及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文件要求,明确了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和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实施基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与当前高职生源素质、教育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因素决定的,对解决高职教育当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培養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目标1.建设思路及原则。
从以下几方面建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六平台+资源+保障机制”的课程体系:(1)通识课程平台建设;(2)素质养成平台建设;(3)选修平台建设;(4)专业课程平台(含专业类基础课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工学结合平台)建设;(5)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6)质量保障机制。
“以就业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面向企业及社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本位作为其课程建构的出发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技能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二、职业素质本位的内涵及重要性职业素质本位是指以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人才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实践能力。
这种本位观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职教育中,应将职业素质本位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建构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其次,部分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
此外,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求。
四、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策略(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紧密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相吻合。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
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与构建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与构建的论文报告一、选题背景高职院校作为承担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然而,随着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出现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其中之一就是希望学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
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因此,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及构建方法,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高职院校提供一些应对策略和建设方向。
二、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1.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双师型”指导模式,即引导学生在职业导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就业方向,同时借助学院资源,通过课程、社团等多种途径获取更多职业发展的信息。
2.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应该建立在信息共享、组织管理、服务流程和指导方式等基础之上。
应该通过建立学校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就业信息;建立就业指导中心或相应的机构,专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流程,明确指导的方式和流程,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3.与社会资源的互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不应是封闭的,应该充分借助社会资源,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路径。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职场和企业文化。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方法1.建立学生就业档案在学生入学时应建立其个人就业档案,这个档案记录着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社会实践、证书等资料,及其职业期望和特长等信息。
这样,就业指导人员可以从档案中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职业需求,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就业指导。
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5E”培育体系构建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概述 (6)1. 就业能力的定义与内涵 (8)2. 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9)3. 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特点分析 (11)三、“5E”培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11)四、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5E”培育体系构建 (13)1. “5E”培育体系的构建原则 (14)2. “5E”培育体系的框架设计 (15)3. “5E”培育体系的实施步骤 (17)五、“5E”培育体系的具体实施策略 (17)1. 培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9)2. 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 (20)3. 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与推广 (21)4. 职业素养与技能培训的强化 (23)5. 持续改进与评估机制的建立 (24)六、“5E”培育体系的实施效果与评价 (25)1. 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6)2. 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27)3. 存在问题的诊断与对策建议 (28)七、结论与展望 (30)1. 研究结论总结 (31)2. 研究创新点阐述 (32)3. 研究不足与局限 (33)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4)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其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众多教育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5E”培育体系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框架,旨在通过五个关键要素——即专业技能(Essential Skills)、持续学习(Continuous Learning)、团队协作(Teamwork and Collaboration)。
来全面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专业技能是就业能力的基础,它要求高职毕业生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职场的需求。
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体系构建探究【摘要】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体系构建工作中存在的宏观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评价标准与考核指标不够完善、运用信息化手段不够充分等问题,具体阐述了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最终提出了以大思政环境为基础做好顶层设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差异化的综合素养评价指标和依托信息化手段将评价指标落细落实等解决办法。
对丰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体系构建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综合素养的水平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特别是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体系的构建,对丰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教育领域学者围绕学生综合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层出不穷,基本肯定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在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不同时期也面临这不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体系构建的意义(一)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从品德健康发展、学业学术发展、就业职业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四个方面为抓手着重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从个人发展规划等89个维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学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从而提升全面发展水平。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作者:***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09期[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高校的办学层次在提升,办学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而职业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内容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符合当下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进行阐述,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措施,并且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地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提供建议,希望能够对其建设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9-0025-03最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为社会输出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高职教育自从1999年就开始获得高速发展,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能忽视,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界定一般而言,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要遵守的社会规范,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
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则是外在表象。
而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通常所说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其中职业技能是支持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则是职业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从上文可知职业素养有着丰富的界定,高职学生在成为职业人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职业综合素养,对培养真正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的高端技术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启示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随着高职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为了推动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将探讨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
1. 就业率评价就业率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
高职院校需要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包括签约率、就业率等指标,以此评价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 就业薪酬评价毕业生的薪酬水平能够客观反映其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可通过调查毕业生的薪酬情况,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从而评价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 就业岗位匹配度评价就业岗位的匹配度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等情况,评价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匹配度,从而全面评价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高职院校应当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可以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更适合的就业机会。
2.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
3. 加强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4. 加强就业质量评价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及教师的考核指标。
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价,提高学校就业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保障。
5.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道德修养、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素养。
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程类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备受青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单纯的技术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他们需要更加全面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对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养。
他们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包括汽车原理、汽车结构、汽车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需要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包括对工作的热情、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他们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诚实守信、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和遵纪守法等。
这些职业素养是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得到认可的基础。
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是指他们在学校期间通过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训,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包括技能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他们需要掌握扎实的汽车工程技术,包括汽车设计、制造、维修等方面的技能。
他们需要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们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包括独立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如果只有职业素养而缺乏就业能力,那么他们也无法在就业市场上找到理想的工作。
相反,如果他们只有技术能力而缺乏职业素养,那么他们在工作中也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
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需要在学校期间注重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需求。
1. 更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汽车工程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和项目实践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汽车设计、制造、维修等方面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