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笔记[1]
- 格式:doc
- 大小:192.00 KB
- 文档页数:42
《中国法制史》整理笔记第⼀章中国法律得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第⼀节中国法律得起源⼀、中国法律得起源夏王朝诞⽣,产⽣于⽗系社会末期(据迄今发现得考古资料与⽂献记载,我们认为中国在尧舜时代与河南龙⼭⽂化晚期产⽣法律)也成为国家进⾏阶级统治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关系得⼯具⼆、“法”“刑”“律”得含义“法”迄今仅见得最早得就是在西周⾦⽂中商周⼈只知有“刑”⽽不知有“法”,⼤量引⽤“法”字就是春秋之后得事“法”得观念,产⽣于战国时期,其实践来源就是春秋末期产⽣,战国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得成⽂法运动。
战国时期度量衡逐步统⼀,为了反映国家公布得“法”得⾏为规范性质,逐渐出现了由“法”字与度、量、衡各字构成得词,表⽰严格、具体得各种标准、规范。
商鞅“改法为律”三、中国法律起源得特点1.刑起于兵,兵刑同制2.原始风俗转变为法律3.⾎缘纽带关系影响⾄深4.维护部落⾸领得政治权⼒得集中与强化第⼆节夏商⽴法概况⼀、⽴法思想夏商以“恭⾏天罚”、“天讨”得神权思想作为法律得思想基础宣⾔“君权神授”、“王权神佑”,使统治政权合法化与神圣化原始⾃然宗教与阶级社会有政治⽬得得天神崇拜与祖先崇拜得产物——神权,渗透于社会⽣活得⽅⽅⾯⾯⼆、⽴法活动(⼀)王命:包括誓、诰、命等多种形式誓:意味约束诰:古“告”字,其义为告诫命:指君主得命令(⼆)禹刑、汤刑禹刑不⼀定就是禹在位时制定得法,可能就是夏朝法律规范得总称。
以禹为名表⽰对夏族杰出祖先与开国之君得怀念与崇敬。
汤刑,⼀般指商朝法律得总称,与禹刑⼀样,以汤为名表⽰对上组杰出领袖与开国之君汤得怀念与崇敬。
(三)官刑据古籍记载,夏商时已有约束与惩治官吏得官刑。
第三节夏商法律得基本内容⼀、⾏政法律规范(⼀)国王就是国家得最⾼统治者(⼆)中央⾏政管理体制(三)地⽅⾏政官吏体制⼆、军事管理制度三、刑事法律规范(⼀)五⾏:墨、劓、髌、宫、⼤辟(⼆)刑罚罪名得规定:不孝罪、不从王命罪、危害社会,破坏公共秩序罪、贼杀罪、不事农业罪、弃灰于公道罪······(三)刑法得适⽤原则由⼈罚代替天罚具有以⾁刑为主得⾝体残害报复主义刑罚为特点1.罪及本⼈,刑不诛连得原则2.疑罪从轻得原则3.不杀⽆辜得恤刑原则4.过失从轻得原则四、经济法律规定(⼀)⼟地管理:⼟地王有,即国有制(⼆)赋税制度:1.赋纳2.贡献(三)⼿⼯业⽣产管理制度(四)商业管理制度(五)⾃然资源⽴法:“禹禁”第四节夏商司法制度⼀、法官⼆、国王三、审判制度四、证据制度1.神明得暗⽰2.⼘辞五、监狱制度第⼆章西周法律制度第⼀节⽴法概况⼀、西周得⽴法指导思想“天罚”思想明德慎罚:所谓明德,就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就是慎罚得指导思想与保证。
第一编起源时期的中国法制(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第一章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传说与事实1.1复习笔记一、关于上古无法制时代的追忆古代贤哲们认为,上古时代起初是没有法制的。
《管子》云:“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商君书》云:“古之民朴以厚”,“黄帝之世,官无供备之民。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
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淮南子》云:“神农无制令而民从。
”《孝经》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
”二、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古代哲人们大多是通过谈论法律产生的紧迫必要性——“禁暴止乱”、“定分止争”——来表达,从下面的逻辑思路来讨论礼乐制度或法制文明的起源。
1.人类早期曾有过如禽兽一般相互争斗、暴乱不已的野蛮时期。
《管子》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2.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这些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人性恶,天生好利恶害,损人利己;(2)生存资源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不能不争;(3)个人之间因“义”主张)不同而互相非难。
《荀子》说:“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3.制定礼乐法制定纷止争必须赶快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确定每个人的名分和利益,制止暴乱或禽兽般生活,使人类不至于同归于尽,进而升华至文明境界。
《管子》说:“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
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名物处违是非之分,则赏罚行矣。
”故“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4.有能力来制定礼乐法制拯救人类的,只有圣人。
《商君书》说:“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悦)仁。
当此时也,亲亲废,上(尚)贤立矣。
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一)第一讲中国历代立法制度一、中国法制的起源二、中国法制的类型中国法制史的发展,经历了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
每一时期,出现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不同类型的法制。
三、中国历代法制的思想法制思想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法制,也就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立法和司法,所以应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夏、商、西周的法制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命神权的思想。
夏朝,“奉天罚罪”,商朝,除此还有“君权神授”,在西周,出现新的天命观,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同时还加上了宗法思想“亲亲、尊尊”。
(二)春秋春秋时期是过渡时期,这时期的法制思想特点用夫子的话来讲,就是“礼崩乐坏”,从礼制思想向法制思想过渡。
(三)战国及其战国以后的秦朝这个时期的法制思想主要是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人,主要观点为“重刑轻罪”,“刑无等级”,“事断于法”,等等。
这一时期,列国争雄,由于法家思想是积极进取的思想,讲耕战,依法治国,刑无等级,所以被采用。
(四)西汉及以后(重点)1.西汉初期不再采用法家的法制思想,改用黄老思想(黄帝,老聃),也就是道家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
这时期的法制思想为“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
因为用法家思想取天下,是可以的,而无法用以守天下。
而且,经过秦末战乱,土地荒芜,百姓不堪重负,所以要用黄老思想安定百姓,巩固统治。
这一时期,经历了高祖,文帝,惠帝,景帝几代帝王。
2.西汉中期汉武帝当政的时候,汉武帝希望建立大一统的局面,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时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孟之儒。
按照宋朝的儒生的观点,称此为杂儒。
这时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家的德、礼、教和法家的政、刑、罚等思想,还搀杂了阴阳家等其他的思想。
所以这时的法制思想可以概括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这一思想对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乃至近代社会影响深远。
四、中国历史上的各类法律形式(主要介绍1840年以前的法律形式)(一)习惯法(二)刑、辟、法、律、条画、条例(可以归到法一类)夏、商、周三代用“刑”,有时用“辟”,还有时“刑辟”连用;春秋时期用“法”;战国商鞅时,改“法”为“律”,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称为“条画”;明清时期把单行的法称为“条例”。
绪论(1)中国法制史发生和发展基本线索:中国法制的雏形,宗法制的法制,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制,人民民主法制(革命根据地法制)。
(2)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点(即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①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②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③法律以刑法为主,④司法从属于行政。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1)中国法的起源:中国法起源的特点,对中国法发展的影响。
(2)夏朝法制的简况:“奉天罚罪”的法律观,“禹刑”及“肉刑”。
(3)商朝的神权政治与法制:“率民以事神”的法制指导思想及其主要表现、特点。
(4)商朗法律的主要内容:“天命”、“祖命”与“王命”,“五刑”,神明裁判。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1)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其主要内容:“敬天保民”,“明檀慎罚”,“亲亲”、“尊尊”。
(2)宗法制与西周法制:宗法制的概念,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宗法制与西周法制的关系。
(3)西周的礼与刑:“周公制礼”,礼的性质、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礼与刑的关系,“出礼入刑”,西周刑法的主要原则,“九刑”。
(4)西周的所有权和契约关系:土地所有权及其演变,契约关系:“质刑”、“傅别”。
(5)西周的婚姻、家庭和继承:婚姻成立的要件,“六礼”;解除婚姻的要件:“七出”,“七出”的限制:“三不去”;嫡长子继承制。
(6)西周的诉讼和审判:“狱”、“讼”有别,“五听”。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争论及其意义:郑国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晋国“铸刑鼎”及其争论、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
(2)战国时期法制的指导思想:①推行法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②公布法律:“布之于百姓”;③“行刑,重其轻者”。
(3)魏国李悝的《法经》:《法经》的结构、主要内容、意义;《法经》的编制体例及其对后世封建法典的影响。
(4)秦国商鞅的法制改革:其改革的性质、主要内容和对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意义。
第四章秦朝的法律制度(1)法制指导思想:以商鞅、韩非法家理论为主的法制指导思想:“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
《中国法制史》第一、二章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p17)(一)战争与法律(二)祭祀与法律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1、大辟:死刑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6、刖:砍掉罪犯足第三章一、西周的《九刑》九刑有两种含意: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
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
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
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
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二、明德慎罚的思想“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
“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
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
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
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一)质剂:买卖契约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二)傅别:借贷契约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四、七出与三不去(一)七出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二)三不去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五、五听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
一、绪论(一)何为中国法制史a) 台湾日本:统治集团习惯法令的大法制(政治、经济、军事)b) 中国大陆:成文法、部分习惯法的小法制(二)为何要学习中国法制史a) 归纳总结中国法制的教训,为今天的法制服务。
b) 重心:中国法制界限——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德国大陆法制c) 中华法系:中国封建法系对今天的法制建设的影响:影响当今的制法立法。
封建法律的遗毒。
i. 皇帝诏令高于法律。
(当今:政策)ii. 重刑轻民,民事法规附在刑事法典中。
唯一:1930《中华民国民法典》,今天在台湾仍然在用。
(个人所有权不明确——》财产出逃)iii. 特权法律。
(以党纪代刑法)iv. 家族法:株连、连坐。
------尊卑等级,一人得道鸡犬,一人倒霉全家遭殃(右派)v. 重实体,轻程序(诉讼):没有独立的诉讼法典,没有程序正义,刑讯逼供:冤案vi. 行政干预司法vii. 道德的法律化:第三者、不杀不可以平民愤viii. 法律形同虚设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古代法律起源的时间问题:传统观点:同步起源说-苏联提法。
马克思观点恰恰相反(见摩尔根与古代社会罗马元老院部分、恩格斯《马尔斯的村落组织》部分)丁凌华观点:法律在国家产生之前,在国家消亡后依然有法律古籍记载,法在国前-皋陶一、禹刑、汤刑:p11禹刑: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汤刑:商朝法律的总称二、奴隶制五刑阳数:单数,两个单数:阳气过剩——节日渡劫一月一,春节三月三:戏节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节,邪气最盛,逃到山上去a) 大辟b) 宫刑男去势女幽闭c) 髌刑d) 劓刑(yi)e) 墨刑:秦朝黥刑,汉代废除,五代重新出现刺面刑法外刑:炮烙,孥戮及醢、脯、斫胫、剖心等三、“天罚”“神判”: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a)占卜:甲骨文、巫、筮草、八卦:拔三把草。
阳爻:横,阴爻:横断b)神兽四、监狱制度:圜土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封神榜、东周列国志西周首都:丰—镐京(西安)周公旦姬旦东周首都:洛邑一、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a) 天罚思想b) 明德慎罚:西周立法指导思想之一,帝祖合一说(商),以德配天命(周)c) 礼制思想:相当于今天的宪法二、西周的立法活动i. 周礼(宪法)1. 何为礼?宗法等级之分同姓堂、异姓表:姑表、舅表、姨表。
中国法制史古代主要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法思想:“天罚”思想和“神判制度”,实质是利用宗教意识强化司法镇压,以使臣民服从君主意志。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具体要求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德教”发展成为“礼治(周公制礼)。
1、“一断于法”:在治国的方针政策上,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2、“刑无等级”:在法律适用上,反对“礼有等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3、“轻罪重刑”:在法律内容上,主张用严刑峻法的手段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
4、“法布于众”。
1、“缘法而治”:强调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曲直、决定行止对错、赏罚适用的唯一标准。
2、“法令由一统”:强调君主的最高立法权。
3、严刑重法:“专任刑罚、躬操墨守”,维护专制统治。
1、汉初黄老思想与“约法省刑”的原则。
2、汉武帝“德主刑辅”的思想的确立与封建正统法律的产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沿用汉朝儒家思想为指导,引礼于律、融礼于法。
1、“德本刑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
即强调伦理道德为治国之根本,刑罚镇压为辅助手段。
1、宽简、稳定、划一:“宽”—立法内容要轻刑省罚;“简”—立法形式做到条文简明。
1、“祖述变通”、“附会汉法”A、确立《扎撒》的基础地位—强调蒙古传统法律文化B、“三法合一”的立法构想—注重法律制度的汉化过程。
“三法合一”即“以国朝之成法,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1“刑乱国用重典”:重典治国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威慑力。
2、“明刑弼教”的立法指导思想:“弼”为辅佐之义。
朱熹认为:“明刑弼教”必须服从于维护“三纲五常”这个“治道之本”,至于是先教后刑还是先刑后教,都是符合圣人之道的。
因此,风行于明清时期的“明刑弼教”是重道德而不轻刑罚,推行重典政策,主张重刑。
“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中国古代主要法典《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1、禹刑不是一部成文法典,而是泛指夏朝的法律与刑罚。
司法考试《法制史》课堂笔记精选第一章中国法制史第二节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内容提要]唐代是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定性时期,唐律的制定过程、内容和特点是司法考试的重点所在。
宋元明清延续了唐代的法制传统,其律典都是在唐律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主要记忆这些法典中特殊的内容。
这个时期的司法制度也是司法考试的重要内容,考生应该重点掌握司法机构的变化及其职能,另外会审制度也是司法考试的高频考点。
一、唐律与中华法系(一)《永徽律疏》——礼法统一的法典唐律的制定过程:(1)《武德律》是唐代首部法典,《武德律》以隋《开皇律》为蓝本,共十二篇,五百条。
(2)《贞观律》基本确定了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增设加役流,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以及类推原则与制度。
(3)《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
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长孙无忌、李勣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
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中明法科考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情况,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条义疏奏以闻”,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十月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
共12篇,30卷,称为《永徽律疏》。
至元代后,人们以疏文皆以“议曰”二字始,故又称为《唐律疏议》。
《永徽律疏》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
《永徽律疏》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
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永徽律疏》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具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
中国法制史笔记第一编:上古时期的法制"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一、中国法律产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幅员辽阔,相对封闭的内陆自然环境。
,2、人力耕织,自给自足的小农方式。
5 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
4、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5、圣贤治国、礼法结合的中华传统文化。
, 二、中国法律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国法律习惯发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期,正式形成于夏代。
三、中国法律起源的主要特点?1 与西方相似,中国法律也是在古代氏族制度向国家制度的过渡时期形成的。
2、与古罗马法律是对氏族习惯的根本变革不同,中国法律是氏族习惯的直接延续和发展。
3、与古希腊、罗马法律的产生未受暴力干涉不同,中国法律是通过部落武力征服和用暴力维持宗法秩序而形成的。
4、与古希腊法律在家族制解体的基础上产生不同,中国法律形成的社会基础是父系家族宗法关系,礼是法律的基本内容。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法律起源还有既承认“王权神授”,又强调“天人合一”;既赋予“礼义”予法律效力,又强调以刑为主,“法”即是刑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立法活动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周朝(前11世纪—前476年),是中国法律形成的初成时期,中华民族自此进入了文明时代。
自夏朝开始,法律以国家意志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具备国家强制力的固定形式。
夏朝:共传14世、17王、471年。
禹是创始人,禹死后由其子启继承王位。
史称“家天下”的开端,即正式确立了王权世袭的制度。
陆续制定了《禹刑》《政典》等,《尚书·五子之歌》载:“明明我祖,万帮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可见夏朝法制,已有礼、有刑、有典、有则,初具体系。
商朝:共传17世,31王、约600年左右。
商朝的法律制度比夏朝有了很大的发展,特点:“天讨有罪”和刑罚残酷。
商朝初期有《汤刑》《官刑》等立法,中期即盘庚迁殷之后,继续“尊成汤之法”,并对《汤刑》作重大修订;后期以纣王为代表,“重刑辟”,施酷刑。
中国法制史2008年版一、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各个时期比较重要的法律思想、立法和司法活动等在内的各种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交叉学科。
法学与史学交叉在一起。
1999年出版的多卷本《中国法制通史》是对这一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它标志着这一学科在中国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今天,把中国法制史作为学习对象有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了解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其次:可为今天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最后:还可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作用;二、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基本的、主要的方法。
其次还有一些具体方法主要是:归纳、联系和比较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线索大体可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部分中国法制史的古代部分,是中国传统法制部分,由奴隶制法制和封建制法制两个部分组成。
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阶段,从夏至西周。
第二阶段:确立阶段,从春秋至秦。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从汉至魏晋南北朝。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隋唐两朝。
第五阶段:调整阶段,五代至清。
综观中国古代的法制,在以下四个方面比较突出:首先:法制的指导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德主刑辅。
其次:法典的结构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再次:法律的内容是礼法结合,维护等级特权。
最后:在司法上,则是行政与司法合一,也无权威。
中国近现代法制也可分为两个部分:剥削阶级法制和人民民主法制在剥削阶级法制中还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阶段,鸦片战争到清末。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南京临时政府到北洋政府时期。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综观中国近现代法制,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首先:法制的指导思想以西方的法制思想为主,主张自由、平等、民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人权、树立法制的权威等。
其次:法典的结构不再诸法合体,而是各法独立,都以宪法或部门法法典(除行政法以外)的形式出现。
中国法制史的笔记1来源:孟子琪的日志第四节:秦汉时代的经济法律一.秦:《田律》降雨、抽穗等要向中央禀报,负有饲养责任;工商业:不得挑选、拒收货币,货币由官府集中保管,加盖印章。
二.汉:背景:实行黄老政治,顺应时政,不过分干预经济,靠工商业治国的商人开始开矿等,用商业致富,但是商人不用亲自经营,可以使役奴仆经营。
因此奠定了文景之治。
但也造成了贫富分化,国家控制力弱了。
汉武帝:打击社会势力,做成了小社会,大政府的局面,中国人的观念社会如何不乱?答案:大一统。
春秋战国时期造成的影响。
打击商人豪强势力,因为财力在民间。
1盐铁专营:—出谋,大富豪。
设置盐官、铁官统一经营,不得私贩—造成价高质次注:明清时期还有茶专营2均输法:由大农在各地设立均输官,先转运异地销售,再购买其他当地产品,经过几次销售转运到中央。
3平准法:平抑物价,调控市场,但实际并不好操作。
4告缗法、算缗法:没收商人财物。
缗:计量单位。
每两千钱纳一缗(120钱)告缗法:鼓励告发申报财产不实的人,被告发者一半财产归告发人。
国家因此得才亿计,奴婢千万,田亩数百——导致商人破产,国富民穷,国家操纵经济。
第五节:秦汉时代的刑罚制度秦代:压制言论的罪名最多:举例:诽谤罪:批评讽刺皇帝言论——族刑妄言罪:煽动颠覆朝廷的言论秦:诛三族挟书罪:除了农医卜、秦记以外都要烧毁,不得私自收藏刑罚:创立了新的体系:包括生命、身体、劳役、财产、身份、流放、耻辱秦死刑的方式非常多:法定5种,非法定20多种弃市罪:在市场上斩杀定杀:疠(传染病)投入水中淹死。
生埋:将传染病人活埋族刑:诛三族(三代)注:标准有不同具五刑:具足墨、劓、剕、宫、大辟还有枭首,腰斩,弃市等等身体刑(肉刑):秦代大幅缩减:劳动力对大一统国家的作用。
改为黥刑(刺面)。
(汉代:文帝先废宫刑,提民救主,外废肉刑,但改为死刑,杖刑等,实质是杀人。
景帝恢复宫刑)劳役刑:(1)城旦、舂:男子修筑城墙,女子舂米,最重的劳役刑(2)鬼薪、白璨:男子伐柴做祭祀之用,女子在家里淘米,作祭祀(3)司寇:让犯人在边境地区察敌寇,女子在内地从事相当于司寇的劳役(4)隶臣、妾:在官府里面做奴婢、奴隶、仆人(5)候:在边疆地区瞭望地形(汉代实行大赦,刑期从无期变为有期)汉:(1)髡钳城旦、舂:先剃去男子头发和鬓须(5年)(2)完城旦、舂:。
中国法制史学习笔记一、解释名词1.铸刑书。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刑书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贯彻执.2。
恤刑。
统治者以“为政以仁”相标榜,强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
年80岁以上的老人,8岁以下的幼童,以及怀孕未产的妇女、老师、侏儒等,在有罪监禁期间,给予不戴刑具的优待。
老人、幼童及连坐妇女,除犯大逆不道诏书指明追捕的犯罪外,一律不再拘捕监禁。
当然,给老幼以优待,也以不危害统治阶级的利益为限。
3.《魏律》。
鉴于汉代律令繁杂,魏明帝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18篇,后人称为《魏律》或《曹魏律》。
新律对秦汉旧律有较大改革。
首先,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其次,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第三,进一步调整法典的结构与内容,使中国封建法典在系统和科学上进了一大步。
.4。
北齐的大理寺。
北齐时期正式设置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
大理寺的建立增强了中央司法机关的审判职能,也为后世王朝健全这一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时期进一步提高尚书台的地位,其中的“三公曹”与“二千石曹”执掌司法审判,同时掌囚帐。
这为隋唐时期刑部尚书执掌审判复核提供了前提。
御史制度。
秦代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对全国进行法律监督。
汉代时期御史大夫(西汉)、御史中丞(东汉),负责法律监督;西汉武帝以后设立司隶校尉,监督中央百官与京师地方司法官吏;刺史,专司各地行政与法律监督之职。
魏晋以降,为抑制割据势力,御史监督职能有明显加强。
晋以御史台主监察,权能极广,受命于皇帝,有权纠举一切不法案件,又设治书侍御史,纠举审判官吏的不法行为。
5.奴隶制五刑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剕刑-砍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中国法制史(曾宪义·第五版)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一、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法律产生的三个规律二、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三、中国古代关于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四、中国古代“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第二节夏代的法律制度一、“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夏代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二、夏代的《禹刑》关于《禹刑》的由来、性质及内容三、文献记载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甘誓四、夏代的监狱夏台或均台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一、商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敬鬼神二、《汤刑》及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一)商代的立法概况《汤刑》、汤之官刑、弃灰之法(二)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刑、王命和单行法规三、主要罪名及刑名(一)主要罪名不吉不迪、颠越不恭(二)刑名1.文献记载所见商代的刑罚2.甲骨文所见商代的刑罚(1)墨刑(2)劓刑(3)刖刑(4)宫刑(5)死刑四、商代的民事、婚姻、继承制度五、商代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及审判活动(二)监狱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一、“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治国方略运用于法制方面,就是要求明德慎罚,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
二、“礼治”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特征周礼: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礼节仪式礼治:儒家将周礼发展成“为国以礼“的礼治基本原则:亲亲(孝)、尊尊(忠)、长长、男女有别。
亲亲、尊尊为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第二节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一、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一)西周的立法概况九刑、吕刑、周公制礼(二)西周的主要法律形式礼刑誓诰命二、礼的渊源、性质及作用(一)礼的渊源祭祀(二)礼的性质及作用礼的很多规范实质上具有法律的性质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作用三、礼与刑的关系一般认为,礼与刑是西周法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第一章xx法律得起源与夏xx法律制度第一节xx法律得起源一、xx法律得起源夏王朝诞生,产生于父系社会末期(据迄今发现得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我们认为中国在尧舜时代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产生法律)也成为国家进行阶级统治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关系得工具二、“法”“刑”“xx”得含义✓“法”迄今仅见得最早得就是在西周金文中商周人只知有“刑”而不知有“法”,大量引用“法”字就是春秋之后得事“法”得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其实践来源就是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得成文法运动。
战国时期度量衡逐步统一,为了反映国家公布得“法”得行为规范性质,逐渐出现了由“法”字与度、量、衡各字构成得词,表示严格、具体得各种标准、规范。
✓xx“改法为律”三、xx法律起源得特点1.刑起于兵,兵刑同制2.原始风俗转变为法律3.血缘纽带关系影响至xx4.维护部落首领得政治权力得集中与强化第二节xx立法概况一、立法思想夏商以“恭行天罚”、“天讨”得神权思想作为法律得思想基础宣言“君权神授”、“王权神佑”,使统治政权合法化与神圣化原始自然宗教与阶级社会有政治目得得天神崇拜与祖先崇拜得产物——神权,渗透于社会生活得方方面面二、立法活动(一)xx:包括誓、诰、命等多种形式誓:意味约束诰:古“告”字,其义为告诫命:指君主得命令(二)xx刑、汤刑✓禹刑不一定就是禹在位时制定得法,可能就是夏朝法律规范得总称。
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与开国之君得怀念与崇敬。
✓汤刑,一般指商朝法律得总称,与禹刑一样,以汤为名表示对上组杰出领袖与开国之君汤得怀念与崇敬。
(三)官刑据古籍记载,夏商时已有约束与惩治官吏得官刑。
第三节xx法律得基本内容一、行政法律规范(一)国王就是国家得最高统治者(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三)地方行政官吏体制二、军事管理制度三、刑事法律规范(一)五行:xx、劓、髌、xx、大辟(二)刑罚罪名得规定:不孝罪、不从王命罪、危害社会,破坏公共秩序罪、贼杀罪、不事农业罪、弃灰于公道罪······(三)刑法得适用原则由人罚代替天罚具有以肉刑为主得身体残害报复主义刑罚为特点1.罪及本人,刑不诛连得原则2.疑罪从轻得原则3.不杀无辜得恤刑原则4.过失从轻得原则四、经济法律规定(一)土地管理:土地xx有,即国有制(二)赋税制度:1.赋纳2.贡献(三)手工业生产管理制度(四)商业管理制度(五)自然资源立法:“xx”第四节xx司法制度一、法官二、国王三、审判制度四、证据制度1.神明得暗示2.xx五、监狱制度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第一节立法概况一、西周得立法指导思想✓“天罚”思想✓明德慎罚:所谓明德,就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就是慎罚得指导思想与保证。
第一章奴隶制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主要证据1、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世袭专制帝王。
2、夏已开始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
3、夏已建立了完备的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职官、监狱以及贡赋制度。
4、夏还建立了以国家强制力为直接后盾的法律制度。
二、中国国家与法的起源的特点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互相结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第二节法制指导思想一、夏、商法制指导思想神权法思想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法制指导思想,他是原始自然宗教与阶级社会有政治目的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影响了后世家天下的政治理论和社会格局。
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1、王权神授(听命于天,听命于神是夏商法制的主导思想)2、天讨与天罚二、西周法制指导思想1、以德配天(上天只把天命交给有德者,德包括3个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认为民心向背决定王朝的盛衰,能否实行德政又关系到民心向背。
)2、明德慎罚(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周公制礼形成西周时期礼、刑相结合的特点。
)3、刑罚世轻世重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轻与重。
刑新国用轻典(以安定人心),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维持社会秩序)。
4、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的影响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被后世奉为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后被儒家发展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春秋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第三节立法活动一、夏、商立法概况除夏、商王发布的各种命令外,主要表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字,主要靠代代口传而流传和遵循的。
1、禹刑(不是成文法,而是泛指夏朝的法律和刑罚。
除习惯法外,夏王针对各种具体情况发布的王命和誓也是法律渊源之一)2、汤刑(商有乱政而汤作刑不成文的习惯法仍占很大比重,除此誓、诰、命也是当时重要的法律渊源。
誓是约束的意思,相当于军法;诰,含义告诫,偏重于国王对权臣、大臣、诸侯或下属发布的命令、指示或训诰;命是国王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商王朝建立后法律制度随国家政治制度的变迁也进行过几次大的修改。
中国法制史学习笔记标题:了解中国法制史,探寻智慧与经验引言:中国法制史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石,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法律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中国法制史的重要阶段,介绍不同时期的法律体系和思想,以及法律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让我们一同踏上了解中国法制史的旅程。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时期的法律体系在封建王朝时期,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以礼法为主导。
"礼"指的是封建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法律则依据礼制,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为目标。
一些重要的法律著作如《周礼》和《礼记》在这一时期形成。
封建王朝注重礼制,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发展。
第二部分:民国时期的法律改革随着清朝的衰落,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法律改革,如《民法通则》的颁布和废除旧的刑法等。
这些改革使中国的法律体系更加接近现代法制,并注重个人权利和平等观念的保护。
虽然法律的推行面临一些困难,但这一时期的法律改革为后来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建设,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确立,它成为中国法律体系的最高法律。
此外,还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如《刑法》、《民法总则》等。
这些法律奠定了中国现代法治的基石。
第四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制保障。
中国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旨在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商法改革,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并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有知识产权法、环境保护法等领域的法律不断完善和加强。
结论:通过对中国法制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
中国的法制历经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改革,不断完善和推进。
一、三法司:三法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中央司法机关的合称,汉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三个司法机关的会议,称三法司,重大案件皆由三个机关共同审理。
明清两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也称“三司会审”。
二、三不去(不准修妻):1、有所取无所归,指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则无家可归。
2、与更三年丧,指妻子曾替丈夫的父母服丧三年。
3、前贫贱后富贵,指丈夫娶妻的时候贫贱,但后来发达富贵了。
三、五刑:上古五刑:甲兵(外部侵略或内部叛乱动用军队)、斧钺(执行军法)、刀锯(死刑或严重的肉刑,动用刀锯)、钻笮(在脸上刻字并涂以墨炭)、鞭扑(用鞭子或木棍打)。
夏(西周)五刑:大辟(死刑)、宫辟(指损害罪犯生殖器官)、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劓(割去罪犯的鼻子)、墨(又称黥,在罪犯的额头或面部刺字)。
商:大辟、劓、墨、宫、刖(砍掉罪犯的足)。
唐五刑:笞(荆条抽打脊背,臀腿)、杖、徒(一定时期剥夺犯人自由或劳役)、流、死。
四、五服: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3、齐衰1、大功9、小功5、缌麻3。
五、五礼: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葬之礼)、宾礼(宾客之礼)、军礼(军事活动方面的,军旅之礼)、嘉礼(庆贺等喜庆之礼)。
六、婚姻六礼:纳采(男方向女方提亲)、问名(问清女方的名)、纳吉(告知祖先,占卜吉凶)、纳征(送聘礼)、问期(决定婚期,告知女家)、亲迎(到女方迎娶新娘,到男方举行婚礼)。
七、法经六篇: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囚法(网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捕法(是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杂法(是各种小犯罪,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户、兴、厩{马舍})新增三篇。
八、六法全书: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1、立法活动:禹刑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汤刑是商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有乱政,而作汤刑”2、刑事法律规范:五刑:墨、劓、膑、宫、大辟(夏商)<名解>“神判”——夏商审判制度之一,是假借神意判刑罚罪。
“天罚”——夏商审判制度之一,即奉天罚罪,代天行罚。
4、监狱制度:夏朝时,称监狱为圜土夏末时,称之为夏台商朝时称之为羑里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名解>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
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
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2、西周的立法活动<名解>五礼指周礼的名目(内容、形式)。
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一分>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为孝,尊尊为忠,亲亲于尊尊说明维护王权与族权是礼的核心。
<名解>《九刑》:周初的九篇刑书(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指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3、刑:西周刑法适用原则<一分>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
眚:过失。
非眚:非过失,即故意。
终:一贯,始终。
惟终:坚持不改,惯犯。
非终:即指初犯或偶犯。
<填空>世轻世重的原则: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4、契约制度<名解>“质”“剂”是西周买卖契约的形式。
“质”指奴隶、牛马之类的大宗买卖用长券。
“剂”指兵器、珍异之类的小宗买卖用短券。
“傅别”也是一种书面契约,在借贷活动中使用。
5、婚姻继承制度<简答>婚姻关系的成立。
首先,必须有父母之名。
其次,必须有媒妁之言。
再次,必须达法定婚龄。
最后,必须经过严格的婚姻仪式,即“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答>婚姻关系的限制:同姓男女之间禁止结婚理由:同姓近亲结婚,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体现了一定的优生法准则。
中国法制史复习笔记(⼀) ⼀、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 (⼀)内容: 1、背景: (1)为谋求长治久安,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 (2)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2、“天”涵义: (1)夏商以来的⼀直奉的“上天”; (2)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统治⼈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取⽽代之。
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3、“德”的要求:三个基本⽅⾯:敬天,敬祖,保民。
——具体要求:统治者要恭⾏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4、“明德慎罚”: (1)在“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提出的具体法律主张。
(2)要点:⽤“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民⾂服; 在适⽤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不应⼀味⽤严刑峻罚来迫使⾂民服从。
——具体要求:“实施德教,⽤刑宽缓”。
注意:“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位的。
(3)“德教”的具体内容:“礼治”——即要求君⾂上下⽗⼦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活,从⽽达到⼀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影响: 1、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基本的治国⽅针; 2、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代商的理论问题,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向; 3、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
4、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
5、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理论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的基本策略,从⽽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提纲中国法制史导论一、中国法律的传统1、引礼入法,礼法结合2、恭行天理,执法原行3、法则公平,权利等差4、法自君出,权尊于法5、家庭本位,伦理法制6、重刑轻民,律学独秀7、以法治官,明职苛责8、纵向比较,因时定制9、立法修律,比附判刑10、援法定罪,类相裁断11、无讼是求,调处息争12、诸法并存,民刑有分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一)从总体上说,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情况2、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情况3、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4、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5、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状况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一、五刑:指奴隶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墨(刺字)、劓(割鼻)、刖(挖膝盖骨)、宫、大辟(死刑)等五种常用刑。
五种刑罚由轻到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
二、夏朝的司法机构1、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司法官称为“士”,基层司法官称为“蒙士”,分别掌管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监狱称为“圜土”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一)天讨天罚的思想(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所谓的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作为世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上天对所选择的人间君主并无特别的亲疏或偏爱,只会选择那些有德者,将天命即治理人间的权力赋予他们,并保佑他们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以德配天,明德慎罚1、“以德配天”是指敬天、敬宗、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上天与祖宗的教诲,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2、“明德”就是主张崇尚德治,提倡德教,统治者治理国家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通过道德教化,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教育民众,使天下臣服;“慎罚”就是主张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谨慎宽缓,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迫使民众服从。
“明德慎罚”就是主张“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实际上就是强调将教化与刑罚相结合。
二、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一)宗法制度的定义宗法制度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与国家组织的一体化,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二)特点1、政治权力和地位的嫡长子继承制2、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3、各级封君的宗族组织同时是国家的政治组织。
家国一体,亲贵一体。
宗法等级制度示意图:国王——诸侯——卿大夫——庶人——奴隶、贱民(三)内容宗法制度下的周代等级划分已经非常明确,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五等。
各种不同等级的人,身份地位、权利、义务都不相同;礼仪、服饰、器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僭越。
西周建立后,实行大规模的封邦建国,形成了一个奴隶制社会完满的宗法金字塔。
1、周王是天下的第一大宗,最高的政权统治者,是宗法制度的核心。
分封诸侯对周王而言处于小宗地位,但在其封国内却为大宗。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
2、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
4、各级诸侯王、卿大夫、士,既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
其实质在于保证夺取政权的家族对社会实行家长式的统治三、西周的礼(一)周礼的内容——“亲亲”“尊尊”原则周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和“尊尊”。
所谓“亲亲”,是要求在亲族范围内,人人都应亲爱自己的亲属,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
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妇柔和、姑慈父听,亲疏远近,尊卑长幼都有明确的次序。
所谓“尊尊”,是要求在社会范围内,人人都要尊敬一切该尊敬的人,人人都要恪守自己的名分。
君臣、上下贵贱都有明确的等级秩序。
“亲亲”的核心是孝,“尊尊”的核心是忠。
“亲亲”原则所维护的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伦理关系。
“尊尊”原则所维护的是以君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
尊尊为忠,亲亲为孝,这说明维护王权和夫权是礼的核心。
其一致性,表现了族权与王权的统一,伦理与政治的统一。
而且,忠高于孝,国重于家。
也就是说,礼总是从正面主动的提出要求,对人们的言行做出正面的指导,明确的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礼的功能,重在教化,刑则相对处于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背礼的行为进行刑罚处罚。
凡是礼所不容的,就是刑所禁止的;凡是合礼的,也是刑所不禁的。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二)礼的性质具有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
礼是西周奴隶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奴隶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等级制度和加强统治力量的重要手段。
(三)礼的作用礼不但体现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也确认了社会不同等级的地位和权利,起着“别尊卑,序长幼”的标准作用。
礼不仅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利义务的准则,同时也是禁锢与约束人民的武器。
(四)“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内容“大夫”泛指大夫以上的贵族官僚,“庶人”是指贵族、官僚和各级领主以外的平民。
它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
它的重心在于强调平民百姓与官僚贵族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对于官僚贵族等统治阶层社会特权的维护。
礼和刑作为奴隶主贵族的两种统治手段,其适用的对象各有侧重,由于等级身份的不同,各阶级都有相应的礼因此适用于贵族特权的礼,庶人是没有资格享用的。
实际上,“礼不下庶人”不是说礼对庶人没有约束力,而是强调礼是有等级的,是有差别的。
不同等级之间,不能僭越;“刑不上大夫”也不是说对大夫以上的贵族就不会适用刑罚,对于谋反等严重的政治行为罪,同样是严加惩处,直至死罪。
它有以下含义:第一,“刑不上大夫者,据礼无大夫刑”,不设大夫犯罪之科目。
第二,大夫以上的贵族高官犯罪,在适用刑罚上享有特权,所谓“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如处刑则有不同于庶人的办法,死罪秘密处决而不公开。
四、西周的刑事法制(一)西周时期的主要罪名1、不孝不友2、犯王命3、放弑其君4、杀越人于货5、群饮6、违背盟誓7、失农时(二)主要刑罚1、五刑犯罪,包括墨、劓、刖、宫、大辟2、圜土之制:“圜土”是西周时期的监狱,“圜土之制”就是指对那些违反法律或者有罪过但尚不至适用五刑处罚的轻微犯罪人,使其在狱中劳作,进行改造,并且不让其佩戴成年人正常的冠带,以示耻辱。
它是中国有期徒刑的开端。
3、嘉石之制:是指将那些轻微犯罪人,束缚其手脚,坐于“嘉石”一定时日,使其思过、悔改,然后交给司空,在司空的监督下进行一段时间的劳役,期满后释放。
4、赎刑:是一种用一定数量的财货来折抵刑罚的刑罚执行方法。
5、流刑:就是流放之刑。
在先秦时期,流放大多数时候仅适用于少数上层的贵族。
五、西周时期的主要刑罚原则与刑事政策(一)主要刑罚原则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三赦三宥”。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并且给予截然不同的处罚。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对于疑案、难案,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赦免的办法,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具体体现。
4、宽严适中,哀矜折狱——强调在定罪量刑时,做到不轻不重、不偏不倚。
5、反对株连——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罪弗及嗣。
6、贵贱有别——“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二)刑事政策——刑罚世轻世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
具体的标准是“刑轻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就是主张在刚刚夺取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或是在刚刚征服的新的疆域里,用刑应该偏于轻缓,以稳定人心;当国家安定、政局稳定时,或是在政治稳定的邦国,用刑则应平和适中,不偏轻也不过重;当国家出现动荡不安时,或是在出现骚乱的地域,就要“重典治乱世”,用严刑峻法来镇压暴乱,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
六、西周的民事法制(一)债和契约契约之债:包括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其一:买卖契约——质剂其二:借贷契约——傅别(二)婚姻制度1、基本原则1)一夫一妻多妾制2)同姓不婚,即禁止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员之间的通婚行为。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婚姻六礼:1)纳采:男家遣媒人对女家表示向某女求婚的意愿2)问名: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家媒人3)纳吉:男女两方交换生辰,各自卜得吉兆,宋代称“换草贴”,俗称“换八字”4)纳币:卜吉后,表示婚姻成立,春秋时称“纳币”,宋代称“纳成”、“定贴”,俗称“订婚”5)请期:男家派媒人向女家问明结婚日期6)亲迎:新郎在傧相陪伴下到女家迎娶(三)解除婚姻的条件与限制——“七出”“三不去”七出:即“七去”。
不顺父母(公婆),去(因为“逆德”);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淫,去(因为乱族);妒,去(因为乱家);有恶疾,去(因为不能共同生活);多言,去(因为间亲);窃盗,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指女子出嫁时尚有娘家可回,但休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依),不去;与更三年丧(指女子加入夫家以后,曾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孝三年,如此则该女子已经对公婆尽子女之道),不去;前贫贱后富贵(指娶妻时尚贫贱,但以后变得富贵),不去。
”“七出”“三不去”是宗法制度下父权和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其影响极为深远。
七、西周的司法诉讼制度(一)司法机关1、周王——周王是天下的最高主宰,掌握西周的最高审判权。
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统治家族中的大家长,周天子对于诸侯间的争讼以及一些重大案件拥有不可争辩的最后裁决权。
2、中央司法官员——主要是大司寇,辅佐周王处理全国的法律、司法事务,为“六卿”之一;其下设小司寇,负责审理中央直辖地区的具体案件。
3、地方司法官员——地方、乡村设有乡士、遂士,受理所在地区的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负责第一审,重大案件经初审后上报司寇判决。
4、诸侯国与卿大夫分别享有封地内的最高审判权。
(二)主要诉讼制度1、民事与刑事案件的区分民事案件,一般称为“诉”,审理其,称为“诉讼”;刑事案件,称为“狱”,审理其,称为“断狱”。
2、告诉与审理(1)告诉无论民、刑诉讼,都采取原告自诉的形式。
轻微的案件以口头起诉,重大案件以书状起诉。
形式书状叫“剂”,民事书状叫“傅别”诉讼案件需缴纳诉讼费用,民事“束失”刑事叫“钧金”。
如不交纳,被认定为不通,或不予受理,或败诉。
(2)审理:“两造俱全”,即双方当事人到庭;大夫以上的贵族享有特权,可以不亲自出庭。
3、五听——五听制度是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
具体内容是:辞听是“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是“观其颜色,不直则郝然”气听是“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是“观其听聆,不直则惑”目听是“观其眸子,不直则然”五听制度是周朝审判法律的经验总结,也是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4、证据制度5、“读鞫”“乞鞫”制度审判官在做出判决之后,还应该当众宣读判决,称为“读鞫”;在宣读判决以后,若当事人认为判决不对或有冤屈,可以要求重新审理,称为“乞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