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86
浅析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摘要】政府的公信力对于建设良好的治理体系至关重要,而行政管理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
本文首先介绍了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和行政管理对公信力的影响。
在重点探讨了加强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推行便民利民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及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做法。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结论部分强调了行政管理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持续改进行政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行政管理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政府可以更好地回应民众的需求,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行政管理, 透明度, 信息公开, 监督机制, 便民利民政策, 工作效率, 服务质量, 廉政建设, 改进, 提升, 持续改进行政管理1. 引言1.1 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和声誉,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石。
一个拥有高度公信力的政府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有效推动政策落实,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公信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还可以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和工作质量。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关系着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一个政府要想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具有公信力。
只有获得了公众的信任,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才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而没有公信力的政府,其政策和措施很难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接受,也难以实现良好的施政效果。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是确保政府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在当今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需要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建立更加稳固的执政基础。
只有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政府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建设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
1.2 行政管理对公信力的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行政管理作为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对于政府的公信力有着重要影响。
统筹兼顾“三结合”, 提升执行力近年来,“执行力”一词在我国行政领域被反复强调,其不管是对机关日常事务的执行,还是对上级政策决策的落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次将执行力建设正式纳入政府管理范畴的是2006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因此可以说,执行力是有效履行职责的保证,更是政府机关公信力的体现。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执行力就是将战略和目标迅速转为实际行动和输出正确结果的能力。
(一)目前执行力存在的问题1、员工培训缺乏成效。
主要表现为:一是培训内容偏于笼统。
目前分局组织的培训主要是银监会、省局的一些常规培训,且培训内容较多,因此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分局尽量不再安排其他培训。
而现实中银行业的新手段层出不穷,辖内仍然存在较多利用“监管套利”的新业务,因此分局缺乏一些专门针对辖内机构业务特点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
二是中层干部多为新晋领导职位。
由于前段时间的人事竞聘,中层干部中有相当的比例是刚刚走上领导岗位,身份转换的同时还没有实现作为管理者的心理和管理技能的同步提升,因此在管理技能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还有所欠缺。
三是员工培训参与度不高。
虽然培训项目较多,但部分员工对于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大多不参加,要求参加的则以其他理由不参加,造成很多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成效大打折扣。
2、科室间联动监管效应较弱。
一是科室之间没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分局网站除了图片中心、时政要闻等栏目更新较为及时,其他栏目的更新速度有所滞后。
二是科室之间业务没有实现联动。
如:统计人员大部分仍限于在分局内部做报表和数据分析,未能经常性实地接触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流程,而现场监管若不结合全市银行业的全面数据统计分析,仅从一项业务检查的角度分析难以通透地理解该业务的全局性影响。
3、现场检查成效难以显现。
一是现场检查缺乏针对性。
由于目前分局现场检查工作大多表现为等待“上级指示”,分局自行组织的专门针对辖内机构特点的检查项目较少。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及其治理效率政府公信力和治理效率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治理效率的提高可以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决策能力。
然而,政府公信力和治理效率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多个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信息公开。
政府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与民众交流与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意见收集,维护公共形象,并尽量防止违法问题的发生。
加强信息公开可以促进政府的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
此外,透明度也是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向公众透露决策过程、决策结果、资金来源、行政审批、事务管理等事项,主要涉及国家的利益和经济状况。
第二,建立民主监督制度。
民主监督是一种积极互动的参与方式,是人民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监督政府工作的手段。
政府应该积极响应民族的意见,建立相关制度。
政府可以通过上门走访、问卷调查、社区论坛、网上问政、听证会等民主监督方式,建立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行政、民主管理,让政府有纠正自身错误、实现长期发展的机会,同时增加政府执行公务的依据和信心。
第三,加强反腐斗争。
反腐斗争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基本利益。
腐败问题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了政府的治理效率。
国家需要加大反腐力度,通过对腐败者的实证调查、追究法律责任,确保国家有更多人民无私为国、勇敢奋斗的道德楷模,加强法律监督,建立风险提示机制。
同时政府要回归本原,保持廉洁自律,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第四,优化行政管理。
政府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参照法律法规,为人民服务,提高行政体制改革,使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化、权力更加透明化。
对于那些需要处理的业务编号、流程、工作要求、处理时限等与之相关的事项和具体操作,都要掌握清楚明白。
此外,政府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相关部门、配合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让群众对政府产生误解,从而影响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
第五,提高政府品质和领导能力。
努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摘要: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本文对我国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意义以及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政执行力政府公信力对策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一次把“政府执行力”概念写进中央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它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综合治理的范畴。
而在2 006年9月份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进一步指出:“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
执行力弱,政令不畅,有令难行,甚至有令不行,政策落实就可能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这充分说明了中央领导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问题的高度重视。
当前,提高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现状分析政府执行力是政府执行的能力和效能,是各级政府部门贯彻执行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规划计划、决策政令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实践能力。
其一,行政执行力要求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决定。
其二,它要求下级政府及官员真正明确上级政府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政府信用指的是政府认真遵守并有效的履行法定职责及其对公众的承诺而赢得公众信任的状况。
政府公信力是构成解释和促进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
正如孔子所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深远,只有一个诚信的政府,才是一个有效的、有权威、有能力的政府。
强化制度执行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挑战和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政府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强化制度执行力是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只有加强制度执行力,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
本文将从强化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性、现状分析及提升途径等方面探讨如何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强化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性强化制度执行力是政府治理的基础。
制度的本质是规则,是一种社会共识和行为准则,只有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才能使社会得到有效治理。
现实中,很多制度都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强化制度执行力对于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强化制度执行力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在社会治理中,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强化制度执行力意味着政府能够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让民众看到政府的决心和行动,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强化制度执行力还有助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效能。
一个制度执行得好坏,往往会影响到政府的管理效能。
如果一个制度执行得不力,就会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政府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强化制度执行力,提高管理效能,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的制度执行力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一些制度的构建不够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一些制度虽然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于部分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法规政策不够重视,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愈发严重。
还有一些涉及基层民生的政策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刀切”、“弄假成真”等弊端,导致了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也不乏有一些制度执行力较强的地方和部门。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扶贫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总结这些成功经验,为提升整体制度执行力提供借鉴。
提高政府执行力赢得人民的满意与支持在当代社会中,政府的执行力对于赢得人民的满意与支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执行力的提高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问题,还能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完善制度、提高效能、加强沟通等方面的努力。
提升政府执行力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完善制度。
制度是保障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健全的制度保障下,政府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政府需要制定并落实科学合理的制度,明确规定政府的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确保政府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制度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
其次,政府应当提高效能,加强工作的执行力。
高效有序的工作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工作绩效,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对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工作的落实和完成。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执行团队,以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和效能。
另外,政府在提高执行力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
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建立政府执行力的桥梁。
政府应当积极主动地与人民沟通,了解人民的需求和诉求,及时回应人民的关切和问题,增强政府的亲和力和公信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政府整体的执行力。
最后,政府还要加强对于政策的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困难。
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府执行力的关键环节,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对政策执行的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
通过对政策执行的精细管理,政府能够更好地提高执行力,赢得人民的满意与支持。
综上所述,提高政府执行力是赢得人民的满意与支持的重要途径。
政府需要在制度完善、效能提升、沟通加强以及政策跟踪和评估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政府的执行力,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公务人员如何提升自身的政务能力与政策执行力在现代社会中,作为公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务能力与政策执行力是十分必要且关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公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学习和培训、实践经验和自我反思等方面探讨公务人员如何提升自身的政务能力与政策执行力。
一、学习和培训学习和培训是提升政务能力与政策执行力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公务人员应不断深化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学习,了解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背景、目的和具体内容。
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交流会议等活动,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此外,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学习小组、阅读专业书籍、关注相关媒体,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保持对政务工作的敏感性和专业性。
二、实践经验除了理论学习,实践经验对于提升政务能力与政策执行力同样至关重要。
公务人员应当主动参与实际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不断累积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参与各种重要项目、组织活动,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同时,积极与同事交流合作,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三、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提升政务能力与政策执行力的重要环节。
公务人员应当时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与反思,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
通过自我反思,可以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此外,公务人员还可以通过定期的自我评估、向上级领导和同事请教意见等方式,及时获取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
四、加强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提升政务能力与政策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公务人员应注重与同事间的协作与配合,积极参与团队工作,发挥个人的专长和优势,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培养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同时,与同事共同分享工作经验和心得,互相促进和学习,提升整个团队的业务水平和政策执行力。
总结起来,公务人员提升政务能力与政策执行力需要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经验、自我反思以及团队合作这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
发言提纲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执行力弱化是当前行政体系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最令人头痛的问题,这和作为执行主体的政府及公务员存在激情缺失、干事创业精神不足,作风飘浮、衙门习气严重,自由散漫、本位主义问题突出等现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此我觉得提升政府执行力应从提高基层政府及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执行能力入手,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1、要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是树立诚信意识。
首先组成部门要讲诚信,各部门在工作上要“言必信、行必果”;其次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诚信观念的认识,从而以点带面,不断推动政府诚信意识的树立。
二是树立大局意识。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别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从改革发展的大局考虑和处理问题,自觉为大局服务。
三是树立服务意识。
自觉实践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人民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是树立效率意识。
真正做到转变职能的步子更快、开拓创新的思路更宽、破解难题的办法更多、推进工作的力度更大,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2、要树立执行理念,建设行政执行文化。
通过行政执行文化建设,使政府工作人员自觉意识到执行是一种压力,时刻居安思危,能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增强自己的执行能力,特别要增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执行是一种纪律,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圆满;执行是一种作风,培育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紧盯细节、步步为营、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执行是一种合力,用严格的制度、团队的精神,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抓执行的强大合力。
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提升【摘要】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提升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加强政策制定中民意调查、建立监督机制、法治化水平和加强宣传沟通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策略。
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要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需加强民意调查、建立监督机制、法治水平和加强宣传,重视社会反馈和民意表达,同时加强法治和宣传沟通。
希望地方政府在今后的政策实施中能够贯彻执行这些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地方政府、民意调查、监督机制、法治化、宣传、沟通、社会发展、建议、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逐渐凸显,执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群众满意度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
这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提升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之间的鸿沟,政策制定缺乏实地调研和民意征集,导致政策脱离实际、难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政策执行过程中监督不到位,责任不清晰、执行不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较为突出,使得政策执行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拟通过加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意调查、建立健全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法治化水平、加强宣传和沟通等方式,探讨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路径和策略,促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推动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1.2 问题提出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时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不到位、效率低下、部门间协调不畅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政策无法有效落实,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以更好地服务民众,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法治政府建设与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在现代社会要建设法治政府就必须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政府公信力越高、执行力越强,那么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就越崇高,其行为决策也就越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反之,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都较弱,不仅会影响社会信誉体系的构建,而且会影响到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公共资源也会因此得不到有效利用,为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必须重视建设法制政府,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以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法制政府建设与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概述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治改革也不断深入发展,法制政府建设日渐完善,而法制政府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依法行政并建立法制政府是我国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法制政府建设使得各地政府机关的权力受到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其要求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将政府的决策、政策执行情况纳入法制化轨道,另一方面还必须将其权利和责任密切联系起来,最终实现依法行政。
政府的公信力是指政府部门依靠自身的实际行动获取社会公众的认可,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执政的信任程度。
而政府的执行力则是指,政府部门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能力,其是衡量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依据。
在社会大众民主化、法制化意识不断增强的现状下,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已经成为政府的无形资产,政府公信力越高表示人民大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高,对政府所提出的各项政策规定社会大众也更乐于配合实施,进而减少了很多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提高了政府的执政效率,执行力也因此得到大大提升。
相反,如果政府部门的执行力不强,公信力不高,那么很多国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会遇到落实困难,也不利于我国法治政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之,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对政府来说,其执行力和公信力是政府的生命力,对执政党来说,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代表执政党的执行能力,在国际社会上,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则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其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
提升政府执行力主讲人:宋世明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今天我跟大家探讨一个全新的题目,叫提升政府执行力。
尊敬的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首次提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特别是2006年的9月4号,尊敬的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上有一个讲话,这个讲话当中有一段,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政令不畅,执行不力。
二是违法违规失信于民,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再一次提出严肃法纪政纪,坚决改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这就是今天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提升政府执行力。
借用总理的一句话来说,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突出问题,其中突出问题之一那就是政令不畅,执行不力。
其实公共管理这个学科当中,一般是这样解释,提升政府执行力的价值和作用。
一般从四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当组织处于重大转折点的时候,战略是关键性因素;当战略已经确定,执行力就是关键性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个人感觉到,党和国家有三个大的重要的战略转折点。
一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1992年,二是2003年战胜非典之后,2003年战胜非典之后执政党国家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后科学发展观。
从这个角度上说自从2003年战胜非典以来,执政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战略已经确定下一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方方面面,面面方方要创作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三分战略,七分执行。
战略易于复制,执行不容易模仿。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我的敌人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我一瞬间对敌人,包围敌人、消灭敌人,很可惜我的敌人不知道我毛泽东在何时、何地、何种时机采用这种战略,所以战略易于复制,执行不容易模仿。
提出一个战略绝不允许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培训落实培训。
第三,没有执行力任何规则都是一纸空文,没有执行力任何政策都将丧失公信力。
提高政府执行力十五条政府执行力是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贯彻落实上级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是把握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狠抓落实、坚决完成任务的能力。
近几年枝江经济社会突破性发展,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兴工业强市的跨越,连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主要得益于我们深入推进勤政廉政,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县(市)发展前列,必须更加重视政府执行力建设,切实增强政府工作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快建设富裕枝江、活力枝江、和谐枝江。
一、坚持为民执政,建设务实政府(一)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更是构建和谐枝江的重要支撑点,必须把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一要尊重民意。
坚持党员干部民情走访制度,实行市级领导每人联系10名人大代表、5名政协委员制度和市政府领导向人大代表述职制度,完善市级领导接访、主动下访和定期研究处理疑难信访件制度。
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深入群众中观民情、察民意、摸实情,真正了解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干什么,从态度上坚决消除对待群众冷漠,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麻木不仁的现象,从思想上坚决摒弃“贱民、愚民、刁民”的错误认识,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二要尊重民权。
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慎用权,用好权,充分尊重和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制定决策、处理事务,特别在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要注意反映群众意愿,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府是为他们说公道话、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三要为民谋利。
这杯那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这奖那奖,不如群众的夸奖。
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着手,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首先要提高政府公信力讨论为什么要提高政府公信力,目的可以有很多,而无论促经经济繁荣,促进政治清明,提高人民幸福等等,在现阶段这些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改革,而改革的政令要能传达,改革政策要能执行,必然要求政府有高的公信力。
一句话,为什么要提高公信力?就是为了促进改革促成改革!改革需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其必要性在于改革有难度,和1978年相比,今天的改革要困难得多,因为第一,现在社会与经济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权贵利益集团,改革势必影响既得利益,第二,改革缺乏共识当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被归功于改革红利的时候,如何推进改革?吴敬琏认为是改革需要路线图和时间表,我的理解是从政府公信力的角度看问题,的确需要这样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因为过去10年间,我们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不仅透支银行和财政,透支了银行和环境,而且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出现倒退。
久而久之,人们对于政府的改革诚意和能力都产生严重的怀疑,改革首先要提高政府公信力。
因为没有公信力,政府的政策无法得到贯彻,改革如果没有民众的积极参与,将一事无成。
为了建立改革的公信力,我觉得有个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是非常必要的。
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必要性在于改革有难度,和1978年相比,今天的改革要困难得多,第一,现在社会与经济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权贵利益集团,改革势必影响既得利益,当年邓小平同志决定启动改革的时候没有碰到现在这样的问题。
第二,改革缺乏共识,1978年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十年文革给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得到党内外的一致拥护。
今天的中国比那时富裕了,但是如何解决温饱之后的问题,特别是收入分配问题,目前社会上没有形成共识,这也是我们当前的改革比1978年困难很多的现实。
改变的难度越大,越需要有一个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坚定公众的信心,增强改革政策的公信力,这是一方面。
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表明,要想实现确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很周密、详细的设计是非常困难的。
三一文库()〔《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心得体会:彰显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效能的决心〕《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心得体会:彰显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效能的决心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3日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
方案显示,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组成部门变成26个。
从组建生态环保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一大批新部门,到合并省级及以下国地税等,调整力度之大、数量之多,深刻彰显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决心。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期待仍有不小差距。
放权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情况时有发生;监管缺失、执法不力、服务错位等问题仍然存在;政出多门、推诿扯皮、机构重叠等问题依旧突出。
这些都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制约因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这为国务院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
紧紧围绕群众需求,突出问题导向,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清晰勾勒出新时代政府建设的科学蓝图。
该管的要管好,加大力度管到位,比如将分散在环保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多部门的监管和执法职能合并,组建新的生态环境部,为人民守护青山绿水;涉及人民群众多方面切实需求的要管得更有效,比如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让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有的地方要加强,比如专门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更好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40年来,已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通过改革国务院机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有利于转变职能、提高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提高政府执行力增强政府公信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告诉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所以要论述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增强政府公信力,首先要站在法制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因为只有依法治国才是我们治国理政与长治久安的出路与归宿。
一、政府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其联系执行力概念最早由美国资深的企业家保罗?托马斯和企业管理学家大卫?伯恩提出的,他们认为执行力在企业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事实上,一个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成功与否,可以说是“三分战略,七分执行”。
具体到基层政府,执行力就是拥有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处理危机的能力、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及廉洁自律的能力。
而政府公信力,即是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所以,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历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众的足够信任,必定有令难行,也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规划和政策都难以落实,也就没有多少公信力可言。
二、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现状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形势比较严峻。
近些年来,针对政府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多次发生,针对政府官员的恶性犯罪案件也不少,民众参与政治普遍冷淡。
于此可以看出,政府的形象不再那么光辉高大,其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遭受质疑,其执行力和公信力略显苍白。
具体表现为:(一)政令不畅。
政令不畅主要表现为下级政府在贯彻上级政府政策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政策选择性执行。
对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政策,或是从政策执行中得不到利益的政策,下级政府采取消极应付甚至抵制的态度,选择性执行。
其次,附加性执行。
表现为下级政府在执行国家或上级重大政策时往往给原政策增加一些符合自身利益但原本没有的规定。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力是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一项客观标准,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信任的基础在于了解,一方面要使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党政干部树立起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加强作风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
当前,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阶段,一些突发性事件也易于在这个时期爆发,一旦发生公共事件,群众无法从正规的渠道了解事实真相,必然会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产生怀疑,另外,某些干部由于自身的作风问题,影响到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
针对上述问题,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如下:一、完善制定政府公开制度。
随着政务公开工作的不断强化,越来越多的信息需要公开透明化,但是由于相关的管理规定还不够完善,信息公开内容良莠不齐,发布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信息公开内容和形式,并使之符合客观性和重要性。
二、转变执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以群众评价作为政府考核的重要标准,充分尊重群众的诉求,使信息公开和信访制度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三、加强反腐倡廉,整顿机关作风。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惩治腐败,以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建立严格的考评、督查制度,严肃处理玩忽职守、弄虚作假、工作消极等现象,使广大干部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患。
四、推行行政问责制度。
进一步深化行政问责制。
问责对象从行政首长扩大到普通机关工作人员,问责范围扩大到各种行政行为。
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各种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问责。
明确行政职责,使政府每一项职能、工作任务都能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项监督主体对于行政问责执行的监督作用。
五、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
要把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反受追究、侵权要赔偿。
提高执行力增强公信力——在全省质监系统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座(2007年7月11日)丛大鸣同志们:今年的读书会,主要是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有关讲话精神,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分析形势、总结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会议期间,还将安排一些参观活动,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今天下午,专门拿出半天的时间,咱们一起务务虚。
由我和大家一起就“提高执行力、增强公信力”这个问题进行一下探讨和研究。
一、关于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基本概念及其辨证关系(一)执行力的概念。
执行力是目标与结果直接的纽带。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力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或一个团体的执行力,即组织或团体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如果对这些影响效果的因素都进行规范、控制及整合运用的话,那么就可以提高执行力。
对政府来说,执行力是政府执行管理职责的能力,它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执行力现在成了我国流行的热门话题。
如何理解执行力?有一则管理寓言很形象地展示了执行力在上下级之间的微妙: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希望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
耶稣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
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按我想的做,你最开始弯一次腰,我也就不用一次又一次重复地扔樱桃,你也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
”这个故事反映出一个问题:领导所想的和员工所想的,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地统一。
执行力缺失,使领导者的所有工作都会变成一纸空文或一场空谈。
一些企业界的例子也充分说明了的执行力的极端重要性。
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能一步步由小到大,由大到强,逐渐拉大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它的成功之道就在于不断在传统模式中开发出适合业务发展需要的方式,并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三星电子依靠出色的经销执行力取得了“数字融合革命”的巨大成功,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明星企业;百事可乐创造了一套被成为“销售执行”的销售方式,把强大的执行力带到了每一位公司销售业务代表身上,为百事可乐开拓出了广阔的市场。
怎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信任度和清廉度,是政府与民众互动的关键因素。
政府的公信力不仅决定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合法性,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地域、人性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面临公信力不足的问题。
怎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严格执法政府的公信力的第一步在于严格执法,维护社会的法制秩序。
政府应该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取得民众的认可。
同时,政府执法要依法依规,公正无私,避免滥用权力等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行政透明度政府的决策和执行都应该做到透明化,让社会公众能够了解具体情况。
政府部门要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如政府采购、招标和行政处罚等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力度,尽量避免隐蔽和不合理的行为。
三、加强政府对民生的支持政府对民生保障是提高公信力的关键所在,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保护弱势群体,强化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四、培养优秀领导班子政府部门应该多选拔和培养政治道德高尚、能力过硬的优秀领导班子,吸引才干人才加入政府部门。
政府领导班子应该以身作则,亲民亲民,对民众的关注和支持从不隔板。
五、强化民主参与民主参与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加强民众的参与,如联合治理机制、财政公开制度、互联网+治理等新机制,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六、规范社会风气规范社会风气也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引导民众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改变部分人口的道德底线低下的现象,增强行政治理的透明度,提高政治安全感。
我们这个时代面对着全球化,知识化和平等化,政府的公信力是重要的一环,决定了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互信关系,决定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有效性。
通过严格执法,提高行政透明度,加强政府对民生的支持,培养优秀领导班子,强化民主参与和规范社会风气等途径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
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
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二,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
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
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将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办事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