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 格式:docx
- 大小:15.55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我见我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是一种内心的修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教授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操守。
我们可以讲解什么是诚实、守信、友善等道德内容,让学生明白这些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去践行。
要注重教育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国家对人民行为的规范,学生应该了解和遵守法律。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法律问题和相应的法律条文。
在学习交通法规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交通事故的案例,让学生知道在交通中的一些行为是违法的,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应该做的。
要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一些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学习公德心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保护环境、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也要做好引导工作,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讲解一些道德问题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情境,让他们自己思考和分析,然后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的法律意识,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要与学生互动和引导,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样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果,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公民。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我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要注重道德教育的引导。
道德是人们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核心,而道德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责任意识、友善意识、公共意识等道德品质,通过故事、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保护社会秩序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具,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则,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让学生明白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
通过讲解真实案例、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实际应用。
要注重让学生参与互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广泛而深入,涉及到许多抽象而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如果仅仅靠教师的灌输,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要建立实践教学的机制。
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实践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地调研、参观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道德和法治的实际运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灌输道德和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强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我见我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善恶、美丑、高尚、卑贱等道德属性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取向的总和,是人的顶层情感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善恶的敏感和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案例等方式,感受善恶、美丑等道德情感,让学生从小培养起一种崇高的情感和行为的倾向。
我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法治的认识、了解和理解,是指人们对法律地位以及法治地位的评价和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学生守法的意识和法治观念,让学生从小养成法治意识和守法意识。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我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和生活的认识和看法,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坏、美丑、高下等的评价和取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道德故事、名人事迹等教材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铭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看法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观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加深入人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得到知识的滋养,更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我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它不仅是教育学生识别和遵守法律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平台。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能学习到法律法规知识,更能够培养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
以下是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一些见解。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学习法治知识和道德规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打好基础。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生应该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使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热点问题、案例分析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现实,增加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法治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实地考察、参观法治教育基地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增强法治观念和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知识,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学生应该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如何在遇到问题时去求助法律等。
无论是在学生日常交往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都要养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方法二十一世纪,世界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新时期的中学生,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关注世界发展趋势,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关心祖国的发展,渴望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政策;他们思维活跃,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满足于教师课堂上教条条,学生背条条的现状,总希望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
把握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面对新课标和新的考试方式,围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切实有效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改变应试教育教学模式,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学过程也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标准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的课程,丰富发展课程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1.备课时,要面对中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现实人生的思考,切实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他们认为在校只要学好主科(语、数、外)就行,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导致缺乏学习兴趣和激情。
就应着力开发教学活动的空间,挖掘和利用好多种资源,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教学情景。
比如,讲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时,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独生子女组成的一对夫妇,要赡养扶助多少老人……,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身上有多么沉重的负担,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学习和探究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能力。
2.授课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思考,用新课标理念代替传统的教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求知欲,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协作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分数而教的政治课教学观念,要彻底打破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学模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我见我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而不只是安排在某个特定的学期或学年。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长期积淀和塑造作用的学科,需要通过持续的教育来逐步构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应该在初中三年级的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都能接受到相关知识和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阶段,心智和思想都在发育和成长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解、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我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知识和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思考其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认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
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观法庭、模拟法庭辩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思想和意见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引导他们参与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主动,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也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和改进,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之我见思想品德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品德课就是教育、启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灵活的教育技巧。
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
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1、秉持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细致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多样和发展。
做为政治教师无法满足用户于学历合格和旧有的科学知识,必须不断自学,不断更新科学知识,并使自己的重新认识适应环境形势发展的须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促进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运用。
“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
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
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之我见(大全五篇)第一篇: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之我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虽然短短几年,却让我感触颇深。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版本较多,但总的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好品德课是关系学生一生成长的大问题,是学生能否成为社会栋梁之材的关键因素。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也有了我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提高政治教师自身素质政治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业务能力要强。
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觉悟要高。
这是搞好政治教学的先决条件。
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三点:1、多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面对当今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是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教育反思,汲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升华,让学生乐意接受。
特别是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老师更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推陈出新,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前学生的需求。
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还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都要全面的了解。
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运用。
2、多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还要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
同时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哪些不足。
要尽量改善。
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哪些做得好,学生喜欢,要继续发扬。
哪些还欠缺,需要怎样改善更好。
3、多修身。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
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记得有一次,我抽学生起来回答一个问题,学校要求师生说普通话,我一直坚持说。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步之我见概要:新课程改革后,思想品德教师要想提升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从自身的教学着手,设定全面性、具体化的教学目标;还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多方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信心,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紧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做到把初中学生队伍积极引导好、保护好、安排好,从当代初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所以可见,作为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同学生实际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改革,从而促进初中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率,并不是代表着教师教学是否认真或教学内容是否教完,而主要是代表着学生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领会到教学内容的深层内涵。
假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学习兴趣,主观意愿就是不想学,在课堂学习中没有得到收获,就算教师进行教学备课准备或课堂教学再辛苦,那么这种教学也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即教学无效性。
同时,如果在课堂学习中如果学生学习的很辛苦,但是并没有得到能力方面的应用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无效教学。
所以,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而言不仅要让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懂得与人相处或为人处世的原则与道理,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还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会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初中生日后的健康成长,社会性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新课程改革后,作为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者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教学之我见在学生学习的各种学科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是素质教育的源头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认真探究并实施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达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相关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标签:初中生;思想品德;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那么,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
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二、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实效性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的活动形式。
认真组织好課堂讨论和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可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在讨论与合作中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懂得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时过分注重形式,对讨论与合作的实际效果关注不够。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之我见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实施有效教学已成为改变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现实的迫切要求,也是实践课改新理念的强烈呼唤。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有效教学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前提充足的准备意味着效率,任何有效教学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有效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
这种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科学的教学设计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阅读和分析教材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
思想品德课教师分析教材的依据是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继而深研教材,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理顺教学思路,实现用好教材的目的。
(二)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一种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能为我们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条件,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学情分析”,即在进行学习设计之前,用一定的方法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品德课素养以及兴趣爱好等,并作出相应的分析与判断,对使用的教材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处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进行恰当的选择。
课前进行适当的“学情分析”,将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必须做好“学情分析”这一块。
(三)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一个宽泛的范畴,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视野中的课程资源,首先是教材资源的“再度开发”,以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是教材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其中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相关的社会现象、社区资源以及网络资源。
二、构筑高效课堂是实现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关键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通过课堂才能得以生成,课堂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主渠道;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实现有效教学,要致力于构筑高效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之我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最近被提到的比较多,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从理论上讲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一、认真备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
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呢?(1)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
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
要在领会“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
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
这样便于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
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
(3)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
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我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为目标。
在我看来,这门课的教学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的角色十分关键。
教师应该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师还需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或互动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程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道德和法律案例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一些近年来发生的社会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这些事件。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社区义务劳动、义务服务等,让他们亲身体验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除了传授知识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感人的事迹或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到正能量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社会公德和个人品质的追求。
课堂教学要注重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学校和家庭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两个重要场所,需要相互配合。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讲解课程目标和内容,引导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如家庭读书会、主题研讨等,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加强亲子交流和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情感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为将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奠定基础。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不断完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获得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因此,要全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完成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信息的顺利传递,才能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顺利搭建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为知识。
一、激发兴趣,引发动力,积极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氛围营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
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潜能。
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学会热爱、尊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
2.图片展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效。
因此,在每堂课之前都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
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
二、注重教师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道德。
情感由政治和思想品德组成,不仅仅依赖于显性课程设计的渗透,更有赖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方法的良好运用。
思想品德课程强调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教育过程当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操。
情感的形成需要
适当的情景烘托,人类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当中迸发的,这种感情或激动或悲伤或愉快或沮丧,是不受大脑支配的,全部有赖于当时所处的环境。
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自身的情操和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会在不自觉中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
当教师表现出的是高尚的思想品德时,学生自然受到感染,这种非课堂式教学起的作用往往比课堂讲课的作用更大,学生从中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更加透彻和切合实际。
三、巧设疑,妙导思。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可以引起积极的思维,使课堂“神动”。
然而,问题的设置和思考时间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
问题过多,学生疲于回答,不愿思考,思考问题的时间过短,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提出没有实际意义,教师自问自答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具体内容提出解决本课重难点的“好的问题”,提出“好的问题”
之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根据问题本身的难易度确定学生思考时间的长短。
“问题提出”和“时间控制”是教学效能测评的两大要素,问题提出的好,问题的量适度,则教学效率高,课堂教学的提问以学生思考3—5分钟为宜。
四、师生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充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这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
为达到这个目的,我的做法是:先指导学生预习,即针对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教材与课外材料的整理),使学生有的放矢地预习。
搞好预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然后,由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师生合作归纳提炼出问题。
最后,合作学习,即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充分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在合作讨论中感受成功与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相关生活常识,但是对于生活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应该为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所以,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方式,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亲近社会,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为今后打下基础。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可以通过新闻调查、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开展情境教学。
在活动中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人的意识、情绪和思维是受他所处的环境影响的,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
教师可以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实物、画面、音乐等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出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参与、去感悟、去理解、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趣味性,提高实效性。
以上是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部分心得体会。
总之,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又是学生生活的方式之一。
课堂教学应贯彻生活化原则,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活动,以体验生活的方式最终达到指导学生生活的目的。
在思想道德课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增强思想品德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