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望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分析】:本文紧扣“月”拓展思路抒写了作者在甲板上赏月夜江景,和小外甥和赛月诗以及小外甥对月的富有童趣的想象。
本文是“月文化”的汇集,是激发学生爱月情怀的极好教材。
为丰富教材内涵,本课设计多处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的同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将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及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体会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品读作者及小外甥喜爱月亮的语句,感知“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月色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与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m?word=%B4%BA%BD%AD%BB%A8%D4%C2%D2%B9+%B4%BF%D2%F4%C0%D 6&lm=-1&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心中向往的女神。
带上你的对月情感,一起把课题再读一遍。
过渡:夜深人静,作者赵丽宏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对照活动一的学习要求,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月夜江景。
二、品读悟情,亲近月色:1、欣赏月夜江景。
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月下江景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同学们真会读书,闭上你们的眼睛,认真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过渡:的确,月色是美丽的,你们看!(出示《江月图》。
/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 r=&sf=1&fmq=1332227276893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 0&istype=2&word=%BD%AD%D4%C2&s=0)欣赏着这安详的晶莹的朦胧的月色,我们仿佛在聆听一曲优雅的《月光曲》。
25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本文作者和小外甥眼中不同的月亮,从而树立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课文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感受月下江景的美丽和清幽旷远的氛围2.感受作者“言由心生”,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从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一起读课题,同一轮明月,由于望月的人不一样,望月时心境不同,那就会对月亮产生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心中的月亮。
再读课题。
2.在本文中,一共出现了哪几个人物?(我和小外甥),整体把握文章写作顺序。
二、月下江景1. 自由朗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此时作者眼中的月下江景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师生交流:江景之美交流重点:安详之美动态之美朦胧之美指导朗读2.师介绍作家赵丽宏生活经历,指导学生再次感悟文本,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并交流人物形象。
3.指导朗读。
三、月下对诗1.出示古诗,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2.关注对诗段落,进行发现之旅,感悟诗中所含情感3.学生对诗,补充拓展相关“月”的古诗。
四、月下谈论1.分角色朗读“我”和小外甥的对话。
2.指导朗读品味小外甥奇特的想象,能绘声绘色地朗读。
3.面对小外甥对于月亮的幻想,作者内心感受如何?此时你脑海中又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五、月下幻想1.出示课文最后一点,理解“凝视”,交流:此时“我”会想些什么?2.交流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完善人物形象。
六、拓展总结1.拓展赵丽宏相关作品,赏析。
2.总结本课所得,背诵积累相关段落。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感悟作者、小外甥和诗人眼里的月亮,明白景随情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课文语言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一、导入1、宁静的夜空,一轮明月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望月》,齐读课题。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二、品江中月1、我们先跟着作者到江轮甲板上去欣赏月景,请同学们自由读读1-2小节,把认为写得最美的地方标出来,重点词加着重号,读好它,准备读给大家听。
2、交流(1)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这句话把月亮当作什么来写的?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一种温柔、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有了生命,像母亲般温柔、慈祥)多好的感觉,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2)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哪个词写得最好?如果说刚刚是安详的静态美,那这句话写出了月下的江景具有一种动态的美。
(3)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这又是什么美?黑色剪影和隐隐约约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朦胧美,黑色和银色写出了色彩美,伸展着和起伏着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动态美。
3、声音有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宁静。
还记得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吗,原本是推,那敲响还是推响?(敲)可是敲却更能突出那晚的安静。
那这里的动态美,则更能衬托出月下江景的静美。
4、你们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江中的月光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柔和的,这是多令人心动的感觉啊。
谁能通过读,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
指读。
5、作者真是写景的高手啊。
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月亮、江面、江两岸)6、是呀!作者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优美夜景,原来月亮就在江中啊!(板:江中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循着作者观景的顺序,用你们纯纯的声音将月下美仑美奂的夜景勾勒出来。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目标:创设研究专题“为什么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不一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研究成果,并迁移运用,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重、难点:营造研究氛围,以学定教,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迁移运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望月》。
2.上节课主要研究了什么内容?(生回答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研究了怎么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二是研究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即舅舅和外甥在江轮上望月、谈月、想月,分别写了舅舅眼中月、诗人眼中月和外甥眼中月。
)3.舅舅、诗人、外甥眼中月一样吗?(不一样)他们眼中的月亮到底怎样又为什么不一样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4.怎么研究?大家可以提出建议。
二、自主探索选择自己喜欢的××眼中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研究。
(分组合作研究)喜欢研究舅舅眼中月的同学在……喜欢……自由组合,展开研究。
)(一)舅舅眼中月组织策略。
1.学生汇报(估计学生会说“舅舅眼中月很美,我想试试,试着读一读”→学生评价:“我觉得他把舅舅眼中月亮的美读出来了,我也想像他那样读一读”或者“我认为他基本上读出来了,但“……”还美中不足,我想给他示范一下”→既然这么美,也让老师来美一下好吗?(好)→生评价→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月色美景,你看到了吗?→出示课件(边看边读边想)→此时,作者会想些什么呢?(主要是出来旅行能看到如此美月心里太高兴了。
))12.月色迷人!还有补充吗?(生:像这样的月之美景还有许许多多,我来读一篇给大家听听→指名上台实物投影→学生自己实物投影并介绍)3.真是赏心悦目。
建议大家再来读一读。
有一句诗叫“葡萄美酒夜光杯”,美的月为大家配点曲(请一生选择)→(美,还它个美!)齐读。
4.过渡:刚才这一小组汇报的舅舅眼中的月亮,其他小组呢?(二)外甥眼中月组织策略学生汇报(我们觉得外甥眼中的月亮很天真、可爱……,我们也像那一组一样把它给读出来(分角色)→注意“偷偷地、圆圆地、月亮困了”→生评价→直接读外甥话→师评:赵丽宏的小外甥(外甥女)来了!很神奇,他好像看到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阴晴圆缺图”→看着这变幻而俏皮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生:“想到外甥想象真丰富”或“月亮真是变幻莫测”或“外甥很天真,月亮也变得可爱了!”或“想到一句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过渡:妙!说着说着,读也出来了。
望月教案(第二课时)一、课程背景《望月》是中国传统诗词中著名的月亮诗篇,其诗意深远,感人至深。
本课程以《望月》为主题,通过阅读和解读这首诗,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美好。
二、教学目标1.理解《望月》的基本诗意,感受月亮的美好;2.能够正确朗读《望月》;3.掌握古诗词韵律,培养感性语言表达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题:“月亮”,并利用图片、录音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等。
2. 课文学习(30分钟)1.教师进行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跟读,掌握课文的基本语调和韵律。
2.分析、解读课文内容,讲解生僻字词及词语的意义和联想,让学生准确理解并感受到诗歌的美妙。
3.进行多角度的课文解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诗歌创作(3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月亮的感知,创作一首诗歌。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并写成作品,倡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4. 诗歌分享(10分钟)选择几篇优秀的诗歌,由学生进行朗读和分享,让大家欣赏、体会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5.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月亮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诗歌创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入思考月亮的意义和美好,提升了学生的感性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分享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针对下一节课的课程安排,可以进一步挖掘《望月》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美妙。
《望月》第二课时一、课前活动诵读《水调歌头中秋》二、话题定向开启望月之旅1、月诗月词、月歌月曲,多如繁星,数不胜数。
看来,美丽的月亮是中国人心中解不开的情结。
今天,我们继续美好的望月之旅(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轻轻读、柔柔地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看到的月亮呢?(板书: “我”小外甥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原来《望月》先写一一再写一一最后写。
当我们搞清全文的写作顺序之后,我们的阅读就有了明确的发现,孩子们,这叫整体地读。
有了整体地读,我们接下来就要细致入微地读。
谁找到了“江中月”的部分?3、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自由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闭上眼,你能在脑海中将这段优美的文字变为一幅画面吗?你看到了什么?(天空、江面、江两岸)由上而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这叫观察有序4、孩子们,假如你就在这甲板上,就在这月光皎洁的晚上,你面对这一片江天月色,你心中涌起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内心的感受?(安详、宁静、清幽……)“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情,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这月亮如母亲般安详,在冰心的眼里,她就是母亲!出示: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
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这又是一幅清幽的江上月色图,在大作家朱自清的眼里,她是那样的轻柔似水。
出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朱自清《荷塘月色》师:这静谧的江月,流畅的文字,若再有绘声绘色的诵读,定会妙不可言。
大家认为我们班谁最适合读这样的文章?学生推荐,教师为其配乐。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白莲寺小学陈绍平【教学目标】1、通过音乐、图画等多种情境创设,在朗读、欣赏、吟诵、表演、想象等一系列的互动活动中,充分感受月光下美的意境,感受散文、诗歌、童话等不同视野下月亮的风格。
2、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下江景的句子和理解品析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读创境,激趣引情1、播放《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月光曲》片段创设阅读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2、谈话导入教学主题,揭示课题:《望月》。
二、理读清障,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聆听课文朗读,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情?文中写了哪些内容?3、师生互动交流,结合课题说说主要内容。
三、研读质疑,互动探究1、出示课文1、3、13自然段,指名朗读。
其他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看看这三段话会不会使你产生些什么疑问?2、再读课文,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探究。
解决大家提出的疑问。
3、找出课文里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赏读生情,品词析句(一)走近月下江景,沐浴月色清辉1、轻轻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赏析:月光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3.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种意境读出来。
(二)步入古诗殿堂,品味优雅意境1.分角色朗读,一起把月下背诗的内容读一读。
读前想一想,月下吟诗应该在怎样的气氛里?他们吟诵的每句诗应该读出怎样的情趣?2.请学生扮演舅舅与小外甥吟诗。
全班同学评点。
男女同学一起扮演舅舅、小外甥对诗。
3.参与到他们的背诗中去,也来你一句我一句。
(三)、迈进童话乐园,唤起纯真童心1、展开了幻想的翅膀,谈谈会跟月亮说了些什么呀?2、自读小外甥充满童话般的语言。
3、请学生扮演小外甥。
在评与读中体验小外甥纯真的童心,神奇的话语。
朗读小外甥充满童趣的话。
编号:66望月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理解课文课时目标: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进程: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
板书:月下江景美丽如画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爱幻想(二)学习第二段1、学生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6、指导读诗,背诵。
(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四、学习第三段1、过渡: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望月》第二课时教案一、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望月》。
夜深人静,月,悄悄地成为夜空的主角,成为夜晚的天使。
它将柔柔的月光倾泻在宽阔的江面上。
月光下的江面是怎样的呢?打开课本,轻轻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现在,就让我们来到江轮甲板上,仰起头,静静地望月。
(出示江景画面)2自由读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进行朗读知道。
)3自由地有感情地再来读读这一段。
4齐读,或者看着画面背一背。
三、学习课文第5—13自然段。
1 迷人的月色不仅使我们流连其中,更把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吸引来了。
他坐在我身边,看着月亮出神呢。
(看画面)看着看着,他情不自禁地要和我对诗了,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5—11自然段。
2 这些诗我们都学过了吧,同桌对一对。
(同桌分角色读)3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读?4 你们还有其它想法吗?5 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去读,同桌再练练。
6 指名分角色读。
师生对诗。
7 (出示画面)在入水的月光中,我们吟诵着诗句,心儿醉了。
(引读13节)四、学习课文第14—20自然段。
1 月亮给了诗人以灵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也给了小外甥以灵感,令他产生了奇妙的幻想。
自己读读14—20自然段,说说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像什么?2 小外甥眼里的月亮真是充满童趣。
(出示画面)3 (出示小外甥说的话)指导朗读。
4 分角色读14—20节。
五、拓展延伸。
1让我们再次仰起头,看者夜空中的月亮,轻轻地展开幻想的翅膀。
(出示画面。
)2 你想到了什么?3 望着月亮,我们沉醉其中,引发了许多美好的遐想……看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
苏教版语文五下《望月》(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不假思索”、“绘声绘色”等词语;了解文中省略号和单句成段、省略提示语和衬托的写法;积累运用关于月的古诗词。
2. 理解“凝望”、“出神”,体会小外甥望月的情景并想象朗读;在读文中,抓住细节、标点、特殊写法感受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有感情朗读。
3. 想象写月亮的比喻和童话,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写作的美好;在望月情境中,产生美好的想象和写作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不假思索”、“绘声绘色”、“凝望”、“出神”等词语;体会小外甥望月的情景并想象朗读;在读文中,抓住细节、标点、特殊写法感受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有感情朗读;积累运用关于月的古诗词。
难点:想象写月亮的比喻和童话,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写作的美好;在望月情境中,产生美好的想象和写作的愿望。
教学准备更多精品文档课件、学习单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交流你心中想到的美好文章。
(板书:美好)环节一、复习导入【回望“美好” 一一月】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望月。
还记得那美好的月景吗?(课前板书:望月)夜深人静,置身江中,看,月亮出来了(出示:图、提示)(音乐)(引导全班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月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迷人的月景还吸引了谁也来到了甲板上?(出示:图)3•这节课让我们跟着小外甥继续去一一齐读课题。
(出示:课题)环节二、精读感悟人物【初见“美好”一一人】1•小外甥是怎么望月的?浏览全文,找找答案。
(出示:语句)交流:这句话你读懂了吗?他是怎么望月的?“凝望”仔细地看“出神”想象(板书:想)我们发现了小外甥望月时动作、神态的细节(板书:细节)想象着他“仰起头凝望”的动作、“出神”的神态读这句话,他就能出现在眼前。
范读,你看到他了吗?谁也能想象着他的动作神情读,如果能带上动作神情去读,就更生动了。
《望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理念:1、感受月亮文化之美。
《望月》的第一部分展示了一幅安详、朦胧的江中月色图。
教学设计时,我预设让学生通过一次次声情并茂的诵读,同时借助多媒体,来展现那轮分外皎洁的圆月,在充满诗意的语境中,来引领学生情思的放飞,让学生会感到从心灵的懵懂和沉睡中醒来,感到天地自然与我的同在,月光和心灵的共鸣。
2、阅读月亮文化之雅。
《望月》的第二部分,是“我”和小外甥的月下吟诗,我设想让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在《月夜》的乐曲声中去感受“月下吟诗的美好意境。
”让传统文化来扣响每个人的心灵。
3、启迪月神文化之智。
文章最后一部分,小外甥充满童真与幻想的话语,把学生带入到童话的世界里,让他们在经历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后,回到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去寻找月亮童话之趣。
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所描述的童话情境之中,与月亮对话,与文本对话,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来解读文本,体会月亮是天的眼睛的智慧,从而赋予文本以更深刻的内涵。
同时,我还设计了让学生用笔书写自己对月亮的遐想的环节,来展现童年特有的创造想象天赋,想象自己飞向了神奇的月亮,让笔尖驰骋在文化的河流中,把满腔的情,深深的爱,悠悠的思向月亮女神倾诉。
在一篇篇洋溢自己真情实感的散文、诗歌、童话的即兴创作中,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月亮文化”。
教学设计中,我综合了音乐、图画等多种手段,设计了朗读、欣赏、交际、表演、想象等一系列活动,来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体验和意会。
认识、推敲、鉴赏作品的内在情感,自然地进行语言的思维。
在情境丰满、意象遥生、充满情趣的文本中亲近母语,在感受积累中逐步建构学生自己的月亮文化,让月亮圣洁的月光滋润学生的心灵。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望月》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导读:一、复习导入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生:……师:作者眼中的月亮那么美,小外甥的聪明好学都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示一副月亮图,同学们你们看这副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
2、是呀,古今中外多少人被这月光深深吸引,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来到甲板上,好好赏赏这江上的月亮。
出示课题:望月3、来,一齐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二、感受月景。
1、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1、2小节,看看作者眼中的月亮是怎样的?这样的月亮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2.交流。
师:刚才赏了图片中的月,现在又看了文字中的月,给我们什么感受呢?生:……师:那么作者感受这一切是在什么时候?生:夜深人静师:(如果体会不出)你从“悄悄地”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不忍心打破这静谧的环境,悄悄地走,齐读好这句话,读出宁静。
师:就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作者眼中的月亮那么美,美在什么地方?(1)“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你觉得这时的月亮美在什么地方?生:美在安详(指名读)师:他把月亮的安详读出来了吗?“安详”一般形容什么?(小孩静静地睡着,特别安详)(老人在阳光下闲适地坐着,给人的感觉特别安详,而这里,把月光比作可爱的小孩,比作慈祥的老人,这份可爱,这份慈祥,你能读出来吗?)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又感受到月亮就如同一位温柔、无私的母亲一样,把清辉洒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份博爱,你能读出来吗?)师:在作者眼中这时的月亮怎样?生……师:是呀,它毫不吝啬地把光辉洒向每个角落,所以作者说洒着清辉。
作者把月亮的静态美写出来了,它的美还体现在哪?(2)“月光洒落在……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师:这写出了什么美?(动态美)你能读出动态美吗?让学生评价,会评也是会读。
师:还有的美表现在哪?(3)“江两岸……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船在缓缓前行,造就了这一番美景,你能读出什么美?(你能把“隐隐约约”品一品吗?)师:是呀,月亮往往带给人朦朦胧胧的美感,所以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望月》教学设计《望月》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析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
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月亮下的美景,背诵一些写月的古诗句,激发美好的想象。
三、设计理念体现“以商讨为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
四、设计特色抓住文中四处“……”组织整堂课的教学流程,配以合适的音画,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五、教学准备有关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写月亮的'古诗句。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人们常说,月亮是美的化身,观赏月亮需要一颗宁静的心。
……2、轻声地读一读全文。
交流读后感受。
(二)提出问题1、文中有四个地方用了省略号。
哪四个地方?2、作者为什么在这四个地方用省略号?(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探讨第一处省略号的意思?(可能是作者没有把看到的景物一一写出来;可能是作者被月光下的美景陶醉了)2、让学生欣赏“月下美景”。
(出示画面)。
为朗读课文选音乐,并说说所选音乐的依据。
3、学生边默读边欣赏音乐。
4、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注意把“……”读好)。
5、齐读。
(四)学习第三到十二自然段1、小外甥和作者背了哪些诗句?2、讨论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3、指名分角色朗读。
4、指导学生背诗。
5、第11小节下面的省略号,是由两个省略号组成的。
引导学生理解。
6、学生交流收集的写月亮的古诗句。
准备背诗比赛。
7、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五)学习课文十四到二十自然段1、小外甥为什么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呢?探讨文中第三处省略号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
3、引导学生静想自己眼中的月亮像什么?(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1、指名朗读。
望月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望月的起源和文化含义2.掌握绘制望月的方法和技巧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和手绘能力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望月的起源和文化含义2.掌握绘制望月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1.听说结合,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和重视程度2.通过手绘活动,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艺术素养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望月的起源和文化含义2.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介绍,提升学生的兴趣和认识程度2. 绘制月亮1.教师讲解月亮的基本形状和简单的绘制方法2.学生进行月亮的绘制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3. 绘制月兔和树1.教师带领学生绘制月兔和树的基本形状和细节2.学生进行月兔和树的绘制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4. 制作望月作品1.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绘制望月作品2.教师在学生绘制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和点评5. 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点评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课堂要求1.学生需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学生需尽量做到细致认真地进行手绘作业3.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作业布置1.学生需要在家完成望月作品,反复推敲,力求完美2.学生需要认真对待作业,努力完成并按时提交教学评价1.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思路清晰2.学生通过手绘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手绘能力3.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望月的文化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参考资料1.《中华传统文化名词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材》,华侨大学出版社,2008年3.《小学美术教育精品课程高年级》(第二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
望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课前准备:搜集关于月亮的古诗利用一个晚上观察月亮,并写下对月亮的幻想。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还记得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板书:月夜景色比背诗句想象月亮二:揭题激趣,初步领路美清幽的夜空,一轮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吐洒着清辉。
有月的夜空是宁静而优美的。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赵丽宏还有他的小外甥一起,走上江轮的甲板,去感受望月的乐趣。
三、品读夜景,感受月色美1、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交流。
景物:月光江面芦荡梅林山峰江面----浮光跃芦荡树林山峰----镀上花边(夜深人静,悄悄地——作者为什么要“悄悄地走”呢?让人感受到月夜的宁静)那么第2小节描写月夜的景色,我们应该怎么读?(轻轻地读)师生配合读第2小节,教师相机评价。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横林实验小学蔡小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
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
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1)同桌分角色朗读。
并想一想,他们对背了几次,每一次对背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呢?
(2)分角色对背古诗。
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三次,每一组诗的作者教师都是明知故问,第二组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第三组都是写在江上看月亮。
)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
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在月光下进行交谈,交谈了多长的时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
下结束的?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四、总结深究课文。
1、作者写小外甥主动向“我”挑战,对背颂月古诗,问“我”“月亮像什么”。
想向我们说明什么呢?
2、质疑赏析。
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
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附板书:
“我”小外甥
赏月
望月颂月聪明好学
交谈
论月爱幻想
简评: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
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妇”。
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
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
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
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
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蔡小玉老师选择《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课。
她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
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
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
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
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
她安排教
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
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
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
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
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
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
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
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
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
“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
“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
她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
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
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
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
因此,她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
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
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
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
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
这是我听到的最满意的一堂课。
就教学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课,多思考。
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
(《望月》由蔡小玉老师在区进修学校举办的审报小学高级教师培训班上执教,徐伟健简评。
)。